第629章 籌劃偷運火器
崇禎十五年:召喚猛將 作者:龍門飛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究竟是什麽東西?”汪大人皺著眉頭問道。
雖然他很想拒絕,可是這條賊船上去之後,下來難啊。
比斯利端起椅子之上的茶杯淡淡的喝了一口,與大明人接觸的越多,這位來自荷蘭的男爵愈發喜歡上大明茶葉的味道。
“類似於煙花爆竹之類一些挺響的玩意罷了。”比斯利不緊不慢的說道。
“煙花爆竹?”汪大人聞言一愣。
煙花爆竹雖然涉及到火藥,易燃易爆。可是即使一整艘船的煙花爆竹也提取不出多少火藥。
況且西洋各國對火藥還沒稀缺到這種地步。
“若是煙花爆竹,但是無妨,朝廷對此並沒有禁令。”
“我可以吩咐下去。”汪大人淡淡的說道,同時心中覺得,這五萬兩的拿的是不是太輕鬆了些。
“隻不過.....,”
比斯利突然話鋒一轉。
旁邊的汪大人心中頓時咯噔一下。
他明白,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這五萬兩銀票果然不是那麽好拿的。”汪大人心中罵娘,不過表麵上還是客客氣氣的。
“不過什麽?”
“這批煙花爆竹裏,裝了一些比較大的玩意。”比斯利淡淡的說道。
“什.....”,
“幾支火槍而已。”
汪大人剛想開口,卻被比斯利打斷。
話一出口。
“幾支火槍?!!”
汪大人很想一口唾沫噴死眼前的荷蘭人。
“比斯利,你們究竟想做什麽?!”
“火器乃是朝廷嚴禁走私的物品,一旦查獲,你知道有什麽後果嗎?!”
“那可不是單單的砍頭,是要抄家滅族的,滅九族的!…”
“你以為我汪某人脖子上有幾顆人頭敢讓你偷運火槍!!”
汪大人越說越激動,他萬萬沒想到,荷蘭人想偷運火槍。
一旁的比斯利靜靜地等待著汪大人發泄完畢,才冷冷的開口,
“汪大人,你難道還沒有搞清楚你的處境嗎?”
“這些年你在這倭國的好日子是怎麽來的,你不清楚?”
“聽說前些日子,你的夫人又在京都內置辦了兩處宅院。”
“嘖嘖嘖,七進七出的大院子,恐怕要不少銀子吧。”
比斯利如數家珍的說道。
“你!!你們監視我!!”
汪大人聽後急得跳腳,本以為事情做的很隱蔽,哪知道全都被人清楚的知道。
想到這裏,汪大人突然愣在原地,渾身直冒冷汗。
連荷蘭人都知道自己的小動作,那麽錦衣衛恐怕.....。
看著汪大人心驚膽顫的樣子,比斯利知道時機差不多了。
從懷中又拿出五萬兩銀票放在桌子上,“這五萬兩是事成之後的報酬。”
“汪大人,你跟我們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誰也跑不了。”
“就算你做的再隱蔽,大明的錦衣衛已經注意到你了,不過這方麵你不要擔心,該多謝謝我。”
比斯利笑著說道。
“擺...擺平了?!!”
汪大人瞬間變了一副麵孔。
在比斯利確定的點頭後,長舒了一口氣。
“男爵大人,你們要偷運火器究竟想要做什麽。”
“就算我幫你,可是你們能躲得過這層層眼線嗎?!”
汪大人凝重的說道,他明白西洋人肯定沒憋好屁。
“自然有用處,汪大人想辦法讓這批貨物通過長崎港的檢查便可。其餘的不要多問,對你有好處。”比斯利淡定的說道。
西洋人從航海貿易剛開始時便在大明各地謀劃。
這麽多年過去了,可不止他一個汪大人。
就連被明皇倚重的錦衣衛中都有人被西洋人滲透。
當然具體是誰,比斯利自然不會告訴汪大人。
看著荷蘭人如此自信,汪大人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而比斯利也不催促,他相信姓汪的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片刻之後,汪大人無奈的點了點頭,看著眼前的荷蘭男爵開口,
“港口的官員並不都是我的人,而且有一部分人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幫你們偷運貨物,我會想辦法幫你通過港口官員的檢查。”
“不過這五萬兩不是事後的,而是現在的。”汪大人上前將桌子上的另外一張五萬兩銀票拿到手中。
比斯利見狀並未拒絕,這十萬兩白銀本就是給汪大人的。
“商船過幾日便會到長崎港,我就靜待你的好消息了。”比斯利期待的說道,隨後轉身就要離開。
“等一下,我還有一個要求。”
這時汪大人的聲音再次響起。
這讓比斯利眉頭微皺,心中怒罵大明人貪得無厭。
不過轉過身來時依然笑嗬嗬的。
“講。”
“在此之前,將我的大夫人和長子接到你們荷蘭人本土之上。”
“他們在那裏必須享受到你們荷蘭人百姓的所有權利。”
汪大人沉聲說道。
這次的事情太嚴重了,他心中總有不好的預感,為了給他老汪家留下後代,所以想讓他的發妻帶著長子離開東海省,前往荷蘭。
到時候就算事情真的敗露,那麽死的是他,朝廷也抓不到發妻和長子那裏。
“這...在我們大荷蘭還沒有過先例。”
比斯利臉色略微難看的說道,在他看來計劃萬無一失。可是汪大人的表現明顯是擔心事情敗露給自己留個退路。
“那我不管,替你們辦的事是滅九族的大罪。”
“若是你不能答應,大不了一拍兩散,我這一家老小早晚都要死。”
汪大人直截了當的說道,
“.......”,
“我以荷蘭男爵的身份向你保證,你的妻兒到了荷蘭將受到庇護。”
“三日之後,會有商船接你的妻兒。”比斯利為了安撫汪大人發誓道。
沒辦法,想要不聲不響的將火器運到倭國,眼前的人絕對不能少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在沙盤上推演了數十次,為由長崎港最適合運送火槍,也最適合倭國舊部起兵。
其餘的各地西洋人不是沒有眼線,可是成功機會渺茫。
倭國北海道,
那裏聚集著十幾名大名心向德川家族,妄圖複國的。
可是那裏也是最危險的,因為大明總兵李過便駐紮在北海。
將這些倭國舊臣們盯得死死的。
雖然他很想拒絕,可是這條賊船上去之後,下來難啊。
比斯利端起椅子之上的茶杯淡淡的喝了一口,與大明人接觸的越多,這位來自荷蘭的男爵愈發喜歡上大明茶葉的味道。
“類似於煙花爆竹之類一些挺響的玩意罷了。”比斯利不緊不慢的說道。
“煙花爆竹?”汪大人聞言一愣。
煙花爆竹雖然涉及到火藥,易燃易爆。可是即使一整艘船的煙花爆竹也提取不出多少火藥。
況且西洋各國對火藥還沒稀缺到這種地步。
“若是煙花爆竹,但是無妨,朝廷對此並沒有禁令。”
“我可以吩咐下去。”汪大人淡淡的說道,同時心中覺得,這五萬兩的拿的是不是太輕鬆了些。
“隻不過.....,”
比斯利突然話鋒一轉。
旁邊的汪大人心中頓時咯噔一下。
他明白,接下來才是最重要的。
“這五萬兩銀票果然不是那麽好拿的。”汪大人心中罵娘,不過表麵上還是客客氣氣的。
“不過什麽?”
“這批煙花爆竹裏,裝了一些比較大的玩意。”比斯利淡淡的說道。
“什.....”,
“幾支火槍而已。”
汪大人剛想開口,卻被比斯利打斷。
話一出口。
“幾支火槍?!!”
汪大人很想一口唾沫噴死眼前的荷蘭人。
“比斯利,你們究竟想做什麽?!”
“火器乃是朝廷嚴禁走私的物品,一旦查獲,你知道有什麽後果嗎?!”
“那可不是單單的砍頭,是要抄家滅族的,滅九族的!…”
“你以為我汪某人脖子上有幾顆人頭敢讓你偷運火槍!!”
汪大人越說越激動,他萬萬沒想到,荷蘭人想偷運火槍。
一旁的比斯利靜靜地等待著汪大人發泄完畢,才冷冷的開口,
“汪大人,你難道還沒有搞清楚你的處境嗎?”
“這些年你在這倭國的好日子是怎麽來的,你不清楚?”
“聽說前些日子,你的夫人又在京都內置辦了兩處宅院。”
“嘖嘖嘖,七進七出的大院子,恐怕要不少銀子吧。”
比斯利如數家珍的說道。
“你!!你們監視我!!”
汪大人聽後急得跳腳,本以為事情做的很隱蔽,哪知道全都被人清楚的知道。
想到這裏,汪大人突然愣在原地,渾身直冒冷汗。
連荷蘭人都知道自己的小動作,那麽錦衣衛恐怕.....。
看著汪大人心驚膽顫的樣子,比斯利知道時機差不多了。
從懷中又拿出五萬兩銀票放在桌子上,“這五萬兩是事成之後的報酬。”
“汪大人,你跟我們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誰也跑不了。”
“就算你做的再隱蔽,大明的錦衣衛已經注意到你了,不過這方麵你不要擔心,該多謝謝我。”
比斯利笑著說道。
“擺...擺平了?!!”
汪大人瞬間變了一副麵孔。
在比斯利確定的點頭後,長舒了一口氣。
“男爵大人,你們要偷運火器究竟想要做什麽。”
“就算我幫你,可是你們能躲得過這層層眼線嗎?!”
汪大人凝重的說道,他明白西洋人肯定沒憋好屁。
“自然有用處,汪大人想辦法讓這批貨物通過長崎港的檢查便可。其餘的不要多問,對你有好處。”比斯利淡定的說道。
西洋人從航海貿易剛開始時便在大明各地謀劃。
這麽多年過去了,可不止他一個汪大人。
就連被明皇倚重的錦衣衛中都有人被西洋人滲透。
當然具體是誰,比斯利自然不會告訴汪大人。
看著荷蘭人如此自信,汪大人的臉色一陣紅一陣白,而比斯利也不催促,他相信姓汪的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片刻之後,汪大人無奈的點了點頭,看著眼前的荷蘭男爵開口,
“港口的官員並不都是我的人,而且有一部分人借他們十個膽子也不敢幫你們偷運貨物,我會想辦法幫你通過港口官員的檢查。”
“不過這五萬兩不是事後的,而是現在的。”汪大人上前將桌子上的另外一張五萬兩銀票拿到手中。
比斯利見狀並未拒絕,這十萬兩白銀本就是給汪大人的。
“商船過幾日便會到長崎港,我就靜待你的好消息了。”比斯利期待的說道,隨後轉身就要離開。
“等一下,我還有一個要求。”
這時汪大人的聲音再次響起。
這讓比斯利眉頭微皺,心中怒罵大明人貪得無厭。
不過轉過身來時依然笑嗬嗬的。
“講。”
“在此之前,將我的大夫人和長子接到你們荷蘭人本土之上。”
“他們在那裏必須享受到你們荷蘭人百姓的所有權利。”
汪大人沉聲說道。
這次的事情太嚴重了,他心中總有不好的預感,為了給他老汪家留下後代,所以想讓他的發妻帶著長子離開東海省,前往荷蘭。
到時候就算事情真的敗露,那麽死的是他,朝廷也抓不到發妻和長子那裏。
“這...在我們大荷蘭還沒有過先例。”
比斯利臉色略微難看的說道,在他看來計劃萬無一失。可是汪大人的表現明顯是擔心事情敗露給自己留個退路。
“那我不管,替你們辦的事是滅九族的大罪。”
“若是你不能答應,大不了一拍兩散,我這一家老小早晚都要死。”
汪大人直截了當的說道,
“.......”,
“我以荷蘭男爵的身份向你保證,你的妻兒到了荷蘭將受到庇護。”
“三日之後,會有商船接你的妻兒。”比斯利為了安撫汪大人發誓道。
沒辦法,想要不聲不響的將火器運到倭國,眼前的人絕對不能少了。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董事們在沙盤上推演了數十次,為由長崎港最適合運送火槍,也最適合倭國舊部起兵。
其餘的各地西洋人不是沒有眼線,可是成功機會渺茫。
倭國北海道,
那裏聚集著十幾名大名心向德川家族,妄圖複國的。
可是那裏也是最危險的,因為大明總兵李過便駐紮在北海。
將這些倭國舊臣們盯得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