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工部衙門之下的幾大部門
崇禎十五年:召喚猛將 作者:龍門飛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幾個月以來,內閣是整個大明最忙碌的衙門。所有的事情都由地方報給六部,再由六部送到內閣。
最後內閣將那些需要陛下拍板的奏折挑選出來送到禦書房或者在大朝會上上奏。
“戶部的糧餉應該已經發往各地了吧。”孫傳庭批閱完手中的冊子後抬頭問道。
“迴首輔大人,蕭尚書派人來通報,說糧餉已經在三天前發往各地了。”一名官吏立刻應道。
在內閣不光有首輔孫傳庭,次輔陳平以及一眾閣老為主。還有一些打雜的官吏,負責整理文書,記載六部匯報的事情等等。
“閣老,五軍都督府派人前來通報,馬超將軍的三千營已經全部離京了。”
“其中半數人馬負責押運第一批糧餉,另外半數也在眾多工地之間巡邏,謹防宵小之輩趁機作亂。”
負責對接兵部的官吏立刻站起來匯報道。
孫傳庭聞言忍不住點頭,這通力合作的感覺,實在是太久違了。
上一次還要追溯到他第一次前往陝西練兵剿滅關內流寇的時候。
那時皇帝許他便宜行事,到了陝西他都廢了好一番功夫。
而現在,朝廷自上而下。
皇帝、內閣、、五軍都督府、六部,互相合作。
這種感覺是實打實的第一次。
“政通人和!”
孫傳庭臉上帶著笑意,這樣的大明。
士為知己者死。
就在這時門外一名官吏急忙來到屋子內。
“首輔大人,王公公來了。”
孫傳庭聞言,放下手中的紙筆起身。
能被稱為王公公的,在內閣,隻有一人。
那就是司禮秉筆掌印太監,王承恩。
他的出現幾乎都是代表著當今聖上。
“快請。”
孫傳庭淡淡說道。
對於這個權傾大內的大太監王承恩,孫傳庭並無輕視和鄙夷。
因為這些年王承恩的所作所為並無越界。而且也不像天啟年間,魏忠賢一樣結黨營私,禍害朝廷官員和天下百姓。
“首輔大人!”
一進門,王承恩的臉上立刻掛著笑意。
“王公公。”
“什麽風把你吹來了。”
“哈哈哈,首輔大人,陛下知道您在內閣辦差,已經快一個月未曾迴家休息了,每每想到這裏,於心不忍。”
“這不,命奴婢到膳食監,讓禦廚們做了一次吃的給首輔和各位大人們送來。”
王承恩笑著說道,隨後雙手一拍。
門外十幾名小太監分別提著盒子走進來。
“首輔大人,趁熱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
聽到王承恩竟然是代表皇帝前來給內閣的官員們賜膳食的。
孫傳庭心頭湧上一股難以言表的感情。
“老臣,為了大明江山和陛下,鞠躬盡瘁,萬死不辭!!”
“首輔大人,嚴重了!”
王承恩眼疾手快的扶起要跪下謝恩的孫傳庭說道。
王承恩離開之後,
孫傳庭看著滿桌的美酒佳肴心中很是感動。
“都別愣著了,一起吃點吧。”
“吃飽喝足在幹活。”
“是!”
值守的官吏們一同上前,正常情況下,他們雖然在內閣衙門辦差,可是品級並不高,這輩子可能都吃不到皇帝賜膳。
工部衙門內,
這些日子更是人來人往。
皇帝要大修官道,負責勘測,核對的全都是工部的官員。
這就造成官員短缺,無奈之下,隻能將畢懋康、焦勖這些本該負責火器局的官員都喊來。
如今的工部尚書正是被崇禎提拔上來的宋應星。
“兩位大人,有勞了。”宋應星看著焦勖和畢懋康不忍的說道。
畢懋康如今年歲已高,本該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的。
“尚書大人言重了,如今火器局已經進入正軌,就算我二人暫時離開也不會出現什麽大問題。”焦勖笑著迴答道。
“倒是尚書大人,看來最近睡的並不好啊。”畢懋康低聲道。
“誰說不是呢。”
“你們兩位是不知道,這個工部尚書有多難。我還不如在火器局安心造火器呢!!”麵對熟人宋應星也忍不住發牢騷。
接任工部尚書後,他才知道,自己麵對的是多大的一個攤子 。
工部下麵衙門全都是陛下欽點的差事。
火器局,專門負責給朝廷京營及各省大軍製造火器。
火銃、大明寶製燧發槍、神機炮等等,這些每年都有定額,隻能多不能少,因為各省大軍還都在翹首以待。
兵甲司,負責武裝大明主力及地方守軍,共計百萬兵馬。
刀、槍、盾牌、盔甲、弓、弩、箭等等。
攻城器械衙門,專門打造大型攻城用具,攻城車、衝車、雲梯車、投石機、車弩等等,這一部分雖然需求量不高,但是每一樣東西都需要製造很長時間。
造船塢,前兩年,皇帝下旨大力發展水師。
如今在釜山、京都、東吳三大新建水師裏,工部造了眾多船塢,來建造水師戰船。
這還不包括大明已有的登萊、浙江、福建三地水師。
現在好了,大修官道,工部原有的官員已經完全不夠了。
光是勘探司大大小小的官員便有上千人。
北方各省同時開工,這對工部的勘探要求極高。因為官道不是從一頭直接修到另一頭。
而是為了節省時間,從兩頭往中間一起修。
如果勘測誤差過大,就會導致本該對接的合攏 。
“哈哈,在其位謀其職。陛下信任尚書大人,才將工部這項重任交在了你的手上。”老成持重的畢懋康勸說道。
“誒,也就是在你們二位麵前發發牢騷,這個差事還是要辦的。”
“修官道,利國利民,有生之年如果能見到從大明京師直到各省的官道修建成功,那麽也不枉此生了!”宋應星感慨道。
隨後宋應星拉著兩人來到一麵大地圖前。
“這就是北方七省的官道布局圖?”焦勖看著如同蜘蛛網一般的官道驚歎道。
“巧奪天工啊!”
“兩位請看,官道一成,從大明京師出發前往各地,快馬加鞭之下,所需的時間要減少大半。”宋應星指著地圖雙目炯炯有神的說道。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最後內閣將那些需要陛下拍板的奏折挑選出來送到禦書房或者在大朝會上上奏。
“戶部的糧餉應該已經發往各地了吧。”孫傳庭批閱完手中的冊子後抬頭問道。
“迴首輔大人,蕭尚書派人來通報,說糧餉已經在三天前發往各地了。”一名官吏立刻應道。
在內閣不光有首輔孫傳庭,次輔陳平以及一眾閣老為主。還有一些打雜的官吏,負責整理文書,記載六部匯報的事情等等。
“閣老,五軍都督府派人前來通報,馬超將軍的三千營已經全部離京了。”
“其中半數人馬負責押運第一批糧餉,另外半數也在眾多工地之間巡邏,謹防宵小之輩趁機作亂。”
負責對接兵部的官吏立刻站起來匯報道。
孫傳庭聞言忍不住點頭,這通力合作的感覺,實在是太久違了。
上一次還要追溯到他第一次前往陝西練兵剿滅關內流寇的時候。
那時皇帝許他便宜行事,到了陝西他都廢了好一番功夫。
而現在,朝廷自上而下。
皇帝、內閣、、五軍都督府、六部,互相合作。
這種感覺是實打實的第一次。
“政通人和!”
孫傳庭臉上帶著笑意,這樣的大明。
士為知己者死。
就在這時門外一名官吏急忙來到屋子內。
“首輔大人,王公公來了。”
孫傳庭聞言,放下手中的紙筆起身。
能被稱為王公公的,在內閣,隻有一人。
那就是司禮秉筆掌印太監,王承恩。
他的出現幾乎都是代表著當今聖上。
“快請。”
孫傳庭淡淡說道。
對於這個權傾大內的大太監王承恩,孫傳庭並無輕視和鄙夷。
因為這些年王承恩的所作所為並無越界。而且也不像天啟年間,魏忠賢一樣結黨營私,禍害朝廷官員和天下百姓。
“首輔大人!”
一進門,王承恩的臉上立刻掛著笑意。
“王公公。”
“什麽風把你吹來了。”
“哈哈哈,首輔大人,陛下知道您在內閣辦差,已經快一個月未曾迴家休息了,每每想到這裏,於心不忍。”
“這不,命奴婢到膳食監,讓禦廚們做了一次吃的給首輔和各位大人們送來。”
王承恩笑著說道,隨後雙手一拍。
門外十幾名小太監分別提著盒子走進來。
“首輔大人,趁熱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
聽到王承恩竟然是代表皇帝前來給內閣的官員們賜膳食的。
孫傳庭心頭湧上一股難以言表的感情。
“老臣,為了大明江山和陛下,鞠躬盡瘁,萬死不辭!!”
“首輔大人,嚴重了!”
王承恩眼疾手快的扶起要跪下謝恩的孫傳庭說道。
王承恩離開之後,
孫傳庭看著滿桌的美酒佳肴心中很是感動。
“都別愣著了,一起吃點吧。”
“吃飽喝足在幹活。”
“是!”
值守的官吏們一同上前,正常情況下,他們雖然在內閣衙門辦差,可是品級並不高,這輩子可能都吃不到皇帝賜膳。
工部衙門內,
這些日子更是人來人往。
皇帝要大修官道,負責勘測,核對的全都是工部的官員。
這就造成官員短缺,無奈之下,隻能將畢懋康、焦勖這些本該負責火器局的官員都喊來。
如今的工部尚書正是被崇禎提拔上來的宋應星。
“兩位大人,有勞了。”宋應星看著焦勖和畢懋康不忍的說道。
畢懋康如今年歲已高,本該告老還鄉頤養天年的。
“尚書大人言重了,如今火器局已經進入正軌,就算我二人暫時離開也不會出現什麽大問題。”焦勖笑著迴答道。
“倒是尚書大人,看來最近睡的並不好啊。”畢懋康低聲道。
“誰說不是呢。”
“你們兩位是不知道,這個工部尚書有多難。我還不如在火器局安心造火器呢!!”麵對熟人宋應星也忍不住發牢騷。
接任工部尚書後,他才知道,自己麵對的是多大的一個攤子 。
工部下麵衙門全都是陛下欽點的差事。
火器局,專門負責給朝廷京營及各省大軍製造火器。
火銃、大明寶製燧發槍、神機炮等等,這些每年都有定額,隻能多不能少,因為各省大軍還都在翹首以待。
兵甲司,負責武裝大明主力及地方守軍,共計百萬兵馬。
刀、槍、盾牌、盔甲、弓、弩、箭等等。
攻城器械衙門,專門打造大型攻城用具,攻城車、衝車、雲梯車、投石機、車弩等等,這一部分雖然需求量不高,但是每一樣東西都需要製造很長時間。
造船塢,前兩年,皇帝下旨大力發展水師。
如今在釜山、京都、東吳三大新建水師裏,工部造了眾多船塢,來建造水師戰船。
這還不包括大明已有的登萊、浙江、福建三地水師。
現在好了,大修官道,工部原有的官員已經完全不夠了。
光是勘探司大大小小的官員便有上千人。
北方各省同時開工,這對工部的勘探要求極高。因為官道不是從一頭直接修到另一頭。
而是為了節省時間,從兩頭往中間一起修。
如果勘測誤差過大,就會導致本該對接的合攏 。
“哈哈,在其位謀其職。陛下信任尚書大人,才將工部這項重任交在了你的手上。”老成持重的畢懋康勸說道。
“誒,也就是在你們二位麵前發發牢騷,這個差事還是要辦的。”
“修官道,利國利民,有生之年如果能見到從大明京師直到各省的官道修建成功,那麽也不枉此生了!”宋應星感慨道。
隨後宋應星拉著兩人來到一麵大地圖前。
“這就是北方七省的官道布局圖?”焦勖看著如同蜘蛛網一般的官道驚歎道。
“巧奪天工啊!”
“兩位請看,官道一成,從大明京師出發前往各地,快馬加鞭之下,所需的時間要減少大半。”宋應星指著地圖雙目炯炯有神的說道。
“功在當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