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喬家來的兩個客人,男的叫石安,女的叫張曉娟,是兩口子。
石安比喬明信大幾歲,當年倆人一起被派往毛子留學,算是同窗多年。
張曉娟和石安結婚後,認識了喬明信。感覺人不錯,就介紹給了好朋友許桂芸。
也就是說,石家兩口子不但是喬明信和許桂芸的同學和朋友,還是介紹人。
當年老喬還沒出事呢,性格執拗眼裏不容沙子的石安,就先一步倒黴了。
喬明信迴來後費了不少力氣才打聽到,一家人在豫北“改造”。
雖然知道了下落,但最多給寄點錢和糧票接濟一下。想拉一把,千難萬難。
因為,當年石安被滿口胡話歪理的“審查人員”氣急眼了,破口大罵了一些犯忌諱的話。
沒挨槍子,都算他命大。
至於為什麽能活命,喬明信猜測,當年有可能是老黎同誌暗戳戳的出手了,最低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什麽猜測是老黎同誌?
因為老黎同誌當初是電工部部長,石安是他的老部下。當年就是老黎同誌推薦,石安才被選中派去去毛子留學。
為什麽是“暗戳戳”呢?
因為那時候老黎也受到了衝擊,屬於一邊經曆風吹雨打,一邊堅持工作。
所以,喬明信說是讓曲卓找機會在老黎那求個人情,實際上壓根沒有指望他有那麽的大麵子。
僅僅是提醒一下老黎同誌:“你還有一個愛將在豫北被埋沒呢!”
沒辦法,越大的領導腦子裏裝著的人和事就越多。
如果沒人提起,一個看不見聽不到,多年沒有音訊的老部下,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才會因為某個偶然的契機被猛然記起。
曲卓的聽力確實提高了不少,但視線不會拐彎兒。
他不知道,當時對薑秘書說出“石安”這個名字時,走廊裏的老黎同誌滿臉懊惱之色的拍了下腦袋。
心裏就一個想法:“怎麽把小石頭給忘了!”
忘了拉扯“小石頭”了?
不是!
是老黎同誌這段時間一直在權衡合適的人,接手四十八所的讜工作。
至於原因,跟曲卓還有點關係。
如今大浪潮已經結束了,但就是有那麽一小撮人,腦子硬轉不過個兒。
還像過去的那些年一樣,對於工作的認知隻有四個字——開會和學習!
平時大會小會不斷,但凡上麵有什麽新的精神,第一時間必然是組織學習討論。
四十八所是科研單位,眼下任務那麽重,整天開會學習的,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可不論是誰,也不能說開會學習是錯的。
隻能提醒“他”要注意時間安排,不能耽誤重點工作和任務。
“人家”嘴上虛心接受,但也僅僅是嘴上虛心接受……
按說這種貨,應該秒秒鍾換了他。但是眼下這個時間節點,依舊要以穩定為大前提。
沒有過得硬的理由,隨便動上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沒有明顯問題的人物,很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和不安。
就讓人很頭疼!
直到曲卓一通電話,讓事情有了轉機。
安全保密工作,是歸“讜”分管的。
於是,一根莫名其妙冒出來的小辮子,順理成章的被老黎同誌握在手中……
如今,四十八所那邊舉一反三深挖細掘的調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不查不要緊,大大小小的問題翻出來一堆。
雖然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最後該如何定性還沒有最終的結果。但“讜”負責人要承擔主導責任是沒跑的,處分調離的結局也已經注定了。
老黎同誌正物色不到合適的接班人手呢,曲卓就在他麵前提起了級別、資曆都很合適的石安。
關鍵石安是學通信的,屬於搞技術出身,後來轉做“讜”務工作。雖然他如今的知識結構已經落後了,但肯定不能算是門外漢。
到了四十八所,比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可。也不容易做出外行影響內行的事。
石安不知道老領導為什麽會忽然想起來他,但在考察人員找到他之前,收到了老喬的一封信。
信裏叮囑他,核查人員上門的時候,不要有任何不滿和抱怨。另外,還給張曉娟也安排了任務。
兩口子因為這封信,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最終,女人的淚水和哭訴,擊潰了石安的堅持……
核查人員上門那天,執拗的頑石沉默不語。
張曉娟哭著道出“真相”……當年那些犯忌諱的話,是別人設的套兒。
老石心眼實、嘴笨、還強,被人家潑了髒水也不知道辯解。脾氣一上來,還認了……”
時過境遷,當年到底是怎麽迴事,已經很難考證了。而張曉娟的哭訴,完全符合那個年代部分人的做法,以及石安的性格。
於是,核查結束後過了大概半個月,石安兩口子迴來了。
但很可惜,跟他們一起去豫北的小兒子, 74年先是中暑,又淋了場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小病拖成大病,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十七歲……
石安比喬明信大幾歲,當年倆人一起被派往毛子留學,算是同窗多年。
張曉娟和石安結婚後,認識了喬明信。感覺人不錯,就介紹給了好朋友許桂芸。
也就是說,石家兩口子不但是喬明信和許桂芸的同學和朋友,還是介紹人。
當年老喬還沒出事呢,性格執拗眼裏不容沙子的石安,就先一步倒黴了。
喬明信迴來後費了不少力氣才打聽到,一家人在豫北“改造”。
雖然知道了下落,但最多給寄點錢和糧票接濟一下。想拉一把,千難萬難。
因為,當年石安被滿口胡話歪理的“審查人員”氣急眼了,破口大罵了一些犯忌諱的話。
沒挨槍子,都算他命大。
至於為什麽能活命,喬明信猜測,當年有可能是老黎同誌暗戳戳的出手了,最低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為什麽猜測是老黎同誌?
因為老黎同誌當初是電工部部長,石安是他的老部下。當年就是老黎同誌推薦,石安才被選中派去去毛子留學。
為什麽是“暗戳戳”呢?
因為那時候老黎也受到了衝擊,屬於一邊經曆風吹雨打,一邊堅持工作。
所以,喬明信說是讓曲卓找機會在老黎那求個人情,實際上壓根沒有指望他有那麽的大麵子。
僅僅是提醒一下老黎同誌:“你還有一個愛將在豫北被埋沒呢!”
沒辦法,越大的領導腦子裏裝著的人和事就越多。
如果沒人提起,一個看不見聽不到,多年沒有音訊的老部下,恐怕要等到猴年馬月,才會因為某個偶然的契機被猛然記起。
曲卓的聽力確實提高了不少,但視線不會拐彎兒。
他不知道,當時對薑秘書說出“石安”這個名字時,走廊裏的老黎同誌滿臉懊惱之色的拍了下腦袋。
心裏就一個想法:“怎麽把小石頭給忘了!”
忘了拉扯“小石頭”了?
不是!
是老黎同誌這段時間一直在權衡合適的人,接手四十八所的讜工作。
至於原因,跟曲卓還有點關係。
如今大浪潮已經結束了,但就是有那麽一小撮人,腦子硬轉不過個兒。
還像過去的那些年一樣,對於工作的認知隻有四個字——開會和學習!
平時大會小會不斷,但凡上麵有什麽新的精神,第一時間必然是組織學習討論。
四十八所是科研單位,眼下任務那麽重,整天開會學習的,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工作……可不論是誰,也不能說開會學習是錯的。
隻能提醒“他”要注意時間安排,不能耽誤重點工作和任務。
“人家”嘴上虛心接受,但也僅僅是嘴上虛心接受……
按說這種貨,應該秒秒鍾換了他。但是眼下這個時間節點,依舊要以穩定為大前提。
沒有過得硬的理由,隨便動上個時代遺留下來的,沒有明顯問題的人物,很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和不安。
就讓人很頭疼!
直到曲卓一通電話,讓事情有了轉機。
安全保密工作,是歸“讜”分管的。
於是,一根莫名其妙冒出來的小辮子,順理成章的被老黎同誌握在手中……
如今,四十八所那邊舉一反三深挖細掘的調查工作正在如火如荼。不查不要緊,大大小小的問題翻出來一堆。
雖然問題到底有多嚴重,最後該如何定性還沒有最終的結果。但“讜”負責人要承擔主導責任是沒跑的,處分調離的結局也已經注定了。
老黎同誌正物色不到合適的接班人手呢,曲卓就在他麵前提起了級別、資曆都很合適的石安。
關鍵石安是學通信的,屬於搞技術出身,後來轉做“讜”務工作。雖然他如今的知識結構已經落後了,但肯定不能算是門外漢。
到了四十八所,比較容易被接受和認可。也不容易做出外行影響內行的事。
石安不知道老領導為什麽會忽然想起來他,但在考察人員找到他之前,收到了老喬的一封信。
信裏叮囑他,核查人員上門的時候,不要有任何不滿和抱怨。另外,還給張曉娟也安排了任務。
兩口子因為這封信,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最終,女人的淚水和哭訴,擊潰了石安的堅持……
核查人員上門那天,執拗的頑石沉默不語。
張曉娟哭著道出“真相”……當年那些犯忌諱的話,是別人設的套兒。
老石心眼實、嘴笨、還強,被人家潑了髒水也不知道辯解。脾氣一上來,還認了……”
時過境遷,當年到底是怎麽迴事,已經很難考證了。而張曉娟的哭訴,完全符合那個年代部分人的做法,以及石安的性格。
於是,核查結束後過了大概半個月,石安兩口子迴來了。
但很可惜,跟他們一起去豫北的小兒子, 74年先是中暑,又淋了場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小病拖成大病,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十七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