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學生來說,最痛苦的是什麽?
考試!
考試最痛苦的是什麽?
別人怎樣曲卓不清楚,他最煩的是背名詞解釋。
表述囉嗦,措詞拗口,還特娘的一個字都不能錯。就神煩。
加入編纂組後,他每天要做的……不,要看別人做的,就是如何將一個又一個專業詞匯,用最囉嗦和拗口的方式進行詳細精準的表述。
再就是將老教材中有用的部分,尤其是早先帶有文言文痕跡的表述,用白話文重新編寫。
比如老教材上對“溝道效應”的解釋是:將離子注入固體,離子會與固體之原子發生碰撞。如固體屬無定形,則固體之原子於空間中無規律……
新的解釋是:離子注入固體中,它與固體的原子發生碰撞,如果固體是無定形的,那麽,組成固體的原子在空間是無規則分布……
說實話,每天都看著一幫人為了一句話,甚至一個詞磨嘰來磨嘰去,屬實有些無聊。
但還好,曲卓被分配的任務是,翻譯和校對近些年新發表的大量英文學術資料和新專業詞匯。
當然,僅僅是初步翻譯。
隨後交由各門科的專家組,進行嚴謹的措詞和編纂。再經幾道審核和精修後,內容才會在不遠的將來變成鉛字,出現在學生們的課本上。
原本曲卓覺得這個過程有些過分嚴謹,也太繁瑣了,無聊的緊。
但聽負責提供保障的清華學生閑聊,才知道理工科編纂組這邊已經算不錯了。多數時候大家都是默默工作,偶有爭論,也不會持續太久。
雖然顯得枯燥乏味,但主打的就是一個消停……
聽說北大那邊的文科編纂組,那才叫一個熱鬧呢。
因為時代的原因,老版文科文庫中充斥著大量已經不合時宜的內容,據說需要刪改重錄的部分高達七成。
一幫壓抑了十年的臭老……學問大家們,總算逮著了個一展胸腹中酸……錦繡才華的機會。
我勒個乖乖,為了哪篇文能上,哪篇文不能上。哪篇文雖然能上,但因為作者或某些背景等因素而不能上……總之,為了師長,為了偶像,為了老友,甚至為了爭口氣,唾沫橫飛間道盡了冠冕堂皇……
把北大那邊負責保障的學生們累的呀,從早到晚不間斷的燒水續杯,生怕一個不留神,再脫水了一兩仨四五六七八九十個……
一番猶如戰場般的雄辯、爭論和混戰後,大名單總算基本確定了。
然而,這還隻是個開始。
還要對入選的文,進行一些必要的細微的優化和微調。
這個過程中,哪些文字能動,哪些文字不能動。能動的又該怎樣動……又把北大那邊負責保障的學生們累的呀,從早到晚的燒水續杯,生怕一個不留神,再脫水了一兩仨四……
修改和微調後,還得釋義和釋意。
教材嘛,不止要讓學生們看到精挑細選出來的文,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讀懂”。
比如,某樹人先生的《秋夜》。
沒錯,就是那個“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我嘞個豆兒,隻“研究”和“討論”出來的主流觀點,就有三種含義。
又是給讀者以舒緩、悠長之感。又是什麽緩慢而優雅,讓相對無力的文字更具韌性。還特你娘的能讓讀者感到意外,加深閱讀感。
這……也還算……說的過去……吧。
畢竟文字寫出來就是讓人看得,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很正常。
可那兩棵樹象征著與黑暗勢力鬥爭的勇者,僅有兩株說明了當時情形之危……這,是真的牛13!
還有說那是日文語法,翻譯過去後則頗!為!自!然!
要是某樹人先生掀開棺材板爬出來,咱也不知道是會笑著給那老孫子點個讚。還是把那貨結合這個結合那個總結出來的smell dog feces撕碎了,拍他那張老臉上,再狠狠的甩幾個大逼鬥……
清華土木係的一小子,借著過北大那邊送材料的機會短暫的觀摩了一陣。
迴來後偷偷評價:“文人要臉的時候,是真特娘的要臉。文人不要臉的時候,是真特娘的……咳~”
學生們不知道,編纂組裏某位年輕的工程師,耳神兒變態的好。他們竊竊私語的討論,全被那個貌似在認真翻譯外文資料的貨聽去了。
而且,靜極思動,心裏那個刺撓呀……
半個小時後,曲卓拿著份關於“激發態”描述的論文,找到半導體分類的編纂組薛組長。說,發現這篇論文和半導體研究所收錄的學術資料存在差異,要迴去核對一下。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薛組長立馬準假。
某人所說的“差異”,是確實存在的。
但半導體研究所檔案室內比較新的文獻和資料,幾乎全都印在了他腦袋裏呢。
所以,迴去核對隻是個托詞罷了。
騎著小電驢出了清華校門,直奔北大而去。憑著理科編纂組的工作牌,很順利的混進了文科編纂組。
不等進門呢,激烈的爭論聲,就從某間大辦公室裏源源不斷的傳出來。
一群人的聲音亂糟糟的,此起彼伏十分嘈雜。靜氣凝神的認真聽了一陣,原來是兩撥人在爭論……
一波人認為,五千年的曆史給了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瑰寶。
不論是宣揚歌頌優良品格,還是勸學向正,都能找到大量對應的,合適的人物和軼事。
另一波人則認為,我們應該睜開眼看世界,不能總拘泥於故紙堆。
而且,很多所謂的軼事,根本就經不起推敲。甚至文獻與文獻之間都多有矛盾之處。
理工科那邊九成九的內容,都源自西方的學術成果。文科這邊不能固步自封,要學會接納西方好的,正向的東西。
而且,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人,讓那些古紙堆裏難辨真偽,甚至一看就是胡編亂造的內容出現在學生的課本上,是極不負責任的,是有違教育初衷地……
兩撥爭論的,還有從中和稀泥的都太過投入,沒人留意一個不起眼的年輕人混進了大辦公室。
也沒人在意到那個年輕人,默不作聲的撿起並分類,因為爭論的太過激情四射,被揚的滿屋都是的稿紙和裝訂本……
考試!
考試最痛苦的是什麽?
別人怎樣曲卓不清楚,他最煩的是背名詞解釋。
表述囉嗦,措詞拗口,還特娘的一個字都不能錯。就神煩。
加入編纂組後,他每天要做的……不,要看別人做的,就是如何將一個又一個專業詞匯,用最囉嗦和拗口的方式進行詳細精準的表述。
再就是將老教材中有用的部分,尤其是早先帶有文言文痕跡的表述,用白話文重新編寫。
比如老教材上對“溝道效應”的解釋是:將離子注入固體,離子會與固體之原子發生碰撞。如固體屬無定形,則固體之原子於空間中無規律……
新的解釋是:離子注入固體中,它與固體的原子發生碰撞,如果固體是無定形的,那麽,組成固體的原子在空間是無規則分布……
說實話,每天都看著一幫人為了一句話,甚至一個詞磨嘰來磨嘰去,屬實有些無聊。
但還好,曲卓被分配的任務是,翻譯和校對近些年新發表的大量英文學術資料和新專業詞匯。
當然,僅僅是初步翻譯。
隨後交由各門科的專家組,進行嚴謹的措詞和編纂。再經幾道審核和精修後,內容才會在不遠的將來變成鉛字,出現在學生們的課本上。
原本曲卓覺得這個過程有些過分嚴謹,也太繁瑣了,無聊的緊。
但聽負責提供保障的清華學生閑聊,才知道理工科編纂組這邊已經算不錯了。多數時候大家都是默默工作,偶有爭論,也不會持續太久。
雖然顯得枯燥乏味,但主打的就是一個消停……
聽說北大那邊的文科編纂組,那才叫一個熱鬧呢。
因為時代的原因,老版文科文庫中充斥著大量已經不合時宜的內容,據說需要刪改重錄的部分高達七成。
一幫壓抑了十年的臭老……學問大家們,總算逮著了個一展胸腹中酸……錦繡才華的機會。
我勒個乖乖,為了哪篇文能上,哪篇文不能上。哪篇文雖然能上,但因為作者或某些背景等因素而不能上……總之,為了師長,為了偶像,為了老友,甚至為了爭口氣,唾沫橫飛間道盡了冠冕堂皇……
把北大那邊負責保障的學生們累的呀,從早到晚不間斷的燒水續杯,生怕一個不留神,再脫水了一兩仨四五六七八九十個……
一番猶如戰場般的雄辯、爭論和混戰後,大名單總算基本確定了。
然而,這還隻是個開始。
還要對入選的文,進行一些必要的細微的優化和微調。
這個過程中,哪些文字能動,哪些文字不能動。能動的又該怎樣動……又把北大那邊負責保障的學生們累的呀,從早到晚的燒水續杯,生怕一個不留神,再脫水了一兩仨四……
修改和微調後,還得釋義和釋意。
教材嘛,不止要讓學生們看到精挑細選出來的文,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們“讀懂”。
比如,某樹人先生的《秋夜》。
沒錯,就是那個“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我嘞個豆兒,隻“研究”和“討論”出來的主流觀點,就有三種含義。
又是給讀者以舒緩、悠長之感。又是什麽緩慢而優雅,讓相對無力的文字更具韌性。還特你娘的能讓讀者感到意外,加深閱讀感。
這……也還算……說的過去……吧。
畢竟文字寫出來就是讓人看得,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很正常。
可那兩棵樹象征著與黑暗勢力鬥爭的勇者,僅有兩株說明了當時情形之危……這,是真的牛13!
還有說那是日文語法,翻譯過去後則頗!為!自!然!
要是某樹人先生掀開棺材板爬出來,咱也不知道是會笑著給那老孫子點個讚。還是把那貨結合這個結合那個總結出來的smell dog feces撕碎了,拍他那張老臉上,再狠狠的甩幾個大逼鬥……
清華土木係的一小子,借著過北大那邊送材料的機會短暫的觀摩了一陣。
迴來後偷偷評價:“文人要臉的時候,是真特娘的要臉。文人不要臉的時候,是真特娘的……咳~”
學生們不知道,編纂組裏某位年輕的工程師,耳神兒變態的好。他們竊竊私語的討論,全被那個貌似在認真翻譯外文資料的貨聽去了。
而且,靜極思動,心裏那個刺撓呀……
半個小時後,曲卓拿著份關於“激發態”描述的論文,找到半導體分類的編纂組薛組長。說,發現這篇論文和半導體研究所收錄的學術資料存在差異,要迴去核對一下。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薛組長立馬準假。
某人所說的“差異”,是確實存在的。
但半導體研究所檔案室內比較新的文獻和資料,幾乎全都印在了他腦袋裏呢。
所以,迴去核對隻是個托詞罷了。
騎著小電驢出了清華校門,直奔北大而去。憑著理科編纂組的工作牌,很順利的混進了文科編纂組。
不等進門呢,激烈的爭論聲,就從某間大辦公室裏源源不斷的傳出來。
一群人的聲音亂糟糟的,此起彼伏十分嘈雜。靜氣凝神的認真聽了一陣,原來是兩撥人在爭論……
一波人認為,五千年的曆史給了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文化瑰寶。
不論是宣揚歌頌優良品格,還是勸學向正,都能找到大量對應的,合適的人物和軼事。
另一波人則認為,我們應該睜開眼看世界,不能總拘泥於故紙堆。
而且,很多所謂的軼事,根本就經不起推敲。甚至文獻與文獻之間都多有矛盾之處。
理工科那邊九成九的內容,都源自西方的學術成果。文科這邊不能固步自封,要學會接納西方好的,正向的東西。
而且,作為新時代的教育人,讓那些古紙堆裏難辨真偽,甚至一看就是胡編亂造的內容出現在學生的課本上,是極不負責任的,是有違教育初衷地……
兩撥爭論的,還有從中和稀泥的都太過投入,沒人留意一個不起眼的年輕人混進了大辦公室。
也沒人在意到那個年輕人,默不作聲的撿起並分類,因為爭論的太過激情四射,被揚的滿屋都是的稿紙和裝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