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元年,三月。


    自從上次開了朝會之後,整個洛陽一時間也風平浪靜了。


    盧府。


    “師君,這蔡公和馬公是什麽樣的人呀?”


    因為今天謝龍要隨盧植前去拜見蔡邕和馬日磾,所以謝龍自然提前詢問。


    “他們兩個家夥呀?沒事他們這兩個老家夥身為長輩也不會為難你的,隻是好奇罷了,而且他們人還是很好的。”


    盧植和蔡邕、馬日磾關係很好,自然在稱唿上麵也格外隨意。


    謝龍當然也隻是試探的問一下,畢竟曆史上也都是正直君子,而且和盧植還是好友,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通過盧植就能判斷出蔡邕、馬日磾的為人了。


    其實謝龍主要想知道蔡邕、馬日碑為什麽要見他,不過謝龍確實是想多了,蔡邕二人其實就是好奇這個後起之秀而已,最主要的還是因為盧植天天誇。


    不多時,盧植就帶著謝龍前往了蘭台,蘭台是東漢朝廷存放書籍的地方,還有各種珍貴的資料等等,因為蔡邕不光和盧植等人刻錄熹平石經,還有續寫《漢史》所以自然在蘭台查資料,今天自然也不例外。


    因為盧植目前也在刻錄熹平石經自然有出入蘭台的資格,就帶著謝龍直接進入蘭台,謝龍緩步進入看著周圍戒備的侍衛,又發現有很多暗哨。


    這也正常,不光是在現代知識是無價的,古代更是如此,在古代隻要你有一本書不對就半本都能當傳家之寶了,所謂的世家也就是壟斷的知識的傳播權,一手書本搶占知識,一手土地搶占利益,所謂耕讀傳家就是如此。


    所以蘭台自然也是十分重要,所以自然戒備森嚴,謝龍心道:“不知道這個蘭台有多少後世失傳的孤本,最主要的是因為董卓火燒洛陽這才讓這些付之一炬了,我可得想辦法把這些保住了!要不然後來人非得罵我們不可。”


    謝龍邊想著一邊隨著盧植進入蘭台,謝龍抬眼一下就看到了蔡邕忙碌的身影,蔡邕正指揮著一群小吏搬書還有正在翻書查資料,蔡邕突然一瞥就看見了謝龍和盧植,連忙起身走向二人。


    “子幹,你來了,這就是子雲麽?”蔡邕雖然不認識謝龍,但是卻認識盧植呀,所以也多少猜到了於是詢問道。


    “沒錯,伯喈真是慧眼,居然一眼就看出來了! ”盧植故作誇張的樣子,差點把謝龍逗笑了,讓謝龍也見識到原來老師也是很會開玩笑的。


    蔡邕見盧植的樣子哭笑不得,“好了,好了,子幹在你徒弟麵前如此,成何體統呀!”


    “伯喈,你又不是不知道子幹是什麽樣子,對了不知道康成兄到了那裏,康成兄見到子幹自會教訓子幹的。”


    原來蘭台側殿內走出一人,正是馬日磾,馬日磾身高不高,其貌不揚卻行止之間頗有文氣,至於蔡邕身材清瘦腰卻筆直,雖年歲漸長容貌卻依稀看的出年輕時俊朗的容顏,一副慈眉善目的長者形象。


    馬日磾傳承馬融的學說,才學頗高向來仰慕古君子之行,見子幹略微跳脫自然忍不住開口調侃。


    “翁叔,你這叫什麽話?師兄怎麽會教訓我,恐怕會教訓你才對。”盧植聽完馬日磾說的自然也反駁道。


    馬日磾見此連連搖頭道:“好了,子幹,我不和你胡攪蠻纏,康成兄現在何處?你和康成兄關係最好,應該知道吧。”馬日磾覺得和盧植爭辯下去也說不過他,自然連忙轉移話題。


    盧植也沒有得寸進尺而是連忙道:“自離開師君後,師兄就四處遊學博覽諸家之長想走出自己的道路來,不過前段時間我收到師兄來信,師兄應該不日就會到洛陽來,當然不是應詔,而是想來見見我們。”


    蔡邕聞言擊掌歡喜道:“子幹果真如此?那可太好了,待康成來了,我必與其大醉一場,想來和康成也別經年了呀!”


    “對呀子幹!康成兄多久來京,我們可得好好聚聚了。”


    盧植看著激動的二人道:“這般激動幹嘛,不日師兄就會到洛陽來。”看似盧植十分淡定,其實剛收到鄭玄的信的時候那叫一個高興,不過鄭玄確實沒說清楚多久到。


    這時候蔡邕總算想起了謝龍,連忙道:“子幹,子雲現在專研何書?”


    “迴蔡公,小子都有所涉獵,雜而不精不足掛齒。”謝龍聽到蔡邕的詢問,自然也不怠慢拱手答道。


    蔡邕聞言道:“哦?子雲謙虛了,我和翁叔早就聽子幹不知道誇了你多少迴,耳朵都起繭子了,所以才讓子幹把你帶來讓我等一見。”


    “伯喈說的沒錯,我也十分好奇,今日一見倒是沒有失望,不像你師君那般跳脫。”馬日磾邊說邊看向盧植笑道。


    盧植和二位老友互相調侃習慣了,也不在意不過也出聲道:“我這弟子,天資聰穎,不過玉不琢不成器,所以特帶來讓兩位老友幫我雕琢雕琢!”


    謝龍在一旁聽完三位長輩的交談,也上前一步拱手道:“請蔡公、馬公考究小子!”


    蔡邕聽完盧植說的,又見謝龍如此禮貌心中好感大生,緩緩道:“子雲無須多禮,我們都是長輩,那便考究你一下!”


    馬日磾也出聲附和道:“伯喈一人出題即可。”


    蔡邕定定看了謝龍一眼道:“何為“仁”!”


    謝龍聽完這個考題倒是有些驚訝,不過腦子也飛快旋轉隨後迴答,“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


    與仁同過,然後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


    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於仁者薄於義,親而不尊;厚於義者薄於仁,尊而不親。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


    孔子說:“不是為了滿足私欲而喜好仁的人,也不是因為畏懼才厭惡不仁的人,這樣的人在普天之下很少很少。所以有德行的人在議論原則時是以自己為準,在製定法律時是以百姓能做到的為準。”


    孔子說:“仁的實行有三種情況:一是安於行仁,二是為了利益而行仁,三是勉勉強強而行仁。三者雖然都能達到仁的效果,但出發點卻不同。


    都能達到仁的效果,僅從效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屬於哪種仁的。在行仁時遇到了挫折,這時候就可以看出它是屬於哪種仁了。


    真正的仁人,不論在什麽情況下都安於行仁;自以為是的人,看到有利可圖才去行仁;害怕犯罪受罰的人,是迫不得已而勉強行仁。仁好比是右手,道好比是左手。


    仁,體現在愛人上;道,體現在義理上。在仁的方麵做得多,在義的方麵做得少,其結果是贏得了親近而沒有贏得尊敬;在義的方麵做得多,在仁的方麵做得少,其結果是贏得了尊敬而沒有贏得親近。道有兼行仁義的至道,有隻行義而不行仁的義道,有采取仁義的一部分而行之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稱王,行義道可以稱霸,行考道可以避免過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穿越者遇到劉備重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與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與蚯並收藏三國:穿越者遇到劉備重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