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知行合一
我為明皇!大明當無敵! 作者:不夜星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於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在萬事,而實不外於人之一心。”
朱雄英緩緩的說著,雖然這個是抄襲王陽明王聖人的話,但是提前了幾十年,朱雄英沒有什麽不好意思的。
李善長看著朱雄英麵露震驚之色,他也算是學富五車,年輕時對於兩家學派的爭端也曾鑽研過。
畢竟學習朱熹的言論,難免不知道陸九淵的思想,他也是自視甚高之人,但是他在讀陸九淵的書籍時,雖然偶有所得,卻不足以發人深省。
但是皇太孫才幾歲?怕是四書五經才沒讀完多久吧,竟然一出口就能直指核心,說出的話連他都要再三咀嚼。
不理會李善長震驚的神色,朱雄英自顧自道:“意在於事親,既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既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以某說吾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孤以為,萬事萬物,當發自本心,或者總結來說便是一句,致良知,知行合一!”
沒錯朱雄英很不要臉的將王陽明的核心理論,還有中心思想給剽竊了過來。
反觀一旁的韓國公李善長,這是在這裏直接陷入了震驚迷茫的狀態中。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李善長不斷的呢喃著這句話,此時的李善長好似陷入到某種頓悟之中。
朱雄英便不再去管他,一旁的水壺早已沸騰,朱雄英自顧自的給自己倒了一杯,微微吹涼,小口小口的喝著。
許久韓國公李善長好似反應過來了,目光炯炯的看著朱雄英:“敢問殿下,何為知行合一!”
朱雄英不緊不慢道:“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韓國公李善長似乎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幾十歲的高齡,竟然被一個十歲孩童給教導了。
也不明白一個才十歲的孩童,是怎麽思考出這麽深刻的問題的,難道這世界上當真是有生而知者?
皇太孫的這番言論,若是加以總結,發展一番,那麽必將成為心學聖典,曆史上必將有此學說的一席之地!
甚至,也有可能成為像是朱子那樣,儒學中的又一個聖人!又一個大家!
而這是一個十歲孩童所想出來的言論!
一個十歲孩童,能想出來,足以開宗立派的言論!
有了這個,就算是朱雄英不是皇太孫,他也必將名留青史,為萬人歌頌!
朱雄英對於李善長這種反應早有預料,雖然他看不上朱熹的理學還有王陽明的心學。
兩者說白了不過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有主觀唯心主義主義的討論。
但是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這一觀點的確是相對於朱熹的格物致知,要前進一大步的。
而且本身心學是儒家的一種,他們之間討論終歸是一家的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
這樣雖然會在士林之中產生爭論,但是也不會掀起大規模的士子反撲。
打破理學的統治地位,對於朱雄英以後的行動才能做好鋪墊。
李善長終究是久經沙場的老人,隻不過震驚片刻便迴過神來:“殿下所說發人深省,老臣受教了!”
朱雄英笑著迴道:“韓國公可是抬舉我了,不過是讀書的一些感悟而已啊。況且自從被封為皇太孫,接觸朝政以來,越發的覺得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了。”
韓國公李善長正在倒茶的手頓住:“不知殿下為何有這樣的感慨?”
“如今朝堂之上,似韓國公一般的大才少之又少,多是些隻知讀些聖賢書的,像是戶部的人算數不精,工部的人不知建造,刑部的人不通律法,總之一塌糊塗,這樣如此下去,國朝又將如何啊!”
原來如此!李善長點頭點頭:“殿下也不必憂心,人從來並無全知者,凡官員隻需在任上學習一段時日,便能明白其中全部。”
朱雄英卻搖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若是隻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就來管理萬民,孤怕出來一個何不食肉糜啊!”
“所以,韓國公如何能坐視如此之事發生啊!”
來了!韓國公李善長暗自警惕,皇太孫朱雄英可不是什麽好相與的,若是因為其年幼便輕視,那麽必定會被其坑了去! “不知殿下有何想法?”
“韓國公果然不同凡響,孤此番前來有要事相求,還望韓國公能助我一臂之力。”
“殿下抬舉臣了,臣自當竭盡全力!”
李善長站起身直接躬身行禮,皇太孫親自前來拜托,他要是敢推辭,怕是今天晚上錦衣衛就要來敲門了。
朱雄英滿意點頭,他也知道目前為止李善長不可能在這拒絕他。
“不知韓國公覺得,剛剛與孤探討的陸大家的觀點的所思所想,是否可以告知天下啊?”
嗯!李善長微驚,朱雄英這番話可就將一個弘揚心學的功勞分給了自己一半了!
隻要他點頭,那麽這足以成為儒家聖賢的思想,就有自己一半了!
但是與此同時,恐怕要自絕於當今士林!
因為當今士林,理學當道心學式微,就算他還有有些死忠的淮西文人,但是與天下的讀書人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隻不過這個時候容不得他過多的思考,隻得快速迴道:“此等理論,成熟異常,知行合一所有讀書人都應當如此要求自己!”
李善長說的十分堅定,若是在這個上麵撒謊,怕是老朱那裏不好交代。
“既然如此,不知韓國公覺得朝堂諸公,可有參透此理?”朱雄英慢條斯理的問道。
韓國公李善長低下頭,他知道今日皇太孫朱雄英來尋自己必是不會來專門提問,順便送自己一個儒家聖人的地位的。
結合著朱雄英最近對孔家後人,還有科舉培訓班的一係列舉動,不難看出朱雄英對於當今的儒家有所不滿。
深吸一口氣,李善長搖搖頭:“滿朝諸公,能做到知行合一者少,說來慚愧吾等也是僥幸做到了。”
“所以,不知韓國公可願將其思想傳播出去,以造福萬民?”
朱雄英緩緩的說著,雖然這個是抄襲王陽明王聖人的話,但是提前了幾十年,朱雄英沒有什麽不好意思的。
李善長看著朱雄英麵露震驚之色,他也算是學富五車,年輕時對於兩家學派的爭端也曾鑽研過。
畢竟學習朱熹的言論,難免不知道陸九淵的思想,他也是自視甚高之人,但是他在讀陸九淵的書籍時,雖然偶有所得,卻不足以發人深省。
但是皇太孫才幾歲?怕是四書五經才沒讀完多久吧,竟然一出口就能直指核心,說出的話連他都要再三咀嚼。
不理會李善長震驚的神色,朱雄英自顧自道:“意在於事親,既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聽言動,既事聽言動便是一物。所以以某說吾心外之理,無心外之物。”
“孤以為,萬事萬物,當發自本心,或者總結來說便是一句,致良知,知行合一!”
沒錯朱雄英很不要臉的將王陽明的核心理論,還有中心思想給剽竊了過來。
反觀一旁的韓國公李善長,這是在這裏直接陷入了震驚迷茫的狀態中。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李善長不斷的呢喃著這句話,此時的李善長好似陷入到某種頓悟之中。
朱雄英便不再去管他,一旁的水壺早已沸騰,朱雄英自顧自的給自己倒了一杯,微微吹涼,小口小口的喝著。
許久韓國公李善長好似反應過來了,目光炯炯的看著朱雄英:“敢問殿下,何為知行合一!”
朱雄英不緊不慢道:“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韓國公李善長似乎怎麽也不會想到,自己幾十歲的高齡,竟然被一個十歲孩童給教導了。
也不明白一個才十歲的孩童,是怎麽思考出這麽深刻的問題的,難道這世界上當真是有生而知者?
皇太孫的這番言論,若是加以總結,發展一番,那麽必將成為心學聖典,曆史上必將有此學說的一席之地!
甚至,也有可能成為像是朱子那樣,儒學中的又一個聖人!又一個大家!
而這是一個十歲孩童所想出來的言論!
一個十歲孩童,能想出來,足以開宗立派的言論!
有了這個,就算是朱雄英不是皇太孫,他也必將名留青史,為萬人歌頌!
朱雄英對於李善長這種反應早有預料,雖然他看不上朱熹的理學還有王陽明的心學。
兩者說白了不過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有主觀唯心主義主義的討論。
但是王陽明的心學,知行合一這一觀點的確是相對於朱熹的格物致知,要前進一大步的。
而且本身心學是儒家的一種,他們之間討論終歸是一家的學派不同觀點的爭論。
這樣雖然會在士林之中產生爭論,但是也不會掀起大規模的士子反撲。
打破理學的統治地位,對於朱雄英以後的行動才能做好鋪墊。
李善長終究是久經沙場的老人,隻不過震驚片刻便迴過神來:“殿下所說發人深省,老臣受教了!”
朱雄英笑著迴道:“韓國公可是抬舉我了,不過是讀書的一些感悟而已啊。況且自從被封為皇太孫,接觸朝政以來,越發的覺得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了。”
韓國公李善長正在倒茶的手頓住:“不知殿下為何有這樣的感慨?”
“如今朝堂之上,似韓國公一般的大才少之又少,多是些隻知讀些聖賢書的,像是戶部的人算數不精,工部的人不知建造,刑部的人不通律法,總之一塌糊塗,這樣如此下去,國朝又將如何啊!”
原來如此!李善長點頭點頭:“殿下也不必憂心,人從來並無全知者,凡官員隻需在任上學習一段時日,便能明白其中全部。”
朱雄英卻搖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若是隻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就來管理萬民,孤怕出來一個何不食肉糜啊!”
“所以,韓國公如何能坐視如此之事發生啊!”
來了!韓國公李善長暗自警惕,皇太孫朱雄英可不是什麽好相與的,若是因為其年幼便輕視,那麽必定會被其坑了去! “不知殿下有何想法?”
“韓國公果然不同凡響,孤此番前來有要事相求,還望韓國公能助我一臂之力。”
“殿下抬舉臣了,臣自當竭盡全力!”
李善長站起身直接躬身行禮,皇太孫親自前來拜托,他要是敢推辭,怕是今天晚上錦衣衛就要來敲門了。
朱雄英滿意點頭,他也知道目前為止李善長不可能在這拒絕他。
“不知韓國公覺得,剛剛與孤探討的陸大家的觀點的所思所想,是否可以告知天下啊?”
嗯!李善長微驚,朱雄英這番話可就將一個弘揚心學的功勞分給了自己一半了!
隻要他點頭,那麽這足以成為儒家聖賢的思想,就有自己一半了!
但是與此同時,恐怕要自絕於當今士林!
因為當今士林,理學當道心學式微,就算他還有有些死忠的淮西文人,但是與天下的讀書人相比,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
隻不過這個時候容不得他過多的思考,隻得快速迴道:“此等理論,成熟異常,知行合一所有讀書人都應當如此要求自己!”
李善長說的十分堅定,若是在這個上麵撒謊,怕是老朱那裏不好交代。
“既然如此,不知韓國公覺得朝堂諸公,可有參透此理?”朱雄英慢條斯理的問道。
韓國公李善長低下頭,他知道今日皇太孫朱雄英來尋自己必是不會來專門提問,順便送自己一個儒家聖人的地位的。
結合著朱雄英最近對孔家後人,還有科舉培訓班的一係列舉動,不難看出朱雄英對於當今的儒家有所不滿。
深吸一口氣,李善長搖搖頭:“滿朝諸公,能做到知行合一者少,說來慚愧吾等也是僥幸做到了。”
“所以,不知韓國公可願將其思想傳播出去,以造福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