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給自家大孫塑金身!
我為明皇!大明當無敵! 作者:不夜星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哈哈哈哈!
朱元璋爆發出了暢快的笑聲,伸出手又重重的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眼神裏的自豪毫不掩飾。
看著跪在自己麵前的一眾大臣,尤其是李善長的麵前,一臉的得意:“這可是咱的嫡長孫!其賢德乃是大明之福!咱太子後繼有人,大明理當萬年!”
“臣,恭賀大明萬年!”一眾大臣再次躬身拜倒。
朱元璋見到一眾大臣已經如此,當即不再猶豫,大手一揮,高聲道:“皇長孫吳王朱雄英,征討倭國有功!此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咱賞罰分明!”
“朕今日賦予皇長孫吳王朱雄英參政!議政之權!總理鄉學建設一事!六部及各司須全力配合!不得有誤!”
參政議政!
下麵的大臣們眼中閃爍著精光,參政議政可不是朱雄英之前出現在朝堂上,聽聽而已,是真的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論是否和自己有關,意味著朱雄英已經可以自己接觸朝臣,可以對朝廷的決策提出意見了!
而且,總領鄉學建設,那就是普及教育!這是要給這吳王鍍一層金身!
若是吳王將這件事情辦好,但凡是鄉學出來的學子,都要知吳王殿下的一份恩情!
這可是全天下士子的恩情!
見到一眾大臣沒有反應,朱元璋也沒有激動,隻不過是幽幽開口:“諸位愛卿,以為此舉如何啊?”
如何?還能如何?
在座的各位當然不是傻子,能做到這裏的也不可能有傻子!
先是吳王,現在讓不滿十歲的孩童參政議政,這件事情一旦定了下來,那麽未來也沒有任何的懸念了。
更何況朝臣們也不是反感這樣的事情發生,原因無它。
朱雄英乃是太子嫡長子,陛下嫡長孫!正統二字不是說說而已!
既然是皇帝想要給自己的孫子鋪路,而這件事情,於國、於民、於己身都是有天大的好處。
眾人自然不會有什麽反對的想法,甚至老朱此舉奠定了之後三代的安穩,對於一心求穩的文臣們來說,乃是天大的好事。
李善長雖然老了,但是依舊是這裏麵腦子最為靈光的。
又或者說,能在元末亂世果斷選擇朱元璋這個潛力股,李善長審時度勢的眼光絕無僅有。
隻見他直起身子,很是鄭重,再度叩拜在地上:“陛下聖明!皇長孫吳王殿下,純孝仁德,此次遠征倭國,更是立下赫赫戰功!乃是少年英才,皇長孫參政乃是我大明後繼有人之顯兆!”
“皇上英明!皇長子吳王殿下,乃少有之少年俊傑!此乃我大明千秋萬業之福氣!”
“皇上英明!”......
整個大殿內,跪在地上的大臣們紛紛獻上自己的恭維之聲,更是將朱雄英誇得天上地下少有的賢才。
似乎朱雄英參政,那麽大明就能萬世千秋一般。
沒有人是傻子,誰看不出,當今聖上對於皇長孫的喜愛?
不說超越太子,但是其餘的皇子皇孫那是萬萬比不上的。
聽著下麵眾人的議論聲,老朱滿意的點了點頭,再一次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
一旁欲言又止的朱標在此時輕輕上前,隱晦的給了朱雄英大腿一下。
朱雄英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拜倒:“孫兒多謝皇爺爺!”
看著麵前乖巧,聰明的孫兒,老朱笑的眼睛都快沒了,咋可能舍得自家孫兒真的跪下。
半路就給攔了下來:“好了好了!起來起來!”
看著麵前的朱雄英,老朱越看是越喜歡,想到給自己孫兒的差事,也是不好幹的。
“鄉學一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乃是大事萬不可出了差錯,你要用心!若是需要人,盡可來要!咱都允了!”
老朱說的也頗為大氣,畢竟是自己孫子第一次幹大事,老朱定是將一應人手配備齊了才是。
朱雄英一聽眼睛一亮,說句實在話,上來就擔任這麽重的任務,朱雄英心裏是沒有底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
那就是先知先覺,再加上來自於後世的一些先進知識,除此之外,跟這群大明人精玩,朱雄英覺得自己還差點意思。
當即朱雄英就將眼睛放到了韓國公李善長的身上,這個在幾年後洪武二十三年就會被處死的老人。
李善長從老朱剛起步時就投靠了老朱,不論時局多麽艱難,都可以為老朱的軍隊解決後顧之憂。
能力毋庸置疑!
“皇爺爺,可否讓韓國公來助孫兒?”
聽到了朱雄英的話,老朱愣了一下,眼神幾度流轉,終究點了點頭:“你小子倒是會挑人!但是韓國公身兼數職,分身乏術這樣,你以後有何拿不準的,再去諮詢吧!”
隨即目光轉向李善長:“百室,那就麻煩你,多看著點咱大孫兒了!”
“陛下哪裏的話,臣自當竭盡全力!”李善長當即跪倒在地,躬身領旨。
老朱的話他能明白,你隻是提建議,同時要看著自己的孫子不要走錯了路。
但是這件事情,你不能留名,不能和你扯上關係!
終究還是被老朱猜忌著啊!
李善長歎了口氣。
一旁的朱雄英對此看的很清楚,但是沒辦法。李善長作為文臣之首,已然是無冕之王,但是同時又和一些淮西勳貴來往密切,這本身就是取死之道。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有幾人能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力呢?
慧智如李善長,也終究抵不過權力的誘惑!
不過離其最終身死還有幾年,若是李善長真的能幫自己將這義務教育的事情鋪開,那麽因為這個功勞。
等到時候,朱雄英救上一救也是應該的。
將李善長這個能總覽大局,防止自己出錯的大才搞定,接下來就靠自己即可。
朱雄英來這裏這麽久,也是有些自己的班底的。
倒不是朱雄英不想多要,但是諸如曆史上有名的解縉、夏原吉之類的大臣還不知道在哪個犄角旮旯呢。
想到這裏,朱雄英越發覺得這個科舉要盡快舉行了!
朱元璋爆發出了暢快的笑聲,伸出手又重重的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眼神裏的自豪毫不掩飾。
看著跪在自己麵前的一眾大臣,尤其是李善長的麵前,一臉的得意:“這可是咱的嫡長孫!其賢德乃是大明之福!咱太子後繼有人,大明理當萬年!”
“臣,恭賀大明萬年!”一眾大臣再次躬身拜倒。
朱元璋見到一眾大臣已經如此,當即不再猶豫,大手一揮,高聲道:“皇長孫吳王朱雄英,征討倭國有功!此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咱賞罰分明!”
“朕今日賦予皇長孫吳王朱雄英參政!議政之權!總理鄉學建設一事!六部及各司須全力配合!不得有誤!”
參政議政!
下麵的大臣們眼中閃爍著精光,參政議政可不是朱雄英之前出現在朝堂上,聽聽而已,是真的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
不論是否和自己有關,意味著朱雄英已經可以自己接觸朝臣,可以對朝廷的決策提出意見了!
而且,總領鄉學建設,那就是普及教育!這是要給這吳王鍍一層金身!
若是吳王將這件事情辦好,但凡是鄉學出來的學子,都要知吳王殿下的一份恩情!
這可是全天下士子的恩情!
見到一眾大臣沒有反應,朱元璋也沒有激動,隻不過是幽幽開口:“諸位愛卿,以為此舉如何啊?”
如何?還能如何?
在座的各位當然不是傻子,能做到這裏的也不可能有傻子!
先是吳王,現在讓不滿十歲的孩童參政議政,這件事情一旦定了下來,那麽未來也沒有任何的懸念了。
更何況朝臣們也不是反感這樣的事情發生,原因無它。
朱雄英乃是太子嫡長子,陛下嫡長孫!正統二字不是說說而已!
既然是皇帝想要給自己的孫子鋪路,而這件事情,於國、於民、於己身都是有天大的好處。
眾人自然不會有什麽反對的想法,甚至老朱此舉奠定了之後三代的安穩,對於一心求穩的文臣們來說,乃是天大的好事。
李善長雖然老了,但是依舊是這裏麵腦子最為靈光的。
又或者說,能在元末亂世果斷選擇朱元璋這個潛力股,李善長審時度勢的眼光絕無僅有。
隻見他直起身子,很是鄭重,再度叩拜在地上:“陛下聖明!皇長孫吳王殿下,純孝仁德,此次遠征倭國,更是立下赫赫戰功!乃是少年英才,皇長孫參政乃是我大明後繼有人之顯兆!”
“皇上英明!皇長子吳王殿下,乃少有之少年俊傑!此乃我大明千秋萬業之福氣!”
“皇上英明!”......
整個大殿內,跪在地上的大臣們紛紛獻上自己的恭維之聲,更是將朱雄英誇得天上地下少有的賢才。
似乎朱雄英參政,那麽大明就能萬世千秋一般。
沒有人是傻子,誰看不出,當今聖上對於皇長孫的喜愛?
不說超越太子,但是其餘的皇子皇孫那是萬萬比不上的。
聽著下麵眾人的議論聲,老朱滿意的點了點頭,再一次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
一旁欲言又止的朱標在此時輕輕上前,隱晦的給了朱雄英大腿一下。
朱雄英這才反應過來,連忙拜倒:“孫兒多謝皇爺爺!”
看著麵前乖巧,聰明的孫兒,老朱笑的眼睛都快沒了,咋可能舍得自家孫兒真的跪下。
半路就給攔了下來:“好了好了!起來起來!”
看著麵前的朱雄英,老朱越看是越喜歡,想到給自己孫兒的差事,也是不好幹的。
“鄉學一事,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乃是大事萬不可出了差錯,你要用心!若是需要人,盡可來要!咱都允了!”
老朱說的也頗為大氣,畢竟是自己孫子第一次幹大事,老朱定是將一應人手配備齊了才是。
朱雄英一聽眼睛一亮,說句實在話,上來就擔任這麽重的任務,朱雄英心裏是沒有底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裏。
那就是先知先覺,再加上來自於後世的一些先進知識,除此之外,跟這群大明人精玩,朱雄英覺得自己還差點意思。
當即朱雄英就將眼睛放到了韓國公李善長的身上,這個在幾年後洪武二十三年就會被處死的老人。
李善長從老朱剛起步時就投靠了老朱,不論時局多麽艱難,都可以為老朱的軍隊解決後顧之憂。
能力毋庸置疑!
“皇爺爺,可否讓韓國公來助孫兒?”
聽到了朱雄英的話,老朱愣了一下,眼神幾度流轉,終究點了點頭:“你小子倒是會挑人!但是韓國公身兼數職,分身乏術這樣,你以後有何拿不準的,再去諮詢吧!”
隨即目光轉向李善長:“百室,那就麻煩你,多看著點咱大孫兒了!”
“陛下哪裏的話,臣自當竭盡全力!”李善長當即跪倒在地,躬身領旨。
老朱的話他能明白,你隻是提建議,同時要看著自己的孫子不要走錯了路。
但是這件事情,你不能留名,不能和你扯上關係!
終究還是被老朱猜忌著啊!
李善長歎了口氣。
一旁的朱雄英對此看的很清楚,但是沒辦法。李善長作為文臣之首,已然是無冕之王,但是同時又和一些淮西勳貴來往密切,這本身就是取死之道。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有幾人能放棄已經到手的權力呢?
慧智如李善長,也終究抵不過權力的誘惑!
不過離其最終身死還有幾年,若是李善長真的能幫自己將這義務教育的事情鋪開,那麽因為這個功勞。
等到時候,朱雄英救上一救也是應該的。
將李善長這個能總覽大局,防止自己出錯的大才搞定,接下來就靠自己即可。
朱雄英來這裏這麽久,也是有些自己的班底的。
倒不是朱雄英不想多要,但是諸如曆史上有名的解縉、夏原吉之類的大臣還不知道在哪個犄角旮旯呢。
想到這裏,朱雄英越發覺得這個科舉要盡快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