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為大明的擴張,儲備人才!
我為明皇!大明當無敵! 作者:不夜星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朱瞥了眼激動的朱標,他倒是沒有那麽興奮。他是大明的皇帝,想的也是整個大明朝。
若是隻有山東一地實行這一點,那麽極易造成地方勢力的不平衡!
為君者,最重平衡之道。讓一家獨大,乃是大忌!
“此事,不易推行,若是這樣,其他地方怎麽辦?朝廷不可厚此薄彼!”老朱沉聲說道。
朱標一聽,也冷靜了下來。的確,對於地方勢力的平衡,有很大的影響。當時江淮勢力過大,老朱不惜造出胡惟庸案,牽連數萬人!也要將他們殺光是為了什麽?
就是因為他們結黨!而作為皇帝最為忌諱的問題便是這個!
自從大明立國後,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文人就和以劉基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文人在朝堂上相互爭鬥。
但是隨著劉基的死去,胡惟庸為首的淮西一黨獨大,老朱這個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皇帝,怎麽可能容忍!
要是山東實行底層的免費三年教育,那麽假以時日,山東的文人必定猛增!
朝堂上的官員也會比其他地區超出一節,這便是結黨的土壤了!
到了那個地步,就算是皇帝不想,但是為了權力,免不了又是一陣的腥風血雨!
朱雄英當然想過這一點,“皇爺爺,我們可將山東設為試點!同時鼓勵地方新建新型鄉學。”
老朱沒好氣的瞪了朱雄英一眼:“咱又不是沒有鼓勵過!你難道不知道社學一事?”
“好好的政策,叫這群昏聵的官員做成了什麽樣子!”說起這個,老朱就氣得牙癢癢!
“那是因為,所有一切的花銷都是不透明的!”朱雄英將茶盞蓋子揭開,將裏麵的飄著茶葉的茶水展現在老朱的麵前。
“皇爺爺可以傳令各級官員,興建學府,一應花銷,刻於碑上!同時鼓勵地方鄉紳,捐獻幫助辦學,將各地鄉紳捐獻金額事務,事無巨細,一一刻於碑上!”
朱標在一旁眼前一亮:“好你個小子!這樣一來,地方士紳,想不出力也不行了!不然那那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朱雄英這招可謂是明謀!
這邊政府拿了多少錢,錢都用來幹什麽了,碑上都會寫得一清二楚,方便追查。
而地方士紳,也要積極捐款捐物,不然那等石碑立成之日,那麽就是他們被人口誅筆伐之時!
“而且,可以給縣衙製定目標,比如說一縣有多少人口,便有相應比例的學校。少於規定則考察扣分,若是超過則可加分。這樣也可以讓官員更有積極性,將政策推行下去。”
老朱一邊聽,一邊點頭,可以看出來老朱對於朱雄英的想法很滿意,而且可實行性很高。
“你想這些事情應該不短了吧?恐怕這萬萬兩白銀你不是先給咱的!你早就想好了用處了!”
朱雄英嘿嘿的笑著,“哪能啊皇爺爺!本身孫兒這個可用不了萬萬兩白銀!”
“行了!用不了?那也八九不離十!說吧,還有想法沒有?”老朱可不會相信朱雄英的說辭,這小子明顯就將一切考慮好了,就等著他問呢!
朱雄英撓了撓腦袋,“還有就是地方學製的問題!在此之前,孫兒想請皇爺爺重開科舉!為天下選材!”
老朱眼裏閃過一絲精光,看向朱雄英,他之前開過科舉,可是選上來的人才,大多都不中用,所以朱元璋索性停了科舉,靠國子監挑選人才。
但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曆史上老朱明年也重開了科舉。
老朱在意的不是科舉之事,而是朱雄英說的改革學製!
“你想要的怎麽改革?詳細點,說一說!”
因為教育之事十分重要,朱雄英頓了頓,組織了下語言:“朝廷開科舉是為了選材,治理天下。但是隻學四書五經,甚至是什麽漢書、史記是遠遠不夠的!”
“君子六藝,還講究禮、樂、射、禦、書、數!治理國家不通算學,那麽連地方奏報都不能看懂。所以要根據不同的階段,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科舉也順應這一點,增加一些當官需要的知識。”
“這也就要求了,地方學校也要分級。我朝共有府、州、縣加上孫兒所說的鄉,也就構成了分級的製度。”
“鄉學是最為基礎的,誰都可以上的,縣學則是要通過地方縣衙的考試,這樣可以篩選一部分。接下來,就要通過科舉篩選了。”
“通過院試成為童生,那麽就可以進入州學學習。通過鄉試則可近府學學習,通過會試則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三年,根據每年職位空缺,舉行殿試,選取人才!”
“這樣一級一級的,即可不斷的篩選人才,甚至殿試之時,可以根據崗位的職責,設計不同的考題。這樣,極大的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平性。”
朱標聽得不斷點頭,聽到最後一點皺了皺眉頭:“那在國子監學習四年,沒有在殿試時考上的,該去往何處?”
“殿試不可能將天下官員全部選拔,隻會選拔州府一級的地方官員,再往下,則是由當地州府組織考試即可。但隻有經過國子監學習的,才可參加地方考試。”
老朱嘴角微翹,顯示出了其極為喜悅的心情,自家大孫的構想一環套著一環,盡力做到了公平,可謂是遺傳了他的良好品質!
老朱看向朱雄英的眼中帶著寵溺和期待,他微笑開口:“既然你考慮的如此全麵,這件事情咱就交給你做了!當然你要小心,鋪的慢點沒關係,但是每一步都要走的夠穩!”
“教育乃是大事!科舉更是為國朝選材的重中之重,萬不可馬虎!若是辦砸了......”
老朱臉上笑意一收,板起臉來:“咱饒不了你!”
朱雄英用力的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像教材之類的,朱雄英更是要親自把關!什麽毒教材之類的,第一時間掐死在萌芽之內!
畢竟這可是為了給大明擴張,儲備人才啊!
若是隻有山東一地實行這一點,那麽極易造成地方勢力的不平衡!
為君者,最重平衡之道。讓一家獨大,乃是大忌!
“此事,不易推行,若是這樣,其他地方怎麽辦?朝廷不可厚此薄彼!”老朱沉聲說道。
朱標一聽,也冷靜了下來。的確,對於地方勢力的平衡,有很大的影響。當時江淮勢力過大,老朱不惜造出胡惟庸案,牽連數萬人!也要將他們殺光是為了什麽?
就是因為他們結黨!而作為皇帝最為忌諱的問題便是這個!
自從大明立國後,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文人就和以劉基劉伯溫為首的浙東文人在朝堂上相互爭鬥。
但是隨著劉基的死去,胡惟庸為首的淮西一黨獨大,老朱這個屍山血海中殺出來的皇帝,怎麽可能容忍!
要是山東實行底層的免費三年教育,那麽假以時日,山東的文人必定猛增!
朝堂上的官員也會比其他地區超出一節,這便是結黨的土壤了!
到了那個地步,就算是皇帝不想,但是為了權力,免不了又是一陣的腥風血雨!
朱雄英當然想過這一點,“皇爺爺,我們可將山東設為試點!同時鼓勵地方新建新型鄉學。”
老朱沒好氣的瞪了朱雄英一眼:“咱又不是沒有鼓勵過!你難道不知道社學一事?”
“好好的政策,叫這群昏聵的官員做成了什麽樣子!”說起這個,老朱就氣得牙癢癢!
“那是因為,所有一切的花銷都是不透明的!”朱雄英將茶盞蓋子揭開,將裏麵的飄著茶葉的茶水展現在老朱的麵前。
“皇爺爺可以傳令各級官員,興建學府,一應花銷,刻於碑上!同時鼓勵地方鄉紳,捐獻幫助辦學,將各地鄉紳捐獻金額事務,事無巨細,一一刻於碑上!”
朱標在一旁眼前一亮:“好你個小子!這樣一來,地方士紳,想不出力也不行了!不然那那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朱雄英這招可謂是明謀!
這邊政府拿了多少錢,錢都用來幹什麽了,碑上都會寫得一清二楚,方便追查。
而地方士紳,也要積極捐款捐物,不然那等石碑立成之日,那麽就是他們被人口誅筆伐之時!
“而且,可以給縣衙製定目標,比如說一縣有多少人口,便有相應比例的學校。少於規定則考察扣分,若是超過則可加分。這樣也可以讓官員更有積極性,將政策推行下去。”
老朱一邊聽,一邊點頭,可以看出來老朱對於朱雄英的想法很滿意,而且可實行性很高。
“你想這些事情應該不短了吧?恐怕這萬萬兩白銀你不是先給咱的!你早就想好了用處了!”
朱雄英嘿嘿的笑著,“哪能啊皇爺爺!本身孫兒這個可用不了萬萬兩白銀!”
“行了!用不了?那也八九不離十!說吧,還有想法沒有?”老朱可不會相信朱雄英的說辭,這小子明顯就將一切考慮好了,就等著他問呢!
朱雄英撓了撓腦袋,“還有就是地方學製的問題!在此之前,孫兒想請皇爺爺重開科舉!為天下選材!”
老朱眼裏閃過一絲精光,看向朱雄英,他之前開過科舉,可是選上來的人才,大多都不中用,所以朱元璋索性停了科舉,靠國子監挑選人才。
但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曆史上老朱明年也重開了科舉。
老朱在意的不是科舉之事,而是朱雄英說的改革學製!
“你想要的怎麽改革?詳細點,說一說!”
因為教育之事十分重要,朱雄英頓了頓,組織了下語言:“朝廷開科舉是為了選材,治理天下。但是隻學四書五經,甚至是什麽漢書、史記是遠遠不夠的!”
“君子六藝,還講究禮、樂、射、禦、書、數!治理國家不通算學,那麽連地方奏報都不能看懂。所以要根據不同的階段,分配不同的學習任務,科舉也順應這一點,增加一些當官需要的知識。”
“這也就要求了,地方學校也要分級。我朝共有府、州、縣加上孫兒所說的鄉,也就構成了分級的製度。”
“鄉學是最為基礎的,誰都可以上的,縣學則是要通過地方縣衙的考試,這樣可以篩選一部分。接下來,就要通過科舉篩選了。”
“通過院試成為童生,那麽就可以進入州學學習。通過鄉試則可近府學學習,通過會試則可以進入國子監學習三年,根據每年職位空缺,舉行殿試,選取人才!”
“這樣一級一級的,即可不斷的篩選人才,甚至殿試之時,可以根據崗位的職責,設計不同的考題。這樣,極大的保證了,官員選拔的公平性。”
朱標聽得不斷點頭,聽到最後一點皺了皺眉頭:“那在國子監學習四年,沒有在殿試時考上的,該去往何處?”
“殿試不可能將天下官員全部選拔,隻會選拔州府一級的地方官員,再往下,則是由當地州府組織考試即可。但隻有經過國子監學習的,才可參加地方考試。”
老朱嘴角微翹,顯示出了其極為喜悅的心情,自家大孫的構想一環套著一環,盡力做到了公平,可謂是遺傳了他的良好品質!
老朱看向朱雄英的眼中帶著寵溺和期待,他微笑開口:“既然你考慮的如此全麵,這件事情咱就交給你做了!當然你要小心,鋪的慢點沒關係,但是每一步都要走的夠穩!”
“教育乃是大事!科舉更是為國朝選材的重中之重,萬不可馬虎!若是辦砸了......”
老朱臉上笑意一收,板起臉來:“咱饒不了你!”
朱雄英用力的點了點頭!他當然知道教育的重要性,像教材之類的,朱雄英更是要親自把關!什麽毒教材之類的,第一時間掐死在萌芽之內!
畢竟這可是為了給大明擴張,儲備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