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堵心的命令
穿越杜荷,開局李承乾謀反 作者:曾經也是個青澀的少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長孫無忌、房玄齡和李靖幾個重臣離開後,杜荷走到戶部侍郎盧承慶的身旁,並朝他低聲詢問道。
“盧侍郎,將士們的賞賜和撫恤金,還要多久能發下來?”
盧承慶聽到杜荷的詢問後,臉上並沒有絲毫的驚訝。
因為這幾天兵部的那幫將軍,他們已經不止一次來找他,詢問賞賜和撫恤金的下發事宜。
盧承慶左右看了一眼,發現周邊十餘步內都沒有人後,他這才低聲迴道。
“杜尚書,明日會先給將軍以上官職的人發獎賞。”
“五日內會給校尉以上官職的人,發放獎勵和撫恤金,十日內會給普通的士卒發放完。”
官職越高的人他們上麵審批的流程越少,因此獎勵的發放也會快上許多。
而發放普通士卒的獎賞和撫恤金,需要層層的審批和清點銀子數目,會耽誤比較多的時間。
杜荷點了點頭說道:“盧侍郎,還請你們盯緊一些,士卒們等的都比較心急。”
盧承慶無奈地應道:“杜尚書,我們也理解士卒們著急的心情,所以這段時間我們戶部全員都在趕進度。”
“現在時間已經明確了,士卒們的賞賜和撫恤金十天內能發下去,讓他們再耐心等等吧。”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戶部尚書唐儉越來越不留心事務,常與賓客縱酒為樂。
現在戶部的大小事情,全壓在他這個任期剛滿一年的戶部侍郎頭上。
有時候自己上呈給唐儉的奏疏,也需要催促三五遍才能等到他批閱,嚴重影響進度。
杜荷知道戶部的人這段時間都快忙瘋了,而且也得到比較準確的獎賞和撫恤金的下發時間,於是沒有繼續追問。
他朝盧承慶抱拳說道:“盧侍郎,等你閑空一些,我們一起去萊國公府喝酒。”
“好!”盧承慶微笑著應了一聲,隨後也抱拳說道:“杜尚書,我先迴戶部忙活,下迴再坐下來慢慢聊。”
等盧承慶急匆匆地離開後,杜荷也帶著工部的幾個下屬離開了太極殿。
隨著各部主官和副官都離開太極殿,剩餘的一些五品官吏瞬間聚在一起。
他們針對今日朝堂發生之事,議論紛紛起來。
“你們說工部的人能在杜尚書的帶領下,做出好用的新犁麽?”
“陛下可是親口答應,如果工部做出好用的新犁,要重重地賞賜他們!”
“工部的那幫人有福了,遇杜尚書這樣有能耐的人,也不知道陛下會賞賜他們多少東西!”
朝廷官吏的賞賜,並非都是金銀錢財,很多時候都是拿粟米、布匹和精鹽來代替。
而粟米、布匹和精鹽等物品,都是能夠換錢和換物的通貨。
隨著一個中年官吏把問題拋出來,很快一道年老的聲音帶著幾分不屑迴道。
“用腳趾頭想想都不可能,杜尚書他懂農耕嗎?”
“不可否認杜尚書在詩詞和謀略一道天眾奇才,可革新直犁需要的不是才學,而是良工巧匠。”
“如果不是整日跟農具打交道,是不可能做出更好的新犁。”
說話的這個老人正是軍器監的少監,他幾十年都在跟器械和甲胄打交道,心裏清楚工匠一道的難點。
照葫蘆畫瓢誰都會,但是做出有用的新物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餘的官吏聽到工部的人可能在做無用之功,大家心裏都鬆了一口氣。
現在其他各部的人都沒有立功,他們也不希望工部那幫人立功,不然他們這個年過的可不舒服。
緊接著他們又把話題放在李承乾、於誌寧和張玄素三人身上,猜測陛下會如何妥善處置他們三人的關係。
...
兩儀殿。
於誌寧和張玄素兩名老臣,他們微微地低著頭,如坐針氈地坐在大殿兩側的軟墊上。
此時李世民的目光剛從他們兩人身上離開,並放到李承乾的身上去。
“太子,朕打算讓於誌寧和張玄素兩人,代替馬周和劉洎在東宮的職位!”
“不知你這邊有何看法?”
什麽!
父皇竟然想把馬周和劉洎抽調出東宮?
李承乾在聽到父皇下的這個決定後,他的臉上頓時露出凝重的表情。
藏在寬厚袖袍下的雙手,也緊緊地捏成了拳頭。
當前禦史大夫馬周兼任太子詹事一職,而侍中劉洎則兼任太子左庶子一職。
太子詹事相當於尚書省的左右仆射,而太子左庶子相當於門下省的侍中,因此這兩個官職對東宮來說至關重要。
況且馬周和劉洎都是他的核心支持者之一,有他們在東宮擔任重任,他自己也放心。
現在父皇把於誌寧和張玄素兩人塞進來,豈不是要明著監視他?
隨著李承乾保持沉默,兩儀殿內的氣氛也一下變得壓抑起來。
對於李世民忽然下的這個決定,於誌寧和張玄素兩人的內心同樣驚愕。
他們察覺到氣氛越來越壓抑,於是先後站起來推辭道。
於誌寧推辭說道:“承蒙陛下信任,隻是臣能力低下難以在東宮擔任要職,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張玄素更是言語直白道:“臣以前在東宮教導太子,並沒有明顯的用處,也無顏迴東宮擔任重職。”
“況且臣剛被陛下擢升為吏部侍郎,短時間內也無心裏去兼顧東宮的事宜。”
雖然他們二人都想重新迴東宮,但絕對不是用這種方式迴去。
否則太子不僅不會認可他們,反而還會把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李世民搖了搖頭說道:“兩位愛卿謙虛了,你們兩人原本就是太子左庶子,哪有不勝任的道理?”
“自從去年魏征死後,朝廷便缺少直言勸諫的臣子,而你們也是為數不多的忠直之臣。”
“有你們輔佐太子,以後也能避免太子做出錯事,而沒人敢指出來!”
當前在東宮任職的一眾官吏,太子詹事馬周,太子左庶子劉洎和岑文本,太子右庶子令狐德棻和趙弘智。
他們五人雖然熟讀經史才能出眾,可他們並非直言勸諫的大臣。
太子做了錯事,他們這些人並沒有於誌寧和張玄素的膽量,敢於當眾指出太子的錯誤。
陛下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於誌寧和張玄素也沒有繼續推辭,而是一臉為難地看向李承乾。
他們隻是臣子,隻能聽令行事。
李承乾也知道父皇雖然說是跟他商議,可通過方才的一番話已經把這件事定了下來,他無論怎麽反抗都沒用。
沉默了許久。
李承乾臉色平靜地抱拳說道:“兒臣全聽父皇之命!”
“盧侍郎,將士們的賞賜和撫恤金,還要多久能發下來?”
盧承慶聽到杜荷的詢問後,臉上並沒有絲毫的驚訝。
因為這幾天兵部的那幫將軍,他們已經不止一次來找他,詢問賞賜和撫恤金的下發事宜。
盧承慶左右看了一眼,發現周邊十餘步內都沒有人後,他這才低聲迴道。
“杜尚書,明日會先給將軍以上官職的人發獎賞。”
“五日內會給校尉以上官職的人,發放獎勵和撫恤金,十日內會給普通的士卒發放完。”
官職越高的人他們上麵審批的流程越少,因此獎勵的發放也會快上許多。
而發放普通士卒的獎賞和撫恤金,需要層層的審批和清點銀子數目,會耽誤比較多的時間。
杜荷點了點頭說道:“盧侍郎,還請你們盯緊一些,士卒們等的都比較心急。”
盧承慶無奈地應道:“杜尚書,我們也理解士卒們著急的心情,所以這段時間我們戶部全員都在趕進度。”
“現在時間已經明確了,士卒們的賞賜和撫恤金十天內能發下去,讓他們再耐心等等吧。”
隨著天氣越來越冷,戶部尚書唐儉越來越不留心事務,常與賓客縱酒為樂。
現在戶部的大小事情,全壓在他這個任期剛滿一年的戶部侍郎頭上。
有時候自己上呈給唐儉的奏疏,也需要催促三五遍才能等到他批閱,嚴重影響進度。
杜荷知道戶部的人這段時間都快忙瘋了,而且也得到比較準確的獎賞和撫恤金的下發時間,於是沒有繼續追問。
他朝盧承慶抱拳說道:“盧侍郎,等你閑空一些,我們一起去萊國公府喝酒。”
“好!”盧承慶微笑著應了一聲,隨後也抱拳說道:“杜尚書,我先迴戶部忙活,下迴再坐下來慢慢聊。”
等盧承慶急匆匆地離開後,杜荷也帶著工部的幾個下屬離開了太極殿。
隨著各部主官和副官都離開太極殿,剩餘的一些五品官吏瞬間聚在一起。
他們針對今日朝堂發生之事,議論紛紛起來。
“你們說工部的人能在杜尚書的帶領下,做出好用的新犁麽?”
“陛下可是親口答應,如果工部做出好用的新犁,要重重地賞賜他們!”
“工部的那幫人有福了,遇杜尚書這樣有能耐的人,也不知道陛下會賞賜他們多少東西!”
朝廷官吏的賞賜,並非都是金銀錢財,很多時候都是拿粟米、布匹和精鹽來代替。
而粟米、布匹和精鹽等物品,都是能夠換錢和換物的通貨。
隨著一個中年官吏把問題拋出來,很快一道年老的聲音帶著幾分不屑迴道。
“用腳趾頭想想都不可能,杜尚書他懂農耕嗎?”
“不可否認杜尚書在詩詞和謀略一道天眾奇才,可革新直犁需要的不是才學,而是良工巧匠。”
“如果不是整日跟農具打交道,是不可能做出更好的新犁。”
說話的這個老人正是軍器監的少監,他幾十年都在跟器械和甲胄打交道,心裏清楚工匠一道的難點。
照葫蘆畫瓢誰都會,但是做出有用的新物具,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餘的官吏聽到工部的人可能在做無用之功,大家心裏都鬆了一口氣。
現在其他各部的人都沒有立功,他們也不希望工部那幫人立功,不然他們這個年過的可不舒服。
緊接著他們又把話題放在李承乾、於誌寧和張玄素三人身上,猜測陛下會如何妥善處置他們三人的關係。
...
兩儀殿。
於誌寧和張玄素兩名老臣,他們微微地低著頭,如坐針氈地坐在大殿兩側的軟墊上。
此時李世民的目光剛從他們兩人身上離開,並放到李承乾的身上去。
“太子,朕打算讓於誌寧和張玄素兩人,代替馬周和劉洎在東宮的職位!”
“不知你這邊有何看法?”
什麽!
父皇竟然想把馬周和劉洎抽調出東宮?
李承乾在聽到父皇下的這個決定後,他的臉上頓時露出凝重的表情。
藏在寬厚袖袍下的雙手,也緊緊地捏成了拳頭。
當前禦史大夫馬周兼任太子詹事一職,而侍中劉洎則兼任太子左庶子一職。
太子詹事相當於尚書省的左右仆射,而太子左庶子相當於門下省的侍中,因此這兩個官職對東宮來說至關重要。
況且馬周和劉洎都是他的核心支持者之一,有他們在東宮擔任重任,他自己也放心。
現在父皇把於誌寧和張玄素兩人塞進來,豈不是要明著監視他?
隨著李承乾保持沉默,兩儀殿內的氣氛也一下變得壓抑起來。
對於李世民忽然下的這個決定,於誌寧和張玄素兩人的內心同樣驚愕。
他們察覺到氣氛越來越壓抑,於是先後站起來推辭道。
於誌寧推辭說道:“承蒙陛下信任,隻是臣能力低下難以在東宮擔任要職,還請陛下收迴成命!”
張玄素更是言語直白道:“臣以前在東宮教導太子,並沒有明顯的用處,也無顏迴東宮擔任重職。”
“況且臣剛被陛下擢升為吏部侍郎,短時間內也無心裏去兼顧東宮的事宜。”
雖然他們二人都想重新迴東宮,但絕對不是用這種方式迴去。
否則太子不僅不會認可他們,反而還會把他們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李世民搖了搖頭說道:“兩位愛卿謙虛了,你們兩人原本就是太子左庶子,哪有不勝任的道理?”
“自從去年魏征死後,朝廷便缺少直言勸諫的臣子,而你們也是為數不多的忠直之臣。”
“有你們輔佐太子,以後也能避免太子做出錯事,而沒人敢指出來!”
當前在東宮任職的一眾官吏,太子詹事馬周,太子左庶子劉洎和岑文本,太子右庶子令狐德棻和趙弘智。
他們五人雖然熟讀經史才能出眾,可他們並非直言勸諫的大臣。
太子做了錯事,他們這些人並沒有於誌寧和張玄素的膽量,敢於當眾指出太子的錯誤。
陛下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於誌寧和張玄素也沒有繼續推辭,而是一臉為難地看向李承乾。
他們隻是臣子,隻能聽令行事。
李承乾也知道父皇雖然說是跟他商議,可通過方才的一番話已經把這件事定了下來,他無論怎麽反抗都沒用。
沉默了許久。
李承乾臉色平靜地抱拳說道:“兒臣全聽父皇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