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父子夜話
穿越杜荷,開局李承乾謀反 作者:曾經也是個青澀的少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開什麽玩笑!
他的這個兒子有幾斤幾兩,他這個老子能不知道?
處理國事沒有多大問題,但是軍事謀略沒有絲毫的經驗。
包括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在培養他們的時候,從來沒考慮過教導他們兵法。
因為周邊國家他已經收拾的差不多。
因此繼承者隻需要把國家經營起來,不出現內亂就可以了。
對於父皇的反應,李承乾也早就想到,而且還提前想好了說辭。
“父皇,你16歲就從軍,而且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打下半個大唐江山。”
“大唐在父皇的治理下,四海臣服,百姓安居樂業。”
“兒臣是你的嫡長子,作為將來要繼承大唐社稷的儲君,也應該向父皇看齊。”
“不僅要文能安邦,也要武能定國!”
人貴有自知之明。
李承乾也不傻,他知道要想說服父皇,就不要賣弄他的才能如何,更不要賣弄他幾乎沒有的軍事謀略。
而是向父皇陳述,作為未來的君主,應該要具備什麽樣的能力。
聽到李承乾的話,李世民的眼神緩和下來,他瞥了一眼李承乾的瘸腿。
隨後指著一側的座位,臉色平靜說道:“坐下說吧。”
“謝父皇。”
李承乾行禮後,拖著瘸腿慢步向一旁的軟墊走去。
他走的很辛苦,也走的很慢,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一抹苦澀的笑。
他知道父皇此刻正在注視著他的瘸腿。
和杜荷富有同情心的注視不同,父皇的眼神他雖然看不到,可他覺得後背像被刀子紮進去一樣,無比淩厲。
拖著瘸腿走路,雖然辛苦,但是這麽多年他早已習慣。
唯獨承受不了父皇銳利的眼神。
李世民的目光一直放在李承乾的身上,等他盤腿坐下後,這才收迴目光,隨後也迴到位置上坐下來。
停頓了十來個唿吸的時間。
李世民沉聲說道:“父皇年少從軍,是因為當時國家動亂,現在父皇已經為你掃清一切強敵,你又何必執拗去征伐?”
“等父皇掃清高句麗這個最後的障礙,以後大唐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戰爭的發生!”
“以後你...繼位了,隻需要發展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即可。”
吐蕃、高昌、突厥、薛延陀等實力強大的國家,已經被大唐掃了一遍。
現在把高句麗再收拾一頓,強國就基本被收拾的差不多。
其他弱小的國家,不足為慮。
不得不說,李世民很自負,他也有自負的資本。
李承乾微微搖了搖頭,臉色平靜說道:“父皇,西突厥、吐蕃、薛延陀等國家,我們大唐雖然屢屢將他們擊敗,可過不了多久他們又會卷土重來。”
“貞觀十二年西突厥叛亂,我們唐軍過去平叛以後,僅僅過了兩年時間,他們再度發生叛亂。”
“再譬如,貞觀六年高昌叛亂,被平叛以後,貞觀十四年再度叛亂。”
“以此可以表明,藩屬國終究不是我們大唐自己的子民,臣服隻是暫時的,他們隻要稍微強大起來,就會重新卷土重來。”
“兒臣大膽推測,這些藩屬國,未來還會繼續叛亂。”
李承乾的這番分析,有理有據。
而且曆史也證明,他並沒有說錯話。
這些藩屬國,特別是吐蕃這個國家,在將來讓大唐吃了不少大虧。
“承乾,長進了不少。”
李世民一臉讚賞地說道。
沒想到孔穎達、張玄素等嚴師不再教導承乾以後,他非但沒有繼續墮落,反而變得開明睿智不少。
這一刻,他覺得李承乾是一名很合格的儲君。
如果沒有瘸腳的話...
李世民本人是一個愛以史為鑒的人,對史料有比較深的研究。
在貞觀四年,第一次打下東突厥的時候,他和長孫無忌以及房玄齡等大臣,就研究過這些國家的治理問題。
要麽把東突厥的百姓打散,遷移到大唐各處安置。
然後把大唐百姓遷徙到東突厥居住,這樣一來可以徹底把這塊地盤鞏固起來。
可當時大唐的人口太少,全國上下也才200多萬戶,人口不足3000萬。
東突厥那麽大的一塊地盤,人少守不住,想派多點百姓過去,也無能為力。
因此這種方法被他和朝臣都否決了。
無奈之下,他們隻能采取第二種辦法。
在打下的地盤設置都護,具體的治理還是該國百姓,隻是把該國的首領召去長安為官。
說不好聽就是當人質。
這種方法有利有弊。
對當前的大唐來說,利大於弊。
於是就一直被沿用下來。
李承乾接著說道:“父皇,兒臣知道你不相信我的能力,兒臣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這次征討高句麗,兒臣代父統軍,是為了給大唐的將士打氣。”
“具體的指揮作戰,兒臣可以請一員大將代為指揮,兒臣也可在他身上學到統軍經驗。”
“以後如有藩屬國叛亂,兒臣也有應對的能力!”
聽到李承乾的話,李世民皺著眉頭說道。
“承乾,你說的很有道理,可父皇想禦駕親征的理由,你今日也在兩儀殿旁聽,應該也清楚。”
李承乾站起來,抱拳說道:“父皇,兒臣自然知曉。”
“隻是兒臣覺得,父皇已經文功武治,戰功赫赫,即便多高句麗這一場大勝,百姓也不會引起多大的轟動。”
“因為百姓已經習慣父皇百戰百勝,會認為父皇統軍戰勝高句麗是理所當然的事。”
李承乾頓了頓,吞咽了一口口水,聲音稍微放大。
“倘若兒臣代父皇出征,再大勝高句麗,百姓一定會大為驚訝。”
“他們會覺得,陛下厲害,培養的太子也不孬,這才是一個千古一帝。”
“到時候父皇在百姓的唿聲下,去泰山封禪,便水到渠成!”
李世民心神微動。
雖然他對李承乾說的話,並不太讚同。
可千古一帝四個字,直擊他的心靈。
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李承乾看到父皇有些意動,於是乘勝追擊,他開始使出殺手鐧。
“父皇,母後在臨終前拉著兒臣的手,不斷重複叮囑過兒臣。”
“讓兒臣長大以後,不能老躲在父皇的羽翼下,要多為父皇分憂!”
“兒臣始終不忘母後囑托,在此懇請父皇讓兒臣代為出征,打下高句麗收複國土!”
提到觀音婢,李世民看向李承乾的臉色,也帶著一股濃濃的愧色。
他想到觀音婢臨終前說的遺言。
“陛下,承乾的腿不方便,我求陛下,廢太子慎重!”
這一刻,李世民徹底意動了。
除了對觀音婢的愧疚感外,李承乾說的也對。
藩屬國的歸附隻是一時的,他們遲早會再次脫離大唐的掌控。
現在趁他還年輕,應該提前培養太子的統軍能力。
剛好承乾這孩子有這份心,比他自己逼迫承乾去統軍,效果要好的多。
李世民沉思一番後,臉色鄭重地對李承乾說道。
“承乾,此決定事關重大,明日朝會向百官征討意見吧。”
“如果百官都同意你代父皇出征,父皇便答應你。”
李承乾一喜,他激動地拱手道:“謝過父皇,兒臣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他的這個兒子有幾斤幾兩,他這個老子能不知道?
處理國事沒有多大問題,但是軍事謀略沒有絲毫的經驗。
包括他的其他幾個兒子,在培養他們的時候,從來沒考慮過教導他們兵法。
因為周邊國家他已經收拾的差不多。
因此繼承者隻需要把國家經營起來,不出現內亂就可以了。
對於父皇的反應,李承乾也早就想到,而且還提前想好了說辭。
“父皇,你16歲就從軍,而且不到十年的時間,就打下半個大唐江山。”
“大唐在父皇的治理下,四海臣服,百姓安居樂業。”
“兒臣是你的嫡長子,作為將來要繼承大唐社稷的儲君,也應該向父皇看齊。”
“不僅要文能安邦,也要武能定國!”
人貴有自知之明。
李承乾也不傻,他知道要想說服父皇,就不要賣弄他的才能如何,更不要賣弄他幾乎沒有的軍事謀略。
而是向父皇陳述,作為未來的君主,應該要具備什麽樣的能力。
聽到李承乾的話,李世民的眼神緩和下來,他瞥了一眼李承乾的瘸腿。
隨後指著一側的座位,臉色平靜說道:“坐下說吧。”
“謝父皇。”
李承乾行禮後,拖著瘸腿慢步向一旁的軟墊走去。
他走的很辛苦,也走的很慢,嘴角不由自主地露出一抹苦澀的笑。
他知道父皇此刻正在注視著他的瘸腿。
和杜荷富有同情心的注視不同,父皇的眼神他雖然看不到,可他覺得後背像被刀子紮進去一樣,無比淩厲。
拖著瘸腿走路,雖然辛苦,但是這麽多年他早已習慣。
唯獨承受不了父皇銳利的眼神。
李世民的目光一直放在李承乾的身上,等他盤腿坐下後,這才收迴目光,隨後也迴到位置上坐下來。
停頓了十來個唿吸的時間。
李世民沉聲說道:“父皇年少從軍,是因為當時國家動亂,現在父皇已經為你掃清一切強敵,你又何必執拗去征伐?”
“等父皇掃清高句麗這個最後的障礙,以後大唐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有戰爭的發生!”
“以後你...繼位了,隻需要發展民生,讓百姓安居樂業即可。”
吐蕃、高昌、突厥、薛延陀等實力強大的國家,已經被大唐掃了一遍。
現在把高句麗再收拾一頓,強國就基本被收拾的差不多。
其他弱小的國家,不足為慮。
不得不說,李世民很自負,他也有自負的資本。
李承乾微微搖了搖頭,臉色平靜說道:“父皇,西突厥、吐蕃、薛延陀等國家,我們大唐雖然屢屢將他們擊敗,可過不了多久他們又會卷土重來。”
“貞觀十二年西突厥叛亂,我們唐軍過去平叛以後,僅僅過了兩年時間,他們再度發生叛亂。”
“再譬如,貞觀六年高昌叛亂,被平叛以後,貞觀十四年再度叛亂。”
“以此可以表明,藩屬國終究不是我們大唐自己的子民,臣服隻是暫時的,他們隻要稍微強大起來,就會重新卷土重來。”
“兒臣大膽推測,這些藩屬國,未來還會繼續叛亂。”
李承乾的這番分析,有理有據。
而且曆史也證明,他並沒有說錯話。
這些藩屬國,特別是吐蕃這個國家,在將來讓大唐吃了不少大虧。
“承乾,長進了不少。”
李世民一臉讚賞地說道。
沒想到孔穎達、張玄素等嚴師不再教導承乾以後,他非但沒有繼續墮落,反而變得開明睿智不少。
這一刻,他覺得李承乾是一名很合格的儲君。
如果沒有瘸腳的話...
李世民本人是一個愛以史為鑒的人,對史料有比較深的研究。
在貞觀四年,第一次打下東突厥的時候,他和長孫無忌以及房玄齡等大臣,就研究過這些國家的治理問題。
要麽把東突厥的百姓打散,遷移到大唐各處安置。
然後把大唐百姓遷徙到東突厥居住,這樣一來可以徹底把這塊地盤鞏固起來。
可當時大唐的人口太少,全國上下也才200多萬戶,人口不足3000萬。
東突厥那麽大的一塊地盤,人少守不住,想派多點百姓過去,也無能為力。
因此這種方法被他和朝臣都否決了。
無奈之下,他們隻能采取第二種辦法。
在打下的地盤設置都護,具體的治理還是該國百姓,隻是把該國的首領召去長安為官。
說不好聽就是當人質。
這種方法有利有弊。
對當前的大唐來說,利大於弊。
於是就一直被沿用下來。
李承乾接著說道:“父皇,兒臣知道你不相信我的能力,兒臣自己也有自知之明。”
“這次征討高句麗,兒臣代父統軍,是為了給大唐的將士打氣。”
“具體的指揮作戰,兒臣可以請一員大將代為指揮,兒臣也可在他身上學到統軍經驗。”
“以後如有藩屬國叛亂,兒臣也有應對的能力!”
聽到李承乾的話,李世民皺著眉頭說道。
“承乾,你說的很有道理,可父皇想禦駕親征的理由,你今日也在兩儀殿旁聽,應該也清楚。”
李承乾站起來,抱拳說道:“父皇,兒臣自然知曉。”
“隻是兒臣覺得,父皇已經文功武治,戰功赫赫,即便多高句麗這一場大勝,百姓也不會引起多大的轟動。”
“因為百姓已經習慣父皇百戰百勝,會認為父皇統軍戰勝高句麗是理所當然的事。”
李承乾頓了頓,吞咽了一口口水,聲音稍微放大。
“倘若兒臣代父皇出征,再大勝高句麗,百姓一定會大為驚訝。”
“他們會覺得,陛下厲害,培養的太子也不孬,這才是一個千古一帝。”
“到時候父皇在百姓的唿聲下,去泰山封禪,便水到渠成!”
李世民心神微動。
雖然他對李承乾說的話,並不太讚同。
可千古一帝四個字,直擊他的心靈。
這是他一生的追求。
李承乾看到父皇有些意動,於是乘勝追擊,他開始使出殺手鐧。
“父皇,母後在臨終前拉著兒臣的手,不斷重複叮囑過兒臣。”
“讓兒臣長大以後,不能老躲在父皇的羽翼下,要多為父皇分憂!”
“兒臣始終不忘母後囑托,在此懇請父皇讓兒臣代為出征,打下高句麗收複國土!”
提到觀音婢,李世民看向李承乾的臉色,也帶著一股濃濃的愧色。
他想到觀音婢臨終前說的遺言。
“陛下,承乾的腿不方便,我求陛下,廢太子慎重!”
這一刻,李世民徹底意動了。
除了對觀音婢的愧疚感外,李承乾說的也對。
藩屬國的歸附隻是一時的,他們遲早會再次脫離大唐的掌控。
現在趁他還年輕,應該提前培養太子的統軍能力。
剛好承乾這孩子有這份心,比他自己逼迫承乾去統軍,效果要好的多。
李世民沉思一番後,臉色鄭重地對李承乾說道。
“承乾,此決定事關重大,明日朝會向百官征討意見吧。”
“如果百官都同意你代父皇出征,父皇便答應你。”
李承乾一喜,他激動地拱手道:“謝過父皇,兒臣一定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