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9章 天長地久有時盡(4)
快穿:大佬救世忙,反派輕點狂 作者:飲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走到山寺門前,便見古紅色的廟門上是木製匾額,“禪隱寺”三個大字赫然其上。
“咱們可算找到了!”
左先芝麵上很是欣喜,這座山寺盤踞在半山腰,而並非常見的山頂,因此若不是親臨其地,很難從周圍的地勢地形中觀察到。
當初她們查閱了不少典籍,從《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發現,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間,工部曾兩次撥銀兩、派駐工匠,對此地的古寺進行修複性建設。
禪隱寺此前在當地香火鼎盛,後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遭到部分損毀,清朝重建之後,恢複了一定的布局和結構,不過香火已經不如先前。
而後到了近現代,又因為曆史等原因,禪隱寺大開寺門收容難民,進一步降低自身的存在感。
等到建國之後百廢待興,當地忙著生產建設,對於禪隱寺的關注更是下降。
到如今,禪隱寺已經從興盛一時的百年乃至千年古寺,逐漸成為了山中古樸的一座廟宇。就連僧人雲遊,恐怕也找不到這裏來。
“是啊,咱們先去看看吧。”
韓主任也點點頭,這一路翻山越嶺過來,哪怕他一身牛勁兒,也有些吃不消了。
身旁的小王已經率先過去扣響了寺門,門後正有僧人灑掃,聽到叩門聲連忙出來查看。
他們山寺避世已久,平日裏的吃用都是自己耕種,一年半載地才會下山買些布匹筆墨等材料。平日裏都是寺門緊閉,沒想到還會有人來扣門。
小王上前展示了證件,又說明了來意,灑掃的年輕和尚聽得一知半解的,讓他稍等一會兒,他去稟告住持。
不過他們是可以進寺的,不論是進香還是四處轉轉,都沒有什麽妨礙。
韓主任聞言,便招唿眾人先進去。正好他們測繪的第一步,是記錄建築群布局,繪製山寺建築群的總體平麵圖。
趁著這個功夫,眾人正好各自分攤一片,將自己負責區域的情況掌握好,這樣一來匯總平麵圖的時候,效率也能高一點。
山寺整體的地勢較為平坦,雖然也是層層往上的布局,但多年的傳承和整修,讓山寺整體顯得氣勢恢宏,在幽靜而深遠的禪意幽靜之中,更有古樸大氣的莊嚴。
寧墨和秦霜分到的都是靠後的區域,寧墨分到的是大雄寶殿附近的區域,秦霜則主動認領了藏經閣的區域。
這兩塊區域都是寺廟的重點部分,尤其是大雄寶殿的建築,能夠集中體現當時朝代木工技藝和建築風格的大成。
但二人平日裏在所裏都是“拚命三娘”的架勢,做事又細致認真,因此韓主任很放心將這兩塊區域交給她們。
秦霜和寧墨二人帶好必要的測繪工具,便一同往山寺的後麵走去。
秦霜一路細細地觀察著山寺的建築結構,對寧墨說道:
“你看柱礎這裏,便能看出先前和清代重修的差異了。覆盆式是先前遺留下來的建築結構,等清代修複時,便成了鼓鏡式。”
所謂覆盆,也就是柱礎的露明部分加工為梟線線腳,柱礎呈盤狀隆起,就像是倒置的盆,所以稱為“覆盆”。
宋代關於柱礎的雕飾,在《營造法式》同樣也有說明,不過山寺裏主要是蓮花樣式,技藝簡潔,而又不失精巧大方。
到了明清時期,鼓鏡式柱礎在官式建築中較為常見,它不僅起到加固柱基的作用,還具有裝飾功能。柱頂石的凸起部分便被稱為鼓鏡。
寧墨一邊走一邊看,將一切要點在心中暗暗記了下來。
原主的記憶和本事她也沒丟,不過聽秦霜她們講起這些建築上的講究和特點,還是覺得受益匪淺。
寧墨先到了大雄寶殿的位置,衝秦霜揮揮手,藏經閣還在靠近後山一些的位置,秦霜還要往後走一走,才能找到。
眼前的大雄寶殿壯麗宏偉,外簷鬥拱使用清代“五踩重昂”鬥拱,可見是後來重修過,內簷保留部分宋代“偷心造”做法,也就是無橫拱的樣式。
整個大殿采用采用“七架梁”結構,殿內無柱,使得殿內空間越發顯得寬敞。柱礎十分粗壯,樣式為宋代覆盆式與清代鼓鏡式混合。
殿內的釋迦牟尼木雕像十分高大,粗略估計都有二十多米高,人在其下方顯得格外渺小。
抬頭仰望,不僅能看見釋迦牟尼神像悲憫的五官,更能看見大殿上方五彩的畫棟,描著金色的蓮花、雲紋等式樣。
寧墨輕輕歎了口氣。禪隱寺的確因為避世不出,很多建築結構和古跡得以保留。
可在風波之中,這一切還是會遭到破壞。眼前的雕像,會被狂熱的人們劈成小塊,帶有金漆的部分被拿去倒賣,佛像的香樟木塊則被當成柴禾。
至於整個古寺,也在風波中幾乎被破壞成了斷壁殘垣。如今她能看見的大部分的結構,在那時都會被拆得破破爛爛。
整個古寺裏的文物典籍被有心者倒賣,無心者燒光。
傳承了近千年的文明瑰寶,就那麽毀於一旦...
可寧墨不覺得是因為原主他們勘察到這裏,並開展調研和記錄的緣故。
就算沒有原主他們過來,到那個時期,自然會有狂熱分子找到這裏,到那時候,就連唯一能知道山寺原貌的人都沒有了...
寧墨歎了一口氣,關於幾年後的事情,她還沒想好要怎麽應對。
如今,隻能先將眼下的工作做好。寧墨將大殿內的結構拆分,畫了好幾張結構示意圖,又針對大殿的情況,詳細繪製了一張平麵圖。
至於大殿各處的數據,寧墨也都一一測量,記錄了下來。至於高度厚度等一些需要精細測量的數據,則是由857先測量大概。
畢竟身為一個成熟的係統,哪怕857測量的數據再粗略,也比人工沒有更精細儀器的情況下測量得更準確。
寧墨工作的時候,大殿堂裏一位僧人一直低頭抄經,石灰石抬頭看寧墨一眼,發現她並沒有任何逾矩的行為,便也隨她去了。
寧墨將大殿內的工作做完,見其他幾人沒有別的通知,料想韓主任這會兒應該在和住持溝通,便跪坐在僧人旁邊的蒲團上,打量著一旁的僧人。
正在埋頭抄經書的僧人年紀也不是很大,嘴唇上方還有些隱約的青色,他垂下的腦袋上方可見9個灰色的戒疤。
察覺到寧墨的視線,僧人有些不好意思,抬起頭對著寧墨施了個禮,倒沒有念佛號。
寧墨看著他的臉龐,棱角分明,隻是五官處依稀可見稚嫩,推斷他大概還隻有十五六歲的樣子。
“小師父,你出家有多久了?”
小和尚愣了一下,他久在山中,平日裏師兄弟都是稱唿他的法號,山中日月長,他想了想,才迴答倒:
“有一年了。”
農家的孩子,若不是實在過不下去,不會將孩子送上山來,過這麽清苦的日子。
可想想現如今的年份,雖然她們身處南方,可也受到多雨和洪澇的影響,收成減少了許多,隻是她們這地方的主食多樣化一些,這才僥幸赴度日罷了。
“在這山上習慣嗎?”
小和尚點了點頭,腦袋再次垂下去,眉目無波地抄寫那卷經書,他一筆一劃寫得很認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咱們可算找到了!”
左先芝麵上很是欣喜,這座山寺盤踞在半山腰,而並非常見的山頂,因此若不是親臨其地,很難從周圍的地勢地形中觀察到。
當初她們查閱了不少典籍,從《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中發現,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間,工部曾兩次撥銀兩、派駐工匠,對此地的古寺進行修複性建設。
禪隱寺此前在當地香火鼎盛,後因為明末清初的戰亂遭到部分損毀,清朝重建之後,恢複了一定的布局和結構,不過香火已經不如先前。
而後到了近現代,又因為曆史等原因,禪隱寺大開寺門收容難民,進一步降低自身的存在感。
等到建國之後百廢待興,當地忙著生產建設,對於禪隱寺的關注更是下降。
到如今,禪隱寺已經從興盛一時的百年乃至千年古寺,逐漸成為了山中古樸的一座廟宇。就連僧人雲遊,恐怕也找不到這裏來。
“是啊,咱們先去看看吧。”
韓主任也點點頭,這一路翻山越嶺過來,哪怕他一身牛勁兒,也有些吃不消了。
身旁的小王已經率先過去扣響了寺門,門後正有僧人灑掃,聽到叩門聲連忙出來查看。
他們山寺避世已久,平日裏的吃用都是自己耕種,一年半載地才會下山買些布匹筆墨等材料。平日裏都是寺門緊閉,沒想到還會有人來扣門。
小王上前展示了證件,又說明了來意,灑掃的年輕和尚聽得一知半解的,讓他稍等一會兒,他去稟告住持。
不過他們是可以進寺的,不論是進香還是四處轉轉,都沒有什麽妨礙。
韓主任聞言,便招唿眾人先進去。正好他們測繪的第一步,是記錄建築群布局,繪製山寺建築群的總體平麵圖。
趁著這個功夫,眾人正好各自分攤一片,將自己負責區域的情況掌握好,這樣一來匯總平麵圖的時候,效率也能高一點。
山寺整體的地勢較為平坦,雖然也是層層往上的布局,但多年的傳承和整修,讓山寺整體顯得氣勢恢宏,在幽靜而深遠的禪意幽靜之中,更有古樸大氣的莊嚴。
寧墨和秦霜分到的都是靠後的區域,寧墨分到的是大雄寶殿附近的區域,秦霜則主動認領了藏經閣的區域。
這兩塊區域都是寺廟的重點部分,尤其是大雄寶殿的建築,能夠集中體現當時朝代木工技藝和建築風格的大成。
但二人平日裏在所裏都是“拚命三娘”的架勢,做事又細致認真,因此韓主任很放心將這兩塊區域交給她們。
秦霜和寧墨二人帶好必要的測繪工具,便一同往山寺的後麵走去。
秦霜一路細細地觀察著山寺的建築結構,對寧墨說道:
“你看柱礎這裏,便能看出先前和清代重修的差異了。覆盆式是先前遺留下來的建築結構,等清代修複時,便成了鼓鏡式。”
所謂覆盆,也就是柱礎的露明部分加工為梟線線腳,柱礎呈盤狀隆起,就像是倒置的盆,所以稱為“覆盆”。
宋代關於柱礎的雕飾,在《營造法式》同樣也有說明,不過山寺裏主要是蓮花樣式,技藝簡潔,而又不失精巧大方。
到了明清時期,鼓鏡式柱礎在官式建築中較為常見,它不僅起到加固柱基的作用,還具有裝飾功能。柱頂石的凸起部分便被稱為鼓鏡。
寧墨一邊走一邊看,將一切要點在心中暗暗記了下來。
原主的記憶和本事她也沒丟,不過聽秦霜她們講起這些建築上的講究和特點,還是覺得受益匪淺。
寧墨先到了大雄寶殿的位置,衝秦霜揮揮手,藏經閣還在靠近後山一些的位置,秦霜還要往後走一走,才能找到。
眼前的大雄寶殿壯麗宏偉,外簷鬥拱使用清代“五踩重昂”鬥拱,可見是後來重修過,內簷保留部分宋代“偷心造”做法,也就是無橫拱的樣式。
整個大殿采用采用“七架梁”結構,殿內無柱,使得殿內空間越發顯得寬敞。柱礎十分粗壯,樣式為宋代覆盆式與清代鼓鏡式混合。
殿內的釋迦牟尼木雕像十分高大,粗略估計都有二十多米高,人在其下方顯得格外渺小。
抬頭仰望,不僅能看見釋迦牟尼神像悲憫的五官,更能看見大殿上方五彩的畫棟,描著金色的蓮花、雲紋等式樣。
寧墨輕輕歎了口氣。禪隱寺的確因為避世不出,很多建築結構和古跡得以保留。
可在風波之中,這一切還是會遭到破壞。眼前的雕像,會被狂熱的人們劈成小塊,帶有金漆的部分被拿去倒賣,佛像的香樟木塊則被當成柴禾。
至於整個古寺,也在風波中幾乎被破壞成了斷壁殘垣。如今她能看見的大部分的結構,在那時都會被拆得破破爛爛。
整個古寺裏的文物典籍被有心者倒賣,無心者燒光。
傳承了近千年的文明瑰寶,就那麽毀於一旦...
可寧墨不覺得是因為原主他們勘察到這裏,並開展調研和記錄的緣故。
就算沒有原主他們過來,到那個時期,自然會有狂熱分子找到這裏,到那時候,就連唯一能知道山寺原貌的人都沒有了...
寧墨歎了一口氣,關於幾年後的事情,她還沒想好要怎麽應對。
如今,隻能先將眼下的工作做好。寧墨將大殿內的結構拆分,畫了好幾張結構示意圖,又針對大殿的情況,詳細繪製了一張平麵圖。
至於大殿各處的數據,寧墨也都一一測量,記錄了下來。至於高度厚度等一些需要精細測量的數據,則是由857先測量大概。
畢竟身為一個成熟的係統,哪怕857測量的數據再粗略,也比人工沒有更精細儀器的情況下測量得更準確。
寧墨工作的時候,大殿堂裏一位僧人一直低頭抄經,石灰石抬頭看寧墨一眼,發現她並沒有任何逾矩的行為,便也隨她去了。
寧墨將大殿內的工作做完,見其他幾人沒有別的通知,料想韓主任這會兒應該在和住持溝通,便跪坐在僧人旁邊的蒲團上,打量著一旁的僧人。
正在埋頭抄經書的僧人年紀也不是很大,嘴唇上方還有些隱約的青色,他垂下的腦袋上方可見9個灰色的戒疤。
察覺到寧墨的視線,僧人有些不好意思,抬起頭對著寧墨施了個禮,倒沒有念佛號。
寧墨看著他的臉龐,棱角分明,隻是五官處依稀可見稚嫩,推斷他大概還隻有十五六歲的樣子。
“小師父,你出家有多久了?”
小和尚愣了一下,他久在山中,平日裏師兄弟都是稱唿他的法號,山中日月長,他想了想,才迴答倒:
“有一年了。”
農家的孩子,若不是實在過不下去,不會將孩子送上山來,過這麽清苦的日子。
可想想現如今的年份,雖然她們身處南方,可也受到多雨和洪澇的影響,收成減少了許多,隻是她們這地方的主食多樣化一些,這才僥幸赴度日罷了。
“在這山上習慣嗎?”
小和尚點了點頭,腦袋再次垂下去,眉目無波地抄寫那卷經書,他一筆一劃寫得很認真——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