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持續了近一個月,林舒然也為村民們熬了一個月的涼茶。
這個秋收是高家村村民最輕鬆的一個秋天了,涼茶不僅消暑,還能淡化他們勞累產生的疲乏,他們都在心裏記著衛生室的好。
也有聰明人知道是林舒然製作的涼茶,畢竟以前他們可沒有這待遇,變化是在林舒然進入衛生室才有的。
林舒然也不是為了名利才做的這件事,她並沒有把這點小事放在心上。
秋收也等為兩個階段:收割和晾曬。把割好的糧食平鋪在大麵積空地上,經過幾天的晾曬後進行脫穀,之後稱重打包。
整個秋收走完後,村子需要去公社交公糧,交完公糧剩下的才能分到各家各戶手裏。
所以,全村最喜歡的日子就是交公糧日。交完公糧可就有閑下來的糧食支配,村裏幾乎都是這一天能吃的最飽,可不得喜歡的不得了。
高家村的公糧處理的幹淨,還被評為了一級糧。
這可把大夥兒高興壞了,評級越高村裏獲得先進集體的可能性越大,這能不讓人開心嗎?
交完公糧村裏就組織萬眾矚目的分糧環節,高家村一共也就四十多戶人家,一大半都姓高,剩下的小部分是後來搬遷就村的。
這個時代的一家人可和後世不一樣,一大家子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很少有父母在就分家的情況。可想而知,一家大概有十幾口人。
每家每戶都是按照工分分糧,六公分左右就能夠一個人吃飽飯了。
不過現在家家孩子多,一大家子的工分差不多也就夠一年的嚼用,多也多不到哪裏去。
林舒然來隊裏不到半年,但她進衛生室之後每天都是滿工分,她分到的糧食足足有六百多斤,足夠她一年吃的。
林舒然用工分換了二百斤紅薯、一百斤高粱、一百斤玉米,剩下的折合成細糧一百二十斤,在村裏用工分換細糧還是挺合算的。
很多人見林舒然換了細糧都搖搖頭,估計是覺得她敗家吧,粗糧比細糧多出來的部分都夠一個人吃兩個月的了。
隊裏也不是沒有人換細糧,其實大部分家庭都會稍微換一些,逢年過節的好用來包餃子,或者家裏來什麽貴客拿細糧招待也很有誠意,隻是沒有林舒然換的那麽多,她自然就顯得與眾不同。
熬過了頂著秋老虎收秋的磨練,村裏也迎來了新婚高峰期。
自打秋收結束,村裏陸陸續續舉辦了六七次婚禮。知青點也有很多撐不住選擇結婚的人,林舒然自然開啟了摟席模式。
七十年代流行自行車或者牛車迎親,村裏自然有人打林舒然自行車的主意。
太陽還沒落山,村裏一個陌生嬸子就上門借車了。
“林知青啊,俺來邀請你去家裏吃席。俺兒子後天娶媳婦了,你可得來沾沾喜氣啊。”
這個穿著天藍色大花上衣的嬸子是陳家媳婦,林舒然隻聞其人未見真人,她就是陳寡婦的妯娌,陳老實的嫂子。
前麵也提到過陳家在陳老實走後把陳寡婦孤兒寡母趕出門,大部分都是她竄蹬的。陳大媳婦長相憨厚老實,看起來就是務實過日子的好媳婦,和陳寡婦比起來更是賢惠的不得了,因此陳家上下對陳寡婦都不太喜歡。
林舒然最是不喜歡表麵一套背後一套的人,特別是這種趕走小叔媳婦孩子的惡毒嫂子。
陳寡婦從一朵嬌花變成如今模樣,她可是出力不少啊。
“啊哈哈,嬸子,那什麽,有時間我肯定過去。提前恭喜你了。”林舒然給她表演了個皮笑肉不笑。
陳嬸子完全沒察覺林舒然的疏離,繼續熱情道,“嬸子還有個事兒求你,你也知道咱們這兒婚宴習俗,男方都是騎自行車去女方家裏接親,俺們家也沒個自行車,就尋思著向你借來用用。你放心,俺們就使幾天,過幾天就還你。”
使幾天是幾天啊?
再說憑啥你說借就借,她倆好像也沒啥交情吧?
林舒然一點也不想把車借出去,又不是她兒子結婚,跟她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嬸子你看這真是不湊巧,我鎮上公安局的朋友正好過兩天相親要用車,我已經答應借給人家了。要不你去村長或者大隊長家借借?”
林舒然清楚地看到陳嬸子的表情變化,她話音剛落陳嬸子就迴了她一個皮肉都不笑,臉色肉眼可見沉了下去。
不過她也不敢得罪林舒然,得罪大夫那都是老壽星上吊的事兒了。
“嗨呀,這可真不錯巧,啥好事兒都趕到一堆兒了,那俺就去別家借借。”
“不用送了,後天家來吃席啊。”陳嬸子說完就離開了。
之後也有兩家找林舒然借車,她都用同樣的借口推拒了。
接下來林舒然連著半個月都在吃席,每隔兩三天都有人家辦事兒。席麵也都不能太差勁,一輩子就一次的事兒,必須整的份量足足的,不僅有麵子,也像外人表示家裏有底子。
大部分人家辦席是六到八個菜,宛如青菜開會般鮮豔,實在是肉太貴,隻有兩三道菜能放進去幾片。
林舒然自然是吃不慣這樣的席麵,太過寡淡,一桌子菜沒幾個有油水的,葷菜也就五六片肉,還沒等林舒然下筷子呢就沒了。
“高大柱家席麵可真不錯,我搶到兩片肉呢!”
“俺還是覺得前兩天王家的菜做的好吃,滋味那個足唉~”
“這幾天隨禮都快出一塊錢了,想想就心疼,吃多少才能吃迴來啊。”
“放下那片肉,讓我來!”
村裏最近的八卦也都是哪家席麵更好,哪家新婚媳婦最漂亮,哪家以後能過得更好,諸如此類……
知青點有一對知青喜結連理,也有男知青娶村裏姑娘,林舒然也都一一隨禮,祝福每對新人長長久久。
很快知青點就又空出來好幾個空位,薑枝枝最近時常和林舒然說鬆快了不少。
林舒然也沒打擊她,這個時候觸黴頭可不好。其實兩個人都知道秋收後還會有知青下鄉,隻是默契地沒有說出口罷了,最近平靜的生活也是越發令人珍惜。
這個秋收是高家村村民最輕鬆的一個秋天了,涼茶不僅消暑,還能淡化他們勞累產生的疲乏,他們都在心裏記著衛生室的好。
也有聰明人知道是林舒然製作的涼茶,畢竟以前他們可沒有這待遇,變化是在林舒然進入衛生室才有的。
林舒然也不是為了名利才做的這件事,她並沒有把這點小事放在心上。
秋收也等為兩個階段:收割和晾曬。把割好的糧食平鋪在大麵積空地上,經過幾天的晾曬後進行脫穀,之後稱重打包。
整個秋收走完後,村子需要去公社交公糧,交完公糧剩下的才能分到各家各戶手裏。
所以,全村最喜歡的日子就是交公糧日。交完公糧可就有閑下來的糧食支配,村裏幾乎都是這一天能吃的最飽,可不得喜歡的不得了。
高家村的公糧處理的幹淨,還被評為了一級糧。
這可把大夥兒高興壞了,評級越高村裏獲得先進集體的可能性越大,這能不讓人開心嗎?
交完公糧村裏就組織萬眾矚目的分糧環節,高家村一共也就四十多戶人家,一大半都姓高,剩下的小部分是後來搬遷就村的。
這個時代的一家人可和後世不一樣,一大家子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很少有父母在就分家的情況。可想而知,一家大概有十幾口人。
每家每戶都是按照工分分糧,六公分左右就能夠一個人吃飽飯了。
不過現在家家孩子多,一大家子的工分差不多也就夠一年的嚼用,多也多不到哪裏去。
林舒然來隊裏不到半年,但她進衛生室之後每天都是滿工分,她分到的糧食足足有六百多斤,足夠她一年吃的。
林舒然用工分換了二百斤紅薯、一百斤高粱、一百斤玉米,剩下的折合成細糧一百二十斤,在村裏用工分換細糧還是挺合算的。
很多人見林舒然換了細糧都搖搖頭,估計是覺得她敗家吧,粗糧比細糧多出來的部分都夠一個人吃兩個月的了。
隊裏也不是沒有人換細糧,其實大部分家庭都會稍微換一些,逢年過節的好用來包餃子,或者家裏來什麽貴客拿細糧招待也很有誠意,隻是沒有林舒然換的那麽多,她自然就顯得與眾不同。
熬過了頂著秋老虎收秋的磨練,村裏也迎來了新婚高峰期。
自打秋收結束,村裏陸陸續續舉辦了六七次婚禮。知青點也有很多撐不住選擇結婚的人,林舒然自然開啟了摟席模式。
七十年代流行自行車或者牛車迎親,村裏自然有人打林舒然自行車的主意。
太陽還沒落山,村裏一個陌生嬸子就上門借車了。
“林知青啊,俺來邀請你去家裏吃席。俺兒子後天娶媳婦了,你可得來沾沾喜氣啊。”
這個穿著天藍色大花上衣的嬸子是陳家媳婦,林舒然隻聞其人未見真人,她就是陳寡婦的妯娌,陳老實的嫂子。
前麵也提到過陳家在陳老實走後把陳寡婦孤兒寡母趕出門,大部分都是她竄蹬的。陳大媳婦長相憨厚老實,看起來就是務實過日子的好媳婦,和陳寡婦比起來更是賢惠的不得了,因此陳家上下對陳寡婦都不太喜歡。
林舒然最是不喜歡表麵一套背後一套的人,特別是這種趕走小叔媳婦孩子的惡毒嫂子。
陳寡婦從一朵嬌花變成如今模樣,她可是出力不少啊。
“啊哈哈,嬸子,那什麽,有時間我肯定過去。提前恭喜你了。”林舒然給她表演了個皮笑肉不笑。
陳嬸子完全沒察覺林舒然的疏離,繼續熱情道,“嬸子還有個事兒求你,你也知道咱們這兒婚宴習俗,男方都是騎自行車去女方家裏接親,俺們家也沒個自行車,就尋思著向你借來用用。你放心,俺們就使幾天,過幾天就還你。”
使幾天是幾天啊?
再說憑啥你說借就借,她倆好像也沒啥交情吧?
林舒然一點也不想把車借出去,又不是她兒子結婚,跟她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嬸子你看這真是不湊巧,我鎮上公安局的朋友正好過兩天相親要用車,我已經答應借給人家了。要不你去村長或者大隊長家借借?”
林舒然清楚地看到陳嬸子的表情變化,她話音剛落陳嬸子就迴了她一個皮肉都不笑,臉色肉眼可見沉了下去。
不過她也不敢得罪林舒然,得罪大夫那都是老壽星上吊的事兒了。
“嗨呀,這可真不錯巧,啥好事兒都趕到一堆兒了,那俺就去別家借借。”
“不用送了,後天家來吃席啊。”陳嬸子說完就離開了。
之後也有兩家找林舒然借車,她都用同樣的借口推拒了。
接下來林舒然連著半個月都在吃席,每隔兩三天都有人家辦事兒。席麵也都不能太差勁,一輩子就一次的事兒,必須整的份量足足的,不僅有麵子,也像外人表示家裏有底子。
大部分人家辦席是六到八個菜,宛如青菜開會般鮮豔,實在是肉太貴,隻有兩三道菜能放進去幾片。
林舒然自然是吃不慣這樣的席麵,太過寡淡,一桌子菜沒幾個有油水的,葷菜也就五六片肉,還沒等林舒然下筷子呢就沒了。
“高大柱家席麵可真不錯,我搶到兩片肉呢!”
“俺還是覺得前兩天王家的菜做的好吃,滋味那個足唉~”
“這幾天隨禮都快出一塊錢了,想想就心疼,吃多少才能吃迴來啊。”
“放下那片肉,讓我來!”
村裏最近的八卦也都是哪家席麵更好,哪家新婚媳婦最漂亮,哪家以後能過得更好,諸如此類……
知青點有一對知青喜結連理,也有男知青娶村裏姑娘,林舒然也都一一隨禮,祝福每對新人長長久久。
很快知青點就又空出來好幾個空位,薑枝枝最近時常和林舒然說鬆快了不少。
林舒然也沒打擊她,這個時候觸黴頭可不好。其實兩個人都知道秋收後還會有知青下鄉,隻是默契地沒有說出口罷了,最近平靜的生活也是越發令人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