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見程先生、穆先生!”司馬易及身邊眾人全都恭敬躬身行禮。
那須發皆白的老者名為程遠山,是太一書院儒家正氣閣閣主,算是太一書院中專門教導儒家弟子的院長。
太一書院內不隻是儒家弟子,還有法家和兵家弟子,隻是相比儒家,法家弟子少一些,兵家弟子就更少了。
儒家弟子讀書修行之地名為正氣閣,法家弟子讀書修行地為平律閣,兵家弟子讀書修行地為百勝閣。
那位看上去如同不修邊幅的中年秀才,是太一書院正氣閣副閣主,名為穆尊賢。
兩人原本都是儒家四品境巔峰的大宗師,也都是古躍山的弟子,都曾經入朝為官,隻是可惜不喜歡朝堂爭鬥而辭官歸隱書院。
那位老人程遠山臉上帶著微笑,輕輕揮手發出一股浩然正氣將眾人托起,眼神看向司馬易笑道:
“這位就是夫子所說的小先生司馬易司馬習之吧,請受老夫一拜,以謝半師之恩!”
他說著果真就朝著司馬易躬身作揖拜下。
他身邊那位中年人穆尊賢也同樣拜下,口中也說道:“拜見小先生!”
司馬易被這兩位儒家君子的動作搞蒙了,身邊眾人也都是瞪大眼睛一副不敢置信的樣子。
等司馬易反應過來後急忙上前扶起兩位儒家君子後急聲說道:
“兩位先生何以對學生行禮,學生現在心中糊塗,還請兩位先生為學生解惑!”
程遠山笑道:“小先生無需介懷,老夫二人之所以稱唿習之你為小先生,也是依照師尊所言而行,同樣也是老夫二人真心感謝。
夫子說他所帶迴來的那份關於仁義的儒家學問,是小先生寫出來。
因為那份仁義學問,老夫二人才得以頓悟突破跨入超凡境,所以說你對老夫二人有半師之恩,故而才稱唿習之你為小先生!”
司馬易雖然心中早有猜測,但聽了兩人的話還是感覺不可思議。
他沒有想到隻是自己記憶的關於論語和孟子之中的少許內容,竟然就接連讓儒家的陳寅、古躍山、程遠山和穆尊賢四人突破。
這實在是讓他震驚!
“真沒有想到我寫出來的那些內容,會有這麽大的能量!”
司馬易心中想著,連忙對兩位儒家君子說道:“兩位先生說哪裏話,那等高深學問哪裏是我一介小兒能寫出來的,隻是有所機緣得到先賢留下的學問而已。
兩位先生能夠有所領悟,全是兩位平時讀書修行積累雄厚,才能夠借助這些學問作為敲門磚突破境界!”
“習之你無需多說,老夫知曉你所寫的內容雖然並非你的學問,但確確實實幫助到了老夫,否則老夫就是等到壽元耗盡,也不太可能有機會晉升浩然境。”程遠山搖頭說道。
“不錯,習之,夫子已經將你寫出的那些學問加上自己晉升亞聖後的領悟補全到其中,並將其命名為《易理》,這個‘易’正是取自你的名字。
書院內觀看之人不隻是老夫二人有所領悟,還有許多人同樣有所領悟。
所以說你寫出來的那些學問,對我等來說就像是江湖武師得到了武道絕學秘籍一般。”穆尊賢也在旁說道。
司馬易聽了眼神微微一變,他遲疑一會後小心問道:“那不知道書院中的儒家弟子是否有人看了後走火入魔重傷之人?”
程遠山聽了看了眼司馬易後說道:“倒也有幾人確實走火入魔,修為不進反退。”
司馬易聽了不由暗自叫苦:“古夫子怎麽將我寫出來的內容直接在書院內公開了。
那些有所領悟提升了修為的還好,估計心中本就有幾分仁義之心,對我還有幾分感激。
但那些走火入魔的儒家弟子,估計心中絲毫沒有仁義之心,反而名利之心太重被浩然正氣反噬,才會走火入魔修為滑落。
這些人基本都是利益至上的小人,現在被這些人知曉我的名號,恐怕天下的讀書人都要知道我是誰了!”
穆尊賢像是看出了司馬易的擔憂一般開口說道:
“習之你不用擔心,那些人之所以會走火入魔,按照夫子所說是因為他們修行的傳承有缺。
所以為了他們好,在他們走火入魔後,夫子就安排專人教導他們,等他們什麽時候領悟真正的仁義後,夫子才允許他們自由出入書院,就連書信都不允許他們外傳!”
司馬易聽了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古躍山這是直接將那些心中沒有仁義之心的儒家弟子關起來了啊!
想要讓這些人領悟真正的仁義,估計要等一段時間。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算其中一些人幡然醒悟,出來後也不會再對自己有什麽威脅。
更不用說,再給自己一些時間,自己也就不再過於懼怕這些讀書人了!
他想到這裏心中稍微鬆了口氣。
“那就好那就好,他們都走火入魔了,夫子有此安排也讓我稍解愧疚之心!”司馬易笑著說道。
程遠山和穆尊賢兩人聽了,都是哈哈笑起來。
他們兩人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夫子如此做是為了什麽。
隻是蕭月波等人不知道三人為何會發笑,看著三人暗自嘀咕,隻有陳寅心中明白。
這是為了保護司馬易,不讓那些人傳出消息,弄得天下讀書人皆知。
“兩位先生剛才說是遵從夫子命令,這麽說兩位都是夫子安排前來幫在下坐鎮軍中震懾那兩位草原超凡的了?”司馬易笑完後才問道。
“不錯,夫子收到你的信後,就傳令老夫二人前來,還賜下了仁王筆和天地硯兩件道源物,防止我二人剛晉升超凡,不是那兩人的對手!”
程遠山將手中托著的硯台微微抬起說道。
穆尊賢手上緊握的禿筆也被他抬起放到胸前卻依舊緊握筆杆。
司馬易和眾人都看向他們手中的硯台和禿筆,不由得都露出好奇之色。
蕭月波說道:“傳聞仁王筆是道源物中屈指可數的一品道源物,是千年前大嶽朝那位甘願放棄皇位讓位於自己侄子的仁王隕落後析出。”
那須發皆白的老者名為程遠山,是太一書院儒家正氣閣閣主,算是太一書院中專門教導儒家弟子的院長。
太一書院內不隻是儒家弟子,還有法家和兵家弟子,隻是相比儒家,法家弟子少一些,兵家弟子就更少了。
儒家弟子讀書修行之地名為正氣閣,法家弟子讀書修行地為平律閣,兵家弟子讀書修行地為百勝閣。
那位看上去如同不修邊幅的中年秀才,是太一書院正氣閣副閣主,名為穆尊賢。
兩人原本都是儒家四品境巔峰的大宗師,也都是古躍山的弟子,都曾經入朝為官,隻是可惜不喜歡朝堂爭鬥而辭官歸隱書院。
那位老人程遠山臉上帶著微笑,輕輕揮手發出一股浩然正氣將眾人托起,眼神看向司馬易笑道:
“這位就是夫子所說的小先生司馬易司馬習之吧,請受老夫一拜,以謝半師之恩!”
他說著果真就朝著司馬易躬身作揖拜下。
他身邊那位中年人穆尊賢也同樣拜下,口中也說道:“拜見小先生!”
司馬易被這兩位儒家君子的動作搞蒙了,身邊眾人也都是瞪大眼睛一副不敢置信的樣子。
等司馬易反應過來後急忙上前扶起兩位儒家君子後急聲說道:
“兩位先生何以對學生行禮,學生現在心中糊塗,還請兩位先生為學生解惑!”
程遠山笑道:“小先生無需介懷,老夫二人之所以稱唿習之你為小先生,也是依照師尊所言而行,同樣也是老夫二人真心感謝。
夫子說他所帶迴來的那份關於仁義的儒家學問,是小先生寫出來。
因為那份仁義學問,老夫二人才得以頓悟突破跨入超凡境,所以說你對老夫二人有半師之恩,故而才稱唿習之你為小先生!”
司馬易雖然心中早有猜測,但聽了兩人的話還是感覺不可思議。
他沒有想到隻是自己記憶的關於論語和孟子之中的少許內容,竟然就接連讓儒家的陳寅、古躍山、程遠山和穆尊賢四人突破。
這實在是讓他震驚!
“真沒有想到我寫出來的那些內容,會有這麽大的能量!”
司馬易心中想著,連忙對兩位儒家君子說道:“兩位先生說哪裏話,那等高深學問哪裏是我一介小兒能寫出來的,隻是有所機緣得到先賢留下的學問而已。
兩位先生能夠有所領悟,全是兩位平時讀書修行積累雄厚,才能夠借助這些學問作為敲門磚突破境界!”
“習之你無需多說,老夫知曉你所寫的內容雖然並非你的學問,但確確實實幫助到了老夫,否則老夫就是等到壽元耗盡,也不太可能有機會晉升浩然境。”程遠山搖頭說道。
“不錯,習之,夫子已經將你寫出的那些學問加上自己晉升亞聖後的領悟補全到其中,並將其命名為《易理》,這個‘易’正是取自你的名字。
書院內觀看之人不隻是老夫二人有所領悟,還有許多人同樣有所領悟。
所以說你寫出來的那些學問,對我等來說就像是江湖武師得到了武道絕學秘籍一般。”穆尊賢也在旁說道。
司馬易聽了眼神微微一變,他遲疑一會後小心問道:“那不知道書院中的儒家弟子是否有人看了後走火入魔重傷之人?”
程遠山聽了看了眼司馬易後說道:“倒也有幾人確實走火入魔,修為不進反退。”
司馬易聽了不由暗自叫苦:“古夫子怎麽將我寫出來的內容直接在書院內公開了。
那些有所領悟提升了修為的還好,估計心中本就有幾分仁義之心,對我還有幾分感激。
但那些走火入魔的儒家弟子,估計心中絲毫沒有仁義之心,反而名利之心太重被浩然正氣反噬,才會走火入魔修為滑落。
這些人基本都是利益至上的小人,現在被這些人知曉我的名號,恐怕天下的讀書人都要知道我是誰了!”
穆尊賢像是看出了司馬易的擔憂一般開口說道:
“習之你不用擔心,那些人之所以會走火入魔,按照夫子所說是因為他們修行的傳承有缺。
所以為了他們好,在他們走火入魔後,夫子就安排專人教導他們,等他們什麽時候領悟真正的仁義後,夫子才允許他們自由出入書院,就連書信都不允許他們外傳!”
司馬易聽了先是一愣,隨即反應過來,古躍山這是直接將那些心中沒有仁義之心的儒家弟子關起來了啊!
想要讓這些人領悟真正的仁義,估計要等一段時間。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算其中一些人幡然醒悟,出來後也不會再對自己有什麽威脅。
更不用說,再給自己一些時間,自己也就不再過於懼怕這些讀書人了!
他想到這裏心中稍微鬆了口氣。
“那就好那就好,他們都走火入魔了,夫子有此安排也讓我稍解愧疚之心!”司馬易笑著說道。
程遠山和穆尊賢兩人聽了,都是哈哈笑起來。
他們兩人又怎麽可能不知道夫子如此做是為了什麽。
隻是蕭月波等人不知道三人為何會發笑,看著三人暗自嘀咕,隻有陳寅心中明白。
這是為了保護司馬易,不讓那些人傳出消息,弄得天下讀書人皆知。
“兩位先生剛才說是遵從夫子命令,這麽說兩位都是夫子安排前來幫在下坐鎮軍中震懾那兩位草原超凡的了?”司馬易笑完後才問道。
“不錯,夫子收到你的信後,就傳令老夫二人前來,還賜下了仁王筆和天地硯兩件道源物,防止我二人剛晉升超凡,不是那兩人的對手!”
程遠山將手中托著的硯台微微抬起說道。
穆尊賢手上緊握的禿筆也被他抬起放到胸前卻依舊緊握筆杆。
司馬易和眾人都看向他們手中的硯台和禿筆,不由得都露出好奇之色。
蕭月波說道:“傳聞仁王筆是道源物中屈指可數的一品道源物,是千年前大嶽朝那位甘願放棄皇位讓位於自己侄子的仁王隕落後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