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分發給北方的士兵,讓人知道棉布的好:不僅是穿著舒服,而且還保暖。


    可是畢竟太少了,根本就不夠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要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棉布衣服,就要擴大棉花的種植麵積。


    我國的主要棉花產區是西北的河西走廊和新疆,那裏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棉花的質量最好。


    目前新疆還不在明朝的範圍內,可是河西走廊卻實打實的屬於大明朝。


    朱標一麵皇太子的威勢,強迫隴西人種棉花,一麵還給種棉花的人一定優惠--減免一定額度的稅費。


    西北棉花雖好,可是也有一個問題:那時候沒有火車,甚至是沒有汽車,貨物隻能用騾子或者是駱駝,一點點的坨運。


    這樣棉布的成本太高了,所以西北的棉花,隻能在蘭州織成布,在當地銷售,不能運往內地。


    要發展紡織業還是要在河南、山東等地推廣棉花種植。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大明的國力在蒸蒸日上,卻愁壞了北元齊王王保保。


    作為鷹派的主要人物,王保保無時無刻不想要返迴中原。


    雖然是屢戰屢敗,卻也是屢敗屢戰。


    最近有不少國人在草原上大肆收買羊毛,然後運到大明去售賣。


    這如果隻是正常的民間往來,倒也沒有什麽。


    可探馬軍司的人迴報,這是明國太子的奸計。


    明國太子大放厥詞,要用商戰打垮王保保。


    一開始王保保還不信,可是當王保保巡視草原的時候,突然間發現,到處都是大包小包的行囊,往南去的時候,他的信仰崩塌了。


    一直以來,元人生活在草原上。


    艱苦的環境,讓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騎上戰馬去南方掠奪。


    可是,現在朱標派出大量的奸細,在草原上大肆收購羊毛,用羊毛換取明人的金銀,有了金銀,他們就可以在冬天來臨的時候,購買漢人的糧食。


    對於這些人,王保保是見一個抓一個,見一個殺一個。


    可是,王保保發現,無論是抓多少,都會有人冒著生命危險去運送羊毛去內地。


    而且,一開始抓的還是,從內地放迴去的奸細,接著抓獲的就是地地道道的牧民了。


    問他們為什麽要偷偷的運送羊毛給元人,都說是為了換銀子。


    元人好利,隻要價錢合適,甚至會有人出賣自己性命,去當雇傭兵。


    朱標這就是子溫水煮青蛙啊,生活的好好地,誰願意去過刀尖上舔血的勾當?


    這些牧民的想法很單純,明人太子給她們錢,讓他們活下去。


    王保保卻要殺了他們,長此以往,他會失去民心的。


    如果不做什麽,就會失去軍心。


    王保保想到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組織一場軍事行動,入侵大明,毀了明人的工廠,讓他們不能再禍害我大元的老百姓。


    她的想法很好,可惜執行力不到位。


    因為王保保的一切軍事行動,似乎都在明人的監視之下。


    無論王保保走到哪裏,都會被明軍精準打擊。


    想要打劫明軍的王保保,不僅沒有實現自己的占率目標,反而是損失慘重。


    最後不得不狼狽的逃迴草原。


    迴到草原的王保保發現,想要集結更多的軍隊去攻打大明,卻被告知,他們寧願北上極北地區卻捕獲豺狼虎豹,也不肯南下攻打大明。


    細問一下,王保保才知道,原來朱標又整了一個幺蛾子:他開始向領主大量的高價收購動物的皮毛。


    尤其是西伯利亞虎,西伯利亞雪狼,棕熊皮等等這些寶貝,要多少收多少,還都是重金。


    那些見利忘義的領主,就開始派自己的奴隸和部曲去打獵。


    西伯利亞地廣人稀,有很多野生動物。


    這些動物的皮毛雪白,而且保暖,深受貴族喜愛。


    當年老毛子,就是為了獲取動物的皮毛而不斷向東發展的。


    清朝人控製蒙古的辦法,就是重金籠絡蒙古貴族,讓他們派出自己手下的平民,為滿清打仗。


    如今,朱標兩者兼用,隻用碎銀子幾兩,就讓蒙古人為他進軍廣袤的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氣候寒冷,猛獸巨多,元人有沒有現代的武器裝備,獵殺東北虎,西伯利亞狼還有大型棕熊,談何容易?


    很多人一去就沒有在迴來,元人人口大量減員,也減少了對糧食的需求,他們更沒有動力入侵中原了。


    草原的民族入侵,說到底,其實就是他們人口太多了。


    按照生態學中的食物鏈理論,高一級生物,才低一級的生物,所獲取能量的轉化率是五分之一,這種能量轉化是遞減的。


    在農耕區,人們的能量主要是通過糧食作物獲取。


    在草原上,獲取能量就要讓牛羊吃了青草,牧民再吃牛羊。


    所以相等熱量產出的情況下,草原需要農耕區五倍的土地,這還是以穀物為飼料的前提下。


    在實際生活中,牛羊吃的是熱量極低的青草,這種比例會更高。


    如果說農耕區五畝地能養一個漢人,那麽在草原上,至少要一百畝草場才能養一個人蒙古人。


    民以食為天,沒有足夠的食物,本地又沒有足夠的食物,隻能是組團南下搶漢人的糧食。


    這是千百年來,農耕民族和草原民族鬥爭的根源。


    曆史上,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就是滿清。


    滿清統治者深知,在產出不能增加的情況下,要維持草原上的穩定,就要合理的控製人口。


    不讓她們人口爆炸性增長,就不會產生食物危機,他們就沒有南下的動力了。


    控製了元人的人口,就是上層貴族想要南下,可是也沒有足夠的兵丁。


    滿清讓草原上人口減員的方式是宗教和戰爭。


    按照滿清的做法,草原上,每一戶都要出一個人去做僧侶,還是不能結婚生子的那種教派(宗教這玩意吧,其實都是為了本國上層建築服務的,藏傳佛教中很多教派是可以結婚的,東邊的小日子和尚也可以結婚生子。)


    每家出一個男丁去做僧侶,那就極大的減少了人口基數。


    當然這和戰爭對人口的損害來說,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大夢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大夢道人並收藏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