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劉三吾上奏(2)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 作者:大夢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朱對這樣的文臣還是很重視的,說道:“老先生請講!”
“元朝末年,元主失德,群雄並起,百姓苦不堪言。賴陛下···”
劉三吾是個老學究,沒事就喜歡掉書袋,對於半文盲出身的朱元璋聽他講話,無異於在聽無字天書。
為了表示尊重士大夫,朱元璋還要耐著性子聽下去。
“太子乃儲君,國之根本,然不以天下蒼生為念,一味奢靡好遊,以至於有周昭王困於漢江之禍。”
老朱坐在大殿上看著好兒子朱棡,臉色越來越青。
劉三吾說的很委婉,算是給標兒一點麵子。
周昭王窮兵黷武,興兵伐楚,卻在漢江折戟沉沙,再也沒有迴來。
之後周王室式微,天下諸侯不服周天子的管束,禮樂崩壞自昭王使。
他這樣說,分明是在責怪朱標不好好的做儲君,而是一味的任性胡鬧,從法理上否決他太子的地位。
朱棡是一臉得意,心說:這劉三吾真是治世人才啊,我以前咋沒有發現?
父皇今天是非要立我為太子了!
“夠了!你這是在詆毀咱標兒!是咱標兒犯了錯,咱知道!你也不看看標兒的功勞有多大!”
“咱隻是淮西布衣,能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咱就心滿意足了。是咱妹子懷了標兒之後,咱要給標兒一個家,咱才要拚命攻打應天!”
諸位心係朱棡的大臣,心裏有一萬個曹尼瑪在奔騰,同樣是你老朱的兒子,你也太偏心了。
攻打應天,也能算到朱標頭上?
你要說朱標生下來,給你指示,讓你打應天,我們也忍了。
那時候朱標在馬秀英的肚子裏,敢問朱元璋,他是怎麽啟發你打應天的?
老朱可不管大臣們怎麽想,繼續是侃侃而談:“占領應天之後,陳友諒仗著兵強馬壯屢次進犯,趙普勝、傅友德、鄒普勝、丁普郎號稱天完四大金剛,都打到我家門口了。”
說到這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人都麵帶愧色。
不同的是,徐達、常遇春為沒有砍下趙普勝的人頭,讓大明雙壁蒙羞;傅友德羞愧的是,自己的好友居然是死在朱標手裏。
要知道,那時候,他還是個孩子啊!
當年小明王率先起義,徐壽輝隨即響應,兩人一南一北,為義軍領袖。
第二年,郭子興才在壕州拉起隊伍。等朱元璋出來單幹的時候,徐壽輝已經占了一個省了。
那時候兵多將寡,徐達、常遇春經曆的戰陣也少,裝備也不齊全,自然不是趙普勝的對手。
如果現在趙普勝複生,莫說是徐達,就是李文忠也夠他喝一壺的。
可在當時,趙普勝就是徐常越不過的鴻溝。
“是標兒用計除掉雙刀將趙普勝,離間了傅友德、鄒普勝和丁普郎。四大金剛一死三降,陳友諒等於是斷了一條臂膀。”
“就是這樣,徐壽輝起事比咱早,陳友諒的勢力也比咱強大。是標兒和伯溫先生聯手獻計,鄱陽湖一戰鏟除了陳友諒這毒瘤!”
“能打敗陳友諒,我兒鞠躬至偉。有這事不,劉國公?”
劉國公是劉基,字伯溫,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勞甚至在徐達、李善長之上。
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功大,卻隻封了一個伯爵,老百姓私底下都叫他是劉國公。
朱元璋這麽叫,卻飽含了心酸與愧疚。
當日朱元璋是要封劉伯溫為公爵的,位置還在徐達之上。
劉伯溫說,自己的計策都是受太子朱標的啟發,不敢奪太子的功勞,所以才被封為伯爵。
誠意伯劉伯溫站出來說道:“定計滅陳友諒確實是太子殿下的主意,在下隻是狗尾續貂。”
劉基一發話,朝臣都是大為失色。
誰都知道,劉伯溫是朱標的頭號粉絲。兩人鐵的穿一條褲子都會覺得肥,就連太子妃都說,幸虧劉伯溫不是女人,不然太子妃的位置真不知道是誰的!
他們居然在串聯的時候,把這位給忘了。
說到自己的好大兒,老朱是無比興奮,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坐在奉天殿上,他侃侃而談,唾沫橫飛,接著說寶貝兒子的豐功偉績。
“打武昌那會,張定邊那廝,居心叵測,收縮所有的兵力到武昌。他說是要把武昌變成第二個洪都,要疲憊我軍。”
老朱不說,大夥也知道他要說什麽。
那時候武昌一個月都打不下來,老朱是心急如焚,生怕成了第二個陳友諒,
他親往武昌督戰,一點效果都沒有,朱標在武昌城放了幾天的風箏。
城裏的陳理看到風箏有所感悟,就開城投降了。
江湖上說書的還把這個故事寫進戲文了,叫什麽《風箏誤》。
老朱說完武功,又說文治:大明朝初建,老百姓沒有吃的,甚至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事情。
又是太子朱標站了出來,他給大家推廣玉米,南瓜等新糧食作物,他練兵的紫金山生出土豆、紅薯、辣椒、煙草等奇花異草。
這些作物產量翻了一倍,老百姓吃不完,就用來釀一種叫地瓜燒的酒。
有了東西吃,老百姓嘴也叼了,嫌白菜蘿卜不好吃了,沒法下飯了。
我大明的老百姓,在辛苦勞作一天後,迴到家,老婆端上一碟噴香的油炸花生米,再美美的喝一碗燒刀子酒,這是一副多麽美好的畫麵啊!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什麽是打通社會,在就是大同社會,這都是咱和標兒的功勞。”
說到這裏,老朱洋洋自得,已經是麵帶紅花。
群臣們本來都商量好了,今天早朝大夥一起擁立晉王朱棡為太子。
聽了朱元璋的碎碎念,一些搖擺大臣就開始打退堂鼓,紛紛給老朱和太子朱標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就是朱棡本人也對奪嫡這件事,失去了信心:大哥就是大明的李世民啊,我拿什麽和大哥爭奪皇位?
劉三吾是個老腐儒,既沒有李善長經世之學的手腕,也沒有劉伯溫奇跡百出的謀略,沒有宋濂教書育人的品格。
他就等著在這次擁立朱棡為儲中立下頭功,將來接替李善長的位置。
眼見就要成功了,封侯拜相,就在眼前,怎能輕言放棄?
“元朝末年,元主失德,群雄並起,百姓苦不堪言。賴陛下···”
劉三吾是個老學究,沒事就喜歡掉書袋,對於半文盲出身的朱元璋聽他講話,無異於在聽無字天書。
為了表示尊重士大夫,朱元璋還要耐著性子聽下去。
“太子乃儲君,國之根本,然不以天下蒼生為念,一味奢靡好遊,以至於有周昭王困於漢江之禍。”
老朱坐在大殿上看著好兒子朱棡,臉色越來越青。
劉三吾說的很委婉,算是給標兒一點麵子。
周昭王窮兵黷武,興兵伐楚,卻在漢江折戟沉沙,再也沒有迴來。
之後周王室式微,天下諸侯不服周天子的管束,禮樂崩壞自昭王使。
他這樣說,分明是在責怪朱標不好好的做儲君,而是一味的任性胡鬧,從法理上否決他太子的地位。
朱棡是一臉得意,心說:這劉三吾真是治世人才啊,我以前咋沒有發現?
父皇今天是非要立我為太子了!
“夠了!你這是在詆毀咱標兒!是咱標兒犯了錯,咱知道!你也不看看標兒的功勞有多大!”
“咱隻是淮西布衣,能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咱就心滿意足了。是咱妹子懷了標兒之後,咱要給標兒一個家,咱才要拚命攻打應天!”
諸位心係朱棡的大臣,心裏有一萬個曹尼瑪在奔騰,同樣是你老朱的兒子,你也太偏心了。
攻打應天,也能算到朱標頭上?
你要說朱標生下來,給你指示,讓你打應天,我們也忍了。
那時候朱標在馬秀英的肚子裏,敢問朱元璋,他是怎麽啟發你打應天的?
老朱可不管大臣們怎麽想,繼續是侃侃而談:“占領應天之後,陳友諒仗著兵強馬壯屢次進犯,趙普勝、傅友德、鄒普勝、丁普郎號稱天完四大金剛,都打到我家門口了。”
說到這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人都麵帶愧色。
不同的是,徐達、常遇春為沒有砍下趙普勝的人頭,讓大明雙壁蒙羞;傅友德羞愧的是,自己的好友居然是死在朱標手裏。
要知道,那時候,他還是個孩子啊!
當年小明王率先起義,徐壽輝隨即響應,兩人一南一北,為義軍領袖。
第二年,郭子興才在壕州拉起隊伍。等朱元璋出來單幹的時候,徐壽輝已經占了一個省了。
那時候兵多將寡,徐達、常遇春經曆的戰陣也少,裝備也不齊全,自然不是趙普勝的對手。
如果現在趙普勝複生,莫說是徐達,就是李文忠也夠他喝一壺的。
可在當時,趙普勝就是徐常越不過的鴻溝。
“是標兒用計除掉雙刀將趙普勝,離間了傅友德、鄒普勝和丁普郎。四大金剛一死三降,陳友諒等於是斷了一條臂膀。”
“就是這樣,徐壽輝起事比咱早,陳友諒的勢力也比咱強大。是標兒和伯溫先生聯手獻計,鄱陽湖一戰鏟除了陳友諒這毒瘤!”
“能打敗陳友諒,我兒鞠躬至偉。有這事不,劉國公?”
劉國公是劉基,字伯溫,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功勞甚至在徐達、李善長之上。
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的說法。
劉伯溫功大,卻隻封了一個伯爵,老百姓私底下都叫他是劉國公。
朱元璋這麽叫,卻飽含了心酸與愧疚。
當日朱元璋是要封劉伯溫為公爵的,位置還在徐達之上。
劉伯溫說,自己的計策都是受太子朱標的啟發,不敢奪太子的功勞,所以才被封為伯爵。
誠意伯劉伯溫站出來說道:“定計滅陳友諒確實是太子殿下的主意,在下隻是狗尾續貂。”
劉基一發話,朝臣都是大為失色。
誰都知道,劉伯溫是朱標的頭號粉絲。兩人鐵的穿一條褲子都會覺得肥,就連太子妃都說,幸虧劉伯溫不是女人,不然太子妃的位置真不知道是誰的!
他們居然在串聯的時候,把這位給忘了。
說到自己的好大兒,老朱是無比興奮,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坐在奉天殿上,他侃侃而談,唾沫橫飛,接著說寶貝兒子的豐功偉績。
“打武昌那會,張定邊那廝,居心叵測,收縮所有的兵力到武昌。他說是要把武昌變成第二個洪都,要疲憊我軍。”
老朱不說,大夥也知道他要說什麽。
那時候武昌一個月都打不下來,老朱是心急如焚,生怕成了第二個陳友諒,
他親往武昌督戰,一點效果都沒有,朱標在武昌城放了幾天的風箏。
城裏的陳理看到風箏有所感悟,就開城投降了。
江湖上說書的還把這個故事寫進戲文了,叫什麽《風箏誤》。
老朱說完武功,又說文治:大明朝初建,老百姓沒有吃的,甚至發生過易子而食的事情。
又是太子朱標站了出來,他給大家推廣玉米,南瓜等新糧食作物,他練兵的紫金山生出土豆、紅薯、辣椒、煙草等奇花異草。
這些作物產量翻了一倍,老百姓吃不完,就用來釀一種叫地瓜燒的酒。
有了東西吃,老百姓嘴也叼了,嫌白菜蘿卜不好吃了,沒法下飯了。
我大明的老百姓,在辛苦勞作一天後,迴到家,老婆端上一碟噴香的油炸花生米,再美美的喝一碗燒刀子酒,這是一副多麽美好的畫麵啊!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什麽是打通社會,在就是大同社會,這都是咱和標兒的功勞。”
說到這裏,老朱洋洋自得,已經是麵帶紅花。
群臣們本來都商量好了,今天早朝大夥一起擁立晉王朱棡為太子。
聽了朱元璋的碎碎念,一些搖擺大臣就開始打退堂鼓,紛紛給老朱和太子朱標歌功頌德,粉飾太平。
就是朱棡本人也對奪嫡這件事,失去了信心:大哥就是大明的李世民啊,我拿什麽和大哥爭奪皇位?
劉三吾是個老腐儒,既沒有李善長經世之學的手腕,也沒有劉伯溫奇跡百出的謀略,沒有宋濂教書育人的品格。
他就等著在這次擁立朱棡為儲中立下頭功,將來接替李善長的位置。
眼見就要成功了,封侯拜相,就在眼前,怎能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