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龍灣之戰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 作者:大夢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時候受到認識的局限性的影響,人們都很迷信,相信占卜這種鬼神之說。
更何況,當初劉伯溫在青田山上裝逼,弄了一塊立心石,說是要為天地立心。
朱標為了哄騙劉伯溫下山,就弄了個高能炸藥,把立心石給炸了,石頭旁邊還冒出一股股的青煙。
有人說是劉伯溫得道成仙了,也有人說朱元璋有王者之氣,所以他一來,立心石就碎了。
所以大家都十分崇拜劉伯溫,也相信老朱能成大事。
聽了劉伯溫的話,大家都充滿了信心,要和陳友諒一決高下。
小女子不可一日無錢,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他們是惜命,可是不代表她們不願意拚命,當利潤可觀時,他們也願意賣命。
現在陳友諒強,朱元璋弱,他們投降了老臣,或許能保全富貴。
可政治生涯就完了,最多做個副將,帶領一兩千人的部隊,
跟著老朱打敗了陳友諒,可是大功一件,還能步步高升。
更何況,這陳友諒也不過是隻紙老虎,為什麽就不能和他拚一下?
最終這次軍事會議,一致通過了對陳友諒作戰的計劃。
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晚上,老朱又和主要軍事將領和謀士,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四人開了一個小會,商討對付陳友諒的具體辦法。
李善長知道自己的軍事素養最低,平時就負責籌備糧草,管管後勤。他拋磚引玉道:“陳友諒是漁民出身,他的優勢是水軍,如果在水上決戰,我們恐怕占不到優勢。”
常遇春道:“我們可以把他引誘到陸地上,這樣就能發揮我們的騎兵優勢!”
他手下有一支精銳騎兵,隻要陳友諒的水軍上岸,他有信心,讓他們有來無迴。
接著劉伯溫就給潑了一盆冷水:“陳友諒是個大奸雄,用兵如神,為什麽會放棄自己優勢的水師,和我們在陸上決戰?”
常遇春滿臉漆黑:“當我沒說!”
劉伯溫道:“這樣,這樣···”
···
一路勢如破竹的陳友諒在自己的龍舟上,收到了康茂才的書信。
康茂才以前和陳友諒有過交往,後來投降了朱元璋。打開書信,大意就是:他在朱元璋手下不受重用,早就想撥亂反正,投奔陳友諒了。
康茂才在信中說,他奉命看守江東,江都地區有個木橋,到時候把木橋拆了。陳友諒的大軍就能到應天城下,重新複製攻打太平的故事。
陳友諒看了是心花路放,這些年他太順了,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占據了南方四個省,想不飄都難。
趙普勝幾次打太平,都是和吳軍拉拉扯扯,沒有什麽戰績。就這還號稱是天完四大金剛,分明是勾結朱元璋演戲呢。殺了他一點都不冤。
一出馬就攻克應天的兩個門戶太平和采石磯,斬殺朱文遜和花雲兩員悍將。這時候老康來投降,誌驕意滿的陳友諒認為這是他識時務。
以至於對潛在的危險,都沒有一點的懷疑。
陳友諒想早點打敗朱元璋,實現自己稱霸江南,甚至是一統天下的夙願。
看了康茂才的信,二話不說,就直奔江東橋。來到橋邊,陳友諒果然是見到有一座橋。
陳友諒是又驚又喜,親自坐船跑到前麵,按照約定的暗號喊了一句:“老康!”
一連喊了好幾聲,都沒有什麽動靜。船順著江水,來到橋邊,猛然發現這不是木橋,是一座石橋。
陳友諒生性多疑:上當了?
可是,為什麽沒有伏兵?
莫非朱元璋在江東橋設伏?
陳友諒的船隻高大,如果是用船撞向石橋,就能把橋撞垮。這樣陳漢大軍就能一路東進,包圍應天。
這些年,老朱雖然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把應天城是修了又修。
應天城牆還是沒有陳友諒的船高,隻要過了江東橋,逼近應天,就能複旨太平和采石的經驗。顧慮重重的陳友諒卻擔心有詐,沒有敢前進。
這時候如果退迴去,也不會有什麽事了。可近年來陳友諒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彌勒佛轉世的徐壽輝都被他用銅錘給錘殺了。
誌高意滿的陳友諒,怎麽能輕易說後退?
況且陳友諒是順流而下。如果要返迴,就短時間內就會擁堵,萬一朱元璋來進攻,就危險了。
經過短暫的思索,陳友諒反而是故作聰明的在龍灣登陸,要打一個反包圍。殊不知,江東橋前麵根本就沒有伏兵。
真正的伏兵就在他登陸的龍灣,當他棄舟上岸的時候,就已經步入了朱元璋的圈套,
好狡猾的朱元璋,好一個計中計!
足智多謀的陳友諒棄船上岸,想要打朱元璋一個措手不及,不曾想卻中了朱元璋的奸計。
剛上岸的漢軍就迎來朱元璋大兒子朱文正的的正麵攻擊。
古時候,行軍打仗,都是看旗子行動。遠遠的看到朱字大旗,陳友諒以為是朱元璋本人,就追擊過去。
陳友諒有十萬大軍,朱文正自然不是對手,且戰且退。
朱文正的退敗,這更加堅信了陳友諒的信心,他們一路高歌猛進:“殺啊,抓朱元璋啊!”
“陛下有令,抓了朱元璋,封萬戶侯!”
就在陳漢大軍進軍的時候,常遇春率領的騎兵突然間在後麵抄了她的後路。
“殺陳友諒啊!”
“抓了陳友諒封萬戶侯!”
騎兵行動迅速,來去如風。
吳軍像潮水一樣湧來,憑借機動靈活的作戰,他們見人就殺,陳漢軍不知道怎麽迴事,就已經倒在血泊裏。
朱文正見到常遇春的騎兵來了,也調轉迴頭夾擊陳友諒。
前有堵截,後有夾擊。
陳友諒不愧是亂世梟雄,都這時候了,沒有一點慌亂。他果斷命令士兵向江邊退去,這裏他們又遇到朱元璋的頭號大將徐達。
經過一場血戰,陳友諒才逃迴船上。
老陳不愧是當世的梟雄,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道理。
他在上岸的同時,讓五弟陳友仁在船上接應。
看到三哥遇到危險,五弟就連忙讓大船靠岸。
在五弟的幫助下,陳友諒終於上了船。
可是偏偏這時候,潮水退去船隻擱淺,吳軍又從四麵八方追擊而來。
陳友諒沒有辦法,隻能是舍棄大船,乘坐小船而逃。
是役陳友諒十萬大軍,死了兩萬多,被俘數千,他的大大小小船隻盡數歸了朱元璋,打碎了陳友諒不可戰勝的神話。
更何況,當初劉伯溫在青田山上裝逼,弄了一塊立心石,說是要為天地立心。
朱標為了哄騙劉伯溫下山,就弄了個高能炸藥,把立心石給炸了,石頭旁邊還冒出一股股的青煙。
有人說是劉伯溫得道成仙了,也有人說朱元璋有王者之氣,所以他一來,立心石就碎了。
所以大家都十分崇拜劉伯溫,也相信老朱能成大事。
聽了劉伯溫的話,大家都充滿了信心,要和陳友諒一決高下。
小女子不可一日無錢,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他們是惜命,可是不代表她們不願意拚命,當利潤可觀時,他們也願意賣命。
現在陳友諒強,朱元璋弱,他們投降了老臣,或許能保全富貴。
可政治生涯就完了,最多做個副將,帶領一兩千人的部隊,
跟著老朱打敗了陳友諒,可是大功一件,還能步步高升。
更何況,這陳友諒也不過是隻紙老虎,為什麽就不能和他拚一下?
最終這次軍事會議,一致通過了對陳友諒作戰的計劃。
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
晚上,老朱又和主要軍事將領和謀士,徐達、常遇春、劉伯溫、李善長四人開了一個小會,商討對付陳友諒的具體辦法。
李善長知道自己的軍事素養最低,平時就負責籌備糧草,管管後勤。他拋磚引玉道:“陳友諒是漁民出身,他的優勢是水軍,如果在水上決戰,我們恐怕占不到優勢。”
常遇春道:“我們可以把他引誘到陸地上,這樣就能發揮我們的騎兵優勢!”
他手下有一支精銳騎兵,隻要陳友諒的水軍上岸,他有信心,讓他們有來無迴。
接著劉伯溫就給潑了一盆冷水:“陳友諒是個大奸雄,用兵如神,為什麽會放棄自己優勢的水師,和我們在陸上決戰?”
常遇春滿臉漆黑:“當我沒說!”
劉伯溫道:“這樣,這樣···”
···
一路勢如破竹的陳友諒在自己的龍舟上,收到了康茂才的書信。
康茂才以前和陳友諒有過交往,後來投降了朱元璋。打開書信,大意就是:他在朱元璋手下不受重用,早就想撥亂反正,投奔陳友諒了。
康茂才在信中說,他奉命看守江東,江都地區有個木橋,到時候把木橋拆了。陳友諒的大軍就能到應天城下,重新複製攻打太平的故事。
陳友諒看了是心花路放,這些年他太順了,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占據了南方四個省,想不飄都難。
趙普勝幾次打太平,都是和吳軍拉拉扯扯,沒有什麽戰績。就這還號稱是天完四大金剛,分明是勾結朱元璋演戲呢。殺了他一點都不冤。
一出馬就攻克應天的兩個門戶太平和采石磯,斬殺朱文遜和花雲兩員悍將。這時候老康來投降,誌驕意滿的陳友諒認為這是他識時務。
以至於對潛在的危險,都沒有一點的懷疑。
陳友諒想早點打敗朱元璋,實現自己稱霸江南,甚至是一統天下的夙願。
看了康茂才的信,二話不說,就直奔江東橋。來到橋邊,陳友諒果然是見到有一座橋。
陳友諒是又驚又喜,親自坐船跑到前麵,按照約定的暗號喊了一句:“老康!”
一連喊了好幾聲,都沒有什麽動靜。船順著江水,來到橋邊,猛然發現這不是木橋,是一座石橋。
陳友諒生性多疑:上當了?
可是,為什麽沒有伏兵?
莫非朱元璋在江東橋設伏?
陳友諒的船隻高大,如果是用船撞向石橋,就能把橋撞垮。這樣陳漢大軍就能一路東進,包圍應天。
這些年,老朱雖然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九字真言,把應天城是修了又修。
應天城牆還是沒有陳友諒的船高,隻要過了江東橋,逼近應天,就能複旨太平和采石的經驗。顧慮重重的陳友諒卻擔心有詐,沒有敢前進。
這時候如果退迴去,也不會有什麽事了。可近年來陳友諒是所向披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彌勒佛轉世的徐壽輝都被他用銅錘給錘殺了。
誌高意滿的陳友諒,怎麽能輕易說後退?
況且陳友諒是順流而下。如果要返迴,就短時間內就會擁堵,萬一朱元璋來進攻,就危險了。
經過短暫的思索,陳友諒反而是故作聰明的在龍灣登陸,要打一個反包圍。殊不知,江東橋前麵根本就沒有伏兵。
真正的伏兵就在他登陸的龍灣,當他棄舟上岸的時候,就已經步入了朱元璋的圈套,
好狡猾的朱元璋,好一個計中計!
足智多謀的陳友諒棄船上岸,想要打朱元璋一個措手不及,不曾想卻中了朱元璋的奸計。
剛上岸的漢軍就迎來朱元璋大兒子朱文正的的正麵攻擊。
古時候,行軍打仗,都是看旗子行動。遠遠的看到朱字大旗,陳友諒以為是朱元璋本人,就追擊過去。
陳友諒有十萬大軍,朱文正自然不是對手,且戰且退。
朱文正的退敗,這更加堅信了陳友諒的信心,他們一路高歌猛進:“殺啊,抓朱元璋啊!”
“陛下有令,抓了朱元璋,封萬戶侯!”
就在陳漢大軍進軍的時候,常遇春率領的騎兵突然間在後麵抄了她的後路。
“殺陳友諒啊!”
“抓了陳友諒封萬戶侯!”
騎兵行動迅速,來去如風。
吳軍像潮水一樣湧來,憑借機動靈活的作戰,他們見人就殺,陳漢軍不知道怎麽迴事,就已經倒在血泊裏。
朱文正見到常遇春的騎兵來了,也調轉迴頭夾擊陳友諒。
前有堵截,後有夾擊。
陳友諒不愧是亂世梟雄,都這時候了,沒有一點慌亂。他果斷命令士兵向江邊退去,這裏他們又遇到朱元璋的頭號大將徐達。
經過一場血戰,陳友諒才逃迴船上。
老陳不愧是當世的梟雄,知道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的道理。
他在上岸的同時,讓五弟陳友仁在船上接應。
看到三哥遇到危險,五弟就連忙讓大船靠岸。
在五弟的幫助下,陳友諒終於上了船。
可是偏偏這時候,潮水退去船隻擱淺,吳軍又從四麵八方追擊而來。
陳友諒沒有辦法,隻能是舍棄大船,乘坐小船而逃。
是役陳友諒十萬大軍,死了兩萬多,被俘數千,他的大大小小船隻盡數歸了朱元璋,打碎了陳友諒不可戰勝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