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吃了給我吐出來
大明:陛下快退位,太子朱標反了 作者:大夢道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士誠和朱元璋都隻占據了相當於現在一個省的地區,他們既沒有小明王天下共主的名分,也沒有徐壽輝一樣兵多將廣。
他們不是時代的主角,在徐壽輝謀求王圖霸業的時候,朱元璋和還在圍繞著絲綢貿易,鬥得不可開交。
張士誠占據了富甲天下的蘇南,有雄厚的財力。
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收購了蘇南和安徽市麵上所有的生絲和紗。
“大王英明啊,生絲是紡紗的原料,沒有了生絲,應天所有的紡紗機就成了擺設,沒法紡紗了。”
“等紗的存量用完,就會陷入無紗可用的境地。到時候朱重八就會跪著來求大王了。”
“這個朱元璋真是太可笑了,以為一個小小的飛梭就可以拿捏我們!”
看著堆滿生絲的庫房,張士誠露出了奸笑。
就在大家都在看衰朱元璋的時候,首席軍師施耐庵提出了異議。
“我們收購原料收購的也太順利了,朱重八居然也沒有反製,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我們把紗和生絲都給收購了?”
施耐庵的意見一提出來,就得到了大家的反對。
“反製?他拿什麽反製?他占據的地方是江南最貧瘠的敵方,就靠著飛梭,吃了幾頓飽飯,拿什麽反製我們?”
“他反製了,我們在收購生絲的時候,朱元璋也在收購生絲,隻是效果不怎麽好。朱元璋收購了一半,由於資金鏈斷裂,就放棄了!”
“是啊,朱重八這個暴發戶,拿什麽和我誠王鬥?”
“就算朱重八拿不出銀子收購生絲,也要采取他一貫的辦法,禁止老百姓賣給我們生絲啊!”
“管製?怎麽管製?生絲在老百姓手上,賣給誰是他們的自由,朱重八怎麽管?”
“是啊,我們出價高,老朱想要生絲就要拿出錢來啊!”
張士誠這幫君臣不知道的是,他們收購紗和生絲的時候,朱元璋也在收購。
可張士誠是真的收購,朱元璋卻在小朱標的勸說下,表麵上收購生絲和紗,實際上卻是在抬高價格。
甚至把自己收購的生絲都轉賣給了張士誠,靠賣生絲,老朱從張士誠手裏大賺了一筆。然後用這些銀子,從海南大量的采購棉花。
(按照史學家所說,棉花是宋代傳入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和兩廣。明朝時候,才在全國推廣,本書也用這個說法。)
“你們說朱元璋來求我,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不答應,我們要就是要掐住朱重八的脖子,活活的卡死他!”
“答應,這些日子朱和尚吃了不少。借此機會我們要,好好的宰他一筆。”
“對,我們趁機逼他交出飛梭的配方。”
張士誠和兄弟們正說著,就聽到朱元璋派使者楊憲來了。
這楊憲本名楊畢,字希武,太原人。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集慶的時候,楊憲前來投奔,成為老朱的幕僚。
他精明幹練,還粗通文墨,是老朱的親信,經常出使張士誠和方國珍。
讓他來平江,可見老朱是真的急了。
張士誠笑著對兄弟們說:“說曹操,曹操到!”
“看來朱重八支撐不住了。來求我們誠王殿下了!”
張士誠也心花怒放的說:“走,我們一起去會會他!”
看到楊憲,張士誠滿臉驕傲的問:“不知貴使駕到,吳國公有何賜教啊!”
楊憲道:“奉吳國公旨意,正有求於誠王殿下!”
“求我?我和吳國公都是一方諸侯,不知道能幫到吳國公什麽事啊?”
“話不能這麽說,誰不知道誠王殿下樂善好施,扶危助困?我們吳國公的難題,也隻能求助誠王殿下了。”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楊憲能成為朱元璋的寵臣,還是又一定能力的。
對著張士誠一陣輸出,就讓老小子心花怒放。
“哈哈哈,吳國公過講了!”
“怎麽是過講了?外臣說的都是心裏話!”
“求孤什麽事,說吧!”
“外臣前來,就是為生絲前來。”
果然是為了生絲的事情來的,你朱重八不是能嗎,不是有飛梭嗎?
靠這些歪門邪道,吃了我多少銀子,今天你吃了我的都要給我吐出來。
“生絲?”張士誠鄙夷的看著楊憲,還拿出牙簽,剃了下牙齒間的肉,輕蔑的說:“我這些生絲,可是花了大價錢買的!”
“吳國公說了,我們自然不會白要誠王殿下的生絲,我們會按照按照合理公道的價格從誠王殿下這裏買生絲!”
“說吧,你們願意出多少錢?”
張士誠滿懷希望大賺一筆的時候,楊憲的話讓他傻眼了:朱元璋隻願意半價從張士誠手裏收購生絲。
這朱元璋是來找茬的啊,張士誠差一點沒有笑尿了。
“你說什麽?”
楊憲恭恭敬敬的拱手道:“迴稟誠王殿下,我們吳國公殿下說了,誠王殿下收購那麽多生絲,一定消化不良,手裏寸頭緊,所以就想從誠王哪裏以半價收購一批生絲,以解誠王殿下燃眉之急。”
張士誠指著楊憲說:“你們聽到了嗎?小叫花子說咱沒錢了,哈哈哈!”
文臣武將也跟著嘲笑楊憲:“你說我們誠王沒錢,你見過錢嗎?”
“我們誠王拔一根毛,都比朱重八的大腿粗。操,還說我們誠王沒錢,笑死老子了!”
“迴去告訴你的乞丐主子,就是全世界都沒有錢了,我們誠王也不缺銀子。”
“一定是小叫花子沒錢了,想讓我們誠王施舍一點。”
張士誠把楊憲亂棍打出,等著第二批使臣。可楊憲一去不複返,第二波使臣也沒有來,卻傳來應天織造局又開工的消息。
朱元璋聽取兒子朱標的建議,居然從海南運來一批棉花。老朱不在織絲綢了,反而開始織布。
雖然老朱手上沒有生絲和紗,可是老朱從南方找來了替代品--海南棉花。
織出來的布細膩又光滑,雖然比不上綾羅綢緞,比粗布麻衣卻不知道好上多少,深受老百姓喜愛。
所以,應天的紡織機都還在運轉,而且效益比以前還好,相反張士誠的絲綢由於成本太高,銷售量反而不好。
張士誠聽說,朱元璋把不賣絲綢,反而開始賣布匹,差一點沒背過去去。
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
他們不是時代的主角,在徐壽輝謀求王圖霸業的時候,朱元璋和還在圍繞著絲綢貿易,鬥得不可開交。
張士誠占據了富甲天下的蘇南,有雄厚的財力。
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收購了蘇南和安徽市麵上所有的生絲和紗。
“大王英明啊,生絲是紡紗的原料,沒有了生絲,應天所有的紡紗機就成了擺設,沒法紡紗了。”
“等紗的存量用完,就會陷入無紗可用的境地。到時候朱重八就會跪著來求大王了。”
“這個朱元璋真是太可笑了,以為一個小小的飛梭就可以拿捏我們!”
看著堆滿生絲的庫房,張士誠露出了奸笑。
就在大家都在看衰朱元璋的時候,首席軍師施耐庵提出了異議。
“我們收購原料收購的也太順利了,朱重八居然也沒有反製,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我們把紗和生絲都給收購了?”
施耐庵的意見一提出來,就得到了大家的反對。
“反製?他拿什麽反製?他占據的地方是江南最貧瘠的敵方,就靠著飛梭,吃了幾頓飽飯,拿什麽反製我們?”
“他反製了,我們在收購生絲的時候,朱元璋也在收購生絲,隻是效果不怎麽好。朱元璋收購了一半,由於資金鏈斷裂,就放棄了!”
“是啊,朱重八這個暴發戶,拿什麽和我誠王鬥?”
“就算朱重八拿不出銀子收購生絲,也要采取他一貫的辦法,禁止老百姓賣給我們生絲啊!”
“管製?怎麽管製?生絲在老百姓手上,賣給誰是他們的自由,朱重八怎麽管?”
“是啊,我們出價高,老朱想要生絲就要拿出錢來啊!”
張士誠這幫君臣不知道的是,他們收購紗和生絲的時候,朱元璋也在收購。
可張士誠是真的收購,朱元璋卻在小朱標的勸說下,表麵上收購生絲和紗,實際上卻是在抬高價格。
甚至把自己收購的生絲都轉賣給了張士誠,靠賣生絲,老朱從張士誠手裏大賺了一筆。然後用這些銀子,從海南大量的采購棉花。
(按照史學家所說,棉花是宋代傳入我國,主要分布在海南島和兩廣。明朝時候,才在全國推廣,本書也用這個說法。)
“你們說朱元璋來求我,我是答應還是不答應?”
“不答應,我們要就是要掐住朱重八的脖子,活活的卡死他!”
“答應,這些日子朱和尚吃了不少。借此機會我們要,好好的宰他一筆。”
“對,我們趁機逼他交出飛梭的配方。”
張士誠和兄弟們正說著,就聽到朱元璋派使者楊憲來了。
這楊憲本名楊畢,字希武,太原人。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集慶的時候,楊憲前來投奔,成為老朱的幕僚。
他精明幹練,還粗通文墨,是老朱的親信,經常出使張士誠和方國珍。
讓他來平江,可見老朱是真的急了。
張士誠笑著對兄弟們說:“說曹操,曹操到!”
“看來朱重八支撐不住了。來求我們誠王殿下了!”
張士誠也心花怒放的說:“走,我們一起去會會他!”
看到楊憲,張士誠滿臉驕傲的問:“不知貴使駕到,吳國公有何賜教啊!”
楊憲道:“奉吳國公旨意,正有求於誠王殿下!”
“求我?我和吳國公都是一方諸侯,不知道能幫到吳國公什麽事啊?”
“話不能這麽說,誰不知道誠王殿下樂善好施,扶危助困?我們吳國公的難題,也隻能求助誠王殿下了。”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
楊憲能成為朱元璋的寵臣,還是又一定能力的。
對著張士誠一陣輸出,就讓老小子心花怒放。
“哈哈哈,吳國公過講了!”
“怎麽是過講了?外臣說的都是心裏話!”
“求孤什麽事,說吧!”
“外臣前來,就是為生絲前來。”
果然是為了生絲的事情來的,你朱重八不是能嗎,不是有飛梭嗎?
靠這些歪門邪道,吃了我多少銀子,今天你吃了我的都要給我吐出來。
“生絲?”張士誠鄙夷的看著楊憲,還拿出牙簽,剃了下牙齒間的肉,輕蔑的說:“我這些生絲,可是花了大價錢買的!”
“吳國公說了,我們自然不會白要誠王殿下的生絲,我們會按照按照合理公道的價格從誠王殿下這裏買生絲!”
“說吧,你們願意出多少錢?”
張士誠滿懷希望大賺一筆的時候,楊憲的話讓他傻眼了:朱元璋隻願意半價從張士誠手裏收購生絲。
這朱元璋是來找茬的啊,張士誠差一點沒有笑尿了。
“你說什麽?”
楊憲恭恭敬敬的拱手道:“迴稟誠王殿下,我們吳國公殿下說了,誠王殿下收購那麽多生絲,一定消化不良,手裏寸頭緊,所以就想從誠王哪裏以半價收購一批生絲,以解誠王殿下燃眉之急。”
張士誠指著楊憲說:“你們聽到了嗎?小叫花子說咱沒錢了,哈哈哈!”
文臣武將也跟著嘲笑楊憲:“你說我們誠王沒錢,你見過錢嗎?”
“我們誠王拔一根毛,都比朱重八的大腿粗。操,還說我們誠王沒錢,笑死老子了!”
“迴去告訴你的乞丐主子,就是全世界都沒有錢了,我們誠王也不缺銀子。”
“一定是小叫花子沒錢了,想讓我們誠王施舍一點。”
張士誠把楊憲亂棍打出,等著第二批使臣。可楊憲一去不複返,第二波使臣也沒有來,卻傳來應天織造局又開工的消息。
朱元璋聽取兒子朱標的建議,居然從海南運來一批棉花。老朱不在織絲綢了,反而開始織布。
雖然老朱手上沒有生絲和紗,可是老朱從南方找來了替代品--海南棉花。
織出來的布細膩又光滑,雖然比不上綾羅綢緞,比粗布麻衣卻不知道好上多少,深受老百姓喜愛。
所以,應天的紡織機都還在運轉,而且效益比以前還好,相反張士誠的絲綢由於成本太高,銷售量反而不好。
張士誠聽說,朱元璋把不賣絲綢,反而開始賣布匹,差一點沒背過去去。
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