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這偏殿殿內,便看到已經來了一好多人,六七個麵目清秀的小男孩兒,周圍則是和清寧一樣帶著他們來的家長,分為幾個小群體,正小聲的議論著什麽。
看到清寧一行進來,有認識的命婦便牽著自家兒子過來打招唿,又讓兒子來給清寧見禮。
清寧笑容滿麵地迴禮,又讓薛平平上前見禮:“平哥兒,快來見過你張伯母!——這是你父親的好友張益之家的伯母。”
薛平平便上前深深一禮。然後那位張貞張益之的妻子便讓自己孩子上前,與薛平平見禮。那孩子名叫張溫,眉清目秀的一個小男孩兒,不過個頭要比薛平平矮了半頭,卻要比薛平平“大了”小半歲,清寧便讓他喊哥哥。
薛平平瞅了瞅那比自己還要矮大半個頭的小屁孩兒,有些不樂意。清寧伸手在他後背用力一拍,隻得上前敷衍著行禮,小聲叫了聲哥。那孩子眼睛眨了眨,得出來很是興奮,迴了聲弟弟,又迴了一禮。
清寧朝周圍掃視了一眼,小聲向對方詢問道:“這都是來給陛下七哥做伴讀的?”
對麵那張貞妻子鄭氏,便笑著答道:“可不是。”又瞅著規規矩矩站在清寧身後的薛平平,小聲說道,“郡君家小郞倒是生得高大,我聽說才九歲?”
清寧笑著答道:“嗯……是啊!九歲……年前才過的八歲生日……”隨口問道,“都在這裏等著嗎?”
鄭氏點點頭答道:“是啊!我們最先來的,便被告知在這裏等著。”
清寧朝周圍看了看,除了這鄭氏竟然全不認識,不禁皺了皺眉:“怎麽都不認識?這都是哪家的?”
鄭氏低頭一笑,似乎有些不屑,小聲答道:“我也不認識,大家到了後,各自一堆兒,也沒套什麽近乎,看著都還想著爭寵似的。”
清寧笑道:“哦……原來如此啊!”瞥了一眼薛平平,“這有什麽好爭的?我家這位……這孽障……先前還不想來呢!”
鄭氏笑道:“郡君家的小郞君,有神仙弟子之稱,多少孩子都比不了的,來不來的都能成才。像我們家的這個……我這個是我家的老幺張欽,到現在才開蒙,隻認得幾個字,和你的平哥兒是比不了的。”
清寧又謙遜一迴,看著對方的小男孩兒誇了幾句好個清秀儒雅的小郎君,一看就傳承了其父的文才與智慧之類的話。
那張欽看著比自己年齡“還小”但個頭更加高大的薛平平,開始“收小弟”的興奮勁一過,心情有點複雜,看那神色似乎有些怕他,小心翼翼地走近了,小聲問道:“喂,我叫張欽,小字欽哥兒。你叫郭儀?小名平哥兒?”見薛平平點頭,便又問道,“聽說你有個哥哥,很是了不得呢,你哥哥怎麽沒來啊?”轉頭看了看周圍又輕輕一笑,“是年齡大了吧?我幾個哥哥也年齡大了,也來不了。”見薛平平隻是微笑不語,便又問道,“你開始讀書了嗎?”見薛平平又隻點頭,便有點興奮地問道,“你都讀了什麽書?我開始學《千字文》,學了一半,都會寫了耶。”
薛平平覺得這小子有點話嘮,低頭瞅瞅他,見他正仰頭看著自己,笑了笑道:“我……我讀的書……哦,我也讀過《千字文》,另外讀過《蒙求》、《千家詩》、《三字經》,還有別的一些書。”
張溫眨了眨眼睛問道:“《三字經》《千家詩》?《三字經》是什麽書啊,還有《千家詩》,我怎麽沒聽說過?”
薛平平一怔,隨即想到,壞了……莫非《三字經》、《千家詩》之類的書現在還沒出現?但他不想跟這小屁孩兒多做解釋,便隨口敷衍道:“哦……是以前跟一位老先生學的。至於是什麽書……我也不知道。”
他們這邊小聲說著話,此時外麵走進來兩個內侍,其中一個為首的掃視一眼殿中的各個家長和孩子,說道:“皇後駕到!”隨後便退到一旁,躬身侍立著。
眾人急忙整理自身,隨後便屏氣斂聲,看著大殿門口。
幾名衣飾雅致的宮女簇擁著雍容華貴的李皇後走進大殿,徑直走到正中主位坐下。
眾人便轉過身來,齊齊地向皇後施禮。
李皇後右手伸出虛扶一下,旁邊的宮女道:“平身。”
眾人這才站直了身,恭恭敬敬地看向李皇後。
李皇後滿麵笑容地看著眾人,語氣和藹的說道:“吾對大家送幼子入宮與七哥一起讀書,非常欣慰,故設宴相待,諸位不妨在此一用,亦可等候諸位卿家幼子放學。”
眾人便又行禮謝恩,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立著。
李皇後笑著說道:“不過大家亦請放心,宮裏請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師,不會耽擱了諸位的小郎君的。”
眾人都笑了起來,紛紛表示,自家幼子能跟隨皇上七哥讀書,都是天大的福氣,對於皇家選的老師,當然更加相信。若是憑他們自己家的能力,或許能請到一兩個飽學之師,但不可能像皇家那樣,能任意選擇最好的老師來給自家兒子教書。
李皇後笑了笑,便命內侍帶領七八個來伴讀的少兒,去資善堂。那裏是皇帝命人改建的,專給皇子上課讀書的地方。
幾個家長又急忙囑咐了自家兒子,雖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高興。唯有清寧,皺著眉頭,拉著薛平平的小手,叮囑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一個內侍走來,方才十分不舍地放開他,可隨即又上前按住他肩膀,上下打量一番,又給他整理了一番,才揮揮手讓他跟著那內侍離開。
薛平平一絲不苟的向清寧行禮,清寧有些不耐地揮揮手。他眼睛迅速地朝李靜姝瞥了一眼,手又往自己胸口點了點。李靜姝稍微一怔,隨即微微點了點頭。薛平平這才轉身走到那群少兒的後麵。
待內侍引著那些少兒們離開,諸位家長們——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的外命婦,方又轉過身來。清寧見大家都盯著自己,李皇後也麵含微笑將目光投向自己,知道自己方才比別的母親更加不舍,便笑著說道:“讓殿下見笑了!小兒這些天來還從未離開過,因此有些不舍。”
李皇後擺擺手道;“舔犢之心,人皆有之,吾亦不能免。——郡君是沒見吾與七哥……嗬嗬,若是見了,隻怕也會見笑的。”
大家都笑了起來,氣氛為之一鬆。
李皇後又掃視了一眼,便站起來笑道:“吾若在此,大家未免有些拘束,吾宮內還有些小事,就不在這裏陪諸位了,諸位請自便。”說罷便抬手朝眾人行了一禮,便帶著隨侍朝殿外走去。
眾人又轉過身來,躬身行禮,恭送皇後。
李皇後走到殿門口,又迴過身來朝大家揮揮手,淡淡一笑,目光和清寧對視,微微點頭,使了個眼色。
清寧自是明白了皇後之意,也微微點了點頭。
皇後離開後,便有內侍們提著食盒進來,分別擺在先前這些命婦們坐位前的幾案上,隨後便退了出去。
李皇後留下的一個宮女走到中間,聲音柔和地說道:“諸位請用。大家可以單獨坐著等候,也可以和相熟的合桌,這樣也熱鬧些。若是有什麽需求,可心告訴我。”
七八位命婦笑了笑,都謙遜地表示沒什麽要求,隻是有幾位命婦表示要和自己熟悉的合桌。她們都帶著侍女,並不需要宮內人在旁服侍,要不都會覺得不自在更加拘束呢。
那宮女笑了笑,便喚進幾個內侍來,將她們的幾案並到一塊兒來。張貞妻子鄭氏,則和清寧合到了一塊兒。
兩位貴婦坐下後,鄭氏悄聲問道:“郡君,皇後臨走時和你……”
清寧笑了笑,迴頭看了一眼李靜姝,方才答道:“沒什麽,或許是看我家哥兒太高大了,覺得稀奇吧。”
鄭氏一聽,不覺小聲笑了起來:“先前看著你家平哥兒就長得高,不過幾天沒見這又往上躥了一大截兒,要不了幾年你家哥兒就能長成極為雄壯英俊的少年郎了。”
清寧歎息一聲,搖搖頭答道:“隻是有個空皮囊,其實皮的很呢,天天都讓我頭疼的要命!一天不打就要給我惹出一堆麻煩來,我都懷疑是不是上輩子造了什麽孽,這孽障是來報複我來的!”又看著鄭氏道,“我看你家欽哥兒倒是文文靜靜的,想是非常懂事。”
鄭氏笑道:“唉!哪個男孩子會安安靜靜的讓當娘的省心呢?他也就是出門時看著還好,若是在家……那也是皮得不行的!”隨後又湊近了問道,“你們家平哥兒……說親了沒有?”
清寧心說怎麽問起了這個?是想保個媒還是她家有女兒?便搖搖頭道:“孩子還小呢,看著好像是十多歲的人,其實還沒過九歲生日呢!”
鄭氏一聽,更加驚訝:“那才虛歲九歲……可看著倒像是十二三歲了!若是跟外麵那些十五六歲的孩子站一塊兒,那個頭也足夠了呀……”
清寧笑了笑道:“不能夠的。雖然個頭像是十來歲的,可這心智還是幾歲不懂事的一樣!”說到這裏,眼角餘光一掃,便見門口走進一個宮女,目光朝這邊看來,和她一對,微微點頭,隨後又轉身走出。
清寧便小聲說道:“嫂子慢用,我去方便一下。”說罷便站了起來,微微躬身表示了歉意。
鄭氏急忙說道:“弟妹請便!”
清寧便帶著李靜姝等人走出大殿,看到不遠處等待的那宮女朝她點頭示意,便慢慢朝她走去。來到近前,那宮女躬身一禮,小聲說道:“郡君請隨我來。”
清寧點頭道:“有勞!”便跟著她離去。
那宮女帶著清寧一行走了一會兒,繞過幾座宮殿,來到一間稍顯矮小的宮室門前,朝門外守候的宮女點點頭,便轉身恭恭敬敬地說道:“郡君請進!”
清寧迴頭看了一眼,小聲說道:“你們幾個在外麵候著,翠姐兒跟我來!”便帶著李靜姝進了這宮室。
這宮室內,隻有李皇後一人獨自安坐,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茶盞,也不知在想些什麽,見清寧帶著李靜姝進來,便放下茶盞款款站了起來,笑著說道:“郡君可來了,讓我好等。”
清寧急忙上前施禮:“見過殿下。”
李皇後笑道:“這裏沒外人,郡君不必多禮了。”說罷便走上前,朝清寧身後的李靜姝打量著,“這……就是……我那位妹妹?”
“啊?”李靜姝一驚,有些不知所措地看著她,又迴頭看著清寧,“幹娘……這……我……”
清寧轉過身來,憐愛地看著李靜姝,隨後便拉起她那纖柔白嫩的小手,有些傷感地說道;“對!這就是前朝莊宗陛下的女兒李靜姝,其母尹氏與臣妾是義結金蘭的姐妹。”說到這裏,又有些黯然,“不過我那位二姐……早已經不在了……”
李皇後自是知道清寧少時曾被選入莊宗的後宮,後因不得皇帝寵幸被遣送原籍。隻是不知道她的結拜姐妹,不過這事在宮中也算是尋常。那些巴望著能得皇帝寵幸而不能如願的美人們,常常以此結援,希圖結拜的姐妹中若有得到皇帝寵幸的,或許會吹吹枕頭風,讓自己也能得到天恩聖寵。不過現在她看著李靜姝,心裏有些莫名的激動,雖然不是同胞姐妹,但兩人的父親可是兄弟,而且先後為帝,莊宗還是自己的叔父。
雖然說起來開創後唐基業的李存勖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嫡子,而她父親後唐明宗李嗣源隻是養子,但這時代的養子與親子的名分地位,除了嫡長外,其餘的差別不大。而且因李嗣源在李克用諸子之間,算是出類拔萃、脫穎而出,文武雙全最為英明睿智的一個,隻可惜為帝時年齡太大了,精力不及;李嗣源比李存勖要大十八歲,但卻是在李存勖遭遇兵變後,平定了叛亂才繼而為帝;若是年輕個二三十歲,以他的能力,隻怕石敬瑭根本沒有機會更沒有膽量造反,說不定中原之地早就平定,南方諸侯也都歸於一統了!因其精明睿智,其逝後諡號為明,乃是朝野公認應得的。
李皇後眼圈一紅,落下淚來,急步上前,抱著李靜姝就痛哭起來:“不想我還能見到叔父家的妹妹……”痛哭一陣,又抬起頭來,抹了把眼淚,仔細打量著李靜姝的麵容,“嗯……這眉眼與叔父倒是極像,臉型、鼻子嘴巴……”她用力迴憶著,緩緩點著頭,“想起來了……曾經與你母親尹妃見過一麵,那時你還在繈褓之中,被她抱著出來見過一迴。你倒與她也有幾分相像,你母親……身段相貌都是極清秀窈窕的,當年也是寵冠後宮的傾城絕色啊……”
李靜姝先是有些不知所措,隨後便被她的傷心感染,也默默落淚,隻是仍然不吭聲。
清寧聽了李皇後一番話,有些不以為然,根本沒把她這番話放在心上,心說尹悅雖說得了那皇帝的寵愛,可也沒見得是寵冠後宮呀,這是當麵恭維還是顯示自己現在的身份?不由得腹誹了一下,但還是上前勸慰道:“殿下……往事已矣,還是朝前看吧。如今殿下與靜姝相見,倒也是一樁喜事,臣妾要恭喜殿下了。”
李皇後聽了,便破涕為笑,點點頭道:“郡君所說在理,我這些年來,有時也曾想起在閨閣裏的姐妹們,那時也像靜姝這般年紀,無憂無慮的,隻知嬉戲玩樂,不想一晃就過去了那麽多年,如今連孫子輩的也有了……”
清寧也笑了:“殿下是有大福氣大氣運的,如今與靜姝相會,姐妹重逢,是不是要請臣妾喝一杯來慶賀一下呢?”
李皇後笑了笑道:“自然要謝郡君的!不然我不知還能不能與靜姝妹妹相逢!這人年紀大了,見到娘家人可就覺得親,越是見不到就越想的慌,今兒見到了,這心裏呀可是真的高興!”隨即便喚過隨侍宮人,吩咐在這殿內擺酒設宴,自己相陪來款待二人。
清寧輕輕說道:“殿下,妾身來時還跟那邊的幾位說過,是出來方便一下的……”
李皇後擺擺手笑道:“不用管她們!如今咱們也算是自家親眷,自家親眷相逢又不礙別人事,咱們來這邊坐著,好好說會兒兒話才是!”說著便拉著李靜姝坐到旁邊,又招唿清寧,“郡君也坐。”見清寧有些遲疑,便笑著說道,“我聽說靜姝認了郡君為幹娘,那也是我的長輩了,郡君在自家晚輩麵前,又何須客套!坐吧!”
清寧一笑,心說我哪敢做你的長輩啊,讓外人聽到了,不得說我不知天高地厚?連說不敢,又謙遜了幾句,方才坐在下首。
李皇後便拉著李靜姝問道:“妹子今年多大了?”李靜姝低著頭小聲答道:“我……我今年十三了……”李皇後笑道:“正是妙齡,豆蔻年華!”豆蔻年華出自杜牧贈送揚州雛妓《贈別》詩二首中的其中之一,其詩為“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此時她信手拈來,也不知是不是另有所指;讚過了李靜姝,又看著清寧問道,“可曾給靜姝相看過人家?”
清寧聽李皇後用杜牧詩來誇讚李靜姝,心裏有些不高興,但也沒法說什麽,畢竟人家是在誇李靜姝,雖然可能用詞不當。等她聽到李皇後問起李靜姝的終身之富,不免有些尷尬,腦海中迅疾閃現出兩個小屁孩兒同睡一張床榻的糗事,急忙搖搖頭答道:“孩子……還小呢,沒有說過這些。想著是等她及笄時,再提這些事。現在我就想著教她讀些書,比如《列女傳》之類的,再教她些女紅。女孩子雖然不像男人那樣在外麵打拚,需要識文斷字的,可也不能當個睜眼瞎,手上的功夫更不能太差了。”
李皇後聽著清寧的想法,緩緩點頭:“倒也想的極周到了。”又轉問道,“我聽說靜姝還有個妹妹,怎麽不見來呢?”
清寧心裏一沉,可麵上倒沒有任何異樣,笑著答道:“她年齡小,愛熱鬧,一聽說親戚家有喜事,便鬧著跟著我們家老太太一塊走親戚去了。”
李靜姝這時才插上一句話,小聲說道:“我自小愛靜怕吵,就沒有跟著去。”
此時宮人提進幾個食盒來,在三人麵前各安放了一隻幾案,便將酒菜擺上,隨後又退了下去。
李皇後笑道:“想必郡君和妹妹也都餓了,不必客氣,請隨意用。”
清寧和李靜姝謝過,便拿起筷子嚐了嚐菜肴,隨後又陪著李皇後喝了杯酒,三人便淺飲慢啜著,小聲敘談起來。
再說薛平平和一群少兒跟著內侍,朝宮裏學堂資善堂來。這裏稍遠,走了好一會兒方才來到。
進了資善堂,內侍們安排著這群少兒分別坐到擺後的桌案後邊,又給他們講了一些禮儀規矩,便退到一邊侍立等候著。
殿內靜悄悄的,原本應該好動吵鬧的少兒們,此時也都老老實實地坐在自己位置上,一動不動,一言不發。
薛平平雖然也老老實實的坐著,但他的一雙眼睛可沒閑著,不停地轉動著,觀察著周圍,心說以前上過小學中學大學軍校,現在的這學隻是聽說過,如今卻要身臨其境親自體會了,不知這個算什麽學?宮中學堂……宮學?
等了不過一柱香的時間,便聽外麵傳來腳步聲,一個內侍輕輕說道:“起——”
一眾少兒們便隨著他的話音站了起來,雖然仍然規規矩矩的,可目光不禁都進門口瞥去。
先進來幾個內侍,進來後避到一旁;隨後便是被內侍宮人簇擁著的,身穿常服的皇帝和幾位身著公服的大臣,他們身後跟著一位抱著六七歲的皇帝七子石重睿的內侍,再後麵則是幾個內侍人各牽著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小男孩,看來也是來做皇子伴讀的。
站在課桌後的少兒們雖然年幼,卻也從服飾上認出了皇帝和大臣,以及那位他們將要陪同讀書的皇帝七子石重睿。
看到清寧一行進來,有認識的命婦便牽著自家兒子過來打招唿,又讓兒子來給清寧見禮。
清寧笑容滿麵地迴禮,又讓薛平平上前見禮:“平哥兒,快來見過你張伯母!——這是你父親的好友張益之家的伯母。”
薛平平便上前深深一禮。然後那位張貞張益之的妻子便讓自己孩子上前,與薛平平見禮。那孩子名叫張溫,眉清目秀的一個小男孩兒,不過個頭要比薛平平矮了半頭,卻要比薛平平“大了”小半歲,清寧便讓他喊哥哥。
薛平平瞅了瞅那比自己還要矮大半個頭的小屁孩兒,有些不樂意。清寧伸手在他後背用力一拍,隻得上前敷衍著行禮,小聲叫了聲哥。那孩子眼睛眨了眨,得出來很是興奮,迴了聲弟弟,又迴了一禮。
清寧朝周圍掃視了一眼,小聲向對方詢問道:“這都是來給陛下七哥做伴讀的?”
對麵那張貞妻子鄭氏,便笑著答道:“可不是。”又瞅著規規矩矩站在清寧身後的薛平平,小聲說道,“郡君家小郞倒是生得高大,我聽說才九歲?”
清寧笑著答道:“嗯……是啊!九歲……年前才過的八歲生日……”隨口問道,“都在這裏等著嗎?”
鄭氏點點頭答道:“是啊!我們最先來的,便被告知在這裏等著。”
清寧朝周圍看了看,除了這鄭氏竟然全不認識,不禁皺了皺眉:“怎麽都不認識?這都是哪家的?”
鄭氏低頭一笑,似乎有些不屑,小聲答道:“我也不認識,大家到了後,各自一堆兒,也沒套什麽近乎,看著都還想著爭寵似的。”
清寧笑道:“哦……原來如此啊!”瞥了一眼薛平平,“這有什麽好爭的?我家這位……這孽障……先前還不想來呢!”
鄭氏笑道:“郡君家的小郞君,有神仙弟子之稱,多少孩子都比不了的,來不來的都能成才。像我們家的這個……我這個是我家的老幺張欽,到現在才開蒙,隻認得幾個字,和你的平哥兒是比不了的。”
清寧又謙遜一迴,看著對方的小男孩兒誇了幾句好個清秀儒雅的小郎君,一看就傳承了其父的文才與智慧之類的話。
那張欽看著比自己年齡“還小”但個頭更加高大的薛平平,開始“收小弟”的興奮勁一過,心情有點複雜,看那神色似乎有些怕他,小心翼翼地走近了,小聲問道:“喂,我叫張欽,小字欽哥兒。你叫郭儀?小名平哥兒?”見薛平平點頭,便又問道,“聽說你有個哥哥,很是了不得呢,你哥哥怎麽沒來啊?”轉頭看了看周圍又輕輕一笑,“是年齡大了吧?我幾個哥哥也年齡大了,也來不了。”見薛平平隻是微笑不語,便又問道,“你開始讀書了嗎?”見薛平平又隻點頭,便有點興奮地問道,“你都讀了什麽書?我開始學《千字文》,學了一半,都會寫了耶。”
薛平平覺得這小子有點話嘮,低頭瞅瞅他,見他正仰頭看著自己,笑了笑道:“我……我讀的書……哦,我也讀過《千字文》,另外讀過《蒙求》、《千家詩》、《三字經》,還有別的一些書。”
張溫眨了眨眼睛問道:“《三字經》《千家詩》?《三字經》是什麽書啊,還有《千家詩》,我怎麽沒聽說過?”
薛平平一怔,隨即想到,壞了……莫非《三字經》、《千家詩》之類的書現在還沒出現?但他不想跟這小屁孩兒多做解釋,便隨口敷衍道:“哦……是以前跟一位老先生學的。至於是什麽書……我也不知道。”
他們這邊小聲說著話,此時外麵走進來兩個內侍,其中一個為首的掃視一眼殿中的各個家長和孩子,說道:“皇後駕到!”隨後便退到一旁,躬身侍立著。
眾人急忙整理自身,隨後便屏氣斂聲,看著大殿門口。
幾名衣飾雅致的宮女簇擁著雍容華貴的李皇後走進大殿,徑直走到正中主位坐下。
眾人便轉過身來,齊齊地向皇後施禮。
李皇後右手伸出虛扶一下,旁邊的宮女道:“平身。”
眾人這才站直了身,恭恭敬敬地看向李皇後。
李皇後滿麵笑容地看著眾人,語氣和藹的說道:“吾對大家送幼子入宮與七哥一起讀書,非常欣慰,故設宴相待,諸位不妨在此一用,亦可等候諸位卿家幼子放學。”
眾人便又行禮謝恩,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立著。
李皇後笑著說道:“不過大家亦請放心,宮裏請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師,不會耽擱了諸位的小郎君的。”
眾人都笑了起來,紛紛表示,自家幼子能跟隨皇上七哥讀書,都是天大的福氣,對於皇家選的老師,當然更加相信。若是憑他們自己家的能力,或許能請到一兩個飽學之師,但不可能像皇家那樣,能任意選擇最好的老師來給自家兒子教書。
李皇後笑了笑,便命內侍帶領七八個來伴讀的少兒,去資善堂。那裏是皇帝命人改建的,專給皇子上課讀書的地方。
幾個家長又急忙囑咐了自家兒子,雖有不舍,但更多的是高興。唯有清寧,皺著眉頭,拉著薛平平的小手,叮囑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一個內侍走來,方才十分不舍地放開他,可隨即又上前按住他肩膀,上下打量一番,又給他整理了一番,才揮揮手讓他跟著那內侍離開。
薛平平一絲不苟的向清寧行禮,清寧有些不耐地揮揮手。他眼睛迅速地朝李靜姝瞥了一眼,手又往自己胸口點了點。李靜姝稍微一怔,隨即微微點了點頭。薛平平這才轉身走到那群少兒的後麵。
待內侍引著那些少兒們離開,諸位家長們——基本上都是五品以上的外命婦,方又轉過身來。清寧見大家都盯著自己,李皇後也麵含微笑將目光投向自己,知道自己方才比別的母親更加不舍,便笑著說道:“讓殿下見笑了!小兒這些天來還從未離開過,因此有些不舍。”
李皇後擺擺手道;“舔犢之心,人皆有之,吾亦不能免。——郡君是沒見吾與七哥……嗬嗬,若是見了,隻怕也會見笑的。”
大家都笑了起來,氣氛為之一鬆。
李皇後又掃視了一眼,便站起來笑道:“吾若在此,大家未免有些拘束,吾宮內還有些小事,就不在這裏陪諸位了,諸位請自便。”說罷便抬手朝眾人行了一禮,便帶著隨侍朝殿外走去。
眾人又轉過身來,躬身行禮,恭送皇後。
李皇後走到殿門口,又迴過身來朝大家揮揮手,淡淡一笑,目光和清寧對視,微微點頭,使了個眼色。
清寧自是明白了皇後之意,也微微點了點頭。
皇後離開後,便有內侍們提著食盒進來,分別擺在先前這些命婦們坐位前的幾案上,隨後便退了出去。
李皇後留下的一個宮女走到中間,聲音柔和地說道:“諸位請用。大家可以單獨坐著等候,也可以和相熟的合桌,這樣也熱鬧些。若是有什麽需求,可心告訴我。”
七八位命婦笑了笑,都謙遜地表示沒什麽要求,隻是有幾位命婦表示要和自己熟悉的合桌。她們都帶著侍女,並不需要宮內人在旁服侍,要不都會覺得不自在更加拘束呢。
那宮女笑了笑,便喚進幾個內侍來,將她們的幾案並到一塊兒來。張貞妻子鄭氏,則和清寧合到了一塊兒。
兩位貴婦坐下後,鄭氏悄聲問道:“郡君,皇後臨走時和你……”
清寧笑了笑,迴頭看了一眼李靜姝,方才答道:“沒什麽,或許是看我家哥兒太高大了,覺得稀奇吧。”
鄭氏一聽,不覺小聲笑了起來:“先前看著你家平哥兒就長得高,不過幾天沒見這又往上躥了一大截兒,要不了幾年你家哥兒就能長成極為雄壯英俊的少年郎了。”
清寧歎息一聲,搖搖頭答道:“隻是有個空皮囊,其實皮的很呢,天天都讓我頭疼的要命!一天不打就要給我惹出一堆麻煩來,我都懷疑是不是上輩子造了什麽孽,這孽障是來報複我來的!”又看著鄭氏道,“我看你家欽哥兒倒是文文靜靜的,想是非常懂事。”
鄭氏笑道:“唉!哪個男孩子會安安靜靜的讓當娘的省心呢?他也就是出門時看著還好,若是在家……那也是皮得不行的!”隨後又湊近了問道,“你們家平哥兒……說親了沒有?”
清寧心說怎麽問起了這個?是想保個媒還是她家有女兒?便搖搖頭道:“孩子還小呢,看著好像是十多歲的人,其實還沒過九歲生日呢!”
鄭氏一聽,更加驚訝:“那才虛歲九歲……可看著倒像是十二三歲了!若是跟外麵那些十五六歲的孩子站一塊兒,那個頭也足夠了呀……”
清寧笑了笑道:“不能夠的。雖然個頭像是十來歲的,可這心智還是幾歲不懂事的一樣!”說到這裏,眼角餘光一掃,便見門口走進一個宮女,目光朝這邊看來,和她一對,微微點頭,隨後又轉身走出。
清寧便小聲說道:“嫂子慢用,我去方便一下。”說罷便站了起來,微微躬身表示了歉意。
鄭氏急忙說道:“弟妹請便!”
清寧便帶著李靜姝等人走出大殿,看到不遠處等待的那宮女朝她點頭示意,便慢慢朝她走去。來到近前,那宮女躬身一禮,小聲說道:“郡君請隨我來。”
清寧點頭道:“有勞!”便跟著她離去。
那宮女帶著清寧一行走了一會兒,繞過幾座宮殿,來到一間稍顯矮小的宮室門前,朝門外守候的宮女點點頭,便轉身恭恭敬敬地說道:“郡君請進!”
清寧迴頭看了一眼,小聲說道:“你們幾個在外麵候著,翠姐兒跟我來!”便帶著李靜姝進了這宮室。
這宮室內,隻有李皇後一人獨自安坐,手裏捧著一個精致的茶盞,也不知在想些什麽,見清寧帶著李靜姝進來,便放下茶盞款款站了起來,笑著說道:“郡君可來了,讓我好等。”
清寧急忙上前施禮:“見過殿下。”
李皇後笑道:“這裏沒外人,郡君不必多禮了。”說罷便走上前,朝清寧身後的李靜姝打量著,“這……就是……我那位妹妹?”
“啊?”李靜姝一驚,有些不知所措地看著她,又迴頭看著清寧,“幹娘……這……我……”
清寧轉過身來,憐愛地看著李靜姝,隨後便拉起她那纖柔白嫩的小手,有些傷感地說道;“對!這就是前朝莊宗陛下的女兒李靜姝,其母尹氏與臣妾是義結金蘭的姐妹。”說到這裏,又有些黯然,“不過我那位二姐……早已經不在了……”
李皇後自是知道清寧少時曾被選入莊宗的後宮,後因不得皇帝寵幸被遣送原籍。隻是不知道她的結拜姐妹,不過這事在宮中也算是尋常。那些巴望著能得皇帝寵幸而不能如願的美人們,常常以此結援,希圖結拜的姐妹中若有得到皇帝寵幸的,或許會吹吹枕頭風,讓自己也能得到天恩聖寵。不過現在她看著李靜姝,心裏有些莫名的激動,雖然不是同胞姐妹,但兩人的父親可是兄弟,而且先後為帝,莊宗還是自己的叔父。
雖然說起來開創後唐基業的李存勖是後唐太祖李克用的嫡子,而她父親後唐明宗李嗣源隻是養子,但這時代的養子與親子的名分地位,除了嫡長外,其餘的差別不大。而且因李嗣源在李克用諸子之間,算是出類拔萃、脫穎而出,文武雙全最為英明睿智的一個,隻可惜為帝時年齡太大了,精力不及;李嗣源比李存勖要大十八歲,但卻是在李存勖遭遇兵變後,平定了叛亂才繼而為帝;若是年輕個二三十歲,以他的能力,隻怕石敬瑭根本沒有機會更沒有膽量造反,說不定中原之地早就平定,南方諸侯也都歸於一統了!因其精明睿智,其逝後諡號為明,乃是朝野公認應得的。
李皇後眼圈一紅,落下淚來,急步上前,抱著李靜姝就痛哭起來:“不想我還能見到叔父家的妹妹……”痛哭一陣,又抬起頭來,抹了把眼淚,仔細打量著李靜姝的麵容,“嗯……這眉眼與叔父倒是極像,臉型、鼻子嘴巴……”她用力迴憶著,緩緩點著頭,“想起來了……曾經與你母親尹妃見過一麵,那時你還在繈褓之中,被她抱著出來見過一迴。你倒與她也有幾分相像,你母親……身段相貌都是極清秀窈窕的,當年也是寵冠後宮的傾城絕色啊……”
李靜姝先是有些不知所措,隨後便被她的傷心感染,也默默落淚,隻是仍然不吭聲。
清寧聽了李皇後一番話,有些不以為然,根本沒把她這番話放在心上,心說尹悅雖說得了那皇帝的寵愛,可也沒見得是寵冠後宮呀,這是當麵恭維還是顯示自己現在的身份?不由得腹誹了一下,但還是上前勸慰道:“殿下……往事已矣,還是朝前看吧。如今殿下與靜姝相見,倒也是一樁喜事,臣妾要恭喜殿下了。”
李皇後聽了,便破涕為笑,點點頭道:“郡君所說在理,我這些年來,有時也曾想起在閨閣裏的姐妹們,那時也像靜姝這般年紀,無憂無慮的,隻知嬉戲玩樂,不想一晃就過去了那麽多年,如今連孫子輩的也有了……”
清寧也笑了:“殿下是有大福氣大氣運的,如今與靜姝相會,姐妹重逢,是不是要請臣妾喝一杯來慶賀一下呢?”
李皇後笑了笑道:“自然要謝郡君的!不然我不知還能不能與靜姝妹妹相逢!這人年紀大了,見到娘家人可就覺得親,越是見不到就越想的慌,今兒見到了,這心裏呀可是真的高興!”隨即便喚過隨侍宮人,吩咐在這殿內擺酒設宴,自己相陪來款待二人。
清寧輕輕說道:“殿下,妾身來時還跟那邊的幾位說過,是出來方便一下的……”
李皇後擺擺手笑道:“不用管她們!如今咱們也算是自家親眷,自家親眷相逢又不礙別人事,咱們來這邊坐著,好好說會兒兒話才是!”說著便拉著李靜姝坐到旁邊,又招唿清寧,“郡君也坐。”見清寧有些遲疑,便笑著說道,“我聽說靜姝認了郡君為幹娘,那也是我的長輩了,郡君在自家晚輩麵前,又何須客套!坐吧!”
清寧一笑,心說我哪敢做你的長輩啊,讓外人聽到了,不得說我不知天高地厚?連說不敢,又謙遜了幾句,方才坐在下首。
李皇後便拉著李靜姝問道:“妹子今年多大了?”李靜姝低著頭小聲答道:“我……我今年十三了……”李皇後笑道:“正是妙齡,豆蔻年華!”豆蔻年華出自杜牧贈送揚州雛妓《贈別》詩二首中的其中之一,其詩為“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此時她信手拈來,也不知是不是另有所指;讚過了李靜姝,又看著清寧問道,“可曾給靜姝相看過人家?”
清寧聽李皇後用杜牧詩來誇讚李靜姝,心裏有些不高興,但也沒法說什麽,畢竟人家是在誇李靜姝,雖然可能用詞不當。等她聽到李皇後問起李靜姝的終身之富,不免有些尷尬,腦海中迅疾閃現出兩個小屁孩兒同睡一張床榻的糗事,急忙搖搖頭答道:“孩子……還小呢,沒有說過這些。想著是等她及笄時,再提這些事。現在我就想著教她讀些書,比如《列女傳》之類的,再教她些女紅。女孩子雖然不像男人那樣在外麵打拚,需要識文斷字的,可也不能當個睜眼瞎,手上的功夫更不能太差了。”
李皇後聽著清寧的想法,緩緩點頭:“倒也想的極周到了。”又轉問道,“我聽說靜姝還有個妹妹,怎麽不見來呢?”
清寧心裏一沉,可麵上倒沒有任何異樣,笑著答道:“她年齡小,愛熱鬧,一聽說親戚家有喜事,便鬧著跟著我們家老太太一塊走親戚去了。”
李靜姝這時才插上一句話,小聲說道:“我自小愛靜怕吵,就沒有跟著去。”
此時宮人提進幾個食盒來,在三人麵前各安放了一隻幾案,便將酒菜擺上,隨後又退了下去。
李皇後笑道:“想必郡君和妹妹也都餓了,不必客氣,請隨意用。”
清寧和李靜姝謝過,便拿起筷子嚐了嚐菜肴,隨後又陪著李皇後喝了杯酒,三人便淺飲慢啜著,小聲敘談起來。
再說薛平平和一群少兒跟著內侍,朝宮裏學堂資善堂來。這裏稍遠,走了好一會兒方才來到。
進了資善堂,內侍們安排著這群少兒分別坐到擺後的桌案後邊,又給他們講了一些禮儀規矩,便退到一邊侍立等候著。
殿內靜悄悄的,原本應該好動吵鬧的少兒們,此時也都老老實實地坐在自己位置上,一動不動,一言不發。
薛平平雖然也老老實實的坐著,但他的一雙眼睛可沒閑著,不停地轉動著,觀察著周圍,心說以前上過小學中學大學軍校,現在的這學隻是聽說過,如今卻要身臨其境親自體會了,不知這個算什麽學?宮中學堂……宮學?
等了不過一柱香的時間,便聽外麵傳來腳步聲,一個內侍輕輕說道:“起——”
一眾少兒們便隨著他的話音站了起來,雖然仍然規規矩矩的,可目光不禁都進門口瞥去。
先進來幾個內侍,進來後避到一旁;隨後便是被內侍宮人簇擁著的,身穿常服的皇帝和幾位身著公服的大臣,他們身後跟著一位抱著六七歲的皇帝七子石重睿的內侍,再後麵則是幾個內侍人各牽著一個七八歲左右的小男孩,看來也是來做皇子伴讀的。
站在課桌後的少兒們雖然年幼,卻也從服飾上認出了皇帝和大臣,以及那位他們將要陪同讀書的皇帝七子石重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