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山,大穀有五,小穀過百,起伏連綿數百裏。
《左傳》中稱終南山是“九州之險”,《史記》中稱秦嶺乃“天下之阻”。
宋人所撰《長安縣誌》中,有過這樣一段話,“終南橫亙關中南麵,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裏,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
由此可見終南山之險峻雄偉。
終南山平均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大約下降0.6c。1月份平均氣溫0.4c,7月份平均氣溫26.6c,年平均氣溫13.3c。
如此氣候宜人的終南山,其自然景色,自然也就多姿多彩。
山上的植被,南北皆有,自下而上繁盛的生長著,豐富且多樣。
尤其是其主峰太乙峰,因盛產中藥材,所以素來就有“草藥王國”之美譽。
在當地,至今依舊還在傳唱著這樣一首歌謠:
“太乙山,遍地寶、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
由此可見,終南山絕對是塊風水寶地。
樓觀台到了,孫思邈二人下了房車,沿著山腳下的小路,信步漫遊。
房車再好,坐的時間久了,給誰都會感到疲憊。
“梅丫頭,爺爺問你,你可知這樓觀台因何而得名?”
老小孩又來了。
不是和人家打賭,就是問人家不知道的問題,人家雖說跟著皇後殿下念過幾年書,可也念不成大唐百科不是。
唉,以前是聽福王殿下顯擺,現在是看老爺爺擺譜,我冬梅的命咋就這麽苦哦!
“爺爺,冬梅不知,還請爺爺為孫女解惑。”
誠懇的眼神,甜甜的微笑,再加上小鳥依人般的可愛,就算是神醫,也不忍甩開被挽著的臂膀。
“好,爺爺我就與你好好說道說道,你可要記好啦……”孫思邈抬頭仰望山頭,指著山峰上的某一處,對冬梅興高采烈地說道:
“那裏,就是樓觀台所在之處。這終南山西段之樓觀台,相傳乃周大夫關令尹喜,最先於此地結草為樓,以觀星氣,故先起名曰草樓觀,後來,道家始祖老子,於樓觀之南築說經台為之授經傳道,又因說經台位於樓觀境內,是以草樓觀自那之後,便改了名字,叫做樓觀台。梅丫頭,你現在知道樓觀台的來曆了吧!”
看著一臉得意洋洋的老小孩,冬梅很識趣的拍起了巴掌。
“爺爺,孫女這迴總算是知道了,等迴去以後,我就拿這個問題考考知畫,看她答不答得上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嘛!
萬一給知畫烤焦了,那老朽……豈不是又有熱鬧可看了。
嗬嗬~
“梅丫頭,你想不想上去看看?”
說心裏話,冬梅長這麽大,先前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李代的封地驪山,如今能夠遠上終南山,是冬梅做夢都不會夢到的地方,她當然想要上去看一看,這樓觀台是何種模樣。
可是李代的安危,卻如一柄利劍,死死地釘在她的心頭,令她不得心安,她哪裏還有遊玩的心思啊!
望著山峰附近若即若離的雲霧,看著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的樓觀台,冬梅朱唇緊閉,神情時而向往,時而落寞,眼中流光閃動不停。
“還是不了,爺爺,我們還是趕快進山采藥去吧。”
冬梅的那點小心思,豈能瞞得過老而彌堅的孫思邈。
不過冬梅一心為主,為李代所想的心意,雖然令他心疼,但也讓他不再堅持。
“如此也好,等我們采藥歸來,若是還有時間的話,爺爺再陪你上去觀賞也不遲。”
“謝謝爺爺,爺爺您可真好!”
冬梅現在的表現,若是讓李代看見,一定會大吃一驚。
挽著孫思邈的手臂,冬梅嘴角含著甜甜的微笑,就連她的腳步聲裏,都充滿了無限希望和唐草般的柔情。
曾經那個溫柔可愛善良的冬梅,她又迴來了。
這就是愛的魔力!
孫思邈不僅治好了冬梅的身體,也如春風般,慢慢滋潤著她的心靈,真不愧是在世神醫也。
二人在迴去的路上,都沒再說話,仿佛盡在享受這份難得的靜謐,害怕一點兒聲音,就再也留不住這份溫馨。
馬車繼續前行,當趕到太乙山腳下的時候,已經是日暮時分。
赤字旗隊長薛崇文,老練的安排隊員們建造駐地,不到半個時辰,十二間用毛氈搭建的行軍帳篷,便整齊的排列在房車的兩側,深灰色的毛氈,樸素又大方。
“這是……?”
孫思邈還是頭一次見到這種帳篷,當即好奇寶寶在線,又向冬梅打問起來。
“爺爺,這是王爺設計的行軍帳,搭建的時候,隻需立起四根立柱,撐起四根橫梁,將毛氈覆在上麵,即可完成,方便快速的很呐!”
“那它不怕水嗎?要是下雨了怎麽辦?會不會漏雨?”
麵對好奇寶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親眼看看,親手摸摸,自己親自去感受一下。
你光用嘴跟他講,你未必能夠講的清楚,他也未必會聽得明白。
當孫思邈的手,觸碰到毛氈的一刹那,老神醫就明白了。
“原來這毛氈的表麵不是光滑的,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絨毛,難怪不怕雨水衝刷。”
“嗬嗬~爺爺您可真聰明,一摸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不像我,若非王爺不厭其煩的給我講解,我都不知道荷葉為何就不沾水呢!”
“哦?你是說這毛氈上的絨毛,王爺是依據荷葉製作出來的?”
“是啊!”
一講到李代的發明創造,冬梅整個人,就像春天裏的百靈一樣,嘰嘰喳喳個不停。
“王爺說,荷葉之所以留不住雨水,正是因為荷葉表麵上布滿了細密的絨毛,能夠將雨水托起來送走。那時候我還不解的問他,‘雨水怎會如此聽話,它就不會不走嗎?’。”
聽到這裏,孫思邈也覺得有些古怪,雨水怎麽能被托起呢?是不是用錯詞了。
“那王爺他是如何迴答的?”
“王爺說,大家都知道舟可行於水上,隻道是木輕而水重,卻不知鐵亦可以飄於水上。”
“胡說八道,爺爺我活了一百多歲,也沒聽說過如此怪事。”
冬梅知道孫思邈一定也會和她當初一樣這樣想,當即也不再解釋,而是興衝衝地拉著孫思邈,一路小跑,笑嘻嘻的迴到了房車裏。
當一根繡花針,通過冬梅的玉手,安安靜靜的漂浮在臉盆裏水麵上的時候,孫思邈……
看著瞪大了雙眼,滿臉驚訝的爺爺,冬梅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王爺您可真調皮,看把爺爺嚇的,說都不會話了。
《左傳》中稱終南山是“九州之險”,《史記》中稱秦嶺乃“天下之阻”。
宋人所撰《長安縣誌》中,有過這樣一段話,“終南橫亙關中南麵,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裏,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
由此可見終南山之險峻雄偉。
終南山平均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大約下降0.6c。1月份平均氣溫0.4c,7月份平均氣溫26.6c,年平均氣溫13.3c。
如此氣候宜人的終南山,其自然景色,自然也就多姿多彩。
山上的植被,南北皆有,自下而上繁盛的生長著,豐富且多樣。
尤其是其主峰太乙峰,因盛產中藥材,所以素來就有“草藥王國”之美譽。
在當地,至今依舊還在傳唱著這樣一首歌謠:
“太乙山,遍地寶、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
由此可見,終南山絕對是塊風水寶地。
樓觀台到了,孫思邈二人下了房車,沿著山腳下的小路,信步漫遊。
房車再好,坐的時間久了,給誰都會感到疲憊。
“梅丫頭,爺爺問你,你可知這樓觀台因何而得名?”
老小孩又來了。
不是和人家打賭,就是問人家不知道的問題,人家雖說跟著皇後殿下念過幾年書,可也念不成大唐百科不是。
唉,以前是聽福王殿下顯擺,現在是看老爺爺擺譜,我冬梅的命咋就這麽苦哦!
“爺爺,冬梅不知,還請爺爺為孫女解惑。”
誠懇的眼神,甜甜的微笑,再加上小鳥依人般的可愛,就算是神醫,也不忍甩開被挽著的臂膀。
“好,爺爺我就與你好好說道說道,你可要記好啦……”孫思邈抬頭仰望山頭,指著山峰上的某一處,對冬梅興高采烈地說道:
“那裏,就是樓觀台所在之處。這終南山西段之樓觀台,相傳乃周大夫關令尹喜,最先於此地結草為樓,以觀星氣,故先起名曰草樓觀,後來,道家始祖老子,於樓觀之南築說經台為之授經傳道,又因說經台位於樓觀境內,是以草樓觀自那之後,便改了名字,叫做樓觀台。梅丫頭,你現在知道樓觀台的來曆了吧!”
看著一臉得意洋洋的老小孩,冬梅很識趣的拍起了巴掌。
“爺爺,孫女這迴總算是知道了,等迴去以後,我就拿這個問題考考知畫,看她答不答得上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嘛!
萬一給知畫烤焦了,那老朽……豈不是又有熱鬧可看了。
嗬嗬~
“梅丫頭,你想不想上去看看?”
說心裏話,冬梅長這麽大,先前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李代的封地驪山,如今能夠遠上終南山,是冬梅做夢都不會夢到的地方,她當然想要上去看一看,這樓觀台是何種模樣。
可是李代的安危,卻如一柄利劍,死死地釘在她的心頭,令她不得心安,她哪裏還有遊玩的心思啊!
望著山峰附近若即若離的雲霧,看著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的樓觀台,冬梅朱唇緊閉,神情時而向往,時而落寞,眼中流光閃動不停。
“還是不了,爺爺,我們還是趕快進山采藥去吧。”
冬梅的那點小心思,豈能瞞得過老而彌堅的孫思邈。
不過冬梅一心為主,為李代所想的心意,雖然令他心疼,但也讓他不再堅持。
“如此也好,等我們采藥歸來,若是還有時間的話,爺爺再陪你上去觀賞也不遲。”
“謝謝爺爺,爺爺您可真好!”
冬梅現在的表現,若是讓李代看見,一定會大吃一驚。
挽著孫思邈的手臂,冬梅嘴角含著甜甜的微笑,就連她的腳步聲裏,都充滿了無限希望和唐草般的柔情。
曾經那個溫柔可愛善良的冬梅,她又迴來了。
這就是愛的魔力!
孫思邈不僅治好了冬梅的身體,也如春風般,慢慢滋潤著她的心靈,真不愧是在世神醫也。
二人在迴去的路上,都沒再說話,仿佛盡在享受這份難得的靜謐,害怕一點兒聲音,就再也留不住這份溫馨。
馬車繼續前行,當趕到太乙山腳下的時候,已經是日暮時分。
赤字旗隊長薛崇文,老練的安排隊員們建造駐地,不到半個時辰,十二間用毛氈搭建的行軍帳篷,便整齊的排列在房車的兩側,深灰色的毛氈,樸素又大方。
“這是……?”
孫思邈還是頭一次見到這種帳篷,當即好奇寶寶在線,又向冬梅打問起來。
“爺爺,這是王爺設計的行軍帳,搭建的時候,隻需立起四根立柱,撐起四根橫梁,將毛氈覆在上麵,即可完成,方便快速的很呐!”
“那它不怕水嗎?要是下雨了怎麽辦?會不會漏雨?”
麵對好奇寶寶,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親眼看看,親手摸摸,自己親自去感受一下。
你光用嘴跟他講,你未必能夠講的清楚,他也未必會聽得明白。
當孫思邈的手,觸碰到毛氈的一刹那,老神醫就明白了。
“原來這毛氈的表麵不是光滑的,上麵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絨毛,難怪不怕雨水衝刷。”
“嗬嗬~爺爺您可真聰明,一摸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不像我,若非王爺不厭其煩的給我講解,我都不知道荷葉為何就不沾水呢!”
“哦?你是說這毛氈上的絨毛,王爺是依據荷葉製作出來的?”
“是啊!”
一講到李代的發明創造,冬梅整個人,就像春天裏的百靈一樣,嘰嘰喳喳個不停。
“王爺說,荷葉之所以留不住雨水,正是因為荷葉表麵上布滿了細密的絨毛,能夠將雨水托起來送走。那時候我還不解的問他,‘雨水怎會如此聽話,它就不會不走嗎?’。”
聽到這裏,孫思邈也覺得有些古怪,雨水怎麽能被托起呢?是不是用錯詞了。
“那王爺他是如何迴答的?”
“王爺說,大家都知道舟可行於水上,隻道是木輕而水重,卻不知鐵亦可以飄於水上。”
“胡說八道,爺爺我活了一百多歲,也沒聽說過如此怪事。”
冬梅知道孫思邈一定也會和她當初一樣這樣想,當即也不再解釋,而是興衝衝地拉著孫思邈,一路小跑,笑嘻嘻的迴到了房車裏。
當一根繡花針,通過冬梅的玉手,安安靜靜的漂浮在臉盆裏水麵上的時候,孫思邈……
看著瞪大了雙眼,滿臉驚訝的爺爺,冬梅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王爺您可真調皮,看把爺爺嚇的,說都不會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