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這樣合適嗎?”
王蓉依舊覺得跟做夢一樣。
“合適,而且沒有什麽不合適的。”
“小王對兄台的學識,可謂信心十足。”
“兄台自己,難道還沒小王的信心足嗎?”
“大膽去做就是了。”
不管王蓉如何想。
李代已轉身向後院走去。
在李代看來。
王蓉他們自己排練就好。
虛情假意的東西,李代看得已太多太多。
做他們幾個人的看客。
在李代看來,那是在浪費生命。
當下,李代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整理。
比如是何人想要他死?
為何想要他死?
又是何人在豳州驛,對李代實施刺殺的。
現如今,李代一個答案也沒找到。
哪有閑心,去看他們虛偽的表演。
更沒有心情,去嘲弄任何人。
身邊的刺客,還可以慢慢找,總能有所發現。
可老馬是怎麽迴事?
老馬的行為太過古怪,讓李代困惑不已。
按理說,老馬是李君羨的人才對。
經曆過許多事情,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
可這次侍郎湖與王蓉的巧遇。
讓李代不得不重新審視起,老馬的身份立場來。
第一是王蓉此人出現的太過蹊蹺。
自己出城閑逛,隻有二馬知曉。
來侍郎湖遊玩,更是臨時起意。
可自己前腳剛到,王蓉隨後就到了。
這不得不讓李代心生疑惑。
除非王蓉一直守著刺史府,跟著自己。
否則,就是有內鬼相幫相助,提供情報。
第二是老馬發現王蓉行蹤的過程,不同尋常。
前者還能用跟蹤二字做解釋。
可後者,用任何語言都不好辯解。
距離接近百步,有樹木山石遮擋。
雖說車頂露出一角。
李代要不是因為視力好,他都很難看見。
老馬又是如何發現的?
這讓李代百思不得其解。
若說老馬和世家本就有所勾連。
李代百分之一百不會相信。
若說沒關係。
城內城外兩次閑逛,都遇見了王蓉此人。
這又當作何解釋?
用巧合嗎?
借口也忒爛了。
他們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李代仍是一頭霧水。
也許隻有時間,才能說明一切。
…………
李君羨帶著柴龍去了劍南道,去了利州。
利州的都督是李孝常。
而李世民的親兒子李代,就是被劉靜的人,帶去了利州。
李世民身為一名皇帝,或許會冷酷無情。
但身為一位父親,也有柔情無數。
兒子自己可以不喜歡,但被別人偷走,卻是不行。
怎麽說,那也是帝王血脈,豈能讓他人隨意處置?
能救還是要救的,要殺也隻有皇帝能殺。
別人,誰也不行!
今天的朝會很有意思。
好像一場別開生麵的家長會。
頑劣學生的家長,是李世民。
優秀學生的家長,還是李世民。
李代的軍報,剛在朝堂上讀完。
朝臣們便手捧兩個,腳踩一個,大肆褒貶起來。
說得李世民的臉,是一半似火燒,一半被火燒。
左右對稱,卻是哭笑兩邊。
好在還有兩個兒子爭氣,二比一,算是小勝。
李世民借坡下驢。
趕緊讓中書省擬旨封賞,順便把李佑攆出了長安。
…………
人沸馬嘯。
李代在車前,對前來送行的馬周叮囑道:
“土地的問題,先別動。”
“先把人口數,田畝數,確實的數字統計出來。”
“不論是奴隸、佃戶還是流民。”
“把人收攏在手裏,比幹巴巴的土地強。”
“春耕在即。”
“讓沒有土地的人去開荒,讓有地的人無人可用。”
“輔以政策,一邊緊,一邊鬆。”
“釜底抽薪,土地之事或可期待。”
馬周點頭應是。
“王爺,開荒真要實行三年免賦之策嗎?”
李代點了點頭。
“土地之利,必須合理分配,不可用強,隻能使謀。”
“除卻荒地,一畝土地隻收一石糧。”
“不論是誰,政策不變。”
“士大夫也不行,豳州小爺就是天。”
“要告狀,隨他們去告好了。”
“馬周,手工作坊和商業街建設,也是收攏人力的重要一環。”
“你可以把他們建在城內。”
“但大型交易市場,一定要建在城外。”
“豳州是南北交流要道,往來商人無數。”
“所以,興商之事果然大有可為。”
這時,馬周疑惑的問道:
“王爺,商業稅是不是收的太高了?”
馬周由此疑問,李代絲毫也不覺得意外。
唐朝的商業稅收,不是不想多收些。
隻是一直沒有好的辦法,杜絕瞞報漏報。
數量上對不上,隻能以固定稅率抽取。
這又造成,更大範圍的偷稅漏稅。
商人報多少,算多少,朝廷記多少,收多少。
搞得商稅一直半死不活,似有又無。
可豳州不一樣。
李代隻收過路費,服務費。
說穿了,就是有償攔路,文明搶劫。
管你是南來的,還是北往的,一律十抽一。
不交就請迴頭,此路不通。
“不必擔心,若有商人不服,讓他們盡管找本王算賬就是。”
“敢鬧事者,但抓無妨。”
“多抓一些,小爺迴來,正好有些事忙。”
李代揮手向鄂國公尉遲敬德告別。
“鄂國公,小王會想你的。”
鄂國公也揮手告別。
“王爺,迴來送末將一輛房車。”
……
豳州城,是否能成為小長安呢?
李代心裏也沒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算一步。
曆朝曆代,都以為土地才是治國的關鍵。
李代卻不這麽看。
李代認為,人才是關鍵。
比如工業革命初期,不是就發生過,著名的圈地運動嗎?
把人攆進城市,用以補充工業生產勞動力之不足。
李代在豳州謀劃的關鍵點,也落在了此處。
而想要百姓,心甘情願的不去為豪門打工。
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
賜予百姓足夠的謀生手段方可。
資源整合,集中生產量化。
這些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李代知道,這對馬周來說,任務有些重,有些難。
可不重不難,又如何體現馬周是馬周呢?
廢物抱怨天道。
斯人移山填海。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不正是從折磨人開始?
是愈戰愈勇,還是頹廢敗逃。
不正是人間衡量才犬的標尺嗎?
李代知道馬周是才。
而馬周,也一定能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是棟梁。
所以李代安心的離開了豳州,走向下一個未知。
王蓉依舊覺得跟做夢一樣。
“合適,而且沒有什麽不合適的。”
“小王對兄台的學識,可謂信心十足。”
“兄台自己,難道還沒小王的信心足嗎?”
“大膽去做就是了。”
不管王蓉如何想。
李代已轉身向後院走去。
在李代看來。
王蓉他們自己排練就好。
虛情假意的東西,李代看得已太多太多。
做他們幾個人的看客。
在李代看來,那是在浪費生命。
當下,李代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整理。
比如是何人想要他死?
為何想要他死?
又是何人在豳州驛,對李代實施刺殺的。
現如今,李代一個答案也沒找到。
哪有閑心,去看他們虛偽的表演。
更沒有心情,去嘲弄任何人。
身邊的刺客,還可以慢慢找,總能有所發現。
可老馬是怎麽迴事?
老馬的行為太過古怪,讓李代困惑不已。
按理說,老馬是李君羨的人才對。
經曆過許多事情,事實證明也的確如此。
可這次侍郎湖與王蓉的巧遇。
讓李代不得不重新審視起,老馬的身份立場來。
第一是王蓉此人出現的太過蹊蹺。
自己出城閑逛,隻有二馬知曉。
來侍郎湖遊玩,更是臨時起意。
可自己前腳剛到,王蓉隨後就到了。
這不得不讓李代心生疑惑。
除非王蓉一直守著刺史府,跟著自己。
否則,就是有內鬼相幫相助,提供情報。
第二是老馬發現王蓉行蹤的過程,不同尋常。
前者還能用跟蹤二字做解釋。
可後者,用任何語言都不好辯解。
距離接近百步,有樹木山石遮擋。
雖說車頂露出一角。
李代要不是因為視力好,他都很難看見。
老馬又是如何發現的?
這讓李代百思不得其解。
若說老馬和世家本就有所勾連。
李代百分之一百不會相信。
若說沒關係。
城內城外兩次閑逛,都遇見了王蓉此人。
這又當作何解釋?
用巧合嗎?
借口也忒爛了。
他們之間到底是何關係?
李代仍是一頭霧水。
也許隻有時間,才能說明一切。
…………
李君羨帶著柴龍去了劍南道,去了利州。
利州的都督是李孝常。
而李世民的親兒子李代,就是被劉靜的人,帶去了利州。
李世民身為一名皇帝,或許會冷酷無情。
但身為一位父親,也有柔情無數。
兒子自己可以不喜歡,但被別人偷走,卻是不行。
怎麽說,那也是帝王血脈,豈能讓他人隨意處置?
能救還是要救的,要殺也隻有皇帝能殺。
別人,誰也不行!
今天的朝會很有意思。
好像一場別開生麵的家長會。
頑劣學生的家長,是李世民。
優秀學生的家長,還是李世民。
李代的軍報,剛在朝堂上讀完。
朝臣們便手捧兩個,腳踩一個,大肆褒貶起來。
說得李世民的臉,是一半似火燒,一半被火燒。
左右對稱,卻是哭笑兩邊。
好在還有兩個兒子爭氣,二比一,算是小勝。
李世民借坡下驢。
趕緊讓中書省擬旨封賞,順便把李佑攆出了長安。
…………
人沸馬嘯。
李代在車前,對前來送行的馬周叮囑道:
“土地的問題,先別動。”
“先把人口數,田畝數,確實的數字統計出來。”
“不論是奴隸、佃戶還是流民。”
“把人收攏在手裏,比幹巴巴的土地強。”
“春耕在即。”
“讓沒有土地的人去開荒,讓有地的人無人可用。”
“輔以政策,一邊緊,一邊鬆。”
“釜底抽薪,土地之事或可期待。”
馬周點頭應是。
“王爺,開荒真要實行三年免賦之策嗎?”
李代點了點頭。
“土地之利,必須合理分配,不可用強,隻能使謀。”
“除卻荒地,一畝土地隻收一石糧。”
“不論是誰,政策不變。”
“士大夫也不行,豳州小爺就是天。”
“要告狀,隨他們去告好了。”
“馬周,手工作坊和商業街建設,也是收攏人力的重要一環。”
“你可以把他們建在城內。”
“但大型交易市場,一定要建在城外。”
“豳州是南北交流要道,往來商人無數。”
“所以,興商之事果然大有可為。”
這時,馬周疑惑的問道:
“王爺,商業稅是不是收的太高了?”
馬周由此疑問,李代絲毫也不覺得意外。
唐朝的商業稅收,不是不想多收些。
隻是一直沒有好的辦法,杜絕瞞報漏報。
數量上對不上,隻能以固定稅率抽取。
這又造成,更大範圍的偷稅漏稅。
商人報多少,算多少,朝廷記多少,收多少。
搞得商稅一直半死不活,似有又無。
可豳州不一樣。
李代隻收過路費,服務費。
說穿了,就是有償攔路,文明搶劫。
管你是南來的,還是北往的,一律十抽一。
不交就請迴頭,此路不通。
“不必擔心,若有商人不服,讓他們盡管找本王算賬就是。”
“敢鬧事者,但抓無妨。”
“多抓一些,小爺迴來,正好有些事忙。”
李代揮手向鄂國公尉遲敬德告別。
“鄂國公,小王會想你的。”
鄂國公也揮手告別。
“王爺,迴來送末將一輛房車。”
……
豳州城,是否能成為小長安呢?
李代心裏也沒底,隻能走一步,看一步,算一步。
曆朝曆代,都以為土地才是治國的關鍵。
李代卻不這麽看。
李代認為,人才是關鍵。
比如工業革命初期,不是就發生過,著名的圈地運動嗎?
把人攆進城市,用以補充工業生產勞動力之不足。
李代在豳州謀劃的關鍵點,也落在了此處。
而想要百姓,心甘情願的不去為豪門打工。
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
賜予百姓足夠的謀生手段方可。
資源整合,集中生產量化。
這些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李代知道,這對馬周來說,任務有些重,有些難。
可不重不難,又如何體現馬周是馬周呢?
廢物抱怨天道。
斯人移山填海。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不正是從折磨人開始?
是愈戰愈勇,還是頹廢敗逃。
不正是人間衡量才犬的標尺嗎?
李代知道馬周是才。
而馬周,也一定能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是棟梁。
所以李代安心的離開了豳州,走向下一個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