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雪未融,大明朝對西南的教化工作便已拉開序幕。


    王守仁收拾著隨身的行囊,攜七十二位門人弟子,來到蔚王府,在初晨朝日未升之時,默默行禮辭行。


    對於王守仁而言,這是他自科舉高中之後第一次被任命這般重任,是對蔚王師兄學識傳播的一次實踐,更是他知行合一之路的一次檢驗。


    此去不知多少時間,自然是要來於殿下辭行的。


    而對於七十二名學員來說,西山是他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此之前他們或是紈絝或是窮酸不得誌之腐儒,是書院和軍校改變了他們既有的人生軌跡,是二位殿下給他們樹立起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觀為曾經迷茫他們指明了道路。


    二位殿下對於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君是師,更是人生的燈塔是一種信仰。


    都說考前要拜祖師爺求保佑,對於書院和軍校的學生來說,這祖師爺便是兩位創始人殿下。


    南下在即,隨恩師一同默默在蔚王府前行禮作別,也是一種心理寄托。


    至於為什麽站在蔚王府在默默辭行,主要是這時間點太早了,以王守仁對朱厚煒的了解,九成應該是還在被窩裏會周公的......


    朱厚煒曾言,他要當一個和周公一般的輔政大佬,現在來看他確實是朝著這方麵努力了。


    這邊,基本天天都在和周公請教學習呢。


    太好學了,一年三百年六十五天起碼有三百天都纏著周公補課......


    “走!”


    王守仁一揮手,西山教化團正式動身。


    他們,將在這件事上和禮部形成一種暗中的爭鬥。


    不僅是朝堂上的利益糾紛,也是西山新學與傳統理學繼上一次王守仁舌戰群儒之後的又一次比拚。


    大明很大,即便經曆了上千年的融匯發展,基本道路幹道都已經打通,從京城到西南仍然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等王守仁等人入黔之時,原本就偏暖的西南,此刻自然是已經進入到了真正的春天。


    “伯安兄。”平定米魯叛亂後被任命為普安伯鎮西南的張銳親自迎接王守仁的到來。


    雖然張銳在西山的時間不算久,但老張家是什麽級別的勳貴,那一家跟鎮國府捆綁可緊了。


    一門三爵其中兩個都和鎮國府有關,他親兒子還是目前軍校學員中的領軍人物之一,所以張銳自然是跟鎮國府親切的很。


    還是那句話,他們老張家能混到勳貴之首,那都是有跡可循的。


    況且,小王這個人可不是一般人,之前張銳即便在西山隻待了那麽一段時間也是對其有著很深的認可。


    這是個狠人,隻要不觸犯原則性的問題,老張家跟他多交流打好關係那絕對是沒跑的。


    張銳之前甚至有預感,就小王在西山教學傳道的表現來看,未來的成就或許會達到一個極高的水平。


    所以,好朋友,這麽長時間不見來親熱親熱!


    “普安伯,好久不見。”王守仁見張銳親自來接也是露出笑容。


    當初軍校初建,書院還未規劃,他便聽聞這位小公爺擔任了重職。


    雖然,所謂的重職後麵被二位殿下直接架空成為了軍校初期的一個小吉祥物......


    但被朱厚照、朱厚煒給架空,很正常的嘛。


    誰家小孩子能勇闖反賊窩還能在不過大半年時間內直接混成老大的?


    即便是現在的朝廷六部,不也是被鎮國府硬生生挖去了一大塊權力。


    王守仁一直以來都知道他的性格還有某些方麵在別人眼中看著很奇葩很牛波一。


    但是和二位殿下比起來,王守仁覺得他其實還是偏正常的,二位殿下野起來那才是真正的脫韁馬,你根本不知道他們能創造出什麽“奇跡”。


    所以,即便是倔驢似王聖人也不會去和朱厚照、朱厚煒在某些方麵對比。


    不是比不了,實在是殿下......


    唉......


    更何況,人家還是自己的實際意義上的老師和師伯,是師是君,雖然小王是一個更愛真理的人,但也是一個尊師重道的人呀。


    而且,這真理還掌握在蔚王殿下手中,那些科學知識和數理化即便是他小王自詡天才也不敢說已經摸清吃透......


    所以,小王現在看人都是將朱厚照、朱厚煒兩朵奇葩獨自劃到一個檔位不去管它,然後再看其他人。


    而張銳,便是這軍事層麵除去二位殿下之後的下一檔人才。


    大明武勳中青年一代最佳後來者。


    小王雖然是帶著任務來的,但他真有一種拉著張銳論道的衝動。


    任務嘛,不急那麽一時前期場地什麽的不是還有七十二個弟子嘛。


    論道是大事呀,思緒一閃而過要是錯失了最佳狀態論道的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這也是他當初洞房花燭春宵一刻決定去論道的原因所在。


    別無它因,單純是因為那晚靈感思緒庫庫往外冒不想錯過這麽好的論道悟道契機而已。


    娶老婆嘛,什麽時候不行。但靈感丟了錯失了一次進步的機會,那小王是真的要難受好久好久的。


    所以,要不先拉著普安伯去坐論道?


    王守仁思索著。


    算了,現在也沒有什麽特別活躍的思緒靈感,暫且先放一放,來日方長在西南的日子還長著呢。


    “伯爺,如今西南局勢如何?”


    “各土司都還算安穩,雖然改土歸流一個個多少有些抵觸情緒在裏麵,但經曆了一次米魯案有本伯親自坐鎮在此倒也沒什麽人敢公然鬧出什麽幺蛾子。”全然不知自己剛躲過一“劫”的張銳帶王守仁坐下,開始講起如今的西南局勢。


    “米魯叛亂時雖然策反了不少的土人部落,但形勢比人強,她倒台後很多土司反手便開始針對米魯的部落,雖然還有一些人依舊跟米魯那邊站在一起,但情況並不好。”


    “若非平叛後朝廷不許再妄生事端,且改土歸流這個讓他們頭疼的事眼看著就要砸到他們腦袋上,土人各部之間的爭鬥怕是不可避免。”


    “畢竟米魯原本的部族損失慘重,放在以往的時期這就是一塊大肥肉,誰不想啃上一口分一杯羹。”


    王守仁聞言點點頭,不論是上層的爭權奪勢還是底層為了生存資源的拚死爭鬥,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部族之間,弱肉強食的爭鬥,本就是最基本的規則。


    “伯爺......”


    “我們之間不必太生分,本伯也算是西山走出來的人,要是王狀元不嫌棄便稱一聲兄長吧。”張銳笑道。


    王守仁的鎮國一係烙印是深邃入骨的,對於老張家妥妥的皇家死忠來說跟這種人有交情是不怕出問題的,那既然不怕被猜忌不怕有問題這種前途無量的人幹嘛不趁早釋放好意交好呢。


    “那好,張兄能否替吾將原米魯舊部且如今依舊忠誠於米魯的幾個土司招過來?”王守仁點點頭道。


    “米魯一派的?”


    “沒問題,普安便是之前米魯造反的發源地,離此不遠。”張銳點點頭,沒有多問。


    交好歸交好,老張家的分寸感還是拿捏的很死的。


    不該問的,他絕不多問。


    這也是老張家百來年各派更替卻依舊是最受皇帝信任的原因所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迴大明攝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荒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荒曦並收藏迴大明攝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