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見謝遷這樣說,自然是知道他這個老夥計......想偏了。
西山那是不會教科舉嗎,那是會爆了!
李東陽表示:老子就沒見過這麽會教八股的書院!
最瘋狂的時候兩天三篇以上八股啊,他這麽多年還從未見過把作八股跟吃飯一樣常態化的。
寫文章是要靈感是很費精神的啊,這種野蠻的題海戰術在常人看來那純屬是瞎搞嘛。
但是,就這瞎搞的方法在鎮國書院的運作下,生員的能力提升的那叫一個快啊。
“李公不必擔憂,徽伯的天資,吾等都是知曉的,現在他身體好了這麽多年厚積薄發,必將一飛衝天。”劉建也出言安慰道。
對於李東陽的擔憂,他十分到感同身受。
他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劉來、次子劉東、幼子劉傑。
但這三個孩子的身體......
都不好。
幼子劉傑更是早早便夭折了。
所以,當初聽到李東陽之子李兆先多年體弱好轉,他也是開心的。
至少,看到了些許希望,並不是所有身體不好的人都不能好起來,他的兒子日後也還是有機會好起來有機會參與科舉的不是嗎?
有時候,他甚至在想,要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西山去求學呢?
也許,這會是自己孩子人生的一個機會呢?
但一向善於決斷的劉建,終究還是舉棋不定了。
為人父母,麵對自己孩子終究是變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了起來。
牽掛越多,便越難以輕易、果斷做出重大抉擇。
見同僚一個個安慰自己,劉建甚至有些悵然了,李東陽不由搖搖頭苦笑。
這算是怎麽個事啊,老夫隻是犯了所有父母都會犯的毛病而已啊。
“那某就在此替李兆先借諸公吉言了。”無奈,李東陽隻能順著眾人的話借坡下了。
這要是繼續圍繞鎮國書院討論鬼知道會偏到什麽鬼地方去哦。
不過,李東陽此時心中也是有一絲暖流流過。
不論如何,有個人說說話,總比一個人把情緒憋在心中要好的多啊。
時間輾轉,日月如梭。
在朝廷對劉家進行抄家尋圖的不斷進行中,弘治十四年的鄉試也越來越近。一眨眼便到了眼前。
鄉試,也叫“秋考”、“秋闈”。一般是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份的八月舉行。
所以這弘治十四年鄉試也被稱為“辛酉鄉試”。
這日,天色蒙蒙,太陽還未升起。
鎮國書院大門口,二十幾名參加此次鄉試的生員們便已經集隊完畢。
眾人前方,一身儒袍的王守仁靜靜站立,一言不發的看著他們。
生員們,也端正站立,直視前方。
招派頭,全然不像是即將參加科舉考試,倒像是正在進行軍訓。
此時的生員們,要說完全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不論是個人的前程還是這是鎮國書院參加鄉試的第一批生員,都給了他們難以言喻的壓力。
但這段時間的抗壓訓練下來,這些壓力早已對他們造不出困擾。
相反,都成了他們不斷進步的推動力。
他們當中,除了李兆先之外,其餘人皆是早已參加過鄉試但屢考不中的失敗者。
這一次,他們想要一雪前恥。
為自己,也為了這個讓他們有歸屬感的鎮國書院的榮譽。
所以,他們都沒有選擇早早在考場外找地方住著,而是一起從鎮國書院出發。
以,鎮國書院生員的身份。
奔赴考場。
“出發!”
終於,王守仁開口,眾人迅速拿起考籃,登上馬車,朝著考場而去。
似是天公不作美,考場還未開門,竟是開始飄起細雨。
雖影響不大,但對許多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考生來說,這灰蒙蒙陰沉沉的天氣卻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考場外,一些屢試不第的考生,本就不明亮的眸子,更加暗沉。
他們在盡可能的調整自己的狀態,但心境這東西,並不是短時間就能蛻變的。
還未出師,老天爺的一場小小的玩笑,就已經對考試的走向造成了影響。
時辰到,鑼鼓聲響,眾人開始有序的進入貢院。
這鄉試,也便是正式開始了。
遠方不起眼的一個角落,停靠著一輛馬車。
李東陽此時,正靜靜的看著考場外,默默送著李兆先參加這場他曾經心心念念的考試。
“老爺,少爺進去了。”車夫道。
“嗯。”李東陽依舊透過車窗,靜靜看著入場。
直到,所有人都進場後,李東陽才放下窗簾,幽幽長歎一口氣。
疲憊的揉了揉眉心,道:“走吧,去上值。”
今天,他少見的遲到了。
“老爺,要不今天咱們告假,歇息吧。”車夫略做猶豫,勸誡道。
因為李兆先身體好後再戰科舉這件事,昨天李東陽可以說就沒怎麽睡過,又或者說,根本就睡不著。
一大早便守在了貢院門口,直到等到鎮國書院的馬車到來,看到李兆先拎著考籃出現,他心才稍微安定一些。
李東陽的年紀本就不小了,可不像年輕人一般動不動熬夜通宵第二天還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
一夜未眠的他,此刻已經有些乏力了。
“無礙,這一路,老夫還可以在車上歇會。”李東陽淡淡道。
科舉舞弊案那次造成的影響很惡劣,他們這些人自然要吸取教訓,一點可能造成輿論的事最好都不要有。
這他兒子今天參加考試,他就少見的告假在家,難保會有人議論。
言官可不會管你是不是內閣大學士是不是宰輔。
你地位越高,他們還越興奮呢。
隻有踩著他們這種身份地位高的,言官才能獲得不畏強權的清流盛名啊。
“吾兒這麽多年終於有了這般機會,老夫可不能給他拖後腿啊。”李東陽喃喃自語。
他這個位置,看上去是風光的很,但暗地裏還不知有多少人眼放寒光妄圖把他拖下水取而代之呢。
政治,是最肮髒的池塘。
其中的黑暗,隻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懂。
西山那是不會教科舉嗎,那是會爆了!
李東陽表示:老子就沒見過這麽會教八股的書院!
最瘋狂的時候兩天三篇以上八股啊,他這麽多年還從未見過把作八股跟吃飯一樣常態化的。
寫文章是要靈感是很費精神的啊,這種野蠻的題海戰術在常人看來那純屬是瞎搞嘛。
但是,就這瞎搞的方法在鎮國書院的運作下,生員的能力提升的那叫一個快啊。
“李公不必擔憂,徽伯的天資,吾等都是知曉的,現在他身體好了這麽多年厚積薄發,必將一飛衝天。”劉建也出言安慰道。
對於李東陽的擔憂,他十分到感同身受。
他一共有三個兒子,長子劉來、次子劉東、幼子劉傑。
但這三個孩子的身體......
都不好。
幼子劉傑更是早早便夭折了。
所以,當初聽到李東陽之子李兆先多年體弱好轉,他也是開心的。
至少,看到了些許希望,並不是所有身體不好的人都不能好起來,他的兒子日後也還是有機會好起來有機會參與科舉的不是嗎?
有時候,他甚至在想,要不要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西山去求學呢?
也許,這會是自己孩子人生的一個機會呢?
但一向善於決斷的劉建,終究還是舉棋不定了。
為人父母,麵對自己孩子終究是變得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了起來。
牽掛越多,便越難以輕易、果斷做出重大抉擇。
見同僚一個個安慰自己,劉建甚至有些悵然了,李東陽不由搖搖頭苦笑。
這算是怎麽個事啊,老夫隻是犯了所有父母都會犯的毛病而已啊。
“那某就在此替李兆先借諸公吉言了。”無奈,李東陽隻能順著眾人的話借坡下了。
這要是繼續圍繞鎮國書院討論鬼知道會偏到什麽鬼地方去哦。
不過,李東陽此時心中也是有一絲暖流流過。
不論如何,有個人說說話,總比一個人把情緒憋在心中要好的多啊。
時間輾轉,日月如梭。
在朝廷對劉家進行抄家尋圖的不斷進行中,弘治十四年的鄉試也越來越近。一眨眼便到了眼前。
鄉試,也叫“秋考”、“秋闈”。一般是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份的八月舉行。
所以這弘治十四年鄉試也被稱為“辛酉鄉試”。
這日,天色蒙蒙,太陽還未升起。
鎮國書院大門口,二十幾名參加此次鄉試的生員們便已經集隊完畢。
眾人前方,一身儒袍的王守仁靜靜站立,一言不發的看著他們。
生員們,也端正站立,直視前方。
招派頭,全然不像是即將參加科舉考試,倒像是正在進行軍訓。
此時的生員們,要說完全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不論是個人的前程還是這是鎮國書院參加鄉試的第一批生員,都給了他們難以言喻的壓力。
但這段時間的抗壓訓練下來,這些壓力早已對他們造不出困擾。
相反,都成了他們不斷進步的推動力。
他們當中,除了李兆先之外,其餘人皆是早已參加過鄉試但屢考不中的失敗者。
這一次,他們想要一雪前恥。
為自己,也為了這個讓他們有歸屬感的鎮國書院的榮譽。
所以,他們都沒有選擇早早在考場外找地方住著,而是一起從鎮國書院出發。
以,鎮國書院生員的身份。
奔赴考場。
“出發!”
終於,王守仁開口,眾人迅速拿起考籃,登上馬車,朝著考場而去。
似是天公不作美,考場還未開門,竟是開始飄起細雨。
雖影響不大,但對許多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考生來說,這灰蒙蒙陰沉沉的天氣卻可能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考場外,一些屢試不第的考生,本就不明亮的眸子,更加暗沉。
他們在盡可能的調整自己的狀態,但心境這東西,並不是短時間就能蛻變的。
還未出師,老天爺的一場小小的玩笑,就已經對考試的走向造成了影響。
時辰到,鑼鼓聲響,眾人開始有序的進入貢院。
這鄉試,也便是正式開始了。
遠方不起眼的一個角落,停靠著一輛馬車。
李東陽此時,正靜靜的看著考場外,默默送著李兆先參加這場他曾經心心念念的考試。
“老爺,少爺進去了。”車夫道。
“嗯。”李東陽依舊透過車窗,靜靜看著入場。
直到,所有人都進場後,李東陽才放下窗簾,幽幽長歎一口氣。
疲憊的揉了揉眉心,道:“走吧,去上值。”
今天,他少見的遲到了。
“老爺,要不今天咱們告假,歇息吧。”車夫略做猶豫,勸誡道。
因為李兆先身體好後再戰科舉這件事,昨天李東陽可以說就沒怎麽睡過,又或者說,根本就睡不著。
一大早便守在了貢院門口,直到等到鎮國書院的馬車到來,看到李兆先拎著考籃出現,他心才稍微安定一些。
李東陽的年紀本就不小了,可不像年輕人一般動不動熬夜通宵第二天還生龍活虎活蹦亂跳的。
一夜未眠的他,此刻已經有些乏力了。
“無礙,這一路,老夫還可以在車上歇會。”李東陽淡淡道。
科舉舞弊案那次造成的影響很惡劣,他們這些人自然要吸取教訓,一點可能造成輿論的事最好都不要有。
這他兒子今天參加考試,他就少見的告假在家,難保會有人議論。
言官可不會管你是不是內閣大學士是不是宰輔。
你地位越高,他們還越興奮呢。
隻有踩著他們這種身份地位高的,言官才能獲得不畏強權的清流盛名啊。
“吾兒這麽多年終於有了這般機會,老夫可不能給他拖後腿啊。”李東陽喃喃自語。
他這個位置,看上去是風光的很,但暗地裏還不知有多少人眼放寒光妄圖把他拖下水取而代之呢。
政治,是最肮髒的池塘。
其中的黑暗,隻有身處其中的人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