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弘治皇帝等人再沒心情去關注朱厚照手中嚇人的田鼠還有之前還未挖完的土豆。
大家的目光全投向了那稱重記錄的人員,看著重量向上不斷的攀升。
“七石半。”
“八石。”
“九石。”
......
最終,當最後一株土豆重量稱量完畢,那稱重的人員略做加減,高聲道。
“十二石七鬥!”
“嘶~”
眾人聞言,此刻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十二石七鬥......
南方水稻產量低六倍還拐個彎!
這這這......
這簡直堪稱神跡!
哪怕是他們親眼所見親自看著稱重甚至還親手挖掘過的,他們都難以置信!
這完全打破了所有人的固有認知啊!
“十二石七鬥......”
弘治皇帝喃喃著,剛剛被田鼠嚇到的恐懼早已不知所蹤。
此時的他,眼睛有些紅,淚水在眼眶打轉,激動的難以自已。
這幾年來,自從逐漸看清文官之中的肮髒後,他逐漸發現自己多年來所謂中興的一事無成,百姓餓殍四野難尋果腹。
但現在,百姓們終於有機會吃飽肚子了!
他弘治朝,將迎來真正的中興之治!
一旁攙扶起弘治皇帝的蕭敬見狀,看著弘治皇帝高聲道:“陛下,這土豆之畝產堪稱世間奇跡,這......這是上天賜予大明朝之神器,是我大明之福啊!”
“這是陛下之福,大明之福,有了此等神器,大明百姓將徹底遠離饑餓,大明將迎來遠超前朝之盛世!”
“奴婢,為陛下賀,為太子殿下、蔚王陛下賀,為......”
“大明賀!”
眾文官見狀,皆是連忙行禮高唿。
“臣,為陛下賀,為太子殿下、蔚王殿下賀,為大明賀!”
“為大明賀!”
朱厚煒此時,扶著自己蹲的酸痛的腰,“哢哢”聲不斷的擺弄著小腰,讓自己放鬆迴神,嘴裏還小聲點喘著氣,當聽到群臣聲音的時候卻不由一頓。
不是,你們戲是真多啊,找土豆、種土豆、挖土豆你們是一點都沒有貢獻,怎麽拍馬屁特麽真積極?
要不要臉啊!這功勞明明是王臣、張澤倆種地小子的,是我們鎮國府的!
不過......十二石確實有點出乎朱厚煒的預料。
雖然這十二石是不論三七二十一甚至連泥土都還沒完全清理就放上去的,甚至連好壞都沒來得及挑選。
到時候真正能當糧食拿來吃的,撐死不會超過十石。
但這也已經很離譜了。
依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報告》明朝一石大概是一百五十三點五斤,也就是說這一畝地產出的糧食達到了近兩千斤的明麵數據!
可以稱之為糧食的起碼也是一千五百斤左右!
要知道建國前那段時期的土豆平均畝產也才八百斤到一千五百斤啊!
這次收獲的數據......堪稱可怕!
當然,朱厚煒明白,畝產當然不能光看這一片地,這片地可是他們西山投入了不知道多少精力才嗬護出來的奇跡,等到推廣開來剛種植的前幾年能有個七八石已經是很不錯的數據了。
但就算如此,也夠了,七八石已經能碾壓大明目前認知中的所有糧食作物了。
原本,朱厚煒還有些擔心這第一次的產量會差強人意影響朝廷對它的重視程度。
現在看來,妥了!
飛龍騎臉,怎麽輸!
“十二石七鬥,好啊,好啊。”
弘治皇帝沒有看向他喝彩的一眾文官,隻是自顧自獨身感慨。
越過還提著許多田鼠傻笑的朱厚照,看向朱厚煒,露出了難得的隨和笑容。
“當初在大殿上,你小子說能解決大明的糧食問題,朕和群臣其實都沒怎麽當迴事,現在看來是朕和群臣眼戳,小看了你的能力......不過,你要證明你解決了問題,這光看產量可不行啊......”
弘治皇帝看著,態度不言而喻。
朱厚煒見狀,咧嘴一笑:“是,父皇,要不......咱們嚐嚐?”
“哈哈,好!”
弘治皇帝大笑,這一次這倆小子可是狠狠的挫了挫某些人的氣焰了。
“那去書院吧,正好,兒臣也想為父皇露一手。”朱厚照見狀,急了,趕緊道。
這可不能往蔚王府去啊,雖然他們提前打掃了“戰場”將牛肉藏起來了,但是誰知道會不會百密一疏露出馬腳?
那當然要把父皇等人往其他地方引啊!
“行,那就去書院看看。”弘治皇帝點點頭,沒發現朱厚照的異樣。
一行人行色匆匆,來到書院。
進入書院大門不久,眾人隱約聽到了朗朗的讀書聲。
李東陽等家中有子在鎮國書院讀書的官員,此刻皆是豎起了耳朵。
雖然不知道書院具體的教學,但聽到這朗朗書聲,心中不由有些許安心。
很快,眾人便來到了書院的大食堂。
來到生員們的餐桌前弘治皇帝坐下,朝眾人揮手。
“都坐吧,不必拘謹,今日大家走了不少路,還挖了土豆,想來也都乏了,坐下歇息歇息。”
眾人謝恩,隨即紛紛入座。
至於土豆,早已經被人送到後廚,已經在處理當中了。
而朱厚照、朱厚煒更是親力親為,親自上手,要為弘治皇帝做一頓飯。
才不是害怕跟父皇坐在一起聊天呢,我倆這純是孝順要給父皇做飯盡孝而已!
群臣坐下後,皆是默默關注著後廚,心中情緒複雜的很。
這土豆真的能吃嗎?
能當主糧?
百姓會樂意吃這土豆子?
它要是真能當主糧這產量......那我們家裏那些地誰來幫我們種?
......
比起心情複雜無比的群臣,弘治皇帝反倒是沒什麽壓力,他可是得到確切消息了的,太子可是親口說了“香”的。
“李卿,剛剛朕看你聽書院讀書聲聽的很仔細呀,想孩子了?”
心中無壓力,說話自然輕鬆,弘治皇帝都開始和身邊群臣聊起天來了。
“啊?是,陛下。”
原本還愣神想剛剛讀書聲的李東陽聞言,笑著迴應。
“臣子李兆先,之前拜入書院求學,正預備著今年的鄉試。”
“哦?李卿的兒子要參加今年的鄉試?”弘治皇帝陡然想起,李東陽家那個兒子,當初可是被稱為神童的,可惜身體不行無法參加科舉。
現在身體好了,倒是重新拾起科舉此道了。
“陛下,臣的兒子也在鎮國書院讀書,今年也要參加鄉試了。”刑部尚書閔珪此時也笑著應聲摻和進來。
“原先犬子無心科舉,此次休沐迴來後卻跟臣說此次他要努力複習一舉中第,連休沐都在溫習功課呢。”
閔珪雖然已經七十歲了,但老來得子,小兒子可才二十五六正是叛逆的年紀,當初就對讀書沒什麽興趣,被他逼迫著才考取了個秀才功名,後來便再無建樹給閔珪急的不行,沒想到到了西山居然開竅了。
閔珪高興啊,能不能中舉不重要,他開心的是兒子終於知道讀書懂得上進了,這對他來說就是最欣慰的事了。
而李東陽、閔珪二人這話到了群臣耳中,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眾人心中皆是疑惑。
這鎮國書院......不是教新學的嗎?
雖然名義上是理學的分支,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它跟理學已經完全不在一個體係了。
都不在一個體係了居然還教理學的科舉?
這不是誤人子弟嗎?
大家的目光全投向了那稱重記錄的人員,看著重量向上不斷的攀升。
“七石半。”
“八石。”
“九石。”
......
最終,當最後一株土豆重量稱量完畢,那稱重的人員略做加減,高聲道。
“十二石七鬥!”
“嘶~”
眾人聞言,此刻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十二石七鬥......
南方水稻產量低六倍還拐個彎!
這這這......
這簡直堪稱神跡!
哪怕是他們親眼所見親自看著稱重甚至還親手挖掘過的,他們都難以置信!
這完全打破了所有人的固有認知啊!
“十二石七鬥......”
弘治皇帝喃喃著,剛剛被田鼠嚇到的恐懼早已不知所蹤。
此時的他,眼睛有些紅,淚水在眼眶打轉,激動的難以自已。
這幾年來,自從逐漸看清文官之中的肮髒後,他逐漸發現自己多年來所謂中興的一事無成,百姓餓殍四野難尋果腹。
但現在,百姓們終於有機會吃飽肚子了!
他弘治朝,將迎來真正的中興之治!
一旁攙扶起弘治皇帝的蕭敬見狀,看著弘治皇帝高聲道:“陛下,這土豆之畝產堪稱世間奇跡,這......這是上天賜予大明朝之神器,是我大明之福啊!”
“這是陛下之福,大明之福,有了此等神器,大明百姓將徹底遠離饑餓,大明將迎來遠超前朝之盛世!”
“奴婢,為陛下賀,為太子殿下、蔚王陛下賀,為......”
“大明賀!”
眾文官見狀,皆是連忙行禮高唿。
“臣,為陛下賀,為太子殿下、蔚王殿下賀,為大明賀!”
“為大明賀!”
朱厚煒此時,扶著自己蹲的酸痛的腰,“哢哢”聲不斷的擺弄著小腰,讓自己放鬆迴神,嘴裏還小聲點喘著氣,當聽到群臣聲音的時候卻不由一頓。
不是,你們戲是真多啊,找土豆、種土豆、挖土豆你們是一點都沒有貢獻,怎麽拍馬屁特麽真積極?
要不要臉啊!這功勞明明是王臣、張澤倆種地小子的,是我們鎮國府的!
不過......十二石確實有點出乎朱厚煒的預料。
雖然這十二石是不論三七二十一甚至連泥土都還沒完全清理就放上去的,甚至連好壞都沒來得及挑選。
到時候真正能當糧食拿來吃的,撐死不會超過十石。
但這也已經很離譜了。
依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報告》明朝一石大概是一百五十三點五斤,也就是說這一畝地產出的糧食達到了近兩千斤的明麵數據!
可以稱之為糧食的起碼也是一千五百斤左右!
要知道建國前那段時期的土豆平均畝產也才八百斤到一千五百斤啊!
這次收獲的數據......堪稱可怕!
當然,朱厚煒明白,畝產當然不能光看這一片地,這片地可是他們西山投入了不知道多少精力才嗬護出來的奇跡,等到推廣開來剛種植的前幾年能有個七八石已經是很不錯的數據了。
但就算如此,也夠了,七八石已經能碾壓大明目前認知中的所有糧食作物了。
原本,朱厚煒還有些擔心這第一次的產量會差強人意影響朝廷對它的重視程度。
現在看來,妥了!
飛龍騎臉,怎麽輸!
“十二石七鬥,好啊,好啊。”
弘治皇帝沒有看向他喝彩的一眾文官,隻是自顧自獨身感慨。
越過還提著許多田鼠傻笑的朱厚照,看向朱厚煒,露出了難得的隨和笑容。
“當初在大殿上,你小子說能解決大明的糧食問題,朕和群臣其實都沒怎麽當迴事,現在看來是朕和群臣眼戳,小看了你的能力......不過,你要證明你解決了問題,這光看產量可不行啊......”
弘治皇帝看著,態度不言而喻。
朱厚煒見狀,咧嘴一笑:“是,父皇,要不......咱們嚐嚐?”
“哈哈,好!”
弘治皇帝大笑,這一次這倆小子可是狠狠的挫了挫某些人的氣焰了。
“那去書院吧,正好,兒臣也想為父皇露一手。”朱厚照見狀,急了,趕緊道。
這可不能往蔚王府去啊,雖然他們提前打掃了“戰場”將牛肉藏起來了,但是誰知道會不會百密一疏露出馬腳?
那當然要把父皇等人往其他地方引啊!
“行,那就去書院看看。”弘治皇帝點點頭,沒發現朱厚照的異樣。
一行人行色匆匆,來到書院。
進入書院大門不久,眾人隱約聽到了朗朗的讀書聲。
李東陽等家中有子在鎮國書院讀書的官員,此刻皆是豎起了耳朵。
雖然不知道書院具體的教學,但聽到這朗朗書聲,心中不由有些許安心。
很快,眾人便來到了書院的大食堂。
來到生員們的餐桌前弘治皇帝坐下,朝眾人揮手。
“都坐吧,不必拘謹,今日大家走了不少路,還挖了土豆,想來也都乏了,坐下歇息歇息。”
眾人謝恩,隨即紛紛入座。
至於土豆,早已經被人送到後廚,已經在處理當中了。
而朱厚照、朱厚煒更是親力親為,親自上手,要為弘治皇帝做一頓飯。
才不是害怕跟父皇坐在一起聊天呢,我倆這純是孝順要給父皇做飯盡孝而已!
群臣坐下後,皆是默默關注著後廚,心中情緒複雜的很。
這土豆真的能吃嗎?
能當主糧?
百姓會樂意吃這土豆子?
它要是真能當主糧這產量......那我們家裏那些地誰來幫我們種?
......
比起心情複雜無比的群臣,弘治皇帝反倒是沒什麽壓力,他可是得到確切消息了的,太子可是親口說了“香”的。
“李卿,剛剛朕看你聽書院讀書聲聽的很仔細呀,想孩子了?”
心中無壓力,說話自然輕鬆,弘治皇帝都開始和身邊群臣聊起天來了。
“啊?是,陛下。”
原本還愣神想剛剛讀書聲的李東陽聞言,笑著迴應。
“臣子李兆先,之前拜入書院求學,正預備著今年的鄉試。”
“哦?李卿的兒子要參加今年的鄉試?”弘治皇帝陡然想起,李東陽家那個兒子,當初可是被稱為神童的,可惜身體不行無法參加科舉。
現在身體好了,倒是重新拾起科舉此道了。
“陛下,臣的兒子也在鎮國書院讀書,今年也要參加鄉試了。”刑部尚書閔珪此時也笑著應聲摻和進來。
“原先犬子無心科舉,此次休沐迴來後卻跟臣說此次他要努力複習一舉中第,連休沐都在溫習功課呢。”
閔珪雖然已經七十歲了,但老來得子,小兒子可才二十五六正是叛逆的年紀,當初就對讀書沒什麽興趣,被他逼迫著才考取了個秀才功名,後來便再無建樹給閔珪急的不行,沒想到到了西山居然開竅了。
閔珪高興啊,能不能中舉不重要,他開心的是兒子終於知道讀書懂得上進了,這對他來說就是最欣慰的事了。
而李東陽、閔珪二人這話到了群臣耳中,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眾人心中皆是疑惑。
這鎮國書院......不是教新學的嗎?
雖然名義上是理學的分支,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它跟理學已經完全不在一個體係了。
都不在一個體係了居然還教理學的科舉?
這不是誤人子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