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升覺得自己很累,非常的累。
雖然備倭衛的權力是他們和太子、蔚王的鎮國府軍權之爭的一場博弈,其中的牽扯並非隻是他兵部一個。
但這權力卻實實在在是在他兵部手裏割的呀。
身為兵部尚書,即便這件事他自身也有妥協,但身為老大要將手中的兵權在眾目睽睽之下交出去,這是怎麽看怎麽心疼啊。
將目前東南沿海備倭衛所的情況整理完,將它完全呈上做交接,馬文升感覺心中莫名空了一塊。
在他任職兵部尚書以來這是第幾次被劃去權力了?
真丟人啊,感覺都對不起之前曆任兵部尚書的努力。
而手中拿到曆來檔案的弘治,心裏其實也沒怎麽開心的情緒。
這些年他雖然也逐漸看清了文官實際上大多都沒有認知中那般好,甚至很多地方還悄然蠶食著很多權力,但至少這些年來也沒給他惹出太大的麻煩(自認為),雖然大明的軍隊在他們手裏確實越來越廢了......
但這次的任務交到了自己倆兒子手中他就不得不更加重視甚至是慎重了。
這倆兔崽子顯然也是知道文官這麽輕易鬆口其中埋下的坑,這要是真被坑大了就算有他幫忙兜底扛住壓力,對他們未來的抱負、理想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尤其是看到馬文升兵部呈上來的文件所說的目前備倭衛的建設......
那不說是窮破潦倒也相差不大啊,沿海那麽多備倭衛所居然隻有寥寥十數艘海戰船,有些海戰船的年齡甚至比朕都要大上一輪!
默默的合上那不堪入目的現狀,弘治皇帝幽幽長歎一聲。
難怪這些年倭寇越來越猖狂,東南沿海越來越不安寧,就備倭衛那點破銅爛鐵能打成這樣朕都有點莫名的欣慰了......
不過,朕可從沒克扣過備倭衛的錢糧啊......
弘治皇帝眸中閃過一抹冷厲。
“蕭伴伴。”
“內臣在。”
伺候在一旁的蕭敬迅速來到弘治皇帝身邊躬身道。
“去查一查,這些年來朝廷撥下去的錢糧的去向,不要走漏了風聲。”
馬文升將這些這時候呈上來弘治皇帝也不清楚是他們兵部早便知道了這般不堪的現狀怕到時候太子和蔚王呈上他們要擔責任還是真的現在才看到,但不論如何弘治皇帝都不能放任不管。
朕就說怎麽一直叫著盛世盛世的結果朕的大明卻越來越窮外賊襲擾越來越多了,看來某些蛀蟲在朕看不到的地方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啊......
“遵命!”
蕭敬聞言,忙答道。
雖然弘治皇帝語氣平淡表情也沒什麽變化,但和弘治皇帝朝夕相處這麽多年的蕭敬怎麽感覺不到弘治皇帝那壓抑在平靜外表下的怒火?
這兩年可能是受二位殿下的影響亦或是陛下真的看透了文官,蕭敬明顯能感覺到陛下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對文官無限寬容的老好人了,就連他們東廠和錦衣衛的建設都在這兩年悄然恢複了不少。
而作為天子家奴,他也要跟緊陛下步伐。
陛下要是無限寬容文官,那咱就是樂嗬嗬沒啥脾氣的蕭公公。
陛下要是覺得這些人不堪信任了,那咱就是陛下手下最鋒利的刀,就是那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廠公!
“嗯。”
看著蕭敬的態度,弘治皇帝下意識微微點了點頭。
蕭敬跟在自己身邊這麽多年,朕當初其實還是有些因為對東廠等組織的小情緒有些冷落的。
但現在看來,比起那些嘴上叫著他聖明,暗地裏卻不斷蠶食著大明利益的家夥,蕭敬都特麽能當忠臣的典範了。
“對了,從朕的內帑裏拿出五十萬兩銀子送去西山交給太子和蔚王。”弘治皇帝突然開口道。
訓練一支強軍還要救災救民肯定需要一筆巨大的財富,還有那些堪比古董年齡的戰船就算不淘汰保養翻新也是起碼的,這一樁樁一件件那項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那朕這個當爹的總是要資助資助的,雖然但是......朕內帑的銀子基本也都是朕和厚照的分紅收入......
蕭敬雖然不明白為什麽弘治皇帝會突然下這麽一道命令,但勝在聽話,愣了一下後迅速點頭應下退出殿去。
雖然和文官對弈的主要是備倭權,但鎮國府接下來的目前最重要的還是抗洪救災的任務。
倭寇再肆虐,一次能傷害多少人?
那洪水天災一日不退,遭其傷害百姓可是數不勝數啊。
而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則是蘇州府的昆山等地......
有一句話怎麽說的來著?
金太倉、銀嘉定、鐵崇明、豆腐吳江、叫花昆山、紙長洲、空心吳縣。
作為地處太湖平原下遊的昆山,地勢低窪、河網密布,水域麵積近乎占到總麵積的五分之一,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水上澤國。
曆史上的水災就不說了,單單就種花家再度站起來的短短幾十年時間,就遭遇了兩次特大的洪災,數萬良田被淹沒,無數百姓無家可歸。
所以說,隻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如此被水元素“喜愛”的昆山,自然就成了這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寶地中,少有的經常吃不飽飯難以自足的“叫花”之地。
不是咱大昆山不努力啊,作為太湖的天然下遊泄洪口,地勢還是一個向下凹陷的樣子,動不動人們花費無數心血種出來的糧食就會被洪水淹到顆粒無收,這能怎麽辦啊。
平民百姓怎麽可能鬥得過老天爺啊。
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他們也想努力但努力在這麵前實在是沒有任何鳥用啊。
此刻,昆山縣,早已是汙水難泄,身為昆山縣令的石祿一邊親自下場布施救災安置百姓,一邊不時抬頭看向那灰蒙蒙不知何時才能雨過天晴的蒼穹,心中一片淒涼。
身為弘治十二年登上天子堂的讀書人,哪怕隻是榜單最後一名的同進士出身,他也是充滿鬥誌的。
孫山,並不是最後一名,而是那一年殿試第203名,是壓過了無數學子才能取得的成就,他仍然有一顆赤誠的、想要發光發熱的心。
但鬼知道這才走馬上任一年時間,他那如火般的熱情就已經快被這該死的黃梅天澆滅了。
他想要實施的政策,想要為百姓們做的事情一件都還沒做到就已經和他的底褲一般,被這該死的雨水淋到發黴發臭了!
雖然備倭衛的權力是他們和太子、蔚王的鎮國府軍權之爭的一場博弈,其中的牽扯並非隻是他兵部一個。
但這權力卻實實在在是在他兵部手裏割的呀。
身為兵部尚書,即便這件事他自身也有妥協,但身為老大要將手中的兵權在眾目睽睽之下交出去,這是怎麽看怎麽心疼啊。
將目前東南沿海備倭衛所的情況整理完,將它完全呈上做交接,馬文升感覺心中莫名空了一塊。
在他任職兵部尚書以來這是第幾次被劃去權力了?
真丟人啊,感覺都對不起之前曆任兵部尚書的努力。
而手中拿到曆來檔案的弘治,心裏其實也沒怎麽開心的情緒。
這些年他雖然也逐漸看清了文官實際上大多都沒有認知中那般好,甚至很多地方還悄然蠶食著很多權力,但至少這些年來也沒給他惹出太大的麻煩(自認為),雖然大明的軍隊在他們手裏確實越來越廢了......
但這次的任務交到了自己倆兒子手中他就不得不更加重視甚至是慎重了。
這倆兔崽子顯然也是知道文官這麽輕易鬆口其中埋下的坑,這要是真被坑大了就算有他幫忙兜底扛住壓力,對他們未來的抱負、理想也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尤其是看到馬文升兵部呈上來的文件所說的目前備倭衛的建設......
那不說是窮破潦倒也相差不大啊,沿海那麽多備倭衛所居然隻有寥寥十數艘海戰船,有些海戰船的年齡甚至比朕都要大上一輪!
默默的合上那不堪入目的現狀,弘治皇帝幽幽長歎一聲。
難怪這些年倭寇越來越猖狂,東南沿海越來越不安寧,就備倭衛那點破銅爛鐵能打成這樣朕都有點莫名的欣慰了......
不過,朕可從沒克扣過備倭衛的錢糧啊......
弘治皇帝眸中閃過一抹冷厲。
“蕭伴伴。”
“內臣在。”
伺候在一旁的蕭敬迅速來到弘治皇帝身邊躬身道。
“去查一查,這些年來朝廷撥下去的錢糧的去向,不要走漏了風聲。”
馬文升將這些這時候呈上來弘治皇帝也不清楚是他們兵部早便知道了這般不堪的現狀怕到時候太子和蔚王呈上他們要擔責任還是真的現在才看到,但不論如何弘治皇帝都不能放任不管。
朕就說怎麽一直叫著盛世盛世的結果朕的大明卻越來越窮外賊襲擾越來越多了,看來某些蛀蟲在朕看不到的地方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啊......
“遵命!”
蕭敬聞言,忙答道。
雖然弘治皇帝語氣平淡表情也沒什麽變化,但和弘治皇帝朝夕相處這麽多年的蕭敬怎麽感覺不到弘治皇帝那壓抑在平靜外表下的怒火?
這兩年可能是受二位殿下的影響亦或是陛下真的看透了文官,蕭敬明顯能感覺到陛下已經不再是之前那對文官無限寬容的老好人了,就連他們東廠和錦衣衛的建設都在這兩年悄然恢複了不少。
而作為天子家奴,他也要跟緊陛下步伐。
陛下要是無限寬容文官,那咱就是樂嗬嗬沒啥脾氣的蕭公公。
陛下要是覺得這些人不堪信任了,那咱就是陛下手下最鋒利的刀,就是那令人聞風喪膽的東廠廠公!
“嗯。”
看著蕭敬的態度,弘治皇帝下意識微微點了點頭。
蕭敬跟在自己身邊這麽多年,朕當初其實還是有些因為對東廠等組織的小情緒有些冷落的。
但現在看來,比起那些嘴上叫著他聖明,暗地裏卻不斷蠶食著大明利益的家夥,蕭敬都特麽能當忠臣的典範了。
“對了,從朕的內帑裏拿出五十萬兩銀子送去西山交給太子和蔚王。”弘治皇帝突然開口道。
訓練一支強軍還要救災救民肯定需要一筆巨大的財富,還有那些堪比古董年齡的戰船就算不淘汰保養翻新也是起碼的,這一樁樁一件件那項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
那朕這個當爹的總是要資助資助的,雖然但是......朕內帑的銀子基本也都是朕和厚照的分紅收入......
蕭敬雖然不明白為什麽弘治皇帝會突然下這麽一道命令,但勝在聽話,愣了一下後迅速點頭應下退出殿去。
雖然和文官對弈的主要是備倭權,但鎮國府接下來的目前最重要的還是抗洪救災的任務。
倭寇再肆虐,一次能傷害多少人?
那洪水天災一日不退,遭其傷害百姓可是數不勝數啊。
而其中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則是蘇州府的昆山等地......
有一句話怎麽說的來著?
金太倉、銀嘉定、鐵崇明、豆腐吳江、叫花昆山、紙長洲、空心吳縣。
作為地處太湖平原下遊的昆山,地勢低窪、河網密布,水域麵積近乎占到總麵積的五分之一,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水上澤國。
曆史上的水災就不說了,單單就種花家再度站起來的短短幾十年時間,就遭遇了兩次特大的洪災,數萬良田被淹沒,無數百姓無家可歸。
所以說,隻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如此被水元素“喜愛”的昆山,自然就成了這號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寶地中,少有的經常吃不飽飯難以自足的“叫花”之地。
不是咱大昆山不努力啊,作為太湖的天然下遊泄洪口,地勢還是一個向下凹陷的樣子,動不動人們花費無數心血種出來的糧食就會被洪水淹到顆粒無收,這能怎麽辦啊。
平民百姓怎麽可能鬥得過老天爺啊。
是他們不夠努力嗎?他們也想努力但努力在這麵前實在是沒有任何鳥用啊。
此刻,昆山縣,早已是汙水難泄,身為昆山縣令的石祿一邊親自下場布施救災安置百姓,一邊不時抬頭看向那灰蒙蒙不知何時才能雨過天晴的蒼穹,心中一片淒涼。
身為弘治十二年登上天子堂的讀書人,哪怕隻是榜單最後一名的同進士出身,他也是充滿鬥誌的。
孫山,並不是最後一名,而是那一年殿試第203名,是壓過了無數學子才能取得的成就,他仍然有一顆赤誠的、想要發光發熱的心。
但鬼知道這才走馬上任一年時間,他那如火般的熱情就已經快被這該死的黃梅天澆滅了。
他想要實施的政策,想要為百姓們做的事情一件都還沒做到就已經和他的底褲一般,被這該死的雨水淋到發黴發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