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皇帝會喜歡這樣的家族,在中原曆史上,類似的世家曾經存在近千年,成為中原曆代王朝的心腹大患,大淵曆代皇帝都對世家十分警惕,用盡一切方法進行打壓,大淵立國之初的四大案,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皇帝對世家隱患進行提前清除。
俞家也知道這樣的隱患,可是權力能讓人著迷,俞家人舍不得放棄已經捏在手上的一切,隻能通過各種手段,與更多的家族結盟,既是穩固自己的根基,逃過抄家滅族之禍,也盡可能避免和分散風險,萬一有什麽問題,還有地方可以退。
這次的貪墨案醞釀三十年,讓俞家不得不警惕,生怕皇上如此複雜的操作,真正的目標就是要對付俞家,要把俞家數百年的基業連根拔起。
俞不棄生怕江瑞會挖什麽陷阱,把俞家坑進去,而且他更害怕這實際上是皇帝陛下的主意,是皇帝授意江瑞故意這樣做。
他小心翼翼地試探道:“我們俞家在朝中倒是有些年頭了,對朝中的事務相對熟一些,江大人如果有什麽故舊需要打探,俞家可以幫一些忙的,江大人可有需要?”
江瑞又行了一個禮:“多謝俞大人,俞大人如此古道熱腸,俞家在神京之中能曆盡數百年,果然有其道理,而今又有您和俞不凡千戶兩匹千裏馬,一門雙傑,俞家未來可期啊,而最可貴的,我可聽說,俞不凡千戶立下大功,皇上要給賞賜,卻被俞侍郎大人給拒絕了,俞侍郎大人高風亮節,實在是諍臣楷模啊!”
他說完這話,俞不棄的心中瞬間開始罵娘!
當時的情況恰恰相反,那天,承平帝罕見的召集了俞破虜以及內閣的幾位重臣,皇帝讓讓承平帝詳細講一講乃蠻人對涼州攻城戰的詳細情況。
俞破虜便按照俞不凡的奏報大大吹噓了一番,而且特別強調了俞不凡在其中的功勞,卻不料皇帝越聽臉色越差,而一旁的太子以及許嵩都麵露嘲諷之色。
最後承平帝讓俞破虜講一講,乃蠻人占盡了兵力上的優勢,而且又占據著攻城的主動權,就算攻城失敗,也可以從容撤退。
可是,為什麽乃蠻人會潰敗的如此迅速,並且成建製地選擇投降,這其中是否有陰謀?
俞破虜支支吾吾,最後一句也沒講出來。
他不敢講,畢竟有第一次涼滄河之戰後,廠衛的先例在前麵。
如果他說是真投降,萬一乃蠻人以後又造反,那隻憑他這句話,俞家必定是抄架滅族的大罪,可如果他說是假投降,他又拿不出明顯的證據,證明乃蠻人藏著什麽陰謀。
承平帝並沒有因此斥責俞破虜,反而自誇了一句,說自己把俞不凡派去涼州,果然是慧眼識英才。
可是俞破虜侍君多年,對於皇帝的習慣一清二楚,如何不知道皇帝的這句話中,根本就是滿滿的諷刺,他猜想,這一次俞不凡極有可能闖下了什麽禍,皇帝的心中極為不滿,這是要給俞家一個下馬威。
所以他才不得不謙虛一番,說俞不凡初到涼州,辦事不力,有負聖上所托,不敢想要封賞之類雲雲。
俞破虜所說也有道理,涼州積弊三十年,如果全甩在上任不到十天的俞不凡頭上,怎麽都不公平,承平帝也就沒有再說下去,最後,皇帝定下了大方略,關於乃蠻人投降的真偽性,需要先看一看,等了解了情況,問清了案件,再作打算。
當日內閣中的一切,都被皇帝下了封口令,有外泄者即為死罪,即使在俞家,俞破虜也隻是因為要讓俞不棄去執行任務才偷偷告知了他。
可不知為什麽,朝廷卻流傳了另一個版本,說皇上要大肆封賞俞不凡,是俞破虜謙虛,堅決拒絕,皇上才不得不放棄。
而俞家覺得,這個泄密,是皇上有意而為之,是某種試探,所以俞家不敢作任何辯解,隻能讓流言任意橫行。
可是,作為單獨去麵見皇上,並且被皇上派作欽差,主審此案的江瑞,怎麽可能不知道?這個情況,就算皇上不說,鄭階、許嵩又怎麽會不把當時的情形偷偷告訴他?
可是江瑞偏偏在這個時候,當著俞不棄的麵,大誇俞不凡,這其中必然帶著試探,而且極可能是皇帝授意的試探,顯然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
俞不棄的心中無比憤怒,當時在內閣的,也有俞破虜在,江瑞用這樣的方式,分明就是一種挑釁!
可當他想到這一切的後手可能是皇上的時候,俞不棄卻再也生不起反抗的念頭,如果要翻臉,翻的不是江瑞的臉,而是皇帝的臉,江瑞真的不敢。
他反而連連搖頭,滿臉難色,順著江瑞的話繼續向下說:“江大人對我們俞家可是不夠了解啊,您剛才也說過,木秀於林,風必吹之,表麵上看起來,大淵朝數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而我俞家卻一直能夠安然無恙,可常人道伴君如伴虎,俞家每時每刻都如履薄冰,從來都不敢懈怠啊!
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麵,俞家從小就教育每一位子孫後輩,要時刻牢記忠君愛國,從來不敢胡作非為,飛揚跋扈,生怕自己一個不慎,給俞家帶來滅頂之災。”
江瑞連連點頭:“俞家曆數百年而長青,確實不凡,俞不凡俞千戶去涼州不到半月,就能帶著六十幾名涼州衛士兵立下如此大功,俞家的家教淵源,可見一斑!”
俞不棄心頭咯噔一下,江瑞其他誇人的話,他都聽不到,可是他注意到,江瑞特別強調六十幾名涼州衛士兵,言下之意,明顯是責怪俞不凡去涼州半月,居然沒有及時把涼州衛人員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報朝廷,而且還在暗示,俞不凡此舉似是在俞家的授意之下進行,這樣如果牽扯起來,俞家的風險可就大了。
關於涼州的兵備情況,屬於兵部的責任,雖然這與五散關的信息傳遞有關,但是兵部的責任無可推卸,作為兵部侍郎,俞破虜絕對跑不了!
俞家也知道這樣的隱患,可是權力能讓人著迷,俞家人舍不得放棄已經捏在手上的一切,隻能通過各種手段,與更多的家族結盟,既是穩固自己的根基,逃過抄家滅族之禍,也盡可能避免和分散風險,萬一有什麽問題,還有地方可以退。
這次的貪墨案醞釀三十年,讓俞家不得不警惕,生怕皇上如此複雜的操作,真正的目標就是要對付俞家,要把俞家數百年的基業連根拔起。
俞不棄生怕江瑞會挖什麽陷阱,把俞家坑進去,而且他更害怕這實際上是皇帝陛下的主意,是皇帝授意江瑞故意這樣做。
他小心翼翼地試探道:“我們俞家在朝中倒是有些年頭了,對朝中的事務相對熟一些,江大人如果有什麽故舊需要打探,俞家可以幫一些忙的,江大人可有需要?”
江瑞又行了一個禮:“多謝俞大人,俞大人如此古道熱腸,俞家在神京之中能曆盡數百年,果然有其道理,而今又有您和俞不凡千戶兩匹千裏馬,一門雙傑,俞家未來可期啊,而最可貴的,我可聽說,俞不凡千戶立下大功,皇上要給賞賜,卻被俞侍郎大人給拒絕了,俞侍郎大人高風亮節,實在是諍臣楷模啊!”
他說完這話,俞不棄的心中瞬間開始罵娘!
當時的情況恰恰相反,那天,承平帝罕見的召集了俞破虜以及內閣的幾位重臣,皇帝讓讓承平帝詳細講一講乃蠻人對涼州攻城戰的詳細情況。
俞破虜便按照俞不凡的奏報大大吹噓了一番,而且特別強調了俞不凡在其中的功勞,卻不料皇帝越聽臉色越差,而一旁的太子以及許嵩都麵露嘲諷之色。
最後承平帝讓俞破虜講一講,乃蠻人占盡了兵力上的優勢,而且又占據著攻城的主動權,就算攻城失敗,也可以從容撤退。
可是,為什麽乃蠻人會潰敗的如此迅速,並且成建製地選擇投降,這其中是否有陰謀?
俞破虜支支吾吾,最後一句也沒講出來。
他不敢講,畢竟有第一次涼滄河之戰後,廠衛的先例在前麵。
如果他說是真投降,萬一乃蠻人以後又造反,那隻憑他這句話,俞家必定是抄架滅族的大罪,可如果他說是假投降,他又拿不出明顯的證據,證明乃蠻人藏著什麽陰謀。
承平帝並沒有因此斥責俞破虜,反而自誇了一句,說自己把俞不凡派去涼州,果然是慧眼識英才。
可是俞破虜侍君多年,對於皇帝的習慣一清二楚,如何不知道皇帝的這句話中,根本就是滿滿的諷刺,他猜想,這一次俞不凡極有可能闖下了什麽禍,皇帝的心中極為不滿,這是要給俞家一個下馬威。
所以他才不得不謙虛一番,說俞不凡初到涼州,辦事不力,有負聖上所托,不敢想要封賞之類雲雲。
俞破虜所說也有道理,涼州積弊三十年,如果全甩在上任不到十天的俞不凡頭上,怎麽都不公平,承平帝也就沒有再說下去,最後,皇帝定下了大方略,關於乃蠻人投降的真偽性,需要先看一看,等了解了情況,問清了案件,再作打算。
當日內閣中的一切,都被皇帝下了封口令,有外泄者即為死罪,即使在俞家,俞破虜也隻是因為要讓俞不棄去執行任務才偷偷告知了他。
可不知為什麽,朝廷卻流傳了另一個版本,說皇上要大肆封賞俞不凡,是俞破虜謙虛,堅決拒絕,皇上才不得不放棄。
而俞家覺得,這個泄密,是皇上有意而為之,是某種試探,所以俞家不敢作任何辯解,隻能讓流言任意橫行。
可是,作為單獨去麵見皇上,並且被皇上派作欽差,主審此案的江瑞,怎麽可能不知道?這個情況,就算皇上不說,鄭階、許嵩又怎麽會不把當時的情形偷偷告訴他?
可是江瑞偏偏在這個時候,當著俞不棄的麵,大誇俞不凡,這其中必然帶著試探,而且極可能是皇帝授意的試探,顯然是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
俞不棄的心中無比憤怒,當時在內閣的,也有俞破虜在,江瑞用這樣的方式,分明就是一種挑釁!
可當他想到這一切的後手可能是皇上的時候,俞不棄卻再也生不起反抗的念頭,如果要翻臉,翻的不是江瑞的臉,而是皇帝的臉,江瑞真的不敢。
他反而連連搖頭,滿臉難色,順著江瑞的話繼續向下說:“江大人對我們俞家可是不夠了解啊,您剛才也說過,木秀於林,風必吹之,表麵上看起來,大淵朝數百年來的風風雨雨,而我俞家卻一直能夠安然無恙,可常人道伴君如伴虎,俞家每時每刻都如履薄冰,從來都不敢懈怠啊!
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麵,俞家從小就教育每一位子孫後輩,要時刻牢記忠君愛國,從來不敢胡作非為,飛揚跋扈,生怕自己一個不慎,給俞家帶來滅頂之災。”
江瑞連連點頭:“俞家曆數百年而長青,確實不凡,俞不凡俞千戶去涼州不到半月,就能帶著六十幾名涼州衛士兵立下如此大功,俞家的家教淵源,可見一斑!”
俞不棄心頭咯噔一下,江瑞其他誇人的話,他都聽不到,可是他注意到,江瑞特別強調六十幾名涼州衛士兵,言下之意,明顯是責怪俞不凡去涼州半月,居然沒有及時把涼州衛人員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報朝廷,而且還在暗示,俞不凡此舉似是在俞家的授意之下進行,這樣如果牽扯起來,俞家的風險可就大了。
關於涼州的兵備情況,屬於兵部的責任,雖然這與五散關的信息傳遞有關,但是兵部的責任無可推卸,作為兵部侍郎,俞破虜絕對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