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歌舞中宵興未闌,一年一度此狂歡。
廣場集結人如海,都向天安門上看。
傳說大宋年間,八百裏梁山泊有個前名,喚作張澤泊。泊內梁山被分作四大主峰,亦有個前名,一個喚作龜背山,一個喚作鳳凰山,一個喚作白虎山,一個喚作烏龍山。此一迴單道這烏龍山。這烏龍山上有座古刹,正建在龍頭山崖之上,崖下正是張澤泊,張澤泊自然深不見底。這古刹自然喚作烏龍寺。寺裏有一老僧獨住,平日裏隻顧清修,日夜都愛念經,因此喚作“法文”。
隻說是日夜裏,法文老僧如往常一般,秉燭達旦,念誦經文。正念之間,忽聽得窗前有人咳聲。老道便來窗邊,探窗看了,隻見一個黑漢在窗外聽經。那黑漢甚麽樣貌?但見:
目若朗星,通透千點明光;眉似劍戟,橫插兩邊入鬢。耳堪垂露,正是龍壽之相;鼻如懸膽,卻有虎福之姿。嘴方口正,掛搭三綹髭須;唇紅齒白,吐納淩雲誌氣。天庭飽滿,善存凡塵爵祿;地閣方圓,好有九霄官職。年及三旬,值得錦繡年華;身軀七尺,獲取胸襟軒昂。
法文老僧見了,忙來問道:“施主也愛經文麽?”那黑漢道:“俺不懂這些,隻是聽了聲響,心底好奇,便來看視一遭。”法文道:“既如此,不妨進來聽了。”於是請那黑漢入大雄寶殿坐下。二人左右坐定,法文又來誦經。看看一卷經書誦罷,那黑漢卻聽得仔細,法文就來請吃茶。二人吃茶以畢,法文說道:“施主肯深夜來聽貧僧念經,雖非我佛門子弟,然難得施主有一顆虔誠之心。可貧僧在此清修多年,從未拜識尊顏。恕貧僧多嘴,敢問高姓大名,貴宅居處?”那黑漢答道:“俺的住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法文不解,問道:“貧僧愚鈍,還請施主明言告之。”那黑漢道:“也罷,實話說了,俺正是那張澤泊下黑龍,名喚敖仲。已然聽方丈誦經二十餘年,隻是怕叨擾方丈清修,因此不曾露麵相見。隻因今日心裏煩悶,夜裏出水散心,方才聽方丈誦經,聽得入迷,便想請方丈與俺舒散心緒。”法文聞言,也不驚駭。自做了和尚,便是修佛,怎會懼怕鬼神?心平氣和道:“貧僧一介凡夫俗子,雖不知能否舒散龍君心緒,但願洗耳恭聽。”那敖仲長歎一聲道:“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今大禍將至,這一方黎民百姓卻還不自知。如之奈何?”法文聞言大驚,忙來問道:“龍君怎地這般說,卻是甚麽大禍?”敖仲道:“夜來早晨,上天玉帝下旨:‘因此地百姓不敬神佛,專造惡孽。為做懲戒,教這一方土地大旱三年。教使得下界寸草難生,人畜難活。’我有意為百姓請命,隻得了迴話:‘孰若違令,定斬不饒。’因此俺夜不能寐。”法文聽了這話,大驚失色,又來問道:“龍君管理雨水,卻不能拯救黎民百姓麽?”敖仲歎道:“俺有心要救,縱然身死無憾,怎奈何雨符水具皆被天帝收去,封鎖在天宮甲仗庫內。四周江河湖泊皆有天兵守把。俺小小一條烏龍,再無他法降雨,法子不得分毫。”說了,兩個也不念經,隻顧唉聲歎氣。當夜不歡而散。
看看許多時日,正是:風不來樹不響,雲不聚雨不下。正如敖仲所言,三年大旱已至。俗話說:豆子開花,墒溝摸蝦。這春種夏長,正是要雨水最勤之時,怎耐得住這般大旱?又數月不曾見雨水,看那天今時卻睜眼,禾苗枯黃,水井幹涸,大地龜裂,江河斷流,湖泊低矮。百姓每每求雨,終不得果,隻得四散奔走,去他處過活,不遠走的,也隻能賴在地裏等死。法文老僧也隻得誦經,祈求上天寬恕,每日如此,不敢怠慢分毫。
是日夜裏,法文將來掌燈,隻聽有人敲門。法文開門看時,還是敖仲龍君到此。法文不敢怠慢,忙請入內。當下兩個坐了,敖仲歎一口氣道:“眼見得水泊水少,又不能征用,這方百姓真個可憐。”法文道:“是也不是。”敖仲問道:“此話何意?”法文答道:“是者,作惡多端該罰;不是者,無辜之人枉死。”敖仲皺起眉頭,說道:“今日清晨,我又去天庭上表,朝見了玉帝。怹老人家依舊不願撤迴聖命,如之奈何?”法文聽了,哀歎不已。多時,法文卻好奇天庭的事,便來問道:“不知那玉帝下旨批文,也用文房四寶麽?”敖仲道:“龍書案上正是天材地寶,文房四具。”當下說了,敖仲思得龍書案上一個物件,忽得大悟,笑道:“俺有一計,可解燃眉之急。”法文道:“計將安出?”敖仲道:“明日我再去天庭,玉帝龍書案上有那玉筆洗,這一洗水可降大雨。屆時盜來一用,為人畜救急。”法文聞言,先是大喜讚道:“真是一場及時雨。”言尤未了,悲從中來,又道:“隻是此事若教玉帝知曉,豈不是殺頭之罪?”敖仲咬牙道:“俺乃本地龍神,黎民叫俺衣食父母,每日參拜上香,我又怎顧得自身安危?”法文道:“既如此,貧僧不再相勸。願為龍君表記功德,教人間傳揚。”敖仲聽了“傳揚”二字,又喜道:“方丈所言,使我茅塞頓開。我卻有個法子,可免遭殺身之禍。”法文又來問如何?敖仲道:“俺自去天庭盜取筆洗下雨,這個不必擔憂。唯獨求方丈自明日起,與此地各莊傳下文書,就說:‘五日後定有一場及時大雨,隻是雨後不得有人焚香燒紙感謝上天。’這樣玉帝日理萬機,自然不知,俺的性命自然可保。”法文道:“這個好辦。俗話說:澆樹澆根,交人交心。貧僧當一力盡職。”兩個說定了,當夜散去。
法文就把文書四散,各地人民得知,都願遵從。話休絮繁,隻說第五日,法文老僧早早起來洗漱,吃了早齋,就來大雄寶殿外了望天空。隻是苦等半日,看看日上三竿,正是晴空萬裏。又等到午後,依舊不見一片雲彩,更不見一滴雨水。法文心中焦急:“怕不是龍君盜水,被發現了。”心中當下泄了半邊氣兒。苦苦望到斜陽,隻見西北乾天飄來一溜烏雲,那雲頭輾轉翻滾,如快馬奔騰,似大鵬展翅,徑直望這裏撲來。一時間狂風大作,霎時間陰雲遮天蔽日。當下百姓見了,一個個又驚又喜。有好事的,就在人群裏喊道:“命不該絕,救星到了!真如那方丈所言,果真來了及時雨!”話音未落,隻見那銅錢大的雨點吧嗒吧嗒落下。不一時,下起瓢潑大雨。真是一場好雨,如何見得?但見:
那閃、那雷、那風、那雲、那雨。閃接著雷,雷催著風,風吹著雲,雲下著雨。直下得溝滿河淌,直下得人歡畜躍,直下得田濕禾潤,直下得天下太平。
不知下了多久,看看雨過天晴,黎民百姓誰不感謝這一場及時雨?隻是都得了烏龍寺法文方丈的文書,因此都隻在心中感激,都不焚香燒紙。唯有一處,正是偏僻的山村,這村中隻有三五戶人家,正是深山老林的常客,鬥大的字不識半升,自然不見寺廟書文。當時村中一個老漢見這一場及時雨,一時興起,便來焚香燒紙,感謝天地。這正是一個禍端。
隻說雨後一日,法文依舊掌燈誦經,念到一半,隻見敖仲龍君急忙入內來。失魂落魄道:“大事不好,俺的事情發了。”法文大驚,才道:“貧僧曾下了文書,怎能事發?”敖仲就把前事說了:“有偏僻山村老漢,焚香燒紙,感謝天地,玉帝自然得知,當下拍案大怒,已然下令巡查此事。俗話說:石灰摸牆也透風。恐我時日不多了。”法文拍手跺腳道:“都是貧僧疏忽,卻叫龍君至此,如何恕罪?”敖仲道:“俺此次前來,正是要求方丈搭救則個。”法文聞言,忙道:“正該救贖疏忽之過,有何辦法,但請龍君直言。”敖仲道:“明日午時三刻,方丈便朝山崖下張澤泊看視,若泊裏風平浪靜,俺算是躲過了一場殺身大禍;若要是泊裏風卷浪滾,泛出三團血色浪頭來,這便是俺的性命沒了。屆時望方丈找一口大缸,一把笊籬,就來泊邊,將三個血色浪頭撈到缸裏,再用白布封嚴,抬迴廟內,隻需供奉七七四十九天,再敞開這缸,俺自可死而複蘇。”法文聽的真切,當即答應。
次日,法文老僧請幾個火工道人準備這許多物件,把缸抬到泊邊,手裏抓了笊籬,就來看視泊水。看看正是午時三刻,張澤泊依舊風平浪靜。法文心中暗自竊喜,以為龍君脫離苦難。誰知一眨眼的功夫,半天空中卷起一陣旋風,那旋風唿唿刮著泊水,就見左旋右轉,越刮越大,當時便刮得風浪滾滾。說時遲,那時快。忽見水泊裏冒出三朵血色浪頭,隨之風平浪靜。法文心知肚明,龍君已然伏誅,淚流滿麵,就來打撈三朵浪頭都到缸裏,又用白布封存。教火工道人抬迴山上寺廟裏供奉。
不必細數,隻說四十九日已到,法文老僧又來壇前念經。念到一半,忽聽缸中有嬰兒啼哭之聲,法文這才迴想起,又掐指一算,今日正是四十九日,便忙來打開缸子。就見得缸內坐了一個嬰兒,白白胖胖,憨態可掬。法文心知:“想必這便是龍君幻化。”就把這娃娃養在寺廟裏,每日都背著下山去,化緣時,又教小子吃百家奶。時過境遷,眼見得這孩子長成七八歲。是日,二人又下山來化緣,法文正在村頭,敖仲卻在巷尾。當時敖仲見一股旋風從天降落,迴身來謂法文道:“玉帝得知俺死而複生,遣天兵天將來抓俺。”法文道:“既如此,你逃命去吧。”敖仲當即磕了三個響頭,哭道:“養育之恩,日後定報。”說罷,頭也不迴走了。法文見走了孩兒,心如死灰,沒過三五載,鬱鬱而終。
卻說敖仲奔逃一路,後麵緊跟一陣昏黃的旋風。兩個沒日沒夜,兜兜轉轉來至鄆城縣,卻在一個河邊停住了腳。隻見這條河黑黢黢,不見魚蝦。河邊一位老嫗,正手拿篦子,沾著烏水梳頭,就把滿頭白發染成黑色。敖仲並非凡夫俗子,見這老嫗頭冒金光,心知定是大羅金仙。眼見得跑不過那陣旋風,就來跪拜,懇求救命。老嫗不慌不忙道:“好小子,跑了一臉土,快洗把臉。老身再來救你。”敖仲聞言,就來黑河裏洗臉。剛把臉洗完,就見旋風早到跟前。敖仲大驚,被嚇得三魂蕩蕩,七魄悠悠。心道:“終是難逃一死!”正要赴死時,隻聽風裏一個天兵問道:“咱追的正是這個崽麽?”另一個天兵道:“咱追的是個白臉兒,這老嫗膝下是個黑臉兒,怎是一個?還不趕路要緊!”兩個說罷,駕風望大道去了。
敖仲這才大悟,原來老嫗教他洗臉,正是救他的命。忙來磕頭謝恩。敖仲得了性命,心寬許多,隻是不解這水因何是黑色,便來詢問老嫗。那老嫗道:“此河便是你的手筆,當時你偷了玉帝筆洗,這水是帶了墨跡,因此變黑,終年洗脫不掉。你且順河向東逃命去罷。”敖仲又謝了一遭,才望東去。
敖仲一路上化緣要飯,勉強過活。直到一個去處,正是宋家莊,敖仲就來化緣。當下宋太公在家,看了這個小子覺得可憐,且自家長子宋海,次子宋河都戰死在外,膝下無子,便收留敖仲為膝下,視作親子恩愛。宋太公供他吃穿用度,讀書識字,自此起個姓名喚作:宋江。
歌舞中宵興未闌,一年一度此狂歡。
廣場集結人如海,都向天安門上看。
傳說大宋年間,八百裏梁山泊有個前名,喚作張澤泊。泊內梁山被分作四大主峰,亦有個前名,一個喚作龜背山,一個喚作鳳凰山,一個喚作白虎山,一個喚作烏龍山。此一迴單道這烏龍山。這烏龍山上有座古刹,正建在龍頭山崖之上,崖下正是張澤泊,張澤泊自然深不見底。這古刹自然喚作烏龍寺。寺裏有一老僧獨住,平日裏隻顧清修,日夜都愛念經,因此喚作“法文”。
隻說是日夜裏,法文老僧如往常一般,秉燭達旦,念誦經文。正念之間,忽聽得窗前有人咳聲。老道便來窗邊,探窗看了,隻見一個黑漢在窗外聽經。那黑漢甚麽樣貌?但見:
目若朗星,通透千點明光;眉似劍戟,橫插兩邊入鬢。耳堪垂露,正是龍壽之相;鼻如懸膽,卻有虎福之姿。嘴方口正,掛搭三綹髭須;唇紅齒白,吐納淩雲誌氣。天庭飽滿,善存凡塵爵祿;地閣方圓,好有九霄官職。年及三旬,值得錦繡年華;身軀七尺,獲取胸襟軒昂。
法文老僧見了,忙來問道:“施主也愛經文麽?”那黑漢道:“俺不懂這些,隻是聽了聲響,心底好奇,便來看視一遭。”法文道:“既如此,不妨進來聽了。”於是請那黑漢入大雄寶殿坐下。二人左右坐定,法文又來誦經。看看一卷經書誦罷,那黑漢卻聽得仔細,法文就來請吃茶。二人吃茶以畢,法文說道:“施主肯深夜來聽貧僧念經,雖非我佛門子弟,然難得施主有一顆虔誠之心。可貧僧在此清修多年,從未拜識尊顏。恕貧僧多嘴,敢問高姓大名,貴宅居處?”那黑漢答道:“俺的住處,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法文不解,問道:“貧僧愚鈍,還請施主明言告之。”那黑漢道:“也罷,實話說了,俺正是那張澤泊下黑龍,名喚敖仲。已然聽方丈誦經二十餘年,隻是怕叨擾方丈清修,因此不曾露麵相見。隻因今日心裏煩悶,夜裏出水散心,方才聽方丈誦經,聽得入迷,便想請方丈與俺舒散心緒。”法文聞言,也不驚駭。自做了和尚,便是修佛,怎會懼怕鬼神?心平氣和道:“貧僧一介凡夫俗子,雖不知能否舒散龍君心緒,但願洗耳恭聽。”那敖仲長歎一聲道:“常言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如今大禍將至,這一方黎民百姓卻還不自知。如之奈何?”法文聞言大驚,忙來問道:“龍君怎地這般說,卻是甚麽大禍?”敖仲道:“夜來早晨,上天玉帝下旨:‘因此地百姓不敬神佛,專造惡孽。為做懲戒,教這一方土地大旱三年。教使得下界寸草難生,人畜難活。’我有意為百姓請命,隻得了迴話:‘孰若違令,定斬不饒。’因此俺夜不能寐。”法文聽了這話,大驚失色,又來問道:“龍君管理雨水,卻不能拯救黎民百姓麽?”敖仲歎道:“俺有心要救,縱然身死無憾,怎奈何雨符水具皆被天帝收去,封鎖在天宮甲仗庫內。四周江河湖泊皆有天兵守把。俺小小一條烏龍,再無他法降雨,法子不得分毫。”說了,兩個也不念經,隻顧唉聲歎氣。當夜不歡而散。
看看許多時日,正是:風不來樹不響,雲不聚雨不下。正如敖仲所言,三年大旱已至。俗話說:豆子開花,墒溝摸蝦。這春種夏長,正是要雨水最勤之時,怎耐得住這般大旱?又數月不曾見雨水,看那天今時卻睜眼,禾苗枯黃,水井幹涸,大地龜裂,江河斷流,湖泊低矮。百姓每每求雨,終不得果,隻得四散奔走,去他處過活,不遠走的,也隻能賴在地裏等死。法文老僧也隻得誦經,祈求上天寬恕,每日如此,不敢怠慢分毫。
是日夜裏,法文將來掌燈,隻聽有人敲門。法文開門看時,還是敖仲龍君到此。法文不敢怠慢,忙請入內。當下兩個坐了,敖仲歎一口氣道:“眼見得水泊水少,又不能征用,這方百姓真個可憐。”法文道:“是也不是。”敖仲問道:“此話何意?”法文答道:“是者,作惡多端該罰;不是者,無辜之人枉死。”敖仲皺起眉頭,說道:“今日清晨,我又去天庭上表,朝見了玉帝。怹老人家依舊不願撤迴聖命,如之奈何?”法文聽了,哀歎不已。多時,法文卻好奇天庭的事,便來問道:“不知那玉帝下旨批文,也用文房四寶麽?”敖仲道:“龍書案上正是天材地寶,文房四具。”當下說了,敖仲思得龍書案上一個物件,忽得大悟,笑道:“俺有一計,可解燃眉之急。”法文道:“計將安出?”敖仲道:“明日我再去天庭,玉帝龍書案上有那玉筆洗,這一洗水可降大雨。屆時盜來一用,為人畜救急。”法文聞言,先是大喜讚道:“真是一場及時雨。”言尤未了,悲從中來,又道:“隻是此事若教玉帝知曉,豈不是殺頭之罪?”敖仲咬牙道:“俺乃本地龍神,黎民叫俺衣食父母,每日參拜上香,我又怎顧得自身安危?”法文道:“既如此,貧僧不再相勸。願為龍君表記功德,教人間傳揚。”敖仲聽了“傳揚”二字,又喜道:“方丈所言,使我茅塞頓開。我卻有個法子,可免遭殺身之禍。”法文又來問如何?敖仲道:“俺自去天庭盜取筆洗下雨,這個不必擔憂。唯獨求方丈自明日起,與此地各莊傳下文書,就說:‘五日後定有一場及時大雨,隻是雨後不得有人焚香燒紙感謝上天。’這樣玉帝日理萬機,自然不知,俺的性命自然可保。”法文道:“這個好辦。俗話說:澆樹澆根,交人交心。貧僧當一力盡職。”兩個說定了,當夜散去。
法文就把文書四散,各地人民得知,都願遵從。話休絮繁,隻說第五日,法文老僧早早起來洗漱,吃了早齋,就來大雄寶殿外了望天空。隻是苦等半日,看看日上三竿,正是晴空萬裏。又等到午後,依舊不見一片雲彩,更不見一滴雨水。法文心中焦急:“怕不是龍君盜水,被發現了。”心中當下泄了半邊氣兒。苦苦望到斜陽,隻見西北乾天飄來一溜烏雲,那雲頭輾轉翻滾,如快馬奔騰,似大鵬展翅,徑直望這裏撲來。一時間狂風大作,霎時間陰雲遮天蔽日。當下百姓見了,一個個又驚又喜。有好事的,就在人群裏喊道:“命不該絕,救星到了!真如那方丈所言,果真來了及時雨!”話音未落,隻見那銅錢大的雨點吧嗒吧嗒落下。不一時,下起瓢潑大雨。真是一場好雨,如何見得?但見:
那閃、那雷、那風、那雲、那雨。閃接著雷,雷催著風,風吹著雲,雲下著雨。直下得溝滿河淌,直下得人歡畜躍,直下得田濕禾潤,直下得天下太平。
不知下了多久,看看雨過天晴,黎民百姓誰不感謝這一場及時雨?隻是都得了烏龍寺法文方丈的文書,因此都隻在心中感激,都不焚香燒紙。唯有一處,正是偏僻的山村,這村中隻有三五戶人家,正是深山老林的常客,鬥大的字不識半升,自然不見寺廟書文。當時村中一個老漢見這一場及時雨,一時興起,便來焚香燒紙,感謝天地。這正是一個禍端。
隻說雨後一日,法文依舊掌燈誦經,念到一半,隻見敖仲龍君急忙入內來。失魂落魄道:“大事不好,俺的事情發了。”法文大驚,才道:“貧僧曾下了文書,怎能事發?”敖仲就把前事說了:“有偏僻山村老漢,焚香燒紙,感謝天地,玉帝自然得知,當下拍案大怒,已然下令巡查此事。俗話說:石灰摸牆也透風。恐我時日不多了。”法文拍手跺腳道:“都是貧僧疏忽,卻叫龍君至此,如何恕罪?”敖仲道:“俺此次前來,正是要求方丈搭救則個。”法文聞言,忙道:“正該救贖疏忽之過,有何辦法,但請龍君直言。”敖仲道:“明日午時三刻,方丈便朝山崖下張澤泊看視,若泊裏風平浪靜,俺算是躲過了一場殺身大禍;若要是泊裏風卷浪滾,泛出三團血色浪頭來,這便是俺的性命沒了。屆時望方丈找一口大缸,一把笊籬,就來泊邊,將三個血色浪頭撈到缸裏,再用白布封嚴,抬迴廟內,隻需供奉七七四十九天,再敞開這缸,俺自可死而複蘇。”法文聽的真切,當即答應。
次日,法文老僧請幾個火工道人準備這許多物件,把缸抬到泊邊,手裏抓了笊籬,就來看視泊水。看看正是午時三刻,張澤泊依舊風平浪靜。法文心中暗自竊喜,以為龍君脫離苦難。誰知一眨眼的功夫,半天空中卷起一陣旋風,那旋風唿唿刮著泊水,就見左旋右轉,越刮越大,當時便刮得風浪滾滾。說時遲,那時快。忽見水泊裏冒出三朵血色浪頭,隨之風平浪靜。法文心知肚明,龍君已然伏誅,淚流滿麵,就來打撈三朵浪頭都到缸裏,又用白布封存。教火工道人抬迴山上寺廟裏供奉。
不必細數,隻說四十九日已到,法文老僧又來壇前念經。念到一半,忽聽缸中有嬰兒啼哭之聲,法文這才迴想起,又掐指一算,今日正是四十九日,便忙來打開缸子。就見得缸內坐了一個嬰兒,白白胖胖,憨態可掬。法文心知:“想必這便是龍君幻化。”就把這娃娃養在寺廟裏,每日都背著下山去,化緣時,又教小子吃百家奶。時過境遷,眼見得這孩子長成七八歲。是日,二人又下山來化緣,法文正在村頭,敖仲卻在巷尾。當時敖仲見一股旋風從天降落,迴身來謂法文道:“玉帝得知俺死而複生,遣天兵天將來抓俺。”法文道:“既如此,你逃命去吧。”敖仲當即磕了三個響頭,哭道:“養育之恩,日後定報。”說罷,頭也不迴走了。法文見走了孩兒,心如死灰,沒過三五載,鬱鬱而終。
卻說敖仲奔逃一路,後麵緊跟一陣昏黃的旋風。兩個沒日沒夜,兜兜轉轉來至鄆城縣,卻在一個河邊停住了腳。隻見這條河黑黢黢,不見魚蝦。河邊一位老嫗,正手拿篦子,沾著烏水梳頭,就把滿頭白發染成黑色。敖仲並非凡夫俗子,見這老嫗頭冒金光,心知定是大羅金仙。眼見得跑不過那陣旋風,就來跪拜,懇求救命。老嫗不慌不忙道:“好小子,跑了一臉土,快洗把臉。老身再來救你。”敖仲聞言,就來黑河裏洗臉。剛把臉洗完,就見旋風早到跟前。敖仲大驚,被嚇得三魂蕩蕩,七魄悠悠。心道:“終是難逃一死!”正要赴死時,隻聽風裏一個天兵問道:“咱追的正是這個崽麽?”另一個天兵道:“咱追的是個白臉兒,這老嫗膝下是個黑臉兒,怎是一個?還不趕路要緊!”兩個說罷,駕風望大道去了。
敖仲這才大悟,原來老嫗教他洗臉,正是救他的命。忙來磕頭謝恩。敖仲得了性命,心寬許多,隻是不解這水因何是黑色,便來詢問老嫗。那老嫗道:“此河便是你的手筆,當時你偷了玉帝筆洗,這水是帶了墨跡,因此變黑,終年洗脫不掉。你且順河向東逃命去罷。”敖仲又謝了一遭,才望東去。
敖仲一路上化緣要飯,勉強過活。直到一個去處,正是宋家莊,敖仲就來化緣。當下宋太公在家,看了這個小子覺得可憐,且自家長子宋海,次子宋河都戰死在外,膝下無子,便收留敖仲為膝下,視作親子恩愛。宋太公供他吃穿用度,讀書識字,自此起個姓名喚作: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