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話說張覺、景東明兩個連夜從營州走了,一路上東逃西奔,卻似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獨自貼天飛;漏網的活魚,乘水勢翻身衝浪躍。不分遠近,豈顧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腳快有如臨陣馬。張覺道:“見今如何是好?”景東明道:“且迴平州,重整旗鼓。”兩個說定,先望平州去。一路狂奔至城下,卻見一夥遼兵在城上,為首正是那個書生,書生見張覺到此,笑道:“將軍遠道而來,小生當盡地主之誼。”張覺聞言,心下大怒,景東明道:“定是九尾狐易鳴,將把軍印予他,因此賺了城池。”張覺怒罵道:“忘恩負義的狗奴才。”上麵書生道:“你等何不來受降?我可考慮勸勸我家大王高抬貴手,放你們一馬如何?”張覺又罵道:“誓死不降金狗!”罵完,奔往大宋走了,這二人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行過了幾處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自古有幾般?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二人心慌搶路,正不知投那裏去的是。一迷地行了旬日之上,在路卻走到燕京城。入得城來,見這市井鬧熱,人煙輳集,車馬駢馳,一百二十行經商買賣,諸物行貨都有,端的整齊。張覺、景東明二人尋路來至宣撫司衙門,拜見宣撫王安中。當下天氣將到十一月份前後,又是巳牌時分,卻值退了早衙,府衙前靜悄悄地。張覺、景東明二人不管不顧,忙來敲開門看時,隻見府衙裏走出一個吏員來。吏員問道:“來者何人?”張覺道:“煩請通報,平州節度使張覺,特來拜見王安中,王宣撫。”那吏員聽得是節度使,忙請入內,引入一處客房暫歇,稟道:“大人捎待,我這便通報。”言畢去了,不一時迴來道:“二位便來。”當下引入正廳大堂,看一人坐在上首。張覺、景東明看那人時,怎生模樣?有詩為證:
方方正正一張臉,蕩蕩飄飄三綹須。
胖胖圓圓肢四體,搖搖擺擺此身軀。
那上首的大人,正是王安中,表字履道,雅號初寮。祖居中山曲陽人氏。年少時曾從師蘇軾、晁說之。當時晁說之以為學當謹初,故牓其室為初寮。於哲宗元符三年中得進士。自道君皇帝時曆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後以諂事宦官梁師成、交結蔡攸獲進,又附和宦官童貫、大臣王黼,讚成複燕山之議,出鎮燕山府。當下王安中邀請張覺至堂上,張覺二人拜罷,起居已了,侍立在麵前。王安中道:“節度遠道而來,先請入座,吃杯茶水。”張覺就坐下首,景東明做了客席。左右上來瓜果點心香茶等物,張覺二人卻也餓了,就先來吃喝。待吃茶以畢,王安中道:“前次收得將軍大捷的消息,我亦替將軍上報朝廷,不知下達如何?”張覺急切道:“大人有所不知,前次確實勝了一場,如今卻敗了,平州已然失守。我等此來,便是求大宋出兵,奪迴平州。”王安中聞言大驚,乃道:“怎會如此?我這裏不曾收到傳報。”張覺就把備細道來:“自大敗金國大將完顏闍母,並向朝廷報捷以來,數月無事。後金國遣完顏宗望接管完顏闍母本軍,不一月我軍內憂外患,抵擋不得,因此連夜到此。”王安中聞言道:“將軍勿憂,既如此,我再上報朝廷,以求援兵助將軍一臂之力。”當日便寫下奏章,上達天聽不提。
張覺就在府中住了半月之上,看看又到十一月中旬。完顏宗望遣使到燕京城宣撫司衙門,早有小吏來報與王安中知道,王安中大驚,先找來張覺道:“見今金國使臣到此,定是為你而來,唯恐他捉你迴去,我不好辦。”張覺聞言大驚,忙來拜倒,磕頭如搗蒜一般,乃道:“還請大人救一救則個。”王安中歎道:“也罷,佛語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且藏身在此,莫要現身,一切有我。”張覺千恩萬謝。王安中便教貼身伴當引張覺藏在甲仗庫裏。親自當堂見了使者,使者道:“自我朝與宋國結盟以來,並無多擾,前月張覺聚眾叛金,投靠你國。今奉我朝禦弟大王完顏宗望的命,特來索要叛國賊首張覺。望貴國以大局為重,盟約為準,勿要背信棄義。”王安中道:“以你所言,我這略有耳聞,隻是沒有這個人。”使者道:“如何沒有?”王安中道:“不信你搜便是。”於是親引著金國使者,前後各個屋子格子都搜了一遭,卻不見此人。王安中道:“使者若不滿意,可全城搜捕,我等絕無二言。”使者心知肚明,也不敢得寸進尺,隻得謝過,訕訕而歸。
隻說金國使者迴稟完顏宗望其中備細,完顏宗望大怒,拍案道:“好個宋國,竟如此不知廉恥,私藏我大金叛賊,豈不是撕毀盟約?”此後每每下書傳使,索要張覺,更加急迫。王安中苦挨半月,正是十二月份。實在難捱,又來問張覺,張覺一力隻求救命。王安中歎道:“他那裏勒逼的緊,我隻好送一個人頭過去,叫他息事寧人,將軍意下如何?”張覺道:“最好,不知送誰的頭去?”王安中道:“就你身旁那個,也算主謀,送去便好。”張覺正猶豫,景東明道:“送我的頭去,能保我家將軍性命麽?”王安中斬釘截鐵道:“隻要你肯,我自然保得張覺性命。”景東明慨然道:“既如此,我願用我項上人頭,換我家將軍一條生路!還望大人勿要食言。”王安中隻是頷首,張覺則不言不語。景東明先對王安中拜了三拜,又謂張覺道:“將軍,自小將跟隨將軍以來,每每出謀劃策,計成皆有賞賜,計敗亦有懲罰。然從始至終,但凡我計,將軍無不聽從。能得將軍這般信任,實乃三生之所幸,古人言:士為知己者死。今番小將死了,也是自願,隻願我家將軍日後能重整旗鼓,再做那輔遼抗金的英雄。”說罷,又對張覺拜了四拜。張覺聞言垂淚,乃道:“兄弟,哥哥送你一程。”兩個說了,攙扶起來,出院外去。張覺目送,景東明遂拔劍自刎。有詩歎道:
兄弟魂歸分已遲,麾前帳下任軍師。
今番意死見生欲,斷絕將軍貪與癡。
張覺見景東明跌入塵埃,便向前來,緊緊抱著景東明的屍體,痛哭流涕。王安中見狀,隻來寬慰,遣人攙走張覺。見張覺走了,令人將景東明的首級裝入木匣,遣使送去完顏宗望處。早有探馬報知完顏宗望說道:“宋國來使,說要獻上叛金國者首級。”完顏宗望聞言大喜,忙請入內。大宋來使謊稱張覺已死,現有主犯景東明人頭在此為證。完顏宗望見首級果然是張覺身旁之人,便信以為真。左右又是那書生奏道:“還是大王心好,聽宋國官僚言語便信以為真。”完顏宗望問道:“先生何出此言?”那書生道:“我且算過一卦,張覺並未身死,此乃宋國奸計,以求息事寧人罷了。”完顏宗望怒道:“宋朝安敢如此?我必稟明我王,教那宋國不敢小覷我等。”於是,一麵上書與金國郎主知道,一麵下書與王安中要人。
卻說金國書信連連催促王安中交出張覺,信中言語愈來愈激烈,皆是甚麽:“不交此人,兩國盟約恐不能長久,兩國和平恐不能長久。”諸如此類,雲雲。王安中自思忖道:“雖曾答應保其性命,然不可將大宋置於此地。”不得已,把張覺引出來,數落他的罪狀,乃道:“非是我食言而肥,實乃金國節節相逼,奈何不得。今用你項上人頭,換我大宋太平罷。”張覺聞言,大罵宋人,罵不絕口:“你等如何這般不講信義!”王安中亦無奈,叫人斬訖來報。左右推張覺出門,張覺還在那裏謾罵。正要斬首,忽聞:“刀下留人!”那行刑劊子看了,是個將軍打扮,當即停手。那將軍問道:“這是張覺?”行刑劊子答道:“正是。”那將軍道:“你且慢動手,容我與王安中大人商議了再說。”那劊子聞言,連聲答應。
那將軍大跨步進來,左右王安中的伴當忙來攔著道:“將軍,且容我稟報則個。”那將軍道:“俺不用你,退下。”言畢,自顧自闖門來。王安中正在堂上等候消息,忽聞腳步聲,盔甲聲叮當亂響,一眼望去,正看見那將軍。這將軍是誰?正是郭藥師。這郭藥師原是遼國大將,自金國壯大以來,郭藥師不敵金國,被迫投宋。當下王安中謂郭藥師道:“將軍如何不守城池,到我這裏何為?”郭藥師道:“俺聽聞遼國降將張覺在你這裏,又聽聞那金國崽子催促的緊,方才來此,見了你要斬那張覺,俺來勸你作罷的,幸好趕上了。”王安中道:“將軍,我若不殺他,宋金盟約必毀。”郭藥師道:“金國狼子野心,遼國滅時,盟約如何不毀?”不待王安中搭話,又道:“我自是大遼的將軍,如今投靠大宋,以來屢立戰功,固守邊疆,到如今許多時日,若你這般便殺張覺,我等許多降將如何自處?若其索要非張覺,乃我郭藥師,又當如何?”王安中深知其意,恐毀壞人心,隻得放了張覺。當時教停手,引張覺迴來。張覺見狀,忙來磕頭致謝,將軍威嚴蕩然無存。郭藥師忙來攙扶:“將軍請起,如今我二人有意放你,再做大宋的將軍如何?”張覺思索一番:
“想我人生,自大遼登榜以來,好似大鵬騰空,本要為我大國爭光,卻淪落國破家亡,無奈投金,金國待我如何?又無奈投宋,宋國待我又如何?方才半死之軀,深感大起大落,如今六個兄弟,生死離別,再難舒展壯誌,怎有淩雲胸襟?罷!罷!罷!”
思罷,歎口氣道:“求二位大人放過我罷,如今我心如死灰,不願續職。感謝不殺之恩,餘生願做良民便好。”郭藥師與王安中相視無言,沉默半晌,郭藥師開口道:“既然如此,你自便吧。”又謂王安中道:“那郭某便不多叨擾,告辭。”說完,轉身去了。王安中見狀,心中五味雜陳,歎口氣道:“這郭藥師,來去如風,性急如火,為了救你性命,千裏迢迢親自而來,我若不從,以他的性子,怕不是把我斬於劍下了。”說了,苦笑一番。笑罷,又道:“如今留你性命,你自去罷。”張覺聞言,便向王安中辭行,轉身走了。王安中目送張覺遠去,心中歎息,不必絮繁。
再說張覺離開燕京,一路不知望哪裏去,渾渾噩噩卻來到代州五台山。是夜,張覺自上山來,敲開佛門,有小沙彌開門道:“施主如何深夜至此?”張覺道:“一路隻是行走,不曉得天時,因此錯過了宿頭,我知佛家大開方便之門,特來借宿一宵。”小沙彌聞言,覺得可憐,便引入客房裏歇了。從此張覺暫住這方寸之間,不知過了多久,有智真長老請張覺到方丈。長老邀張覺向客席而坐,智真長老道:“施主且請拜茶。”隻見行童托出茶來,智真長老與張覺茶罷,收了盞托。張覺道:“不知長老喚我到此,有何見地?”智真長老道:“我觀你六根盡除,塵緣已了,滿麵佛緣神像,便邀入我空門如何?”張覺道:“小可張覺,識得哀莫大於心死。既然長老法語相邀,我亦如是。”二人說定,智真長老便喚首座、維那商議剃度這人,分付監寺、都寺安排辦齋。當時剃度,智真長老謂張覺道:“如今你六根清淨,遁入佛門,乃至深淺,了卻紅塵,賜名法號,便喚淨玨。”從此,張覺已死,淨玨才生。有詩為證:
國破家亡投大金,又投大宋到如今。
名稱張玨都曾死,清淨六根便斷心。
再說完顏宗望不見張覺人頭,便以張覺反叛金國,宋朝包庇為由,奏請當朝郎主出兵攻宋。此後金朝出兵伐宋,終致靖康之難。此時後話。正是:因果循環神仙意,曆史從來有人書。不知大金出兵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話說張覺、景東明兩個連夜從營州走了,一路上東逃西奔,卻似失群的孤雁,趁月明獨自貼天飛;漏網的活魚,乘水勢翻身衝浪躍。不分遠近,豈顧高低。心忙撞倒路行人,腳快有如臨陣馬。張覺道:“見今如何是好?”景東明道:“且迴平州,重整旗鼓。”兩個說定,先望平州去。一路狂奔至城下,卻見一夥遼兵在城上,為首正是那個書生,書生見張覺到此,笑道:“將軍遠道而來,小生當盡地主之誼。”張覺聞言,心下大怒,景東明道:“定是九尾狐易鳴,將把軍印予他,因此賺了城池。”張覺怒罵道:“忘恩負義的狗奴才。”上麵書生道:“你等何不來受降?我可考慮勸勸我家大王高抬貴手,放你們一馬如何?”張覺又罵道:“誓死不降金狗!”罵完,奔往大宋走了,這二人忙忙似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行過了幾處州府。正是逃生不避路,到處便為家。自古有幾般?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二人心慌搶路,正不知投那裏去的是。一迷地行了旬日之上,在路卻走到燕京城。入得城來,見這市井鬧熱,人煙輳集,車馬駢馳,一百二十行經商買賣,諸物行貨都有,端的整齊。張覺、景東明二人尋路來至宣撫司衙門,拜見宣撫王安中。當下天氣將到十一月份前後,又是巳牌時分,卻值退了早衙,府衙前靜悄悄地。張覺、景東明二人不管不顧,忙來敲開門看時,隻見府衙裏走出一個吏員來。吏員問道:“來者何人?”張覺道:“煩請通報,平州節度使張覺,特來拜見王安中,王宣撫。”那吏員聽得是節度使,忙請入內,引入一處客房暫歇,稟道:“大人捎待,我這便通報。”言畢去了,不一時迴來道:“二位便來。”當下引入正廳大堂,看一人坐在上首。張覺、景東明看那人時,怎生模樣?有詩為證:
方方正正一張臉,蕩蕩飄飄三綹須。
胖胖圓圓肢四體,搖搖擺擺此身軀。
那上首的大人,正是王安中,表字履道,雅號初寮。祖居中山曲陽人氏。年少時曾從師蘇軾、晁說之。當時晁說之以為學當謹初,故牓其室為初寮。於哲宗元符三年中得進士。自道君皇帝時曆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後以諂事宦官梁師成、交結蔡攸獲進,又附和宦官童貫、大臣王黼,讚成複燕山之議,出鎮燕山府。當下王安中邀請張覺至堂上,張覺二人拜罷,起居已了,侍立在麵前。王安中道:“節度遠道而來,先請入座,吃杯茶水。”張覺就坐下首,景東明做了客席。左右上來瓜果點心香茶等物,張覺二人卻也餓了,就先來吃喝。待吃茶以畢,王安中道:“前次收得將軍大捷的消息,我亦替將軍上報朝廷,不知下達如何?”張覺急切道:“大人有所不知,前次確實勝了一場,如今卻敗了,平州已然失守。我等此來,便是求大宋出兵,奪迴平州。”王安中聞言大驚,乃道:“怎會如此?我這裏不曾收到傳報。”張覺就把備細道來:“自大敗金國大將完顏闍母,並向朝廷報捷以來,數月無事。後金國遣完顏宗望接管完顏闍母本軍,不一月我軍內憂外患,抵擋不得,因此連夜到此。”王安中聞言道:“將軍勿憂,既如此,我再上報朝廷,以求援兵助將軍一臂之力。”當日便寫下奏章,上達天聽不提。
張覺就在府中住了半月之上,看看又到十一月中旬。完顏宗望遣使到燕京城宣撫司衙門,早有小吏來報與王安中知道,王安中大驚,先找來張覺道:“見今金國使臣到此,定是為你而來,唯恐他捉你迴去,我不好辦。”張覺聞言大驚,忙來拜倒,磕頭如搗蒜一般,乃道:“還請大人救一救則個。”王安中歎道:“也罷,佛語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且藏身在此,莫要現身,一切有我。”張覺千恩萬謝。王安中便教貼身伴當引張覺藏在甲仗庫裏。親自當堂見了使者,使者道:“自我朝與宋國結盟以來,並無多擾,前月張覺聚眾叛金,投靠你國。今奉我朝禦弟大王完顏宗望的命,特來索要叛國賊首張覺。望貴國以大局為重,盟約為準,勿要背信棄義。”王安中道:“以你所言,我這略有耳聞,隻是沒有這個人。”使者道:“如何沒有?”王安中道:“不信你搜便是。”於是親引著金國使者,前後各個屋子格子都搜了一遭,卻不見此人。王安中道:“使者若不滿意,可全城搜捕,我等絕無二言。”使者心知肚明,也不敢得寸進尺,隻得謝過,訕訕而歸。
隻說金國使者迴稟完顏宗望其中備細,完顏宗望大怒,拍案道:“好個宋國,竟如此不知廉恥,私藏我大金叛賊,豈不是撕毀盟約?”此後每每下書傳使,索要張覺,更加急迫。王安中苦挨半月,正是十二月份。實在難捱,又來問張覺,張覺一力隻求救命。王安中歎道:“他那裏勒逼的緊,我隻好送一個人頭過去,叫他息事寧人,將軍意下如何?”張覺道:“最好,不知送誰的頭去?”王安中道:“就你身旁那個,也算主謀,送去便好。”張覺正猶豫,景東明道:“送我的頭去,能保我家將軍性命麽?”王安中斬釘截鐵道:“隻要你肯,我自然保得張覺性命。”景東明慨然道:“既如此,我願用我項上人頭,換我家將軍一條生路!還望大人勿要食言。”王安中隻是頷首,張覺則不言不語。景東明先對王安中拜了三拜,又謂張覺道:“將軍,自小將跟隨將軍以來,每每出謀劃策,計成皆有賞賜,計敗亦有懲罰。然從始至終,但凡我計,將軍無不聽從。能得將軍這般信任,實乃三生之所幸,古人言:士為知己者死。今番小將死了,也是自願,隻願我家將軍日後能重整旗鼓,再做那輔遼抗金的英雄。”說罷,又對張覺拜了四拜。張覺聞言垂淚,乃道:“兄弟,哥哥送你一程。”兩個說了,攙扶起來,出院外去。張覺目送,景東明遂拔劍自刎。有詩歎道:
兄弟魂歸分已遲,麾前帳下任軍師。
今番意死見生欲,斷絕將軍貪與癡。
張覺見景東明跌入塵埃,便向前來,緊緊抱著景東明的屍體,痛哭流涕。王安中見狀,隻來寬慰,遣人攙走張覺。見張覺走了,令人將景東明的首級裝入木匣,遣使送去完顏宗望處。早有探馬報知完顏宗望說道:“宋國來使,說要獻上叛金國者首級。”完顏宗望聞言大喜,忙請入內。大宋來使謊稱張覺已死,現有主犯景東明人頭在此為證。完顏宗望見首級果然是張覺身旁之人,便信以為真。左右又是那書生奏道:“還是大王心好,聽宋國官僚言語便信以為真。”完顏宗望問道:“先生何出此言?”那書生道:“我且算過一卦,張覺並未身死,此乃宋國奸計,以求息事寧人罷了。”完顏宗望怒道:“宋朝安敢如此?我必稟明我王,教那宋國不敢小覷我等。”於是,一麵上書與金國郎主知道,一麵下書與王安中要人。
卻說金國書信連連催促王安中交出張覺,信中言語愈來愈激烈,皆是甚麽:“不交此人,兩國盟約恐不能長久,兩國和平恐不能長久。”諸如此類,雲雲。王安中自思忖道:“雖曾答應保其性命,然不可將大宋置於此地。”不得已,把張覺引出來,數落他的罪狀,乃道:“非是我食言而肥,實乃金國節節相逼,奈何不得。今用你項上人頭,換我大宋太平罷。”張覺聞言,大罵宋人,罵不絕口:“你等如何這般不講信義!”王安中亦無奈,叫人斬訖來報。左右推張覺出門,張覺還在那裏謾罵。正要斬首,忽聞:“刀下留人!”那行刑劊子看了,是個將軍打扮,當即停手。那將軍問道:“這是張覺?”行刑劊子答道:“正是。”那將軍道:“你且慢動手,容我與王安中大人商議了再說。”那劊子聞言,連聲答應。
那將軍大跨步進來,左右王安中的伴當忙來攔著道:“將軍,且容我稟報則個。”那將軍道:“俺不用你,退下。”言畢,自顧自闖門來。王安中正在堂上等候消息,忽聞腳步聲,盔甲聲叮當亂響,一眼望去,正看見那將軍。這將軍是誰?正是郭藥師。這郭藥師原是遼國大將,自金國壯大以來,郭藥師不敵金國,被迫投宋。當下王安中謂郭藥師道:“將軍如何不守城池,到我這裏何為?”郭藥師道:“俺聽聞遼國降將張覺在你這裏,又聽聞那金國崽子催促的緊,方才來此,見了你要斬那張覺,俺來勸你作罷的,幸好趕上了。”王安中道:“將軍,我若不殺他,宋金盟約必毀。”郭藥師道:“金國狼子野心,遼國滅時,盟約如何不毀?”不待王安中搭話,又道:“我自是大遼的將軍,如今投靠大宋,以來屢立戰功,固守邊疆,到如今許多時日,若你這般便殺張覺,我等許多降將如何自處?若其索要非張覺,乃我郭藥師,又當如何?”王安中深知其意,恐毀壞人心,隻得放了張覺。當時教停手,引張覺迴來。張覺見狀,忙來磕頭致謝,將軍威嚴蕩然無存。郭藥師忙來攙扶:“將軍請起,如今我二人有意放你,再做大宋的將軍如何?”張覺思索一番:
“想我人生,自大遼登榜以來,好似大鵬騰空,本要為我大國爭光,卻淪落國破家亡,無奈投金,金國待我如何?又無奈投宋,宋國待我又如何?方才半死之軀,深感大起大落,如今六個兄弟,生死離別,再難舒展壯誌,怎有淩雲胸襟?罷!罷!罷!”
思罷,歎口氣道:“求二位大人放過我罷,如今我心如死灰,不願續職。感謝不殺之恩,餘生願做良民便好。”郭藥師與王安中相視無言,沉默半晌,郭藥師開口道:“既然如此,你自便吧。”又謂王安中道:“那郭某便不多叨擾,告辭。”說完,轉身去了。王安中見狀,心中五味雜陳,歎口氣道:“這郭藥師,來去如風,性急如火,為了救你性命,千裏迢迢親自而來,我若不從,以他的性子,怕不是把我斬於劍下了。”說了,苦笑一番。笑罷,又道:“如今留你性命,你自去罷。”張覺聞言,便向王安中辭行,轉身走了。王安中目送張覺遠去,心中歎息,不必絮繁。
再說張覺離開燕京,一路不知望哪裏去,渾渾噩噩卻來到代州五台山。是夜,張覺自上山來,敲開佛門,有小沙彌開門道:“施主如何深夜至此?”張覺道:“一路隻是行走,不曉得天時,因此錯過了宿頭,我知佛家大開方便之門,特來借宿一宵。”小沙彌聞言,覺得可憐,便引入客房裏歇了。從此張覺暫住這方寸之間,不知過了多久,有智真長老請張覺到方丈。長老邀張覺向客席而坐,智真長老道:“施主且請拜茶。”隻見行童托出茶來,智真長老與張覺茶罷,收了盞托。張覺道:“不知長老喚我到此,有何見地?”智真長老道:“我觀你六根盡除,塵緣已了,滿麵佛緣神像,便邀入我空門如何?”張覺道:“小可張覺,識得哀莫大於心死。既然長老法語相邀,我亦如是。”二人說定,智真長老便喚首座、維那商議剃度這人,分付監寺、都寺安排辦齋。當時剃度,智真長老謂張覺道:“如今你六根清淨,遁入佛門,乃至深淺,了卻紅塵,賜名法號,便喚淨玨。”從此,張覺已死,淨玨才生。有詩為證:
國破家亡投大金,又投大宋到如今。
名稱張玨都曾死,清淨六根便斷心。
再說完顏宗望不見張覺人頭,便以張覺反叛金國,宋朝包庇為由,奏請當朝郎主出兵攻宋。此後金朝出兵伐宋,終致靖康之難。此時後話。正是:因果循環神仙意,曆史從來有人書。不知大金出兵如何,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