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
話說張覺暗中與王安中串通聯係,隻待時日降宋。是日,卻有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四人要到廣寧去赴任,經過平州。這四人也如張覺都是遼人,也在本國各有職務,後來金軍難擋,一個個都投降了。當下有虞仲文道:“此地留守張覺我自熟識的,亦是降將,我等都是遼人,不妨拜訪則個。”康公弼道:“既是恁地,走動走動也好,日後還需互相照應一二。”眾人說定了,都來平州與張覺相見。當下張覺得了消息,親自出城來迎,拱手道:“諸位大人到此,蓬蓽生輝。”眾人迴禮,虞仲文道:“闊別久了,一見本人心安許多,兄弟別來無恙?”張覺笑道:“承蒙兄長掛念,小弟好的很哩。”寒暄幾句,便引眾人入城。都在衙內大堂坐定,張覺又教上了瓜果香茶等物。眾人吃茶以畢,曹勇義道:“想當年你我都在大遼同朝為官,不想轉眼之間,又到大金,不過你我還是同朝為官,也算命運使然。”眾人聞言,苦笑的、哀歎的都有。張覺道:“我等卻都是舊時相識,不必說這些不快活的往事,不知幾位兄長到此,卻是何故?”左企弓就把備細說來:“我四人要道廣寧赴任,途徑此處,虞大人說與你相熟,多年不見,特來拜會。”張覺道:“去赴任的,想必是升職了,恭喜恭喜。”五人說說笑笑,就把新舊事情談開,卻說到招兵買馬的事。張覺本想隱瞞,便道:“近日農忙時節,卻看田中收成不佳,恐激起民變,故需多遣士卒看守。”奈何隱瞞不住,左企弓四人早察覺不對,隻是麵上不發,隨口附和罷了。
當時恰逢下午,張覺又邀四人同餐共飲,眾人都到後院賞花飲酒,推杯換盞之間,眾人都有微醺。張覺借著酒意,試探道:“當下君主不明,我有意反之,不知眾位意下如何?。”左企弓聞言一驚,隻把手中酒杯跌了,忙來致歉道:“卻才手沒把緊,亦未聽清。”康公弼驚道:“你竟有這般心思!此事非同小可,若被朝廷知曉,性命難保!”虞仲文眉頭緊皺,附和道:“我的兄弟,此舉欠妥。我等既已降金,當忠心不二。背信棄義,恐遭天下人恥笑。”曹勇義乜斜觀著左企弓,見其隻是整理酒杯,沉默不語,自道:“豈不聞漢末呂奉先,被喚作三姓家奴麽,如今三認其國,將軍如何自處?”張覺見狀,曉得此事難以說服眾人,佯裝大醉,扶額道:“醉了,醉了。方才所言,都是醉話。各位兄長不必掛懷,亦不可四處張揚,若被小人聽了去,就怕身首異處了。”四人就來應承:“一定。”張覺聽他們承諾了,便岔開話題,聊些朝中事情,人情往來,聊到傍晚放散。
當夜,左企弓四人各自無眠,聚在一起論白天的事。康公弼道:“見如今我等都知他備細,如何放過我們?且不如今宵趁夜色走脫了,如何?”其餘三人認理,當即打拴行囊,都在門口來看,早有守把土兵守把,左企弓道:“我先支開這幾個,再走。”說了,推門出來。那裏土兵見著,問道:“如此深夜,貴客卻去作何?”左企弓道:“你家將軍盛情難卻,這晚飯吃的太飽,我等年老體衰,不好消化,因此睡不著。方才我又鬧肚子,疼痛難忍,不知你這裏東青之所何在?”那土兵就引著左企弓尋茅房去。屋裏三個看那土兵去了,也不拖遝,拐彎抹角到大門前。虞仲文小聲道:“莫要聲張,小心行事。”三人悄悄走到門邊,正欲打開門閂,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三人心中一緊,迴頭一看,隻見左企弓迴來。左企弓道:“快走!”四人連夜出城去了。
看看出城五七裏,不見追兵,四人心下稍安。卻正行在一處栗林中,忽地蹦出幾個軍官來,為首的一人,手裏攥著刀,看時不是別人,正是張覺。四人見了張覺,一個個嚇得抖若篩糠。張覺笑問道:“幾位兄長真是上任之心急切,也不等天明,更不願辭別小弟麽?”四人聞言,連排價跪倒,磕頭如搗蒜一般。虞仲文忙道:“兄弟,看在你我同病相憐的份兒上,放我們一條生路罷。”張覺道:大義凜然,啐一口道:“誰與你同病相憐,你等背反大遼,不思悔改,也與我稱兄道弟。今日便殺了你們,再反了金朝又如何?”當即一刀斬下虞仲文頭來。剩下三個見了,知道求情不得,各自起身來戰張覺。不待張覺出手,左右六員將軍都提槍跨馬趕上,將三人亂槍戳死。張覺見都死了,上前來手起刀落,又斬下三人頭來,就把發髻散開,把三個頭打拴在一塊,高舉起來,謂眾人道:“這便是叛徒的下場,你等都看得真切!”眾人都懂其中意思,各個用力用心。有詩為證:
反叛都如幾次平,從來福禍不單行。
多年兄弟不同氣,三姓家奴證諢名。
卻說廣寧不見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四人到此赴任,便私下探尋消息,聽得四人死在林裏,言說是路遇土匪,卻在平州地界,更兼前次招兵買馬,蠱惑民心的傳言,便說張覺並這四人意圖謀反,後因不和,張覺殺死四人,此番事情敗露。廣寧太守以此上表奏疏,此事傳入大金國京城大內,郎主聞言又驚又怒,乃道:“前次,朕本以為是流言蜚語,乃下旨賜酒賜衣,以表勉勵,不曾想這賊真個如此,要背叛與我,眾愛卿以為如何處置?”當下有兵部侍郎出班奏道:“見今正是農忙時節,不好用兵,郎主萬歲可降一道聖旨,勸說其下文武一眾,勿要輕易反叛,罪責隻在張覺一人耳,擒為首張覺者,皆免其罪,更有賞識。他處必然內亂,便可兵不血刃,收複南京。”郎主聞言大喜,乃從其計。且下詔命使臣斜缽送至南京。斜缽領旨,一路無話,來至平州南京城下,看見城上刀槍劍戟、灰瓶炮石擺滿,方才勒住馬。看看離城一箭之地,齊齊地伺候著。先叫敢死的小卒子上前叫門。那小卒子縱馬到城下,喊一聲道:“城上人聽著,大金國使臣到此宣讀聖旨,叫你們眾領頭的出來接旨。”城上早有小校聽了,來請張覺。張覺就引眾文武上城牆來看,那裏斜缽見了,就來擺好書案,架好香爐,點起三炷香,展開聖旨,便讀道:
“製曰:朕初時暫住燕京,嘉爾官民率先來降,真心依附,以此至燕京升南京,削徭減役,少添賦稅,恩惠足備,爾等何苦再叛,圖為奸逆?見今想朕愈催起大軍,攻取南京,看看正是農忙時節。朕不忍因一人之惡,而危百姓之福澤。況遼之疆土,已舉國為朕所得,爾等孤城自守,終能有甚作為?今隻罰首惡之罪,其餘人眾一並釋放,若能擒得賊首張俊,可代替其位。故茲詔示,想宜悉知。
天會元年五月廿三日。”
張覺聽得,不以為意,忙教左右放矢,卻射不中。那裏斜缽氣急敗壞,罵道:“聖旨怎敢不從!”言尤未了,千裏眼燕奇隻抽弓搭箭,望斜缽便射,正射穿聖旨,直戳斜缽小腹,卻未射穿鎧甲。斜缽大驚,不敢再罵,迴馬便走,一發都迴京城去了。張覺見走了使臣,心知金朝必會調兵遣將,乃謂手下眾將道:“我這裏不能坐以待斃,且迴去細細的商議。”眾人都迴大堂來,有玉如意景東明獻計道:“置帥,我意且把城中五萬兵馬分四個批次屯駐在潤州近郊,威脅遷、來、潤、隰四州。正好與金國打磨。”張覺認理,於是遣灑金龍何順、九尾狐易鳴、吐信蟒檀征武、千裏眼燕奇四員將領,各自點足兵馬,備齊糧草,三日內出城駐紮,不在話下。
當夜,燕奇輾轉難眠,心中都是那聖旨裏的“若能擒得賊首張俊,可代替其位。”思忖道:“張覺這人反複無常,不知那一日我冒犯了他,便要死無葬身之地,況且,固守一州之地,如何勾得長久,不妨真的歸化金朝。”思罷,登的做起身來,自顧自道:“且看他要分兵出城,三日後城內空虛,屆時一發拿下張覺,或可成功。到時我做了他的位置,豈不是最好。”愈是這般想,愈是興奮,直至當夜無眠。次日起來,燕奇吩咐手下牙將道:“你等不必整頓的快,且慢些來,做仔細些,軍器、人馬、糧草等重要事物,需多點幾遍以保周全。”眾牙將隻道是自家將軍謹慎,不知備細。
話休絮繁,隻說第三日清晨,其餘三將都已整備得當,出城去了。隻剩下燕奇在城內。燕奇見城內空虛,時機成熟,引著一支親信步卒,拐彎抹角潛入張覺府邸。當下燕奇來賺開大門,謂守門小廝道:“末將今日出城,特來拜辭將軍。”小廝聽了,便來開門。隻見門開一縫,燕奇大喝一聲,就一腳把門踹開,那小廝躲閃不及,卻被踹翻,滾落台階。燕奇手搦腰刀,先一刀槊死這小廝,往後一招手,親信一擁而入。一夥人正從前院殺翻許多土兵,四下搜羅,不見張覺。燕奇道:“去後院再看!”眾人穿堂過院,轉過影背牆,卻見張覺正站在那裏洗漱,看他披頭散發,赤身素絝。燕奇笑道:“將軍,請您赴死!成全我晉升之夢。”張覺聞言,卻在那裏哈哈大笑起來。罵道:“狗畜生,我以往不曾薄待你,你卻是條喂不熟的狼,該死!”話音一落,左右蹦出許多精兵,後麵又出兩個將軍,一個是景東明、一個是趙涿。景東明拿手點指道:“蠢笨的夯貨,我與張將軍早已料到你的心思,故在此布下了天羅地,等你多時了。”燕奇大怒,教左右上前廝殺,府中登時一片激,那夥燕奇的親軍漸漸落入下風。燕奇自知走不脫了,怒道:“殺了你,我死不虧。”自望張覺來。張覺卻不懼他,把手一張,使個小擒拿術,先把身子一側,左手來勾他那刀柄,右手擒住他的小臂,順勢一扭,便繳了械。燕奇大驚,自知不能匹敵,望刺斜假山石便走。左右土兵都來追。就看那燕奇使出平生手段,攀上假山,一躍翻牆去了。其餘親信步軍見自家將軍撇下自己走了,一個個都來跪地求饒。那裏景東明、趙涿上前問道:“將軍可曾傷著?”張覺道無,又謂眾人道:“你等是被燕奇那廝所騙,我不怪你們,隻罰俸半年,各自迴營去吧。”當下散了眾人。景東明急道:“不料走了燕奇,還請下令滿城追捕。”張覺道:“一切你去處理便是。”言畢,自入屋裏去了。當下景東明、趙涿兩個引兵去追燕奇。
再說燕奇敗走出城,守門見了來問:“將軍如何一人出城?”燕奇不敢停步,忙道:“將軍要事遣我出城,莫要阻攔。”眾人聞言,都不阻攔,見燕奇往北去了。那守城門的軍卒奇怪道:“將軍有急事,為何不騎馬,卻腿兒著走?”各自疑惑,不一時,趙涿騎馬趕到,問道:“你等可曾見燕奇將軍麽?”那軍卒道:“方才出城去了。”趙涿聞言,一麵派人報說:“燕奇望北門走了。”一麵引一彪人馬,四散下去追捕。原來,這三日一連下了許多場雨,北邊一處泥濘林子裏藏著一片沼澤,又因下雨,分不清泥地沼澤。燕奇正是那喪家之犬、漏網之魚,慌不擇路誤入沼澤。有牙將尋到時,燕奇隻剩半個頭顱露在外麵,難以掙紮,直到淹沒其中,一命嗚唿。有詩歎曰:
不幹不淨起六根,燕奇負義忘君恩。
貪圖富貴眼見喜,沒入青澤便喪魂。
當時牙將迴來報說此事,張覺道:“惡有惡報,正是因果循環。隻是他這一軍誰領合適?”景東明道:“教趙涿代為管領最當。”張覺認理,便命趙涿領兵出城不提。正是:一道聖旨起內訌,四處大軍抵金兵。不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
話說張覺暗中與王安中串通聯係,隻待時日降宋。是日,卻有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四人要到廣寧去赴任,經過平州。這四人也如張覺都是遼人,也在本國各有職務,後來金軍難擋,一個個都投降了。當下有虞仲文道:“此地留守張覺我自熟識的,亦是降將,我等都是遼人,不妨拜訪則個。”康公弼道:“既是恁地,走動走動也好,日後還需互相照應一二。”眾人說定了,都來平州與張覺相見。當下張覺得了消息,親自出城來迎,拱手道:“諸位大人到此,蓬蓽生輝。”眾人迴禮,虞仲文道:“闊別久了,一見本人心安許多,兄弟別來無恙?”張覺笑道:“承蒙兄長掛念,小弟好的很哩。”寒暄幾句,便引眾人入城。都在衙內大堂坐定,張覺又教上了瓜果香茶等物。眾人吃茶以畢,曹勇義道:“想當年你我都在大遼同朝為官,不想轉眼之間,又到大金,不過你我還是同朝為官,也算命運使然。”眾人聞言,苦笑的、哀歎的都有。張覺道:“我等卻都是舊時相識,不必說這些不快活的往事,不知幾位兄長到此,卻是何故?”左企弓就把備細說來:“我四人要道廣寧赴任,途徑此處,虞大人說與你相熟,多年不見,特來拜會。”張覺道:“去赴任的,想必是升職了,恭喜恭喜。”五人說說笑笑,就把新舊事情談開,卻說到招兵買馬的事。張覺本想隱瞞,便道:“近日農忙時節,卻看田中收成不佳,恐激起民變,故需多遣士卒看守。”奈何隱瞞不住,左企弓四人早察覺不對,隻是麵上不發,隨口附和罷了。
當時恰逢下午,張覺又邀四人同餐共飲,眾人都到後院賞花飲酒,推杯換盞之間,眾人都有微醺。張覺借著酒意,試探道:“當下君主不明,我有意反之,不知眾位意下如何?。”左企弓聞言一驚,隻把手中酒杯跌了,忙來致歉道:“卻才手沒把緊,亦未聽清。”康公弼驚道:“你竟有這般心思!此事非同小可,若被朝廷知曉,性命難保!”虞仲文眉頭緊皺,附和道:“我的兄弟,此舉欠妥。我等既已降金,當忠心不二。背信棄義,恐遭天下人恥笑。”曹勇義乜斜觀著左企弓,見其隻是整理酒杯,沉默不語,自道:“豈不聞漢末呂奉先,被喚作三姓家奴麽,如今三認其國,將軍如何自處?”張覺見狀,曉得此事難以說服眾人,佯裝大醉,扶額道:“醉了,醉了。方才所言,都是醉話。各位兄長不必掛懷,亦不可四處張揚,若被小人聽了去,就怕身首異處了。”四人就來應承:“一定。”張覺聽他們承諾了,便岔開話題,聊些朝中事情,人情往來,聊到傍晚放散。
當夜,左企弓四人各自無眠,聚在一起論白天的事。康公弼道:“見如今我等都知他備細,如何放過我們?且不如今宵趁夜色走脫了,如何?”其餘三人認理,當即打拴行囊,都在門口來看,早有守把土兵守把,左企弓道:“我先支開這幾個,再走。”說了,推門出來。那裏土兵見著,問道:“如此深夜,貴客卻去作何?”左企弓道:“你家將軍盛情難卻,這晚飯吃的太飽,我等年老體衰,不好消化,因此睡不著。方才我又鬧肚子,疼痛難忍,不知你這裏東青之所何在?”那土兵就引著左企弓尋茅房去。屋裏三個看那土兵去了,也不拖遝,拐彎抹角到大門前。虞仲文小聲道:“莫要聲張,小心行事。”三人悄悄走到門邊,正欲打開門閂,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腳步聲。三人心中一緊,迴頭一看,隻見左企弓迴來。左企弓道:“快走!”四人連夜出城去了。
看看出城五七裏,不見追兵,四人心下稍安。卻正行在一處栗林中,忽地蹦出幾個軍官來,為首的一人,手裏攥著刀,看時不是別人,正是張覺。四人見了張覺,一個個嚇得抖若篩糠。張覺笑問道:“幾位兄長真是上任之心急切,也不等天明,更不願辭別小弟麽?”四人聞言,連排價跪倒,磕頭如搗蒜一般。虞仲文忙道:“兄弟,看在你我同病相憐的份兒上,放我們一條生路罷。”張覺道:大義凜然,啐一口道:“誰與你同病相憐,你等背反大遼,不思悔改,也與我稱兄道弟。今日便殺了你們,再反了金朝又如何?”當即一刀斬下虞仲文頭來。剩下三個見了,知道求情不得,各自起身來戰張覺。不待張覺出手,左右六員將軍都提槍跨馬趕上,將三人亂槍戳死。張覺見都死了,上前來手起刀落,又斬下三人頭來,就把發髻散開,把三個頭打拴在一塊,高舉起來,謂眾人道:“這便是叛徒的下場,你等都看得真切!”眾人都懂其中意思,各個用力用心。有詩為證:
反叛都如幾次平,從來福禍不單行。
多年兄弟不同氣,三姓家奴證諢名。
卻說廣寧不見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四人到此赴任,便私下探尋消息,聽得四人死在林裏,言說是路遇土匪,卻在平州地界,更兼前次招兵買馬,蠱惑民心的傳言,便說張覺並這四人意圖謀反,後因不和,張覺殺死四人,此番事情敗露。廣寧太守以此上表奏疏,此事傳入大金國京城大內,郎主聞言又驚又怒,乃道:“前次,朕本以為是流言蜚語,乃下旨賜酒賜衣,以表勉勵,不曾想這賊真個如此,要背叛與我,眾愛卿以為如何處置?”當下有兵部侍郎出班奏道:“見今正是農忙時節,不好用兵,郎主萬歲可降一道聖旨,勸說其下文武一眾,勿要輕易反叛,罪責隻在張覺一人耳,擒為首張覺者,皆免其罪,更有賞識。他處必然內亂,便可兵不血刃,收複南京。”郎主聞言大喜,乃從其計。且下詔命使臣斜缽送至南京。斜缽領旨,一路無話,來至平州南京城下,看見城上刀槍劍戟、灰瓶炮石擺滿,方才勒住馬。看看離城一箭之地,齊齊地伺候著。先叫敢死的小卒子上前叫門。那小卒子縱馬到城下,喊一聲道:“城上人聽著,大金國使臣到此宣讀聖旨,叫你們眾領頭的出來接旨。”城上早有小校聽了,來請張覺。張覺就引眾文武上城牆來看,那裏斜缽見了,就來擺好書案,架好香爐,點起三炷香,展開聖旨,便讀道:
“製曰:朕初時暫住燕京,嘉爾官民率先來降,真心依附,以此至燕京升南京,削徭減役,少添賦稅,恩惠足備,爾等何苦再叛,圖為奸逆?見今想朕愈催起大軍,攻取南京,看看正是農忙時節。朕不忍因一人之惡,而危百姓之福澤。況遼之疆土,已舉國為朕所得,爾等孤城自守,終能有甚作為?今隻罰首惡之罪,其餘人眾一並釋放,若能擒得賊首張俊,可代替其位。故茲詔示,想宜悉知。
天會元年五月廿三日。”
張覺聽得,不以為意,忙教左右放矢,卻射不中。那裏斜缽氣急敗壞,罵道:“聖旨怎敢不從!”言尤未了,千裏眼燕奇隻抽弓搭箭,望斜缽便射,正射穿聖旨,直戳斜缽小腹,卻未射穿鎧甲。斜缽大驚,不敢再罵,迴馬便走,一發都迴京城去了。張覺見走了使臣,心知金朝必會調兵遣將,乃謂手下眾將道:“我這裏不能坐以待斃,且迴去細細的商議。”眾人都迴大堂來,有玉如意景東明獻計道:“置帥,我意且把城中五萬兵馬分四個批次屯駐在潤州近郊,威脅遷、來、潤、隰四州。正好與金國打磨。”張覺認理,於是遣灑金龍何順、九尾狐易鳴、吐信蟒檀征武、千裏眼燕奇四員將領,各自點足兵馬,備齊糧草,三日內出城駐紮,不在話下。
當夜,燕奇輾轉難眠,心中都是那聖旨裏的“若能擒得賊首張俊,可代替其位。”思忖道:“張覺這人反複無常,不知那一日我冒犯了他,便要死無葬身之地,況且,固守一州之地,如何勾得長久,不妨真的歸化金朝。”思罷,登的做起身來,自顧自道:“且看他要分兵出城,三日後城內空虛,屆時一發拿下張覺,或可成功。到時我做了他的位置,豈不是最好。”愈是這般想,愈是興奮,直至當夜無眠。次日起來,燕奇吩咐手下牙將道:“你等不必整頓的快,且慢些來,做仔細些,軍器、人馬、糧草等重要事物,需多點幾遍以保周全。”眾牙將隻道是自家將軍謹慎,不知備細。
話休絮繁,隻說第三日清晨,其餘三將都已整備得當,出城去了。隻剩下燕奇在城內。燕奇見城內空虛,時機成熟,引著一支親信步卒,拐彎抹角潛入張覺府邸。當下燕奇來賺開大門,謂守門小廝道:“末將今日出城,特來拜辭將軍。”小廝聽了,便來開門。隻見門開一縫,燕奇大喝一聲,就一腳把門踹開,那小廝躲閃不及,卻被踹翻,滾落台階。燕奇手搦腰刀,先一刀槊死這小廝,往後一招手,親信一擁而入。一夥人正從前院殺翻許多土兵,四下搜羅,不見張覺。燕奇道:“去後院再看!”眾人穿堂過院,轉過影背牆,卻見張覺正站在那裏洗漱,看他披頭散發,赤身素絝。燕奇笑道:“將軍,請您赴死!成全我晉升之夢。”張覺聞言,卻在那裏哈哈大笑起來。罵道:“狗畜生,我以往不曾薄待你,你卻是條喂不熟的狼,該死!”話音一落,左右蹦出許多精兵,後麵又出兩個將軍,一個是景東明、一個是趙涿。景東明拿手點指道:“蠢笨的夯貨,我與張將軍早已料到你的心思,故在此布下了天羅地,等你多時了。”燕奇大怒,教左右上前廝殺,府中登時一片激,那夥燕奇的親軍漸漸落入下風。燕奇自知走不脫了,怒道:“殺了你,我死不虧。”自望張覺來。張覺卻不懼他,把手一張,使個小擒拿術,先把身子一側,左手來勾他那刀柄,右手擒住他的小臂,順勢一扭,便繳了械。燕奇大驚,自知不能匹敵,望刺斜假山石便走。左右土兵都來追。就看那燕奇使出平生手段,攀上假山,一躍翻牆去了。其餘親信步軍見自家將軍撇下自己走了,一個個都來跪地求饒。那裏景東明、趙涿上前問道:“將軍可曾傷著?”張覺道無,又謂眾人道:“你等是被燕奇那廝所騙,我不怪你們,隻罰俸半年,各自迴營去吧。”當下散了眾人。景東明急道:“不料走了燕奇,還請下令滿城追捕。”張覺道:“一切你去處理便是。”言畢,自入屋裏去了。當下景東明、趙涿兩個引兵去追燕奇。
再說燕奇敗走出城,守門見了來問:“將軍如何一人出城?”燕奇不敢停步,忙道:“將軍要事遣我出城,莫要阻攔。”眾人聞言,都不阻攔,見燕奇往北去了。那守城門的軍卒奇怪道:“將軍有急事,為何不騎馬,卻腿兒著走?”各自疑惑,不一時,趙涿騎馬趕到,問道:“你等可曾見燕奇將軍麽?”那軍卒道:“方才出城去了。”趙涿聞言,一麵派人報說:“燕奇望北門走了。”一麵引一彪人馬,四散下去追捕。原來,這三日一連下了許多場雨,北邊一處泥濘林子裏藏著一片沼澤,又因下雨,分不清泥地沼澤。燕奇正是那喪家之犬、漏網之魚,慌不擇路誤入沼澤。有牙將尋到時,燕奇隻剩半個頭顱露在外麵,難以掙紮,直到淹沒其中,一命嗚唿。有詩歎曰:
不幹不淨起六根,燕奇負義忘君恩。
貪圖富貴眼見喜,沒入青澤便喪魂。
當時牙將迴來報說此事,張覺道:“惡有惡報,正是因果循環。隻是他這一軍誰領合適?”景東明道:“教趙涿代為管領最當。”張覺認理,便命趙涿領兵出城不提。正是:一道聖旨起內訌,四處大軍抵金兵。不知後事如何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