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草莽有軍師,英雄目已遲


    國亡人照舊,至此不成詩。


    話說陳畢方才睡下,客房裏卻來兩個人。一個正要下手,另一個道:“休忙,且搜刮了看。”那人認理。二人就來陳畢身上摸索,隻搜出兩封信來。二人湊到窗前,借著月光,拆信來看,隻看得開頭有“紀平”“葉光兄長”等字樣,大驚。就叫火家掌燈,看了內容備細。燈光閃處,才看清這二人,一個是酒壇子丁晨,另一個則是香囊鄭娘子。鄭娘子道:“紀平先生有生命之危,當立即報上山去。”丁晨道:“那此人如何處置?”鄭娘子道:“卻不伶俐,一齊上山去便了。”丁晨就叫火家抬著陳畢,自己揣了書信,一齊上鳳凰山來。將到鳳凰山上,此時正是十三太保之一,金錘沈衛守夜。沈衛見丁晨一夥挑著燈上山來,忙教小嘍囉開了寨門。沈衛行禮道:“丁頭領因何深夜來訪?”丁晨道:“卻有要事上山報告大頭領知。”沈衛慌忙讓過,就放丁晨等人過去。丁晨一路至聚義廳前,問左右頭領貼己的小頭目道:“你們大王何在?”小頭目道:“大王早歇了,容小的去稟報則個。”丁晨道:“不消你,我自去便好。”當即下了廳堂,望後臥房裏去。轉過角門,入了當中那間房,推開門道:“哥哥,大事不好!”此時節,葉光正在臥榻安睡,忽聞聲響,猛然驚醒。葉光坐起身來,問道:“賢弟,何事如此慌張?”丁晨將書信呈上道:“方才店裏來個漢子,我看他不似善人,便麻翻了,正要結果時,搜出書信,哥哥請看。”葉光接過一看,信中都是求援的言語。葉光登時臉色大變道:“速去擂聚將鼓,都到聚義廳議事。”丁晨領命去了。葉光就來穿衣係帶,直奔聚義廳來。


    隻說三通鼓響,喚得滿山大小頭領紛紛都到聚義廳來。葉光自在上首,左右高托天、張迪、李玄三人,下麵都是新舊頭領,分批次坐定。葉光就把書信展開來與眾人念了,群雄義憤填膺,都要去救紀平。葉光又喚丁晨把陳畢抬上來,教小嘍囉兌了解藥灌下。就見陳畢緩緩轉醒,望見自己被一夥好漢圍著,嚇得不輕,隻哆哆嗦嗦道:“諸位好漢饒命。”葉光道:“兄弟不必驚慌,我等便是鳳凰山好漢。”陳畢聽了,忙望懷裏摸信。高托天道:“信我等都看過了,如今正要發兵去救紀平兄弟。”陳畢聞言,方才舒緩心氣道:“就指望各位頭領幫襯。”高托天道:“寨主,隻是事不宜遲,我們隻得恁地,可救青州這些英雄。”葉光也有躊躇,問道:“怎生去救?用何良策?”高托天便向葉光說道:“主將便可傳下號令與眾人知道,隻是急切動身,休要誤了時日。”李玄道:“不可都走,需有頭領留下看顧山寨。”眾人認理,上首四人就來商議下山人員。葉光點將道:“我意親自下山,遣鄧明、孫列、端木中、劉恆、沈衛、項雨、羅巒、鄧成安,引練就精銳並下麵嘍囉兵,去救應青州諸位好漢,教高托天暫領大頭領之職。”高托天推辭不受,葉光道:“江湖上都叫我妙計君子,既你我君子之交,我怎用人疑之?哥哥切莫推辭,恐耽擱時辰,誤了紀平兄弟性命。”高托天聞言,方才受納。眾多好漢得了將令,各個拴束行頭,連夜下山,望青州來,不在話下。


    卻說葉光等眾人引一夥紅頭子,有精銳五百,嘍囉八百,共計一千三百人馬。由陳畢引著,繞過州府,浩浩蕩蕩望青州來。一行數日,眼見得要到白虎山,葉光謂眾人道:“我等一路辛苦而來,他宋軍卻以逸待勞,不可強攻,當先分兵去。”端木中道:“不知寨主如何分兵?”葉光道:“端木節級有何見教?”端木中本不意喧賓奪主,隻是葉光問了,便獻計道:“我有一計,乃是圍魏救趙之計。”葉光道:“可是孫臏的好計,你我兄弟不謀而合。”端木中然是,並道:“可先派一隊人馬去二龍山宋軍本寨前搦戰,剩餘人馬於隘口要處埋伏,他若迴身營救,我等就打他個措手不及,他若不來時,我等再全軍去打二龍山,如何?”眾人謂之道:“此計甚妙!”葉光亦讚之,後問道:“隻是誰願領此重任?”話音未落,隻見一人挺身而出,道:“末將願往!”眾人視之,乃是鄧明。葉光大喜道:“好!就由鄧團練率全部精兵五百人並二百小嘍囉前往,切記小心行事!”鄧明領命而去。有詩為證:


    豪傑稱英雄,心胸裹獸戎。


    才憑團練使,英銳逞威風。


    虎將無人比,超群勇力功。


    芳聲千古唱,展手笑天宮。


    誰知逢亂世,後代有賢忠。


    兵困群山陷,將兵亂蟻蟲。


    青州援好漢,聚義轉廳中。


    前後軍威合,生輝文武同。


    鄧明為將領,誌氣舞當空。


    金鎧寒光迸,銀盔一簇紅。


    須髯三掩口,鳳落紫袍東。


    淡染鵝黃領,皮靴攢月弓。


    玉勒錦皮絝,鞍韉跨綠驄。


    神槍霜雪閃,冠世戰無窮。


    話說這篇古風,單道將淩軍團練使鄧明,這人英雄蓋世,義勇過人,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那十八般武藝?正是:


    矛、錘、弓、弩、銃,鞭、鐧、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杈。


    鄧明當日辭了葉光,統領著四百嘍囉兵卒,分為前後兩隊,多樹旗幟,離了大隊人馬,望二龍山來。葉光則引剩餘兵馬埋伏一側。二龍山宋軍早有辛彥宗帶領小校探得消息,迴山寨報節度使梁方平知道。梁方平傳請辛道宗、許國等大小軍官到聚義廳前商議道:“如今不知哪裏來的一夥紅頭子人馬來攻我大寨,諸將軍可有良策對敵?”辛道宗道:“我且去殺他幾個來迴,再說計策!”許國道:“兄弟不可,你我一切都該聽梁置帥的命令行事。”梁方平思忖片刻道:“飛虎將軍可有良策?”許國道:“見下當速派人去桃花山處報知備細,調迴兵馬再作商議。”梁方平道:“正是此理,辛彥宗將軍,隻好你走一遭了。”辛彥宗道:“謹遵將令,萬死不辭。”許國又道:“置帥容稟,愚意各關隘守備牙將,當緊守寨門,不得擅自動兵,且待熊、豹、鵬、蟒四員將軍迴山,再好用兵。”各牙將、裨將道是,梁方平亦認其理,當即下令自迴守備不提。


    且說辛彥宗下得山來,不消多時,直取桃花山大路上來。先與孫鐸軍寨裏報說:“辛彥宗將軍於二龍山前來,有緊急軍情稟報。”孫鐸命人快請,辛彥宗近前道:“不知那裏一彪土匪響馬來圍打二龍山大寨。寨中置帥恐有危險。請四位將軍早早收兵迴來,且解置帥之難。”孫鐸道:“既是如此,當即與其他三寨報說。”於是吩咐下去,三路探馬去了。三處人馬當即收拾寨紮,都與孫鐸匯聚。卻隻有兩個將軍會合,商議退軍事宜,不見張誌寧。辛彥宗來問小校,小校道:“張誌寧早被捉上山去,生死不明。”眾人聞言大驚,辛彥宗道:“此事以後再說,當務之急乃是迴兵。”孫鐸道:“雖然如此,不可急還。今夜晚間,先教步軍前行;留下兩支軍馬,就桃花山下兩邊埋伏。山上知道我等退軍,必然追趕。若不如此,我兵先亂。”劉元鼎道:“將軍言之極當。”馬旺道:“不知派誰最好?”孫鐸毛遂自薦道:“我去最當,劉元鼎賢弟次之。”眾人皆讚。孫鐸便引五百軍兵去桃花山左邊埋伏;劉元鼎就引五百軍兵去桃花山右邊埋伏。辛彥宗一麵傳令前隊退兵,倒拖旌旗,不鳴戰鼓,卻如雨散雲行,遇兵勿戰,自然退迴。步軍隊裏,半夜起來,次第而行。直至次日巳牌前後,方才鳴金收軍。


    山上有探報的小廝望見大宋軍馬,手拖旗幡,肩擔刀斧,人起還山之意,馬嘶歸寨之聲,紛紛滾滾,拔寨都起。小廝看了仔細,報與張先知道:“宋軍人馬,今日盡數收兵,都迴去了。”張先聽的,隨即喚眾好漢商議。紀平道:“眼見的是齊州鳳凰山救應的人馬去取他二龍山本陣,這廝們恐那主帥有危,慌忙歸去。可以乘勢追殺,必擒敵將。”張先道:“軍師所言既當。”便叫沈春、袁剛各帶一支軍馬,從東西兩路追趕宋軍人馬。


    且說辛彥宗引兵退迴,見桃花山調兵追趕,舍命便走,直退到大路上來。正有孫鐸、劉元鼎二將揮軍出來。沈春、袁剛吃了一驚,勒住戰馬看時,後麵隻見旗幡對刺,戰鼓亂鳴。袁剛要戰,沈春道:“我看宋軍早有準備,不好強攻。”意要迴軍。正被孫鐸、劉元鼎攔著。二人措手不及,知道中了奸計,不知如何是好。隻聽得一聲號角聲響,刺斜裏撞出一夥紅頭子,當先的頭領正是孫列、端木中等人。眾人大殺一陣,殺的孫鐸、劉元鼎措手不及,金盔倒納,衣甲飄零。沈春見狀,便道:“兄弟你看,援兵到也。”袁剛亦見了,要振奮軍心,道:“援軍來也,眾家兄弟,隨我衝鋒!”當下撒開腳步而來。眾人混殺做一團,惹起征塵漫天。早看不清誰與誰爭,孰與孰鬥。隻是打散宋軍,眾人見得宋軍走了兩下裏英雄會合,沈春道:“多謝眾好漢相救。”葉光道:“不必言謝,見今當先追殺宋軍。”眾人認理。葉光又謂陳畢道:“兄弟且速去桃花山、白虎山調兵,一齊來助我等,此時節正當反撲之。”陳畢領命,當即去了。葉光又引眾頭領追殺宋軍而來。


    不說這邊,卻說那邊。鄧明率小嘍囉多打旗幟,虛張聲勢來打二龍山。隻見三關森嚴,旗幟凜然。鄧明見此情形,不敢貿然進攻,便在山下叫罵挑戰。關上守軍並不迴應,任由他們叫囂。鄧明心中焦躁,思量一番:“見今大寨空虛,或可複用前計,從後崖上山,如此直搗黃龍,是我大功一件,也好報答救命之恩。”當即計議已定,留下二百嘍囉在關前罵陣,自領五百精銳繞過山嘴,望後崖去。此時才正是七月盛夏天氣,酷暑難捱。路上撞著兩個伏路小軍,鄧明不費吹灰之力,結果了兩個,到得山崖下時,將至正午。聽得崖上寨內安靜的緊,鄧明就引眾人攀藤攬葛,一步步爬上山崖來。是赤日炎炎,無雲遮伴,灑下萬道陽光。鄧明三停爬了二停之上,望見山崖上有金光閃閃。鄧明伏在崖凹邊聽時,上麵依舊無聲無息。就暗暗地叫眾嘍囉道:“趁著正午,這一夥宋軍定當用飯歇息,我等上去罷。”說罷,又攀援上去。正爬到岩壁崎嶇之處,懸崖險峻之中,鄧明隻顧爬上去,手腳都不閑,卻把搭膊拴住點鋼槍,拖在背後,刮得竹藤亂響。山崖上早吃人看見了。鄧明正爬在山凹處,隻聽得上麵叫聲:“著!”一撓鉤正搭住鄧明頭髻。鄧明急去腰裏拔得刀出來時,上麵已把他提得腳懸了。鄧明心慌,連忙一刀砍斷撓鉤,卻從空裏墜下來。有貼己的小頭目見頭領攧將下去,急伸手搭救,正好救下鄧明。眾人隻想退步下崖時,上頭早滾下大小石塊,並短弩弓箭,從竹藤裏射來。那小頭目隻得把身子護住鄧明,可憐那小頭目做了半世好漢,為護自家頭領,箭矢滿身,做了刺蝟,死於非命。鄧明馱著小頭目屍骸下嶺來,於草叢茂密處隱匿了身形。將歇過來,才覺軟肋腿腳等處,皆有傷損,以此不能走動。左右小嘍囉都來搭救,一行人跌跌撞撞正走,忽聞嶺上差人下來,就把鄧明團團圍住,也不短兵相接,隻把弓弩來射。鄧明等眾走不脫了,就拚死來鬥。尚未近身,早被亂箭穿心,登時一命嗚唿。一夥精兵強將,無一個幸免。可憐鄧明團練使,未展身手命先亡。有詩為證:


    千尺懸崖峻渺茫,古藤高樹亂蒼蒼。


    鄧明欲複前人計,好漢英雄頃刻亡。


    那夥宋軍中為首的不是別人,正是辛道宗。辛道宗自顧自道:“前番我等便是這裏上得山來,怎會不去看顧?你這廝竟如此愚鈍。”言畢,割下首級,迴大寨裏去了。前麵二百嘍囉等了多時,不見自家頭領迴來,正自躊躇。隻見關上一人,挑這鄧明頭顱道:“你家頭領的頭顱在此,敢來搶麽?”眾小嘍囉聞言,又驚又怕,哪敢向前?紛紛迴走。卻正撞見迴來的辛彥宗一夥宋軍,小嘍囉亦不敢抵敵,當即四散而去。辛彥宗也不顧他許多,就引大兵都迴二龍山寨裏去。後麵葉光等眼見的追不上了,隻得停馬,這才想起點視眾軍。原來方才亂陣裏項雨被流矢所傷,羅巒被亂軍踩踏致死。可憐山中猛虎,卻做腳下之魂,有詩歎曰:


    形如猛虎喚羅巒,稱霸清州人膽寒。


    自恃豪強淩弱小,死前才懂戰爭難。


    眾人正悲憤之際,端木中道:“見今用兵在即,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當今不可亂我軍心,隻得對敵為先。”眾人認理。葉光道:“方才見遠處有一彪小嘍囉四散去了,當下之計,應先整頓兵馬,等待白虎、桃花二山來援。”於是一麵建起寨劄,一麵遣人四散去追迴那一夥敗逃的小嘍囉。正是:五山好漢匯聚青州地,大宋軍官要展熊虎威。不知青州混戰如何?請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換天改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非人哉1566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非人哉1566並收藏水滸:換天改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