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乾坤鬥部聚三方,感染繁星幾道光。


    語道出言來斷句,再將好漢啟新章。


    紅鸞落在沂蒙嶺,大宋擎天顯勇良。


    重走江湖忠義路,招安再興抵猖狂。


    隻說蔡京、高俅一夥,借機拘刷許多忠良之臣,其中便有一個人,乃戶部侍郎柴夢,柴夢正是柴進叔父,本做得此官後,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差池,隻是國庫從來不滿,總有虧空。這些個事情本就不在柴夢管轄,為何?因為都叫奸佞之臣貪墨了,道君皇帝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柴夢不過新任侍郎,怎能管製,哪怕戶部尚書又能如何?隻因柴進是宋江一派,宋江又是舉薦八賢王趙佮的,自然被拘刷降職,隻做了戶部出納,且暫不上任。柴夢數載心血,就此無了。於是心下不忿,就出京來尋柴進。


    此時柴進已到滄州上任橫海軍都統製,忽聞叔父柴夢到此,便親請入內。二人對酌,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柴夢壯膽說了此事。柴進拍案道:“我柴家有讓位之功,禦賜丹書鐵券在此,這般奸臣卻如此無理。我素知叔父秉性忠厚,辦公不曾有誤,如何拘刷官職!”柴夢聞言欲哭無淚,柴進見狀就來安慰道:“叔父放心,這事包在我身上。”柴進當下寫了一封信先給滄州知府,說明就裏。知府雖與蔡京關係匪淺,但也知柴氏一家難惹,且其中緣由眾人盡知,更怕事情鬧大,自己官位不保,便將此事上報刑部。刑部尚書素來與蔡京不和,接報後又怒又喜,怒的是蔡京行徑,喜的是有法治理。尚書立刻派人調查。不久,柴夢恢複原職。消息傳到滄州,柴進謂柴夢道:“叔父此去,不僅要小心為上,應當拜訪八賢王,隻有靠山夠硬,才能保住官位,深知性命。”柴夢深以為然。柴進又使數個宗族子弟隨柴夢入京,待尋機會,也得個一官半職。柴夢等眾人迴京赴任去了,不在話下。


    隻說柴進又書信一封,速報宋江知道。此時宋江正在楚州上任,聽得柴進消息,心中思忖道:“不想蔡京等人如此大膽,連柴家也敢動,當思後事才是。”隨即修書一封,派親信小廝送與吳用,告知此間詳情。小廝領命而去。宋江又喚來幾個親信牙將商議,看是否還有其他忠義之士遭蔡京陷害。牙將道:“大人,以小弟之見,可遣些精細之人,喬裝打扮,混入京城,探聽消息。”另一個牙將道:“所言甚是,我願親自前往。”宋江道:“如此甚好,你二人都去,扮作商人,入城後與在京兄弟聯絡,互通消息。”兩個牙將領命。一路無話,都到京城,先見了唿延灼,說了備細,唿延灼道:“正有此事。”又見了徐槐,亦說不差。徐槐又寫書信教牙將送迴。牙將收了書信,迴來報知宋江。


    隻是吳用書信早到,宋江看過吳用書信後,眉頭緊皺道:“卻要提前行事了。”忽聞那兩個牙將也迴,就請入內,二人說了備細,又遞上書信。宋江看了一迴,道:“隻好如此了。”便把數個心腹牙將都到堂前,無非張三李四、王五趙六。宋江說了備細,眾人皆憤憤不平。有性急率先喊道:“哥哥,咱們直接殺到京城,宰了那蔡京老賊,一切都好!”宋江搖搖頭,說道:“不可魯莽行事,我們需從長計議。”有穩智的牙將附和道:“哥哥說得有理,咱須得有個周全的計劃。”宋江看眾人時,沉聲道:“諸位兄弟,如今朝廷腐敗,奸臣當道。我們不能坐以待斃,就把燭影斧聲之事散布出去,到時再做計議。”宋江安排已定,四散而去。


    隻說當今天子趙佶並非太祖一脈,乃得位不正。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一傳十,十傳百,百姓都說,惹得天下震蕩,紛紛擾擾有人起義,眾好漢紛紛響應。隻說薊州城中人群都在議論,也有人把此事編成書,在街頭巷尾傳說,忽有一人道:“說得好,當今帝王得位不正,天下應當共討之。”說書人道:“莫要高聲,我說隻為養家糊口,可不想送命。”那人聞言,丟下銀子,就仰天大笑出門去,上了馬匹,出城而去。眾人都看此人,卻是一個女子,一身道士打扮,但見:


    麵貌如仙,身形似鶴。麵貌如仙,頭戴上清蓮花冠;身形似鶴,身穿天青八卦衣。手捧拂塵,鬆枝攢翠尾似雪;胯下神駒,蹄健背壯體如玉。穩坐雕鞍,隱約見將軍之容;颯遝流星,飄然有神仙之概。


    要問這人是誰?需先說山東沂蒙山。這沂蒙山實為沂山與蒙山合並而成。沂山古稱海嶽,山景風光蜚聲四海,有一峰名曰玉皇頂。玉皇頂拔地擎天,巍峨壯觀,層巒疊翠,群峰競秀,林海莽莽,鬆濤起伏,群山綿延有八百裏遠近。素稱“人世蓬萊”,又有東泰山之稱。再說蒙山,古稱東山,卻有山嶽、森林、瀑布等奇觀,隻見奇峰聳立、水纏雲繞,素有亞岱之稱。二山相連,並稱沂蒙山。


    隻說這沂蒙山內有一座白雲洞,洞中有一位白雲聖母。話說這位白雲聖母非一般女子,乃是雙鞭王唿延丕嫡孫,名喚唿延淩雲。唿延淩雲原本嫁給大宋朝一個將軍,名叫陸朗,二人為結發夫妻。夫妻二人伉儷情深、相濡以沫、恩愛有加,並無間隙。陸朗本是延安府守將,但凡出征,妻子都來做伴。唿延淩雲畢竟將門之後,弓馬嫻熟、帶兵有方,自不必說。更能在兩軍陣前奪敵將首級,也能運籌帷幄之中。忽一日,有總兵上官儀遣陸朗追擊西夏兵馬殘部,唿延淩雲本欲相隨,隻是天中節將至,其父甚念女兒,便叫迴家相聚,因此夫婦二人不曾同往。


    隻說陸朗引一彪兵馬追至西平府較近,不曾停馬。上官儀見敵人退卻較深,不敢再追,就命大軍撤軍。陸朗道:“敵軍已然困頓,如今應當乘勝追擊,隻需殲滅賊首,來日也不成一軍。如若放虎歸山,恐其養成勢力,卷土重來。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此良機,怎能舍棄?”因此不遵命令,執意追殺。陸朗也算勇猛,直把敵軍逼入斷頭穀,這穀隻此路進此路出,因此喚作斷頭穀。西夏首將見狀,不肯投降,如困獸之鬥,猶餘殘勇。陸朗指揮左右截殺,不曾放跑一個,並親自斬殺賊首,大振軍心。陸朗一部雖然得勝,然損失慘重。


    隻說陸朗提著賊將人頭,迴營說了備細,誰知上官儀勃然大怒道:“你不聽將令,毫無規矩可言,若不殺你,如何嚴明軍令。”便命左右斬訖報來。諸將心知肚明,上官儀這廝那是為了嚴明軍令,不過是見陸朗立下汗馬功勞,嫉賢妒能而已。因此聞言都來求饒命。上官儀道:“你這廝不尊將領 ,定有謀反之心,誰在言勸,與之同罪,何不斬訖報來。”此言一出,無人再敢言勸。上官儀便呈書奏報朝廷,說陸朗有累累惡行,諸般反跡。朝廷哪肯嚴查?便叫滿門抄斬。可憐陸朗一世忠臣良將,卻淪落到如此下場。萬幸,唿延淩雲歸家才避得此難。又有唿延一家老小擔保,才留得淩雲性命於世。唿延淩雲聞知丈夫一家冤死,日日以淚洗麵。是夜,唿延淩雲咬指發誓道:“若不為夫君一家老小報仇,枉為人妻!”又來拜罷父母,說了報仇之事,知女莫若父,因此父母也不勸阻。此後習文練武不輟,隻待時機到時。


    再說八月十五中秋節,上官儀一家都到自家宅院內賞月,上官儀覺官兵主殺,不是好兆頭,所以不曾有護衛看視。唿延淩雲早知他習慣,往年都是如此,因此就來複仇。唿延淩雲先是在院外看了一遭,果然沒有一個兵將,便踅入宅內,就取出火石等物,在院內放了兩把火,把東西廂房燒著。登時家丁仆從亂作一團,上官儀聞知,心下大驚,就叫都來救火。唿延淩雲混入救火人群,覷見上官儀腰腎露處,便匕首刺殺。上官儀吃痛發聲喊,倒在血泊中。唿延淩雲怎能解恨,又連槊四五刀不曾停手,隻是四下裏人都見了方止。四下人發聲喊道:“有刺客,抓刺客。”都來捉人。唿延淩雲也不戀戰,迴身便走,一躍翻牆去了。


    隻說唿延淩雲也不迴家,那牆角早備好馬匹,拴附行李,就騎馬出城,浪跡天涯。後來幾經波折,卻到沂蒙山,見山上有洞,洞內居住之物一應俱全,心下道:“自此也無牽掛,便隱姓埋名罷了。”此後唿延淩雲常在山中采藥,為周遭村民治病討活,久而久之,周遭百姓都喚她做白雲聖母。


    不知多久,唿延淩雲上山采藥,忽聞嬰兒啼哭,尋聲去看,正是一個女嬰。唿延淩雲心善,不忍嬰兒凍餓而亡,便抱迴洞內養大,隻見繈褓中有姓無名,見此嬰兒姓吳,便起名吳諱。唿延淩雲也不吝嗇,就把平生所學都傳與吳諱。也幸吳諱自是伶俐,無論多難,總是一學就會。過了十年之久,看看是宣和四年前後,吳諱長大成人,亭亭玉立。淩雲謂之道:“你隻在洞中生活,雖有一身文武藝傍身,卻不知世道為何,如此不能成人。你且收拾包袱,予你一月為期,下山闖蕩,到期便迴,屆時將所見所聞,都細細地說與我聽。”吳諱聽罷,便道:“謹遵聖母之命。”言畢,便就收拾行囊,下山去了。


    隻說吳諱出得洞來,隻一力向山下走。因隻在白雲洞周圍生活,不識得下山路徑,一連三日裏就在山中打轉,渴便飲山泉露水、餓便吃野果野兔。第四日,吳諱亦未出山,忽聞遠處人聲嘈雜,心下便想:“想是離村莊較近了。”就聞聲尋來,隻見一群人從山下向上奔走,似不要命的。吳諱扯住一個問道:“你等甚人,為何要上山來?”那人道:“官府來人,或收苛捐雜稅,或拉壯丁征戰,更甚者殺良冒功,我等都要命的,如何不跑?”吳諱心思道:“聖母曾言:‘官府絕非善類,遇到便要多個心眼。’如此看來,言之極當。怪不得這些人要跑。”便道:“你等莫慌,有我在,定不傷你等。”說罷,抽出樸刀來,正抵住那群官兵。看那夥官兵時有四個人,為首的道:“你是何人,敢對官兵拔刀相向?”吳諱道:“何止拔刀相向,我還要砍你哩。看刀!”說著,先使個力劈華山。那人心下大驚,忙拿水火棍來抵,卻被劈個稀爛。那人哪敢匹敵?先一步迴身走了,剩下三人見狀也都各自掉頭走了。吳諱見了,喊聲:“站住!”挺刀便追。追過三五棵樹,忽見一人手持狼牙棒,站住中央。吳諱看那人時,但見:


    劍眉入鬢,似有長壽之相;星目明光,覷見遠近之敵。身長臂健,橫一條狼牙棗木棒;虎背狼腰,透滿身混鐵打鑄色。頭戴朱紅漆笠,紅英飄灑如烈火;身穿絳色袍鮮,襆巾獵獵染血猩。借肝膽,豪傑能打虎;憑武藝,英雄敢擒狼。


    那人道:“好女子,報個姓名來。”吳諱道:“好漢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白雲洞吳諱便是。”那人聞言是白雲洞的,立馬收了狼牙棒,笑臉相迎道:“不知仙姑駕到,有眼不識泰山,兄弟真個莽撞了。”又教那些人迴來認錯。吳諱道:“你又是甚人?”那人道:“小人荊俊,本地穆棱鎮人士,因體黑顯瘦,人稱鐵背蒼狼,做個伍長職務。”吳諱又問那人,荊俊道:“方才與你動手的這位名喚馮善,是我發小,從不離左右,因此都喚他細腰狽。”有詩讚道:


    瘦骨腰平身體長,不離形影總扶狼。


    沂州都喚人機敏,馮善村中稱最良。


    吳諱道:“你等為何做官,莫非狼狽為奸?”荊俊道:“實不相瞞,我祖上傳下打鐵手藝,本不曾斷絕,也能養家糊口,隻因店鋪被官府收沒,沒了營生,為混口飯吃,隻好投兵。”吳諱聞言,二話不說,掏出七八兩散碎銀子來,給荊俊道:“你二人可換了營生,從小做大,再別做傷天害理的事。”二人謝過了。吳諱又道:“你們可帶我下山麽,聖母教我下山來見世麵,我就在山中三日了,尋不見下山的路。”荊俊道:“自然可以,既是聖母言語,如何不從。”說了山路如何,就領下山。幾人左轉右旋,到一座廟,吳諱來看時,是一座山神廟,隻見廟門緊閉。荊俊道:“這廟門平日裏都是敞開的,今日如何閉上了,莫不是有人?”說罷,便與馮善一人一腳踹開,三人徑直入內,卻見一個大漢在彼。有教是:一言既出乾坤倒,好漢英雄推前浪。不知這漢子是誰,請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水滸:換天改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非人哉1566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非人哉1566並收藏水滸:換天改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