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驅兵勢難攀,昱嶺火燒關。
前後合廝殺,來追千裏山。
廿員來對鬥,引領敗軍還。
更鼓聲音惑,神思又一環。
卻說盧俊義正在議事,朱武要勘探四方路徑,忽一將道:“先鋒不可。”眾人看時,正是冷恭。盧俊義忙問冷恭有何不可?冷恭道:“他那裏去處有大小路徑六條,大路前後各一條,小路四麵,都是險峻道路。想當年漢末孫權曾與山越人大戰之時,便在此地,真個易守難攻。且龐萬春這賊最愛設伏,如此山路定都是伏兵,不好探路。”盧俊義聞言,心思不定。朱武道:“既如此,我有一計,隻是虧損陰德。”盧俊義忙來問計。朱武道:“隻一個‘火’字訣。”盧俊義大驚道:“莫不是要放火燒山?”冷恭道:“雖說有損陰德,不過此乃上上策。”盧俊義拍案道:“一不做二不休,如此定了。”盧俊義和朱武等拔寨都起,命魏定國率神火部從,一路上放火燒著,望關上來。就說山嶺林木之中,半天價都紅滿了,但見:
火光衝天,煙霧彌漫。火光衝天,鳥獸驚走離窩;煙霧彌漫,伏兵四散奔逃。火借風勢,草木盡皆成灰燼;風助火威,生靈都做酆都魂。敢比當年,火燒連營七百裏;真賽日染,落陽映照昱嶺關。猶如老君爐,好似火焰山。
盧俊義又教楊誌先使三五百軍人,於路上打並屍首。沿山巴嶺放火開路,使其埋伏軍兵,無處藏躲。昱嶺關上小養由基龐萬春,聞知宋兵放火燒林開路,龐萬春道:“這是他進兵之法,使吾伏兵不能施展。我等隻牢守此關,任汝何能得過!”望見宋兵漸近關下,帶了雷炯、計稷,都來關前守護。盧俊義引兵直逼近關下,出馬到關前大聲道:“兀那廝叛國之賊,安敢暗箭射傷我家兄弟?”關上龐萬春聞言道:“自古道:兵不厭詐。你等愚笨,如何怪得我?”盧俊義道:“你敢下關來比試武藝麽?”龐萬春道:“若有本事,你就上關來鬥。”話音未落,早射一支箭來。盧俊義用槍撥開那支箭,迴馬便走,迴本陣去了。
且說盧俊義迴了本陣,與諸將商議對策。盧俊義謂眾將道:“龐萬春這廝卻不下關來鬥將,如若攻關,恐損傷巨大,有何計策破之?”眾將聞言紛紛獻策,楊誌提議道:“何不趁夜襲他關卡?”韓滔主張道:“或者佯攻詐敗,誘敵出關。”盧俊義左右不定,又問朱武。朱武沉思片刻,道:“我有一計,可派一隊精兵繞到關後,趁敵不備發兵攻之。與此同時,正麵一部軍馬先做佯攻,引敵軍注意。隻要前後夾擊,必能破敵。”盧俊義認理問道:“哪位將軍願往?”冷恭道:“這裏我一部最為熟略,當仁不讓。”盧俊義從之。冷恭又道:“方才楊將軍所言不虛,可趁夜偷襲,也多幾分勝算。”盧俊義問道:“今夜可行?”朱武道:“不可,他處必有防範,可先虛鬥數日,再作計議。”盧俊義認理,當下說定,各自散帳去了,一夜無話。
次日清晨,盧俊義親自率領大軍向昱嶺關叫陣,見沒迴應,便發兵一舉進攻。龐萬春見狀,急忙指揮守軍抵禦。不一時,盧俊義鳴金收兵,迴馬便走,退迴營裏去。龐萬春心下正疑,有計稷道:“我看宋軍技窮,如今強攻不成,隻好退去。”龐萬春聞言也不多想,便迴關裏歇息。午牌時分,龐萬春等都在吃食,忽聞宋軍又來攻打。龐萬春大驚,忙不迭丟了碗筷上城頭指揮。宋軍攻打一陣又退,雷炯道:“我看宋軍不過如此,不妨出關追他一陣,也拿他幾個大將人頭。”龐萬春道:“兄弟不知,此乃誘兵之計,不可妄動。”於是都迴來繼續吃食。當夜,盧俊義又來攻打昱嶺關,龐萬春也來抵禦。雙方激戰正酣,龐萬春唿喚一聲道:“不好,宋軍要襲我背後。”忙遣計稷率兵守禦關後。計稷去了,不見一個宋軍,道:“這人忒過小心,哪有什麽宋軍。”便迴來報信說了。龐萬春心下稍安,隻把盧俊義逼退。後來三日都是如此。
至第三日夜,宋軍又來攻打,龐萬春領軍抵禦,兩邊鬥得正火,忽聞關後喊殺聲響徹山間。龐萬春猝不及防,忙叫計稷引兵去援。計稷到時,關門早破。放眼望去,都是宋軍人馬。為首的兩個人,乃是冷恭、薛鬥南。冷恭趁機麾軍衝殺,一舉攻破昱嶺關。關內守軍被殺得丟盔卸甲,狼狽逃竄。那裏計稷見了,大驚,迴馬要走,早被薛鬥南趕上,兩個纏住廝殺。計稷驚慌失措,手法亂將起來。薛鬥南覷見軟肋,用刀背批計稷落馬,左右來人俘獲。小校迴來與龐萬春報說,龐萬春得知後門大開,也不戀戰,棄了關隘望山上走。雷炯不知備細,還在苦戰,忽聞有人說走了龐萬春,心下大罵道:“這廝怎無情無義,卻撇下我與眾士卒走了。”思罷,也要上山。早有石勇、李雲登上牆頭,來鬥雷炯。那雷炯使一枝蒺藜骨朵,力鬥二將。二將力怯,迴身便走。雷炯也不去追,轉身上山去了。
且說宋軍眾將都要爭先,一齊趕過關去三十餘裏,追著南兵。穆弘就山上遇見雷炯,兩個交手不過三五合,那雷炯早已膽怯,不敢匹敵,望山裏便走。穆弘怎能放過?見山路難騎馬,便下馬來追。追過百十步,忽聞周遭動靜,便要躲閃,正躲過一支箭。穆弘看時大驚,正是龐萬春。龐萬春掣腰刀要來鬥穆弘,穆弘挺樸刀招架。兩個鬥了三五合,不分勝負。龐萬春忽聞身後來人,但看時,不是別人,正是楊誌,楊誌舞金刀大聲喝道:“我且擒他,莫要走了賊寇。”來鬥龐萬春。穆弘聞言,瞥了龐萬春,去追雷炯。穆弘不愧沒遮攔,馬步本領都強,走山路也大步流星,看看不久便追上雷炯。雷炯大驚正走,早被穆弘追上。穆弘覷見雷炯雙腿教親,一刀砍翻。雷炯登時跌倒,摔斷兩顆門牙,嘴裏都是泥,含糊不清道:“好漢饒命。”話音未落,穆弘早到,一刀剁下頭來,提頭迴去了。
再說楊誌與龐萬春鬥過十合之上。龐萬春刀法漸亂,也走不脫,隻好硬著頭皮來戰。又十合,楊誌舞動金刀亂砍,龐萬春隻能提腰刀招架。隻見龐萬春刀刃上都是崩刃,楊誌大喝一聲,使個力劈華山。龐萬春橫刀來架擋。隻聽當的一聲,龐萬春手中腰刀斷作兩半。龐萬春大驚失色,迴身就走。楊誌覷見龐萬春背心教親,轉使神威,一刀劈去,隻把龐萬春剁成兩半。楊誌便就砍下頭來,迴盧俊義處了。可歎南國好漢,卻做昱嶺孤魂,有詩歎曰:
能驅埋伏滿山丘,敢執強弓射鬥牛。
難比金刀身魄死,英雄棄世盡皆休。
盧先鋒得了昱嶺關,將計稷帶來問降,計稷不願投降,盧俊義隻好押赴李應處看管。次日,盧俊義與同諸將披掛上馬。一麵行文申複張招討,飛報得了昱嶺關,一麵引軍前進。迤邐追趕過關,直至歙州城邊下寨。原來歙州守禦,乃是皇叔大王方垕,是方臘的親叔叔。與同兩員大將,官封文職,共守歙州。一個是尚書王寅,一個是侍郎高玉。統領十數員戰將,屯軍二萬之眾,守住歙州城郭。當有昱嶺關諸多牙將敗迴到歙州,直至行宮,麵奏皇叔,告道:“宋兵私越小路過關,前後夾擊,因此眾軍漫散,難以抵敵,三個將軍都被擒殺。”皇叔方垕聽了大怒,喝罵道:“這昱嶺關是歙州第一處要緊的牆壁,你等怎能就此舍棄。”教左右斬訖來報,左右便把牙將盡都行刑報知。方垕又道:“今被宋兵已度關隘,早晚便到歙州,怎與他迎敵?”王尚書奏道:“殿下勿憂,可教十員副將引著一軍,首先出戰迎敵,阻住宋軍前進,我等再作計議。”方垕然其言,撥與軍五千,跟十員副將出城迎敵,若得勝必要迴奏。
且說盧俊義度過昱嶺關之後,催兵直去歙州城方向,忽聞南軍來阻,當日與諸將上下對壘攻殺。南軍裏十個副將出馬,宋軍隊裏也出十個去鬥,哪十個?乃是:
冷恭、張道原、薛鬥南、苟正、昌盛、崔彧、呂方、郭盛、楊林、穆春。
二十人捉對廝殺,相鬥十數合,各有勝負。穆春、楊林率先迴馬;呂方、郭盛次後而走。昌盛、 崔彧紛紛敗逃。冷恭見不是頭,引眾人便走。南軍裏十個副將見了,引大軍趕殺。盧俊義見勢頭不好,慌忙敗走。隻見宋軍倒戈棄甲,哭爹喊娘,望風而逃。十個副將就追到山邊,見大軍都入山林裏去了,便迴來報捷。
且說南國王尚書、高侍郎兩個,頗有些謀略,便上啟皇叔方垕道:“今日宋兵敗迴,退去三十餘裏屯駐。營寨空虛,軍馬必然疲倦。何不乘勢去劫寨柵,必獲全勝。”方垕道:“你眾官從長計議,可行便行。”高侍郎道:“我便和十員副將引兵去劫寨,尚書與殿下緊守城池。”當夜高玉披掛上馬,引領軍兵前進。馬摘鑾鈴,軍士銜枚疾走。前到宋軍寨柵,看見營門不關,南兵不敢擅進。初時聽得更點分明,向後更鼓便打得亂了。高侍郎勒住馬道:“不可進去。”牙將道:“相公緣何不進兵?”高侍郎答道:“聽他營裏更點不明,必然有計。”牙將道:“相公誤矣。今日兵敗膽寒,必然困倦,睡裏打更,有甚分曉,因此不明。相公何必見疑,隻顧殺去。”高侍郎道:“也見得是。”當下催軍劫寨,大刀闊斧殺將進去。十一員將領入得寨門,直到中軍,並不見一個軍將。卻是柳樹上縛著數隻羊,羊蹄上拴著鼓槌打鼓,因此更點不明。兩將劫著空寨,心中自慌,急叫:“中計!”迴身便走。中軍內卻早火起。隻見山頭上炮響,又放起火來,四下裏伏兵亂起,齊殺將攏來。兩將衝開寨門奔走,正迎著唿延灼,大喝:“賊將快下馬受降,免汝一死!”高侍郎心慌,隻要脫身,無心戀戰。被唿延灼趕進去,手起雙鞭齊下,便把高玉打下馬來,教左右綁縛了。那裏十個頭領攔住十員副將,又來捉對廝殺,個鬥了二三合,早有五個南軍副將被斬下馬來,其餘副將見了,不敢爭鬥,紛紛下馬投降。至天明,都赴寨裏來。十個頭領白日裏如何鬥不過南軍副將,夜裏卻又鬥得過?原來兵敗乃是朱武用計。眾將已都在山路裏趕殺南兵。盧先鋒已先到中軍坐下,隨即賞賜眾人,不在話下。有詩為證:
賊寇乘虛夜劫營,豈知埋伏有強兵。
中軍炮響神威振,混殺南軍滿歙城。
且說解珍在探尋山路時,見草中盤臥一條毒蛇,解珍暗忖道:“這便是毒殺俺兄弟的長蟲麽,今日遇見俺兩頭蛇,你命數算到了。”思罷,提起蓮花鋼叉刺死,來與一眾道:“你等見了丁得孫頭領,記得與他說,俺兩頭蛇解珍替你報仇了”眾人聞言,都憋住笑點頭。
隻說盧俊義將高玉帶來問降,高玉本不願降,卻有冷恭等來勸說,高玉便佯裝投靠。盧俊義大喜,朱武卻道:“還請將軍下去歇息,等神思安定,再作計議。”便送高玉去了。盧俊義問有甚事,朱武答道:“我觀此人前後言辭不一,並非真心投順。”盧俊義道:“既如此,該當如何?”朱武道:“可用計在此人身上。”冷恭悟道:“軍師其中意思,教此人賺開歙州城門?”朱武然是。幾人又說些細節。當夜冷恭來與高玉說了,高玉道:“赴湯蹈火,萬死不辭。”便引著張道原、穆弘、李逵、項充、李袞、朱仝、雷橫、鄭天壽、薛永扮作十員副將,高玉在前領大軍都到城下。高玉思索道:“我需賣個破綻,以王尚書之謀略,定能知道我這裏意思。”於是喊一聲道:“上麵可是大王方垕麽,速速來開城門。”城上守軍見了來人,正是高玉,便來與方垕報知。方垕不知就裏,便教開城門。不一刻,王尚書聞訊入內道:“殿下如何要開城門?”方垕道:“高侍郎德勝而歸,開門有何不可?”王寅道:“臣下聞言,高侍郎在城外直唿殿下大名,其中必有緣故,應當速速收迴成命。”方垕依舊不解,乃複問。王寅慌忙道:“他定是被宋軍所擒,不好言語,才出此下策。”方垕聞言才覺,忙叫收迴成命,不要開城。正是:詐敗隨著詐降計,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城門打開與否,請聽下迴分解。
驅兵勢難攀,昱嶺火燒關。
前後合廝殺,來追千裏山。
廿員來對鬥,引領敗軍還。
更鼓聲音惑,神思又一環。
卻說盧俊義正在議事,朱武要勘探四方路徑,忽一將道:“先鋒不可。”眾人看時,正是冷恭。盧俊義忙問冷恭有何不可?冷恭道:“他那裏去處有大小路徑六條,大路前後各一條,小路四麵,都是險峻道路。想當年漢末孫權曾與山越人大戰之時,便在此地,真個易守難攻。且龐萬春這賊最愛設伏,如此山路定都是伏兵,不好探路。”盧俊義聞言,心思不定。朱武道:“既如此,我有一計,隻是虧損陰德。”盧俊義忙來問計。朱武道:“隻一個‘火’字訣。”盧俊義大驚道:“莫不是要放火燒山?”冷恭道:“雖說有損陰德,不過此乃上上策。”盧俊義拍案道:“一不做二不休,如此定了。”盧俊義和朱武等拔寨都起,命魏定國率神火部從,一路上放火燒著,望關上來。就說山嶺林木之中,半天價都紅滿了,但見:
火光衝天,煙霧彌漫。火光衝天,鳥獸驚走離窩;煙霧彌漫,伏兵四散奔逃。火借風勢,草木盡皆成灰燼;風助火威,生靈都做酆都魂。敢比當年,火燒連營七百裏;真賽日染,落陽映照昱嶺關。猶如老君爐,好似火焰山。
盧俊義又教楊誌先使三五百軍人,於路上打並屍首。沿山巴嶺放火開路,使其埋伏軍兵,無處藏躲。昱嶺關上小養由基龐萬春,聞知宋兵放火燒林開路,龐萬春道:“這是他進兵之法,使吾伏兵不能施展。我等隻牢守此關,任汝何能得過!”望見宋兵漸近關下,帶了雷炯、計稷,都來關前守護。盧俊義引兵直逼近關下,出馬到關前大聲道:“兀那廝叛國之賊,安敢暗箭射傷我家兄弟?”關上龐萬春聞言道:“自古道:兵不厭詐。你等愚笨,如何怪得我?”盧俊義道:“你敢下關來比試武藝麽?”龐萬春道:“若有本事,你就上關來鬥。”話音未落,早射一支箭來。盧俊義用槍撥開那支箭,迴馬便走,迴本陣去了。
且說盧俊義迴了本陣,與諸將商議對策。盧俊義謂眾將道:“龐萬春這廝卻不下關來鬥將,如若攻關,恐損傷巨大,有何計策破之?”眾將聞言紛紛獻策,楊誌提議道:“何不趁夜襲他關卡?”韓滔主張道:“或者佯攻詐敗,誘敵出關。”盧俊義左右不定,又問朱武。朱武沉思片刻,道:“我有一計,可派一隊精兵繞到關後,趁敵不備發兵攻之。與此同時,正麵一部軍馬先做佯攻,引敵軍注意。隻要前後夾擊,必能破敵。”盧俊義認理問道:“哪位將軍願往?”冷恭道:“這裏我一部最為熟略,當仁不讓。”盧俊義從之。冷恭又道:“方才楊將軍所言不虛,可趁夜偷襲,也多幾分勝算。”盧俊義問道:“今夜可行?”朱武道:“不可,他處必有防範,可先虛鬥數日,再作計議。”盧俊義認理,當下說定,各自散帳去了,一夜無話。
次日清晨,盧俊義親自率領大軍向昱嶺關叫陣,見沒迴應,便發兵一舉進攻。龐萬春見狀,急忙指揮守軍抵禦。不一時,盧俊義鳴金收兵,迴馬便走,退迴營裏去。龐萬春心下正疑,有計稷道:“我看宋軍技窮,如今強攻不成,隻好退去。”龐萬春聞言也不多想,便迴關裏歇息。午牌時分,龐萬春等都在吃食,忽聞宋軍又來攻打。龐萬春大驚,忙不迭丟了碗筷上城頭指揮。宋軍攻打一陣又退,雷炯道:“我看宋軍不過如此,不妨出關追他一陣,也拿他幾個大將人頭。”龐萬春道:“兄弟不知,此乃誘兵之計,不可妄動。”於是都迴來繼續吃食。當夜,盧俊義又來攻打昱嶺關,龐萬春也來抵禦。雙方激戰正酣,龐萬春唿喚一聲道:“不好,宋軍要襲我背後。”忙遣計稷率兵守禦關後。計稷去了,不見一個宋軍,道:“這人忒過小心,哪有什麽宋軍。”便迴來報信說了。龐萬春心下稍安,隻把盧俊義逼退。後來三日都是如此。
至第三日夜,宋軍又來攻打,龐萬春領軍抵禦,兩邊鬥得正火,忽聞關後喊殺聲響徹山間。龐萬春猝不及防,忙叫計稷引兵去援。計稷到時,關門早破。放眼望去,都是宋軍人馬。為首的兩個人,乃是冷恭、薛鬥南。冷恭趁機麾軍衝殺,一舉攻破昱嶺關。關內守軍被殺得丟盔卸甲,狼狽逃竄。那裏計稷見了,大驚,迴馬要走,早被薛鬥南趕上,兩個纏住廝殺。計稷驚慌失措,手法亂將起來。薛鬥南覷見軟肋,用刀背批計稷落馬,左右來人俘獲。小校迴來與龐萬春報說,龐萬春得知後門大開,也不戀戰,棄了關隘望山上走。雷炯不知備細,還在苦戰,忽聞有人說走了龐萬春,心下大罵道:“這廝怎無情無義,卻撇下我與眾士卒走了。”思罷,也要上山。早有石勇、李雲登上牆頭,來鬥雷炯。那雷炯使一枝蒺藜骨朵,力鬥二將。二將力怯,迴身便走。雷炯也不去追,轉身上山去了。
且說宋軍眾將都要爭先,一齊趕過關去三十餘裏,追著南兵。穆弘就山上遇見雷炯,兩個交手不過三五合,那雷炯早已膽怯,不敢匹敵,望山裏便走。穆弘怎能放過?見山路難騎馬,便下馬來追。追過百十步,忽聞周遭動靜,便要躲閃,正躲過一支箭。穆弘看時大驚,正是龐萬春。龐萬春掣腰刀要來鬥穆弘,穆弘挺樸刀招架。兩個鬥了三五合,不分勝負。龐萬春忽聞身後來人,但看時,不是別人,正是楊誌,楊誌舞金刀大聲喝道:“我且擒他,莫要走了賊寇。”來鬥龐萬春。穆弘聞言,瞥了龐萬春,去追雷炯。穆弘不愧沒遮攔,馬步本領都強,走山路也大步流星,看看不久便追上雷炯。雷炯大驚正走,早被穆弘追上。穆弘覷見雷炯雙腿教親,一刀砍翻。雷炯登時跌倒,摔斷兩顆門牙,嘴裏都是泥,含糊不清道:“好漢饒命。”話音未落,穆弘早到,一刀剁下頭來,提頭迴去了。
再說楊誌與龐萬春鬥過十合之上。龐萬春刀法漸亂,也走不脫,隻好硬著頭皮來戰。又十合,楊誌舞動金刀亂砍,龐萬春隻能提腰刀招架。隻見龐萬春刀刃上都是崩刃,楊誌大喝一聲,使個力劈華山。龐萬春橫刀來架擋。隻聽當的一聲,龐萬春手中腰刀斷作兩半。龐萬春大驚失色,迴身就走。楊誌覷見龐萬春背心教親,轉使神威,一刀劈去,隻把龐萬春剁成兩半。楊誌便就砍下頭來,迴盧俊義處了。可歎南國好漢,卻做昱嶺孤魂,有詩歎曰:
能驅埋伏滿山丘,敢執強弓射鬥牛。
難比金刀身魄死,英雄棄世盡皆休。
盧先鋒得了昱嶺關,將計稷帶來問降,計稷不願投降,盧俊義隻好押赴李應處看管。次日,盧俊義與同諸將披掛上馬。一麵行文申複張招討,飛報得了昱嶺關,一麵引軍前進。迤邐追趕過關,直至歙州城邊下寨。原來歙州守禦,乃是皇叔大王方垕,是方臘的親叔叔。與同兩員大將,官封文職,共守歙州。一個是尚書王寅,一個是侍郎高玉。統領十數員戰將,屯軍二萬之眾,守住歙州城郭。當有昱嶺關諸多牙將敗迴到歙州,直至行宮,麵奏皇叔,告道:“宋兵私越小路過關,前後夾擊,因此眾軍漫散,難以抵敵,三個將軍都被擒殺。”皇叔方垕聽了大怒,喝罵道:“這昱嶺關是歙州第一處要緊的牆壁,你等怎能就此舍棄。”教左右斬訖來報,左右便把牙將盡都行刑報知。方垕又道:“今被宋兵已度關隘,早晚便到歙州,怎與他迎敵?”王尚書奏道:“殿下勿憂,可教十員副將引著一軍,首先出戰迎敵,阻住宋軍前進,我等再作計議。”方垕然其言,撥與軍五千,跟十員副將出城迎敵,若得勝必要迴奏。
且說盧俊義度過昱嶺關之後,催兵直去歙州城方向,忽聞南軍來阻,當日與諸將上下對壘攻殺。南軍裏十個副將出馬,宋軍隊裏也出十個去鬥,哪十個?乃是:
冷恭、張道原、薛鬥南、苟正、昌盛、崔彧、呂方、郭盛、楊林、穆春。
二十人捉對廝殺,相鬥十數合,各有勝負。穆春、楊林率先迴馬;呂方、郭盛次後而走。昌盛、 崔彧紛紛敗逃。冷恭見不是頭,引眾人便走。南軍裏十個副將見了,引大軍趕殺。盧俊義見勢頭不好,慌忙敗走。隻見宋軍倒戈棄甲,哭爹喊娘,望風而逃。十個副將就追到山邊,見大軍都入山林裏去了,便迴來報捷。
且說南國王尚書、高侍郎兩個,頗有些謀略,便上啟皇叔方垕道:“今日宋兵敗迴,退去三十餘裏屯駐。營寨空虛,軍馬必然疲倦。何不乘勢去劫寨柵,必獲全勝。”方垕道:“你眾官從長計議,可行便行。”高侍郎道:“我便和十員副將引兵去劫寨,尚書與殿下緊守城池。”當夜高玉披掛上馬,引領軍兵前進。馬摘鑾鈴,軍士銜枚疾走。前到宋軍寨柵,看見營門不關,南兵不敢擅進。初時聽得更點分明,向後更鼓便打得亂了。高侍郎勒住馬道:“不可進去。”牙將道:“相公緣何不進兵?”高侍郎答道:“聽他營裏更點不明,必然有計。”牙將道:“相公誤矣。今日兵敗膽寒,必然困倦,睡裏打更,有甚分曉,因此不明。相公何必見疑,隻顧殺去。”高侍郎道:“也見得是。”當下催軍劫寨,大刀闊斧殺將進去。十一員將領入得寨門,直到中軍,並不見一個軍將。卻是柳樹上縛著數隻羊,羊蹄上拴著鼓槌打鼓,因此更點不明。兩將劫著空寨,心中自慌,急叫:“中計!”迴身便走。中軍內卻早火起。隻見山頭上炮響,又放起火來,四下裏伏兵亂起,齊殺將攏來。兩將衝開寨門奔走,正迎著唿延灼,大喝:“賊將快下馬受降,免汝一死!”高侍郎心慌,隻要脫身,無心戀戰。被唿延灼趕進去,手起雙鞭齊下,便把高玉打下馬來,教左右綁縛了。那裏十個頭領攔住十員副將,又來捉對廝殺,個鬥了二三合,早有五個南軍副將被斬下馬來,其餘副將見了,不敢爭鬥,紛紛下馬投降。至天明,都赴寨裏來。十個頭領白日裏如何鬥不過南軍副將,夜裏卻又鬥得過?原來兵敗乃是朱武用計。眾將已都在山路裏趕殺南兵。盧先鋒已先到中軍坐下,隨即賞賜眾人,不在話下。有詩為證:
賊寇乘虛夜劫營,豈知埋伏有強兵。
中軍炮響神威振,混殺南軍滿歙城。
且說解珍在探尋山路時,見草中盤臥一條毒蛇,解珍暗忖道:“這便是毒殺俺兄弟的長蟲麽,今日遇見俺兩頭蛇,你命數算到了。”思罷,提起蓮花鋼叉刺死,來與一眾道:“你等見了丁得孫頭領,記得與他說,俺兩頭蛇解珍替你報仇了”眾人聞言,都憋住笑點頭。
隻說盧俊義將高玉帶來問降,高玉本不願降,卻有冷恭等來勸說,高玉便佯裝投靠。盧俊義大喜,朱武卻道:“還請將軍下去歇息,等神思安定,再作計議。”便送高玉去了。盧俊義問有甚事,朱武答道:“我觀此人前後言辭不一,並非真心投順。”盧俊義道:“既如此,該當如何?”朱武道:“可用計在此人身上。”冷恭悟道:“軍師其中意思,教此人賺開歙州城門?”朱武然是。幾人又說些細節。當夜冷恭來與高玉說了,高玉道:“赴湯蹈火,萬死不辭。”便引著張道原、穆弘、李逵、項充、李袞、朱仝、雷橫、鄭天壽、薛永扮作十員副將,高玉在前領大軍都到城下。高玉思索道:“我需賣個破綻,以王尚書之謀略,定能知道我這裏意思。”於是喊一聲道:“上麵可是大王方垕麽,速速來開城門。”城上守軍見了來人,正是高玉,便來與方垕報知。方垕不知就裏,便教開城門。不一刻,王尚書聞訊入內道:“殿下如何要開城門?”方垕道:“高侍郎德勝而歸,開門有何不可?”王寅道:“臣下聞言,高侍郎在城外直唿殿下大名,其中必有緣故,應當速速收迴成命。”方垕依舊不解,乃複問。王寅慌忙道:“他定是被宋軍所擒,不好言語,才出此下策。”方垕聞言才覺,忙叫收迴成命,不要開城。正是:詐敗隨著詐降計,聰明反被聰明誤。不知城門打開與否,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