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且說徐槐迴家路上,正遇見一個故人,放眼望去,不是別人,正是昔日同窗好友趙佫。徐槐便來與趙佫打個稽首道:“趙賢弟多年不見,不期卻在這裏遇著?”這人見了是徐槐,心下歡喜,也來迴禮道:“不想卻是學兄,別來無恙。”二人就此寒暄幾句,徐槐便請趙佫入自家管待,趙佫也不見外,便隨去了。二人到家,喚過家仆上茶、幹果等物。兩人坐定,吃了些茶水。徐槐問道:“不知賢弟哪裏高就?”趙佫道:“我本在江南就學,忽聞四大寇紛紛作亂,便有心報國,但恐陛下忌憚家身,改名趙佮,就說祖是趙家宗派,細節處做了手腳,那些兒個官員都不用心,所以糊弄了事。此後在東京幹辦行走,凡事每每用心,後遇宿太尉,相談甚歡,宿太尉便於天子前保奏,特差我上邊臨督兵馬。做了個安撫之職。”徐槐聞言大喜,用指蘸茶在桌案上寫個“佫”字道:“這是賢弟本名,有四通八達之意,兄弟如今改名,卻是同音,不知是哪一個字?”趙佮也用手指蘸茶,寫個“佮”字道:“便是這個字,有心齊人和之意。”徐槐聞言暗忖道:“如此天罡地煞都已人和,豈不是天意如此?”便來詢問道:“不知賢弟認識宋江麽?”趙佮道:“當年征遼國之時與宋先鋒有過交集,此人心存忠義,麾下將士條條好漢,個個勇武,諸多才能,我每每相見,多有感慨,真個國家棟梁之材。”徐槐道:“原來你二人早就認識,我卻在宋先鋒處推薦你哩。”徐槐又道:“我如今在宿太尉府上做事,如今暫居此地,你我也可多來走動。”趙佮道:“如此你我弟兄相遇,又可以談天說地,論足短長了。”如此二人相談甚歡,徐槐便請趙佮對弈,趙佮也歡喜。
隻說二人對弈之時,徐槐落子不定,引得趙佮詢問道:“我看學兄落子不定,可是心中有事?”徐槐道:“卻有心事。”趙佮來問其中緣由。徐槐望四下無人,便把宋江要另立賢君的備細說了。趙佮大驚道:“怎敢行謀逆之舉?”徐槐道:“實不相瞞,我明在宿太尉做公,暗在與宋先鋒行事,我方才說推舉之事,正是推舉你做新君。”趙佮道:“我何德何能,做得君王?”徐槐道:“賢弟祖是趙家宗派,八賢王嫡傳,有天人之姿。且為人寬仁厚德,作事端方,文學出眾。更兼宋公明忠義,願效忠於你,如何不能成事?”又說些天子昏庸,奸臣弄權,天下難安,一番話把趙佮如同推入雲端一般。趙佮自忖其中意味,動了心思道:“既如此,看看天命,這盤棋,學兄若能勝我,便遂學兄之願。”徐槐拍案道:“君子一言,快馬一鞭。”言畢,便來鑽研棋路。卻不知是趙佮有意為之,還是天命如此。棋盤鋪滿黑白,算到頭來,徐槐勝趙佮三子半。徐槐大喜,當即拜倒,口稱天子。趙佮忙來攙扶。
當日看天色已晚,徐槐便留趙佮住下,此後二人又說了備細。次日送走趙佮,幾天無事。忽一日,徐槐在宿太尉府上公幹,宿太尉道:“近日聖上又說要整理宋江一軍軍機,想必有奸臣從中挑撥,不知如何是好?徐槐道:“小可聞聽當年宋公明征遼之時,便舉薦趙安撫監軍,並無差池。如今可複用之。”宿太尉聞言大喜道:“此言甚妙,擇日便稟陛下知,就舉薦此人望宋江處監軍,如此兩邊都好。”徐槐也姿暗喜,當夜就寫了一封書信來尋趙佮。趙佮接著,兩個說些公事,就把宿太尉舉薦往江南監軍之事也都說了。徐槐道:“兄弟此去江南,必當勞苦。”趙佮聞言,知道要說機密,便屏退左右。徐槐見四下無人,方取出書信,謂趙佮道:“兄弟,這信乃我親筆,其中言明你的身份,務必要讓宋公明親啟,屆時真相大白,都好行事。”趙佮道:“學兄放心,天大的事,我自當小心。”收了心,便送徐槐出門,當夜無話。
隻說又數日,天子下詔命趙佮領三萬新軍,齎頒聖旨,望江南宋先鋒處督軍。趙安撫接了聖旨,叩謝天恩,整頓兵馬足備,便上路南行。一路上曉行夜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難免風餐露宿。一路無話,便到杭州。劉光世、耿參謀引宋江等正將都來城外恭迎,大家接著,都來施禮。把大軍駐紮城外,隻把趙安撫並五個偏將引入城中,都到偽太子殿上。趙安撫於詔書匣內取出詔書,度與耿參謀。劉光世讚禮,眾將拜罷。耿參謀展開詔書,高聲讀道:
“製曰: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行禮樂以變海內,公賞罰以定幹戈。求賢之心未嚐少怠,愛民之心未嚐少洽。博施濟眾,欲與天地均同;體道行仁,鹹使黎民蒙庇。遐邇赤子,鹹知朕心。切念先鋒使宋江,素懷忠義,不施暴虐。雖有造次,所由護軍,觀卿所言情懇。朕今特差安撫使趙佮,齎捧詔書,親到江南監軍。赦書到日,莫負朕心,剿除南賊,早早得勝還朝,必當定功升遷。故茲詔敕,想宜悉知。
宣和五年孟夏四月十七日詔示。”
耿參謀讀罷丹詔,劉光世及宋江等山唿萬歲,再拜謝恩已畢。趙安撫便來與劉光世等敘言,又謂宋江道:“陛下看罷宿太尉與宋先鋒奏疏,深知宋先鋒愛軍如兄弟,以此心寬。”宋江道:“深感宿太尉保奏之恩,他日迴京,定當麵拜謝。”趙安撫道:“雖不責宋先鋒違旨之罪,但有高俅等人奏陛下言你等再有反心,因此教我來監軍。”宋江聞言一怔,道:“宋某兄弟萬不敢反叛大宋,請趙安撫安心。”趙安撫心知肚明,笑道:“想三年前一同伐遼時,我便知先鋒心地,誓死不背大宋。”宋江道是,兩個又談論些征遼往事。當夜設宴,與趙安撫接風洗塵。
隻說三五日後,有紫髯伯皇甫端來報宋江道:“小弟近日發覺戰馬困頓無力,便視察料草、飲水等物,觀井水不澈,恐有瘟疫肆虐,特來報知兄長。”宋江聞言,一拍腦門,大驚道:“愚兄隻顧大勝慶功,若不是賢弟前來提醒愚兄,卻險些兒誤了這一等天大的要事!”於是就請神醫安道全到此。安神醫奉命入內行禮,宋江急忙道:“當時夢中有兆,杭州或起瘟疫。如今皇甫醫士初勘井水有異,便煩特請神醫想法醫治則個。”安道全道:“若知病理,便有法醫治。”宋江聞言大喜,忙叫二位醫士主理此事。
且說安道全、皇甫端二人自去處理,隻把自家兩營隨軍醫師撥分下去,城中每一口井都要登記造冊,盛水驗視,果然有腐水氣味。二位醫士又來談論備細,皇甫端道:“我觀此象,恐早有人染疾,應速分離製之。”安道全深以為然,又思慮一番道:“治病需治根,就把藥草裝入麻袋,沉入井中,每日更換,再看效果如何。”二人商議定了,皇甫端一營醫士都來管治病患,都隔在城北,派人輪換熬煮湯藥,進行醫治。安道全則命一營醫士教裝裹藥包,都投放井中,不漏一口。二人就如此行事,不覺迅速光陰,早過了十數日。隻見城內瘟疫並未大肆,盡皆遏止,二人大喜。
是日,安道全、皇甫端都來宋江處報喜說:“城內人、獸等瘟疫盡除。”宋江聞言大喜,叫人重賞二位頭領並所領隨軍醫士,如此盡皆歡喜。次日,張招討差人齎文書來,催趲先鋒進兵。宋江與吳用請盧俊義、朱武商議:“此去睦州,沿江直抵賊巢。此去歙州,卻從昱嶺關小路而去。今從此處分兵征剿,不知賢弟兵取何處?”盧俊義道:“那日夢中早有分教,如今兄弟不損一個,隻需於要緊處小心謹慎,同樣安排便好。”宋江道:“雖然如此,兄弟小心。”於是就按舊製,盧俊義往歙州。宋江道:“方臘賊巢,正在清溪縣幫源洞中。賢弟取了歙州,可屯住軍馬,申文飛報知會,約日同攻清溪賊洞。”宋、盧兩個約量分調將佐軍校,計開:
先鋒使宋江,軍師吳用領關勝、徐寧、宣讚、郝思文。林衝、董平、歐鵬、鄧飛。史進、劉唐、陳達、楊春。花榮、孫立、馬麟、燕順。魯智深、武鬆、李忠、周通。張清、黃信、龔旺、丁得孫。李俊、童威、童猛。張橫、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孔明、孔亮、鬱保四、白勝。湯逢士、元興、張韜、嚴勇、李玉。共正副將佐四十三員,攻取睦州並烏龍嶺。
副先鋒盧俊義,軍師朱武領秦明、索超、單廷圭、魏定國。唿延灼、楊誌、韓滔、彭玘。焦挺、李雲、石勇。穆弘、李逵、項充、李袞。朱仝、雷橫、鄭天壽、薛永。解珍、解寶、鄒淵、鄒潤。王英、扈三娘、楊林、鮑旭。施恩、李立、朱貴、穆春、陶宗旺。呂方、郭盛、段景住。冷恭、張道原、薛鬥南、苟正、昌盛、崔彧。管領正副將佐四十三員,收取歙州並昱嶺關。
依舊由李應、蔣敬、杜興率領剩餘將佐管理後軍糧草輜重、往來運送等事宜。宋江恐趙安撫有失,便請趙安撫在李應處安歇看顧,趙安撫欣然同意,如此分兵定了,不得有誤。
且說盧先鋒部領正副將佐四十四員,隨行軍兵三萬人馬,其中二萬餘都是經戰老兵,還有九千餘為劉都督轉進新兵。再有額外士卒三千人,是趙安撫所領監軍,由一個姓楊名濤的牙將看顧,不受盧俊義節製。盧俊義擇日辭了劉都督,別了宋江,引兵望杭州取山路,經過臨安縣進發,登程去了,暫不提及。
卻說宋江等整頓船隻軍馬,分撥正副將校四十四員,隨行軍兵三萬人馬,再有額外士卒三千人,由一個姓方名順的牙將看顧,亦不受宋江節製。宋江選日祭旗出師,水陸並進,船騎相迎,取路沿江望富陽縣進發。時有方天定攜劉贇、鄧元覺、金聖歎、徐方、張威、郭世廣、蘇涇、晁中、貝應夔十人,引了敗殘軍馬,守住富陽縣關隘,卻使人來睦州求救。右丞相祖士遠,當差兩員親軍指揮使,引一萬軍馬前來策應。正指揮白欽,副指揮景德,兩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來到富陽縣,和太子等合兵一處,占住山頭。宋江等大隊軍馬已到七裏灣,水軍引著馬軍,一發前進。
那裏鄧元覺見了,引一批步兵,舞一條銀蟒,離了富陽縣山頭,來迎宋江。關勝正欲出馬,魯智深叫道:“關勝將軍少停,灑家曾在公明哥哥那裏討過軍令,定要親手生擒這禿驢。”宋江在門旗影裏看時,魯智深也舞一條霜龍,大步流星,直取鄧元覺。那鄧元覺使混鐵禪杖相迎。兩個鬥到五十合,正鬥到至深處,南邊方天定急鳴鑼收軍。原來見大江裏戰船乘著順風,都上灘來,卻來傍岸。怕他兩處夾攻,因此鳴鑼收軍。宋江見敵軍都退,隻把鞭梢一指,直殺過富陽山嶺。方天定軍馬於路屯紮不住,直到桐廬縣界內。宋江連夜進兵,過白蜂嶺下寨。當夜差遣魯智深、孔明、孔亮、張韜取東路,武鬆、李忠、周通、元興取西路,各帶一千步軍,去桐廬縣劫寨。江裏卻教李俊、三阮、二童、李玉七人取水路進兵。
且說魯智深等引著軍兵殺到桐廬縣時,已是三更天氣。方天定正和鄧元覺等計議軍務,猛聽的喊殺聲響,眾人上馬不迭,急看時,三路火起。諸將跟著方天定,隻顧逃命,哪裏敢來迎敵。三路軍馬,橫衝直撞殺將來。貝應夔因有箭傷,上得馬遲,便望小路而走,正撞著張韜。張韜道:“就來受降,免你皮肉之苦。”貝應夔大驚,正要迴身。張韜早一步趕上,用槍柄打翻,左右上來捆了個結結實實。武鬆、李忠、周通、元興四個頭領,隻顧在縣裏殺散賊兵。宋江見報,催趲軍兵拔寨都起,直到桐廬縣屯駐軍馬。張韜獻貝應夔請功。宋江賞賜張韜,又來說降貝應夔。貝應夔甘願投降,如此盡皆大喜,不在話下。
次日,宋江調兵,水陸並進,直到烏龍嶺下。過嶺便是睦州。此時,方天定引著眾將,都到上嶺去把關隘,屯駐軍馬。那烏龍關隘正靠長江,山峻水急,上立關防,下排戰艦。宋江軍馬近嶺下屯駐,紮了寨柵,商議如何攻嶺。吳用道:“需先熟悉地形,畫作輿圖,方知進兵之道。”眾將聞言都來自薦,說去探路。有一員將領道:“無需各位探路,我知其中道路,都說出來便好。”眾人看時,原來是他。正是:大軍將合又分離,輿圖畫盡再用兵。若知此人是誰,請聽下迴分解。
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
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
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
且說徐槐迴家路上,正遇見一個故人,放眼望去,不是別人,正是昔日同窗好友趙佫。徐槐便來與趙佫打個稽首道:“趙賢弟多年不見,不期卻在這裏遇著?”這人見了是徐槐,心下歡喜,也來迴禮道:“不想卻是學兄,別來無恙。”二人就此寒暄幾句,徐槐便請趙佫入自家管待,趙佫也不見外,便隨去了。二人到家,喚過家仆上茶、幹果等物。兩人坐定,吃了些茶水。徐槐問道:“不知賢弟哪裏高就?”趙佫道:“我本在江南就學,忽聞四大寇紛紛作亂,便有心報國,但恐陛下忌憚家身,改名趙佮,就說祖是趙家宗派,細節處做了手腳,那些兒個官員都不用心,所以糊弄了事。此後在東京幹辦行走,凡事每每用心,後遇宿太尉,相談甚歡,宿太尉便於天子前保奏,特差我上邊臨督兵馬。做了個安撫之職。”徐槐聞言大喜,用指蘸茶在桌案上寫個“佫”字道:“這是賢弟本名,有四通八達之意,兄弟如今改名,卻是同音,不知是哪一個字?”趙佮也用手指蘸茶,寫個“佮”字道:“便是這個字,有心齊人和之意。”徐槐聞言暗忖道:“如此天罡地煞都已人和,豈不是天意如此?”便來詢問道:“不知賢弟認識宋江麽?”趙佮道:“當年征遼國之時與宋先鋒有過交集,此人心存忠義,麾下將士條條好漢,個個勇武,諸多才能,我每每相見,多有感慨,真個國家棟梁之材。”徐槐道:“原來你二人早就認識,我卻在宋先鋒處推薦你哩。”徐槐又道:“我如今在宿太尉府上做事,如今暫居此地,你我也可多來走動。”趙佮道:“如此你我弟兄相遇,又可以談天說地,論足短長了。”如此二人相談甚歡,徐槐便請趙佮對弈,趙佮也歡喜。
隻說二人對弈之時,徐槐落子不定,引得趙佮詢問道:“我看學兄落子不定,可是心中有事?”徐槐道:“卻有心事。”趙佮來問其中緣由。徐槐望四下無人,便把宋江要另立賢君的備細說了。趙佮大驚道:“怎敢行謀逆之舉?”徐槐道:“實不相瞞,我明在宿太尉做公,暗在與宋先鋒行事,我方才說推舉之事,正是推舉你做新君。”趙佮道:“我何德何能,做得君王?”徐槐道:“賢弟祖是趙家宗派,八賢王嫡傳,有天人之姿。且為人寬仁厚德,作事端方,文學出眾。更兼宋公明忠義,願效忠於你,如何不能成事?”又說些天子昏庸,奸臣弄權,天下難安,一番話把趙佮如同推入雲端一般。趙佮自忖其中意味,動了心思道:“既如此,看看天命,這盤棋,學兄若能勝我,便遂學兄之願。”徐槐拍案道:“君子一言,快馬一鞭。”言畢,便來鑽研棋路。卻不知是趙佮有意為之,還是天命如此。棋盤鋪滿黑白,算到頭來,徐槐勝趙佮三子半。徐槐大喜,當即拜倒,口稱天子。趙佮忙來攙扶。
當日看天色已晚,徐槐便留趙佮住下,此後二人又說了備細。次日送走趙佮,幾天無事。忽一日,徐槐在宿太尉府上公幹,宿太尉道:“近日聖上又說要整理宋江一軍軍機,想必有奸臣從中挑撥,不知如何是好?徐槐道:“小可聞聽當年宋公明征遼之時,便舉薦趙安撫監軍,並無差池。如今可複用之。”宿太尉聞言大喜道:“此言甚妙,擇日便稟陛下知,就舉薦此人望宋江處監軍,如此兩邊都好。”徐槐也姿暗喜,當夜就寫了一封書信來尋趙佮。趙佮接著,兩個說些公事,就把宿太尉舉薦往江南監軍之事也都說了。徐槐道:“兄弟此去江南,必當勞苦。”趙佮聞言,知道要說機密,便屏退左右。徐槐見四下無人,方取出書信,謂趙佮道:“兄弟,這信乃我親筆,其中言明你的身份,務必要讓宋公明親啟,屆時真相大白,都好行事。”趙佮道:“學兄放心,天大的事,我自當小心。”收了心,便送徐槐出門,當夜無話。
隻說又數日,天子下詔命趙佮領三萬新軍,齎頒聖旨,望江南宋先鋒處督軍。趙安撫接了聖旨,叩謝天恩,整頓兵馬足備,便上路南行。一路上曉行夜宿,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難免風餐露宿。一路無話,便到杭州。劉光世、耿參謀引宋江等正將都來城外恭迎,大家接著,都來施禮。把大軍駐紮城外,隻把趙安撫並五個偏將引入城中,都到偽太子殿上。趙安撫於詔書匣內取出詔書,度與耿參謀。劉光世讚禮,眾將拜罷。耿參謀展開詔書,高聲讀道:
“製曰:朕自即位以來,用仁義以治天下,行禮樂以變海內,公賞罰以定幹戈。求賢之心未嚐少怠,愛民之心未嚐少洽。博施濟眾,欲與天地均同;體道行仁,鹹使黎民蒙庇。遐邇赤子,鹹知朕心。切念先鋒使宋江,素懷忠義,不施暴虐。雖有造次,所由護軍,觀卿所言情懇。朕今特差安撫使趙佮,齎捧詔書,親到江南監軍。赦書到日,莫負朕心,剿除南賊,早早得勝還朝,必當定功升遷。故茲詔敕,想宜悉知。
宣和五年孟夏四月十七日詔示。”
耿參謀讀罷丹詔,劉光世及宋江等山唿萬歲,再拜謝恩已畢。趙安撫便來與劉光世等敘言,又謂宋江道:“陛下看罷宿太尉與宋先鋒奏疏,深知宋先鋒愛軍如兄弟,以此心寬。”宋江道:“深感宿太尉保奏之恩,他日迴京,定當麵拜謝。”趙安撫道:“雖不責宋先鋒違旨之罪,但有高俅等人奏陛下言你等再有反心,因此教我來監軍。”宋江聞言一怔,道:“宋某兄弟萬不敢反叛大宋,請趙安撫安心。”趙安撫心知肚明,笑道:“想三年前一同伐遼時,我便知先鋒心地,誓死不背大宋。”宋江道是,兩個又談論些征遼往事。當夜設宴,與趙安撫接風洗塵。
隻說三五日後,有紫髯伯皇甫端來報宋江道:“小弟近日發覺戰馬困頓無力,便視察料草、飲水等物,觀井水不澈,恐有瘟疫肆虐,特來報知兄長。”宋江聞言,一拍腦門,大驚道:“愚兄隻顧大勝慶功,若不是賢弟前來提醒愚兄,卻險些兒誤了這一等天大的要事!”於是就請神醫安道全到此。安神醫奉命入內行禮,宋江急忙道:“當時夢中有兆,杭州或起瘟疫。如今皇甫醫士初勘井水有異,便煩特請神醫想法醫治則個。”安道全道:“若知病理,便有法醫治。”宋江聞言大喜,忙叫二位醫士主理此事。
且說安道全、皇甫端二人自去處理,隻把自家兩營隨軍醫師撥分下去,城中每一口井都要登記造冊,盛水驗視,果然有腐水氣味。二位醫士又來談論備細,皇甫端道:“我觀此象,恐早有人染疾,應速分離製之。”安道全深以為然,又思慮一番道:“治病需治根,就把藥草裝入麻袋,沉入井中,每日更換,再看效果如何。”二人商議定了,皇甫端一營醫士都來管治病患,都隔在城北,派人輪換熬煮湯藥,進行醫治。安道全則命一營醫士教裝裹藥包,都投放井中,不漏一口。二人就如此行事,不覺迅速光陰,早過了十數日。隻見城內瘟疫並未大肆,盡皆遏止,二人大喜。
是日,安道全、皇甫端都來宋江處報喜說:“城內人、獸等瘟疫盡除。”宋江聞言大喜,叫人重賞二位頭領並所領隨軍醫士,如此盡皆歡喜。次日,張招討差人齎文書來,催趲先鋒進兵。宋江與吳用請盧俊義、朱武商議:“此去睦州,沿江直抵賊巢。此去歙州,卻從昱嶺關小路而去。今從此處分兵征剿,不知賢弟兵取何處?”盧俊義道:“那日夢中早有分教,如今兄弟不損一個,隻需於要緊處小心謹慎,同樣安排便好。”宋江道:“雖然如此,兄弟小心。”於是就按舊製,盧俊義往歙州。宋江道:“方臘賊巢,正在清溪縣幫源洞中。賢弟取了歙州,可屯住軍馬,申文飛報知會,約日同攻清溪賊洞。”宋、盧兩個約量分調將佐軍校,計開:
先鋒使宋江,軍師吳用領關勝、徐寧、宣讚、郝思文。林衝、董平、歐鵬、鄧飛。史進、劉唐、陳達、楊春。花榮、孫立、馬麟、燕順。魯智深、武鬆、李忠、周通。張清、黃信、龔旺、丁得孫。李俊、童威、童猛。張橫、張順、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孔明、孔亮、鬱保四、白勝。湯逢士、元興、張韜、嚴勇、李玉。共正副將佐四十三員,攻取睦州並烏龍嶺。
副先鋒盧俊義,軍師朱武領秦明、索超、單廷圭、魏定國。唿延灼、楊誌、韓滔、彭玘。焦挺、李雲、石勇。穆弘、李逵、項充、李袞。朱仝、雷橫、鄭天壽、薛永。解珍、解寶、鄒淵、鄒潤。王英、扈三娘、楊林、鮑旭。施恩、李立、朱貴、穆春、陶宗旺。呂方、郭盛、段景住。冷恭、張道原、薛鬥南、苟正、昌盛、崔彧。管領正副將佐四十三員,收取歙州並昱嶺關。
依舊由李應、蔣敬、杜興率領剩餘將佐管理後軍糧草輜重、往來運送等事宜。宋江恐趙安撫有失,便請趙安撫在李應處安歇看顧,趙安撫欣然同意,如此分兵定了,不得有誤。
且說盧先鋒部領正副將佐四十四員,隨行軍兵三萬人馬,其中二萬餘都是經戰老兵,還有九千餘為劉都督轉進新兵。再有額外士卒三千人,是趙安撫所領監軍,由一個姓楊名濤的牙將看顧,不受盧俊義節製。盧俊義擇日辭了劉都督,別了宋江,引兵望杭州取山路,經過臨安縣進發,登程去了,暫不提及。
卻說宋江等整頓船隻軍馬,分撥正副將校四十四員,隨行軍兵三萬人馬,再有額外士卒三千人,由一個姓方名順的牙將看顧,亦不受宋江節製。宋江選日祭旗出師,水陸並進,船騎相迎,取路沿江望富陽縣進發。時有方天定攜劉贇、鄧元覺、金聖歎、徐方、張威、郭世廣、蘇涇、晁中、貝應夔十人,引了敗殘軍馬,守住富陽縣關隘,卻使人來睦州求救。右丞相祖士遠,當差兩員親軍指揮使,引一萬軍馬前來策應。正指揮白欽,副指揮景德,兩個都有萬夫不當之勇。來到富陽縣,和太子等合兵一處,占住山頭。宋江等大隊軍馬已到七裏灣,水軍引著馬軍,一發前進。
那裏鄧元覺見了,引一批步兵,舞一條銀蟒,離了富陽縣山頭,來迎宋江。關勝正欲出馬,魯智深叫道:“關勝將軍少停,灑家曾在公明哥哥那裏討過軍令,定要親手生擒這禿驢。”宋江在門旗影裏看時,魯智深也舞一條霜龍,大步流星,直取鄧元覺。那鄧元覺使混鐵禪杖相迎。兩個鬥到五十合,正鬥到至深處,南邊方天定急鳴鑼收軍。原來見大江裏戰船乘著順風,都上灘來,卻來傍岸。怕他兩處夾攻,因此鳴鑼收軍。宋江見敵軍都退,隻把鞭梢一指,直殺過富陽山嶺。方天定軍馬於路屯紮不住,直到桐廬縣界內。宋江連夜進兵,過白蜂嶺下寨。當夜差遣魯智深、孔明、孔亮、張韜取東路,武鬆、李忠、周通、元興取西路,各帶一千步軍,去桐廬縣劫寨。江裏卻教李俊、三阮、二童、李玉七人取水路進兵。
且說魯智深等引著軍兵殺到桐廬縣時,已是三更天氣。方天定正和鄧元覺等計議軍務,猛聽的喊殺聲響,眾人上馬不迭,急看時,三路火起。諸將跟著方天定,隻顧逃命,哪裏敢來迎敵。三路軍馬,橫衝直撞殺將來。貝應夔因有箭傷,上得馬遲,便望小路而走,正撞著張韜。張韜道:“就來受降,免你皮肉之苦。”貝應夔大驚,正要迴身。張韜早一步趕上,用槍柄打翻,左右上來捆了個結結實實。武鬆、李忠、周通、元興四個頭領,隻顧在縣裏殺散賊兵。宋江見報,催趲軍兵拔寨都起,直到桐廬縣屯駐軍馬。張韜獻貝應夔請功。宋江賞賜張韜,又來說降貝應夔。貝應夔甘願投降,如此盡皆大喜,不在話下。
次日,宋江調兵,水陸並進,直到烏龍嶺下。過嶺便是睦州。此時,方天定引著眾將,都到上嶺去把關隘,屯駐軍馬。那烏龍關隘正靠長江,山峻水急,上立關防,下排戰艦。宋江軍馬近嶺下屯駐,紮了寨柵,商議如何攻嶺。吳用道:“需先熟悉地形,畫作輿圖,方知進兵之道。”眾將聞言都來自薦,說去探路。有一員將領道:“無需各位探路,我知其中道路,都說出來便好。”眾人看時,原來是他。正是:大軍將合又分離,輿圖畫盡再用兵。若知此人是誰,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