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師傅帶著人搬水凳和行李的時候,賈勇和和尚聊了起來。和尚說,這是一處金代皇家寺院。曆史上多次毀於戰火,又多次重建。解放後,這裏做過一段時間的學校校舍。後來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學校就搬走了。目前這裏歸文物局管理,不是宗教活動場所,不住僧人。他也是臨時住在這裏,替文物局看管照顧寺廟。
張師傅帶人把水凳安置好,年輕匠人薛純有些興奮地把簡單的鋪蓋鋪好,坐在床沿,憧憬著即將在這裏開始的工作和生活。張師傅又讓人從麵包車上拿來了一個電爐子,炒鍋和米麵油。
張師傅一邊囑咐薛純記著吃喝,一邊掏出幾張百元鈔票塞到他的上衣兜裏。薛純好像這些都跟自己沒有關係一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四處張望著,那樣子讓人覺得他根本不考慮吃飯似的。
小五在屋裏巡視了一圈後說:“沒暖氣吧?”
和尚說:“這一帶是山區,供暖都是自己燒爐子,我嫌麻煩,去年也沒置辦爐子,就這麽將就過來的。”
小五說:“這荒郊野嶺,熬一冬可夠受的。他還得幹活兒,哆哆嗦嗦的可不行。其實也簡單,擱這兒放一個蜂窩煤爐子,煙囪接過來,走這個窗戶,再安一風鬥,別中了煤氣,齊活兒了。在爐子上燒水做飯都不耽誤。”
已經準備走的張師傅嫌小五多事說:“你到哪兒找蜂窩煤爐子去?淨瞎吵吵。”
小五說:“我們家那邊有一片平房拆遷,我去踅摸一下,看看有沒有能用的。這我在行。給寺裏幹活,積德行善,我自己來。不用您掏錢。”
賈勇說:“該有的條件得有,人家給的加工費裏有這一份的。五哥您幫著張羅張羅,錢的事您別操心。”
張師傅聽賈勇這麽說,也不好再念聲了。
小五背著張師傅,偷偷豎起大拇指,跟賈勇說:“當外貿員的,就得在廠子麵前說一不二,你行!”
賈勇說:“還是五哥想的周到。我光擔心薛純的鋪蓋太單薄了,沒想到給屋裏生火。這樣的平房屋子裏要是沒火爐取暖,這個冬天可不好過。”
小五抱怨說:“老張摳得很,天天給大夥兒吃豆腐熬白菜,十天半個月見不到一點兒肉腥。他說,不能讓工人吃得太好,吃好了工人們火氣大,不好好幹活兒。
“這廠子裏的工人,跟他多少都沾親帶故,他壓著人家的工錢不給人家結賬。人家問他要,他就說,他給人家攢著,迴去給人家父母。等人家父母來要錢,他又說,他教人家孩子手藝,要人家的孝敬。
“你這幾單業務,可把他喂飽了。他指著這幾單業務,幾年的日子都不愁了。你給他辦了這麽大的事,你在他跟前有麵兒。你得機會說說他,別那麽為富不仁。按時給人家開工錢結賬是起碼的。”
賈勇說:“別人的工錢,我現在不好說。薛純的工錢他不能克扣了。這件事我找個機會得跟張師傅交待明白了。五哥,您是王師傅的弟弟,你說話,應該好使啊。”
小五說:“好使什麽啊。我在老張眼裏就是一個臭開車的。你沒聽他說嗎?他賞我這碗飯,是我哥央各他的。工藝行裏的這幫小業主都這德性。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他們都聽說了,我哥以後不管工藝品這塊兒業務了,要去廣西開礦,他們的心思就活泛了,盯上你了。人一有錢,腰就粗,氣就壯。現在連我哥也拿不住他了。”
賈勇說:“那就不局氣了。看來我給張師傅結賬的進度可以適當控製一下了。“
小五解氣地說:“料不是他的,沒占壓他資金,活兒是人家薛純一個人幹。幹嘛那麽著急給他結賬啊。“
走在前麵的張師傅,迴過頭來看了看正在竊竊私語的賈勇和小五。賈勇掩飾著大聲問小五:“王師傅是在香港,還是在北京?有日子沒見著了,怪想念的。“
小五會意,說:“在北京呢。最近我哥在忙著找有色金屬方麵的專家研究可行報告呢。
“我聽我哥說,那個礦好多專家都看過,對儲量大家沒有什麽意見。難就難在怎麽開采上了。國有公司覺得資源前景一般,不願意參與這個項目。好幾個民營公司都衝進去過。有的就因為幹這個項目黃莊了。”
賈勇說:“資源儲量既然沒有問題,那就是礦山建設方麵的問題了?”
小五說:“我哥覺得沒問題。他在那邊當過兵。別人搞不定的事,他覺得他能搞定。吹唄。”
賈勇問:“王師傅這就準備走馬上任了?”
小五說:“等華藝公司那邊過會吧。有了準信兒,他才好跟老公司那邊說。老公司那邊好歹還給他一個香港分公司經理的名分。我聽說,他那個公司就三個人。可他要是跟這邊去開礦,那邊也得給人家一個交待啊。”
賈勇說:“那王師傅就跟我師父一樣,跟老公司一刀兩斷了唄?”
小五說:“哪能兩邊的好處都讓他占著呢?那不成了一仆二主嗎?這兩年,他在香港公司幹的也挺艱苦的。早幾年就說把我帶到香港去給他當專職司機。那會兒我還琢磨,是不是找個右舵車練練呢。
“誰承想,他在香港是光杆司令一個,孤掌難鳴,一直折騰不起來。老公司那幫頭兒也不好伺候,有事沒事兒往他哪兒跑,掙的一點兒錢還不夠招待開銷的呢,他也幹得不順心。要不然,怎麽還跟陳淑娜夥著幹呢。”
賈勇說:“我聽我師父說,這個礦要是搞起來,王師傅就是總經理了。將來這個礦一上市,那王師傅就是上市公司高管,企業創始人之一啊。”
小五說:“瞧你把他說的,我怎麽覺得他沒這個命呢。”
賈勇開玩笑地問:“五哥,您覺得我跟著王師傅去廣西鉛鋅礦項目公司幹好嗎?”
小五不理解地看著賈勇說:“你怎麽想去哪兒呢?”
賈勇說:“我跟王師傅學業務,挺投脾氣的。”
小五說:“挖礦可是個辛苦活兒。”
賈勇說:“看您說得,好像我跟王師傅一人一把鐵鍬,自己在那裏挖似的。”
張師傅帶人把水凳安置好,年輕匠人薛純有些興奮地把簡單的鋪蓋鋪好,坐在床沿,憧憬著即將在這裏開始的工作和生活。張師傅又讓人從麵包車上拿來了一個電爐子,炒鍋和米麵油。
張師傅一邊囑咐薛純記著吃喝,一邊掏出幾張百元鈔票塞到他的上衣兜裏。薛純好像這些都跟自己沒有關係一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四處張望著,那樣子讓人覺得他根本不考慮吃飯似的。
小五在屋裏巡視了一圈後說:“沒暖氣吧?”
和尚說:“這一帶是山區,供暖都是自己燒爐子,我嫌麻煩,去年也沒置辦爐子,就這麽將就過來的。”
小五說:“這荒郊野嶺,熬一冬可夠受的。他還得幹活兒,哆哆嗦嗦的可不行。其實也簡單,擱這兒放一個蜂窩煤爐子,煙囪接過來,走這個窗戶,再安一風鬥,別中了煤氣,齊活兒了。在爐子上燒水做飯都不耽誤。”
已經準備走的張師傅嫌小五多事說:“你到哪兒找蜂窩煤爐子去?淨瞎吵吵。”
小五說:“我們家那邊有一片平房拆遷,我去踅摸一下,看看有沒有能用的。這我在行。給寺裏幹活,積德行善,我自己來。不用您掏錢。”
賈勇說:“該有的條件得有,人家給的加工費裏有這一份的。五哥您幫著張羅張羅,錢的事您別操心。”
張師傅聽賈勇這麽說,也不好再念聲了。
小五背著張師傅,偷偷豎起大拇指,跟賈勇說:“當外貿員的,就得在廠子麵前說一不二,你行!”
賈勇說:“還是五哥想的周到。我光擔心薛純的鋪蓋太單薄了,沒想到給屋裏生火。這樣的平房屋子裏要是沒火爐取暖,這個冬天可不好過。”
小五抱怨說:“老張摳得很,天天給大夥兒吃豆腐熬白菜,十天半個月見不到一點兒肉腥。他說,不能讓工人吃得太好,吃好了工人們火氣大,不好好幹活兒。
“這廠子裏的工人,跟他多少都沾親帶故,他壓著人家的工錢不給人家結賬。人家問他要,他就說,他給人家攢著,迴去給人家父母。等人家父母來要錢,他又說,他教人家孩子手藝,要人家的孝敬。
“你這幾單業務,可把他喂飽了。他指著這幾單業務,幾年的日子都不愁了。你給他辦了這麽大的事,你在他跟前有麵兒。你得機會說說他,別那麽為富不仁。按時給人家開工錢結賬是起碼的。”
賈勇說:“別人的工錢,我現在不好說。薛純的工錢他不能克扣了。這件事我找個機會得跟張師傅交待明白了。五哥,您是王師傅的弟弟,你說話,應該好使啊。”
小五說:“好使什麽啊。我在老張眼裏就是一個臭開車的。你沒聽他說嗎?他賞我這碗飯,是我哥央各他的。工藝行裏的這幫小業主都這德性。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他們都聽說了,我哥以後不管工藝品這塊兒業務了,要去廣西開礦,他們的心思就活泛了,盯上你了。人一有錢,腰就粗,氣就壯。現在連我哥也拿不住他了。”
賈勇說:“那就不局氣了。看來我給張師傅結賬的進度可以適當控製一下了。“
小五解氣地說:“料不是他的,沒占壓他資金,活兒是人家薛純一個人幹。幹嘛那麽著急給他結賬啊。“
走在前麵的張師傅,迴過頭來看了看正在竊竊私語的賈勇和小五。賈勇掩飾著大聲問小五:“王師傅是在香港,還是在北京?有日子沒見著了,怪想念的。“
小五會意,說:“在北京呢。最近我哥在忙著找有色金屬方麵的專家研究可行報告呢。
“我聽我哥說,那個礦好多專家都看過,對儲量大家沒有什麽意見。難就難在怎麽開采上了。國有公司覺得資源前景一般,不願意參與這個項目。好幾個民營公司都衝進去過。有的就因為幹這個項目黃莊了。”
賈勇說:“資源儲量既然沒有問題,那就是礦山建設方麵的問題了?”
小五說:“我哥覺得沒問題。他在那邊當過兵。別人搞不定的事,他覺得他能搞定。吹唄。”
賈勇問:“王師傅這就準備走馬上任了?”
小五說:“等華藝公司那邊過會吧。有了準信兒,他才好跟老公司那邊說。老公司那邊好歹還給他一個香港分公司經理的名分。我聽說,他那個公司就三個人。可他要是跟這邊去開礦,那邊也得給人家一個交待啊。”
賈勇說:“那王師傅就跟我師父一樣,跟老公司一刀兩斷了唄?”
小五說:“哪能兩邊的好處都讓他占著呢?那不成了一仆二主嗎?這兩年,他在香港公司幹的也挺艱苦的。早幾年就說把我帶到香港去給他當專職司機。那會兒我還琢磨,是不是找個右舵車練練呢。
“誰承想,他在香港是光杆司令一個,孤掌難鳴,一直折騰不起來。老公司那幫頭兒也不好伺候,有事沒事兒往他哪兒跑,掙的一點兒錢還不夠招待開銷的呢,他也幹得不順心。要不然,怎麽還跟陳淑娜夥著幹呢。”
賈勇說:“我聽我師父說,這個礦要是搞起來,王師傅就是總經理了。將來這個礦一上市,那王師傅就是上市公司高管,企業創始人之一啊。”
小五說:“瞧你把他說的,我怎麽覺得他沒這個命呢。”
賈勇開玩笑地問:“五哥,您覺得我跟著王師傅去廣西鉛鋅礦項目公司幹好嗎?”
小五不理解地看著賈勇說:“你怎麽想去哪兒呢?”
賈勇說:“我跟王師傅學業務,挺投脾氣的。”
小五說:“挖礦可是個辛苦活兒。”
賈勇說:“看您說得,好像我跟王師傅一人一把鐵鍬,自己在那裏挖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