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秦嶺決戰計劃
穿越李自成,親手終結大明和大清 作者:自由的李英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順軍南征檄文的發出,天下震動。
之前,大順隻是默默在做事。
不僅將滿清韃子趕出了關外,而且將他們徹底消滅。
但是這些事全國的百姓乃至普通的大明官兵還並不清楚。
大順成了給百姓報仇,並且給百姓帶來好日子的一大勢力。
而偏安在西南州縣的大明則是什麽都沒幹。
大順的正統性和百姓的支持率,一下子超過了大明。
南征檄文的發布,一下子讓大順站上了道德的製高點。
大順這邊好消息不斷,在南征檄文在全國傳閱時,劉體純的糧草也都運到了西安城中。
另外,劉芳亮探查的李定國的情報也收集了上來。
李自成召來眾人,商議南征大事。
李自成看向了劉芳亮,“明遠,你將這些天你收集到的情報西安和大家說一下。”
情報工作對於戰爭的勝負而言至關重要。
秦嶺崇山峻嶺遍布,關隘、機關無數,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的,打探好李定國大軍的情況,大順軍縱使實力再強,兵力再多也有折戟沉沙的可能。
聽了李自成的話,劉芳亮走了出來,拱手稟告道:“迴稟陛下,經臣探查,李定國大軍已經撤退到了漢中,另外,在秦嶺的各個要道關隘,李定國也都有布防。”
李自成點了點頭,這些他早有預料。
他問劉芳亮道:“明遠,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從陝西去往漢中,有幾條路走,每條路李定國是否有布防。”
劉芳亮繼續說道:“陛下,秦嶺自古有四條重要的古道,從西到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以及子午道。”
“其中,陳倉道北起陳倉(今陝西寶雞),經鳳縣、略陽等地,南至漢中,約一千裏路。”
“秦漢時期,劉邦曾從此道進入漢中,並有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
“褒斜道北起眉縣斜峪關,沿斜水而上,經過太白五裏坡,南至南中。”
“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都是從褒斜道出蜀,北上。”
“儻駱道北起西駱峪,沿黑河進入秦嶺山中,翻越秦嶺太白山至黃柏塬,南到漢中。”
“此道,為4條路中,最險峻,但是卻是路程最短,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
“漢末三國時期,曹爽曾率領從儻駱道進攻蜀漢。唐朝時,李隆基因為安史之亂,也是沿著儻駱道逃到了蜀地。”
“最後一條是子午道,北起西安,穿過子午穀,直達漢中。”
“漢末時期,魏國曹爽、鍾會等大將伐蜀,都曾從子午道走過。”
劉芳亮介紹完四條從陝西到漢中的四條常用的古道之後,繼續向眾人介紹了一下,李定國的部署情況,“陛下,據臣實地探查,以及諮詢附近的百姓,李定國的大軍在子午穀、駱穀和斜穀中的險要之處,都修有關隘,並且派重兵布防。”
劉芳亮的話一說完,眾人的眉頭緊鎖。
大順軍的優勢是重甲騎兵以及紅夷大炮和鳥銃的火力強大。
但是這隻是在平原地帶。
如果到了山地,尤其是像秦嶺這種,山外有山,四處是山的地方。
不光大順軍騎兵的戰馬根本無法奔跑,而且就連紅夷大炮的運輸都成了問題。
另外,如果在險要的關隘處與李定國作戰,大順軍的人數優勢,也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山間溝溝壑壑,山穀狹窄,即使是步兵也無法大規模展開。
另外,用於抵擋敵人傷害的戰車,在山穀間恐怕也是無法使用。
大順軍的將領大多來自陝西,之前起義或者逃亡時,也曾來往過秦地和蜀地,知道這地形易守難攻。
李定國給大順軍出了一個大難題。
李自成見眾人沉默不語,主動問道:“諸位,攻取漢中是我們消滅大明的重要一步,這一仗一定要勝,而且要勝的漂亮。”
“這一仗不僅要讓大明和李定國放棄任何抵抗下去的希望,也要讓全體漢人見到我們大順軍的勢力。”
“大家說說吧,這仗,我們該怎麽打?”
劉芳亮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認為,我們可以效仿漢末三國魏國伐蜀的策略,從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三路共同出兵,分三路進攻漢中。”
這時,堵胤錫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認為明遠將軍的計策還有待商榷。”
“漢末三國時期,魏國之所以能夠伐蜀成功,主要是因為蜀國薑維決策失誤。”
“薑維放棄了對於秦嶺關隘的防守,反而將大軍撤出了秦嶺,全部集中到了漢、樂二城固守,這才導致魏軍可以長驅直入,順利通過秦嶺抵達了漢中。”
“如今,李定國在秦嶺各個要道都布有重兵,我們如果采用三路並進的策略,三路大軍相隔萬水千山,兵力分散,抵達時間無法統一,很難對李定國形成壓製。”
李自成點了點頭。
他是熟悉三國曆史的。
蜀國的漢中地區本來有大將魏延守衛,魏延在秦嶺中修築關隘,並布兵防守,成功抵擋了魏國多年進攻。
而當諸葛亮死後,薑維接受漢中布防時,卻錯誤的采用了幾種兵力的策略。
將布防在秦嶺的兵馬都撤迴到了漢中周圍的漢城和樂城。
這讓魏軍輕易通過了秦嶺,並且利用兵力優勢,攻下了漢中。
李自成問堵胤錫道:“依丞相之意,我們該以何策略攻打漢中。”
堵胤錫拱手迴複道:“迴稟陛下,臣以為,我們應當將主力匯為一路,在另外兩路用少數兵力佯攻。”
“如此,不僅可以製造假象牽製住李定國的兵力,而且可以用主力部隊集中攻打一處,可以指揮統一。”
聽堵胤錫說完,李自成已經認可了他的戰略,但他還想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李自成眼睛掃視了一圈眾人,問道:“還有沒有人有不同意見?”
眾將搖了搖頭。
李過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丞相的策略甚好。”
“臣附議。”其他人也紛紛表示同意。
李自成點了點頭,他看向堵胤錫,問他道:“丞相認為,我們應該從哪一條道路去往漢中最為合適?”
之前,大順隻是默默在做事。
不僅將滿清韃子趕出了關外,而且將他們徹底消滅。
但是這些事全國的百姓乃至普通的大明官兵還並不清楚。
大順成了給百姓報仇,並且給百姓帶來好日子的一大勢力。
而偏安在西南州縣的大明則是什麽都沒幹。
大順的正統性和百姓的支持率,一下子超過了大明。
南征檄文的發布,一下子讓大順站上了道德的製高點。
大順這邊好消息不斷,在南征檄文在全國傳閱時,劉體純的糧草也都運到了西安城中。
另外,劉芳亮探查的李定國的情報也收集了上來。
李自成召來眾人,商議南征大事。
李自成看向了劉芳亮,“明遠,你將這些天你收集到的情報西安和大家說一下。”
情報工作對於戰爭的勝負而言至關重要。
秦嶺崇山峻嶺遍布,關隘、機關無數,如果不提前做好準備的,打探好李定國大軍的情況,大順軍縱使實力再強,兵力再多也有折戟沉沙的可能。
聽了李自成的話,劉芳亮走了出來,拱手稟告道:“迴稟陛下,經臣探查,李定國大軍已經撤退到了漢中,另外,在秦嶺的各個要道關隘,李定國也都有布防。”
李自成點了點頭,這些他早有預料。
他問劉芳亮道:“明遠,你給大家介紹一下,從陝西去往漢中,有幾條路走,每條路李定國是否有布防。”
劉芳亮繼續說道:“陛下,秦嶺自古有四條重要的古道,從西到東分別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以及子午道。”
“其中,陳倉道北起陳倉(今陝西寶雞),經鳳縣、略陽等地,南至漢中,約一千裏路。”
“秦漢時期,劉邦曾從此道進入漢中,並有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典故。”
“褒斜道北起眉縣斜峪關,沿斜水而上,經過太白五裏坡,南至南中。”
“漢末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都是從褒斜道出蜀,北上。”
“儻駱道北起西駱峪,沿黑河進入秦嶺山中,翻越秦嶺太白山至黃柏塬,南到漢中。”
“此道,為4條路中,最險峻,但是卻是路程最短,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
“漢末三國時期,曹爽曾率領從儻駱道進攻蜀漢。唐朝時,李隆基因為安史之亂,也是沿著儻駱道逃到了蜀地。”
“最後一條是子午道,北起西安,穿過子午穀,直達漢中。”
“漢末時期,魏國曹爽、鍾會等大將伐蜀,都曾從子午道走過。”
劉芳亮介紹完四條從陝西到漢中的四條常用的古道之後,繼續向眾人介紹了一下,李定國的部署情況,“陛下,據臣實地探查,以及諮詢附近的百姓,李定國的大軍在子午穀、駱穀和斜穀中的險要之處,都修有關隘,並且派重兵布防。”
劉芳亮的話一說完,眾人的眉頭緊鎖。
大順軍的優勢是重甲騎兵以及紅夷大炮和鳥銃的火力強大。
但是這隻是在平原地帶。
如果到了山地,尤其是像秦嶺這種,山外有山,四處是山的地方。
不光大順軍騎兵的戰馬根本無法奔跑,而且就連紅夷大炮的運輸都成了問題。
另外,如果在險要的關隘處與李定國作戰,大順軍的人數優勢,也無法完全發揮出來。
山間溝溝壑壑,山穀狹窄,即使是步兵也無法大規模展開。
另外,用於抵擋敵人傷害的戰車,在山穀間恐怕也是無法使用。
大順軍的將領大多來自陝西,之前起義或者逃亡時,也曾來往過秦地和蜀地,知道這地形易守難攻。
李定國給大順軍出了一個大難題。
李自成見眾人沉默不語,主動問道:“諸位,攻取漢中是我們消滅大明的重要一步,這一仗一定要勝,而且要勝的漂亮。”
“這一仗不僅要讓大明和李定國放棄任何抵抗下去的希望,也要讓全體漢人見到我們大順軍的勢力。”
“大家說說吧,這仗,我們該怎麽打?”
劉芳亮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認為,我們可以效仿漢末三國魏國伐蜀的策略,從褒斜道、儻駱道和子午道三路共同出兵,分三路進攻漢中。”
這時,堵胤錫站出來說道:“陛下,臣認為明遠將軍的計策還有待商榷。”
“漢末三國時期,魏國之所以能夠伐蜀成功,主要是因為蜀國薑維決策失誤。”
“薑維放棄了對於秦嶺關隘的防守,反而將大軍撤出了秦嶺,全部集中到了漢、樂二城固守,這才導致魏軍可以長驅直入,順利通過秦嶺抵達了漢中。”
“如今,李定國在秦嶺各個要道都布有重兵,我們如果采用三路並進的策略,三路大軍相隔萬水千山,兵力分散,抵達時間無法統一,很難對李定國形成壓製。”
李自成點了點頭。
他是熟悉三國曆史的。
蜀國的漢中地區本來有大將魏延守衛,魏延在秦嶺中修築關隘,並布兵防守,成功抵擋了魏國多年進攻。
而當諸葛亮死後,薑維接受漢中布防時,卻錯誤的采用了幾種兵力的策略。
將布防在秦嶺的兵馬都撤迴到了漢中周圍的漢城和樂城。
這讓魏軍輕易通過了秦嶺,並且利用兵力優勢,攻下了漢中。
李自成問堵胤錫道:“依丞相之意,我們該以何策略攻打漢中。”
堵胤錫拱手迴複道:“迴稟陛下,臣以為,我們應當將主力匯為一路,在另外兩路用少數兵力佯攻。”
“如此,不僅可以製造假象牽製住李定國的兵力,而且可以用主力部隊集中攻打一處,可以指揮統一。”
聽堵胤錫說完,李自成已經認可了他的戰略,但他還想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李自成眼睛掃視了一圈眾人,問道:“還有沒有人有不同意見?”
眾將搖了搖頭。
李過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丞相的策略甚好。”
“臣附議。”其他人也紛紛表示同意。
李自成點了點頭,他看向堵胤錫,問他道:“丞相認為,我們應該從哪一條道路去往漢中最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