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牢騷發了沒人聽,反被文祥指桑罵槐、狠狠教育了一頓,李鴻章迴家獨自生悶氣去了。
但洋款不好借,它事實上也一直是左宗棠的一塊心病。
盡管政府批了,左宗棠依然節儉,又推遲一年才借,以減少利息。[5]
這段籌借洋款來解決邊防危機的曆史,不但在當時,就在後世,也引起了諸多非議。但研究左宗棠的專家,都傾向於支持與贊同。楊東梁就認為借比不借好,理由是:一、這與那種附加了政治條件、損害國家主權的借外債,不可相提並論;二、重息借外款,從經濟的觀點看,當然不合算,但是如果沒有這筆貸款,則西征軍根本不能出關,而收複新疆的大業,必將成為泡影。
內部的問題千絲萬縷,用耐心總算溫和細緻地解決了。外部的問題,卻還有一堆等著要辦。
在國際政治問題上,最好先從人心入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麽讓扶持阿古柏傀儡政權的英國、俄國等這些外部力量,通過中國內部主動發出的力量,來改變力量對比格局,來改變人心,通過製服或談判的方式解決。
談判目前顯然無望,那麽,唯一的方法,就隻有先通過軍事暴力的強製性手段,將外部的力量打服、壓服。
打服、壓服的,不是無生命的土地,是活躍在這塊土地上敵對力量中的人心。國際領土爭端,隻遵循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沒有溫情可言,要改變敵人的心,首先得讓自己具備威懾力。
這就是左宗棠所以要發明“練心,練膽”,並在西征軍中繼續沿用的原因,他需要士兵有一股震懾敵人的氣勢。
左宗棠8萬餘大軍壓進西北,邊陲如將地震。
首當其衝遭遇到衝擊波的,是英國與俄國。
你要衝擊我,我先恐嚇你。
左宗棠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時,雲南突然發生了一起“馬嘉理案”。
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擅自帶領一支英軍由緬甸闖入雲南,開槍打死中國公民。當地民眾奮起抵抗,打死馬嘉理,將侵略軍趕出雲南。英國藉此事件,後來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
現在,英國公使借本國公民馬嘉理被打死了,揚言要攻打雲南,配合俄羅斯,藉此牽製西征軍。
恰好此時,俄羅斯軍官索思諾夫斯基(簡稱索氏)裝成商人,來左宗棠軍中探聽虛實。
左宗棠知道這是個“洋蔣幹”。腦袋一轉,當即定出策略:以禮相待,以軍威逼。
索氏以精通新疆地圖出名,他將自己帶來的地圖給左宗棠看,原來是康熙年間的地圖。
左宗棠看了幾眼,很不在意地說:還過得去!《康熙輿圖》,今天已經稀有。但後來中國的疆域又擴大了,你這個版本太落伍了,我給你看一個新的。說完將自己的地圖搬出來,索氏一看,乖乖,《幹隆內府輿圖》,最新版,自己好多不知道。弄斧到班門,還不快躲?他趕緊收起自己那張,從此在左宗棠麵前閉口不談新疆地圖。
他還直納悶:這個中國人,聽說隻是個小舉人,才來新疆多久,怎麽可以知道這麽多?
索氏明白了,對地理的了解,俄國人已經比不過中國人。就想再看西征軍的武器裝備。於是試探地說:左大帥,如果你需要軍火,我們可以接濟你。
左宗棠說:感謝,我們自己夠用了。他讓索氏進中國自辦的兵工廠蘭州軍火局,看了西征軍的武器裝備,果然都是仿照英國與德國的槍炮自製的,有大洋槍,小車輪炮,三腳劈山炮。又讓他看西征軍操練。
西征軍延續了楚軍當年遺風,膽氣沖,氣勢壯,訓練起來虎嘯龍躍,場麵殺氣騰騰,讓人望而生畏。索氏一看,當即得出結論:這支8萬多兵的西征軍,從武器到士氣,戰鬥實力與同樣規模的歐洲軍隊相當。那還打什麽仗呢?無論英國,還是俄國,都不可能調集8萬軍隊,來新疆與西征軍爭雄。
索氏迴去後,當起西征軍的義務宣傳員,告訴俄國政府,不要摻合,與中國這場仗,打不贏。索氏的宣傳,對左宗棠稍後順利收複伊犁,有一定幫助作用。
而左宗棠憑藉他的細心,從與索氏的交談中也聽出來了。俄國與英國既勾結,也鬥爭;既聯合,也防備。他們都生怕中國與任何一方結盟,彼此都盯得緊。雙方都擔心,一方如果突然襲擊中國,必然先搶占到地盤優勢。[6]
左宗棠當即得出判斷:這樣兩個鬆散合作的國家,不可能聯合起來,同時向新疆、雲南開火。“馬嘉理案”的威脅,是隻打雷不下雨的恫嚇。
他決定反過來利用英國與俄國的矛盾,讓他們因利益陷入爭奪,從內部分化瓦解聯盟。方法之一是從利益著手,以利誘惑,從俄國人手中購買480萬斤軍糧。這一下搞蒙了英國人,不知道俄國人什麽意思,不滿情緒增加,防範心理更重。方法之二是凡是牽涉英國與俄國的利益,一律暫時不碰,英國與俄國一時找不到共同的敵人來抗擊,聯盟更加鬆懈。
沒有英、俄的幹擾,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順利到達肅州,在城南設置大本營。 4個月後,西征軍攻下烏魯木齊,阿古柏傀儡政權的滅亡,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事。
英國利益受到直接威脅,這下急了,趕緊終止了貸款,同時在上海《申報》上造謠,說西征軍已經“敗退關內”。
</br>
但洋款不好借,它事實上也一直是左宗棠的一塊心病。
盡管政府批了,左宗棠依然節儉,又推遲一年才借,以減少利息。[5]
這段籌借洋款來解決邊防危機的曆史,不但在當時,就在後世,也引起了諸多非議。但研究左宗棠的專家,都傾向於支持與贊同。楊東梁就認為借比不借好,理由是:一、這與那種附加了政治條件、損害國家主權的借外債,不可相提並論;二、重息借外款,從經濟的觀點看,當然不合算,但是如果沒有這筆貸款,則西征軍根本不能出關,而收複新疆的大業,必將成為泡影。
內部的問題千絲萬縷,用耐心總算溫和細緻地解決了。外部的問題,卻還有一堆等著要辦。
在國際政治問題上,最好先從人心入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怎麽讓扶持阿古柏傀儡政權的英國、俄國等這些外部力量,通過中國內部主動發出的力量,來改變力量對比格局,來改變人心,通過製服或談判的方式解決。
談判目前顯然無望,那麽,唯一的方法,就隻有先通過軍事暴力的強製性手段,將外部的力量打服、壓服。
打服、壓服的,不是無生命的土地,是活躍在這塊土地上敵對力量中的人心。國際領土爭端,隻遵循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弱肉強食,沒有溫情可言,要改變敵人的心,首先得讓自己具備威懾力。
這就是左宗棠所以要發明“練心,練膽”,並在西征軍中繼續沿用的原因,他需要士兵有一股震懾敵人的氣勢。
左宗棠8萬餘大軍壓進西北,邊陲如將地震。
首當其衝遭遇到衝擊波的,是英國與俄國。
你要衝擊我,我先恐嚇你。
左宗棠厲兵秣馬、調兵遣將時,雲南突然發生了一起“馬嘉理案”。
1875年2月,英國駐華使館翻譯馬嘉理擅自帶領一支英軍由緬甸闖入雲南,開槍打死中國公民。當地民眾奮起抵抗,打死馬嘉理,將侵略軍趕出雲南。英國藉此事件,後來強迫清政府簽訂了《煙臺條約》。
現在,英國公使借本國公民馬嘉理被打死了,揚言要攻打雲南,配合俄羅斯,藉此牽製西征軍。
恰好此時,俄羅斯軍官索思諾夫斯基(簡稱索氏)裝成商人,來左宗棠軍中探聽虛實。
左宗棠知道這是個“洋蔣幹”。腦袋一轉,當即定出策略:以禮相待,以軍威逼。
索氏以精通新疆地圖出名,他將自己帶來的地圖給左宗棠看,原來是康熙年間的地圖。
左宗棠看了幾眼,很不在意地說:還過得去!《康熙輿圖》,今天已經稀有。但後來中國的疆域又擴大了,你這個版本太落伍了,我給你看一個新的。說完將自己的地圖搬出來,索氏一看,乖乖,《幹隆內府輿圖》,最新版,自己好多不知道。弄斧到班門,還不快躲?他趕緊收起自己那張,從此在左宗棠麵前閉口不談新疆地圖。
他還直納悶:這個中國人,聽說隻是個小舉人,才來新疆多久,怎麽可以知道這麽多?
索氏明白了,對地理的了解,俄國人已經比不過中國人。就想再看西征軍的武器裝備。於是試探地說:左大帥,如果你需要軍火,我們可以接濟你。
左宗棠說:感謝,我們自己夠用了。他讓索氏進中國自辦的兵工廠蘭州軍火局,看了西征軍的武器裝備,果然都是仿照英國與德國的槍炮自製的,有大洋槍,小車輪炮,三腳劈山炮。又讓他看西征軍操練。
西征軍延續了楚軍當年遺風,膽氣沖,氣勢壯,訓練起來虎嘯龍躍,場麵殺氣騰騰,讓人望而生畏。索氏一看,當即得出結論:這支8萬多兵的西征軍,從武器到士氣,戰鬥實力與同樣規模的歐洲軍隊相當。那還打什麽仗呢?無論英國,還是俄國,都不可能調集8萬軍隊,來新疆與西征軍爭雄。
索氏迴去後,當起西征軍的義務宣傳員,告訴俄國政府,不要摻合,與中國這場仗,打不贏。索氏的宣傳,對左宗棠稍後順利收複伊犁,有一定幫助作用。
而左宗棠憑藉他的細心,從與索氏的交談中也聽出來了。俄國與英國既勾結,也鬥爭;既聯合,也防備。他們都生怕中國與任何一方結盟,彼此都盯得緊。雙方都擔心,一方如果突然襲擊中國,必然先搶占到地盤優勢。[6]
左宗棠當即得出判斷:這樣兩個鬆散合作的國家,不可能聯合起來,同時向新疆、雲南開火。“馬嘉理案”的威脅,是隻打雷不下雨的恫嚇。
他決定反過來利用英國與俄國的矛盾,讓他們因利益陷入爭奪,從內部分化瓦解聯盟。方法之一是從利益著手,以利誘惑,從俄國人手中購買480萬斤軍糧。這一下搞蒙了英國人,不知道俄國人什麽意思,不滿情緒增加,防範心理更重。方法之二是凡是牽涉英國與俄國的利益,一律暫時不碰,英國與俄國一時找不到共同的敵人來抗擊,聯盟更加鬆懈。
沒有英、俄的幹擾,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順利到達肅州,在城南設置大本營。 4個月後,西征軍攻下烏魯木齊,阿古柏傀儡政權的滅亡,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事。
英國利益受到直接威脅,這下急了,趕緊終止了貸款,同時在上海《申報》上造謠,說西征軍已經“敗退關內”。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