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駱秉章心裏十分明白,若按“大權獨斷”來舉報,左宗棠被定為“著名的劣幕”一點不冤。
隻是今天我們看清了,大權獨斷方向是對的,左宗棠應定為“優幕”。
駱秉章憑業績知道左宗棠“大權獨斷”幹得好,但他不敢這樣說,隻要稍微透露一點兒那方麵的意思,就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所以他隻能編故事,瞞細節,用撒謊來挽迴正義。
肅順出麵,老鄉、朋友集體出動,左宗棠應該可以得救了吧?
福禍之變
但形勢發展的比想像的要險惡。
事情一旦升級成了事件,就都遵循一個規律,來得像山崩,去得像抽絲。樊燮舉報,已將左宗棠拖進爛泥潭。
郭嵩燾辛苦營救,隻算開了個頭;後麵暗刀密劍,風聲鶴唳,沒完沒了。
官場有顯規則,有潛規則;有顯權力,有隱權力。有明線,有暗線。事情少有單線發生,往往多線並進。
救左行動,多頭並進,多線同行,儼然成了湘官集團的一個工程項目。
肅順總策劃,郭嵩燾做指揮,潘祖蔭打先鋒,讓案件的發展,由潛規則升級為顯規則,由隱權力而變作顯權力。這是明線。
暗線呢?較量與角力,同樣在悄悄進行。
胡林翼大膽來主持一場“救左陰謀”。
胡林翼的直接對手,是官文。
官文正在抓緊霍霍磨刀,準備瞅準時機,一刀砍掉左宗棠的頭顱。
說起胡林翼與官文的關係,還真像一個玩笑。
當初,楊霈被湘官集團一班大員,拖腳的拖腳,打拳的打拳,抬屍的抬屍,活活給扳倒運走了。官文接替楊霈做總督,成了巡撫胡林翼身邊的上級。
想都不用想,胡林翼態度能好到哪裏去?
但胡林翼這個人,一生有個絕招,正史的說法,叫“喜任術,善牢籠”。翻譯成今天白話,他擅長用一些計謀,設計一些圈套,將別人悄悄套進,猛地拉緊封口線,套死在裏麵。
這樣性格的人,對待朋友像綿羊一樣溫暖,對待敵人像灰狼一樣殘酷。
這種特性,與胡林翼出身有關。他出身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少年天才,智慧別人跟不上。但因為沒有像左宗棠那樣經曆湘陰農村生活的錘鍊,也沒有經曆過苦難的曆程,所以沒法具有厚道、固執、淳樸性格。少年得誌的天分,在文字來文字去中就顯得輕飄,在“道”的層次上難以持久,在“術”的層次上津津樂道,很容易從大聰明裏另枝生出無數小聰明,在捉弄人上盡顯功夫。
胡林翼本來是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與實踐一結合,創出《胡氏兵法》,時代無人能及。但他的實踐能力很快被逼放棄。在貴州安順做知府那幾年,還平調到鎮遠、黎平做知府,不幸遭遇“搶桃功”事件。在官場勾鬥中磨久了,他逼得學關係、用關係,再次激活了淩空蹈虛的才華。
胡林翼不再研究兵法,轉身愛上搞惡作劇,專心研究關係學,像高射炮不打老鷹,調轉頭來打麻雀。
大聰明的本領,小聰明的潛質,胡林翼全部被開發出來,別人哪裏還是他的對手?
胡林翼這種獨門絕技,當然都上不得台麵。但在晚清那樣昏聵的朝廷裏,逼得胡林翼經常使這些小聰明。左宗棠隻知一味剛直正義、正大光明,胡林翼從反麵彌補左宗棠的缺失。
胡林翼出手了。
在顯規則上,他一本正經,通過奏摺的方式,向鹹豐皇帝申辯。因為是同鄉,不能申辯事情,他就換了個手法。一麵誇獎左宗棠的才能,叫“精熟方輿,曉暢兵略”,暗示不要殺大能人。另一方麵,他又煞有介事地幫皇帝分析原因,說左宗棠由原告變成被告,為什麽呢?是“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等於說,左宗棠為什麽弄得被別人舉報?因為他名氣太大了。
這自然是瞎掰。名氣大的人當時多了去,為什麽隻有左宗棠惹禍上身了?胡林翼當然知道,滿漢矛盾比梅雨季節的瘡疤還敏感,真相不能真說穿,底細更不能說破,得含蓄、繞圈子,皇帝聽得開心就行。中國古代傳統,凡事先拿道德做保護傘,充分考慮聽者的情緒,不能講事實與道理,哪怕真理全在你手裏。
胡林翼不敢和盤托出,旁敲側擊,蜻蜓點水,以圖歪打正著。
堂堂巡撫,隻要表態,就有作用。其實也就起個表態的作用。你以為皇帝會看完摺子,其實他隻看一句,知道你站的隊。
如果就會這點檯麵上的本事,他就不叫胡林翼了。他當然還要設計圈套,有這方麵的天分,不用白不用,用了不白用。
胡林翼的圈套,在官文一到任,就已經拿他當小白鼠,做過一次實驗了。
官文剛做上湖廣總督任那陣,胡林翼很看不慣他,竟然想去彈劾。
但胡林翼不像左宗棠,頂撞人一頂就頂到底。他出身書香門第,天賦聰明過人,碰到困難腦子就閃,靈活性大於原則性。
正當他想去衝撞官文,手下幕僚及時進言:即便把官文趕走,朝廷也不會任用一個漢官來坐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武昌,再換個新滿人總督來,說不定會更差,這官文不就比楊霈差嗎?還不如將就一下算了,和他處理好關係,可以利用。胡林翼一聽,有道理,馬上改變方向,不想扳倒官文之事,反而馬上備轎去拜見,還帶上3000兩白銀做見麵禮,見麵親密得不得了,當天竟然結拜為異姓兄弟。
</br>
隻是今天我們看清了,大權獨斷方向是對的,左宗棠應定為“優幕”。
駱秉章憑業績知道左宗棠“大權獨斷”幹得好,但他不敢這樣說,隻要稍微透露一點兒那方麵的意思,就成了此地無銀三百兩。所以他隻能編故事,瞞細節,用撒謊來挽迴正義。
肅順出麵,老鄉、朋友集體出動,左宗棠應該可以得救了吧?
福禍之變
但形勢發展的比想像的要險惡。
事情一旦升級成了事件,就都遵循一個規律,來得像山崩,去得像抽絲。樊燮舉報,已將左宗棠拖進爛泥潭。
郭嵩燾辛苦營救,隻算開了個頭;後麵暗刀密劍,風聲鶴唳,沒完沒了。
官場有顯規則,有潛規則;有顯權力,有隱權力。有明線,有暗線。事情少有單線發生,往往多線並進。
救左行動,多頭並進,多線同行,儼然成了湘官集團的一個工程項目。
肅順總策劃,郭嵩燾做指揮,潘祖蔭打先鋒,讓案件的發展,由潛規則升級為顯規則,由隱權力而變作顯權力。這是明線。
暗線呢?較量與角力,同樣在悄悄進行。
胡林翼大膽來主持一場“救左陰謀”。
胡林翼的直接對手,是官文。
官文正在抓緊霍霍磨刀,準備瞅準時機,一刀砍掉左宗棠的頭顱。
說起胡林翼與官文的關係,還真像一個玩笑。
當初,楊霈被湘官集團一班大員,拖腳的拖腳,打拳的打拳,抬屍的抬屍,活活給扳倒運走了。官文接替楊霈做總督,成了巡撫胡林翼身邊的上級。
想都不用想,胡林翼態度能好到哪裏去?
但胡林翼這個人,一生有個絕招,正史的說法,叫“喜任術,善牢籠”。翻譯成今天白話,他擅長用一些計謀,設計一些圈套,將別人悄悄套進,猛地拉緊封口線,套死在裏麵。
這樣性格的人,對待朋友像綿羊一樣溫暖,對待敵人像灰狼一樣殘酷。
這種特性,與胡林翼出身有關。他出身地主知識分子家庭,少年天才,智慧別人跟不上。但因為沒有像左宗棠那樣經曆湘陰農村生活的錘鍊,也沒有經曆過苦難的曆程,所以沒法具有厚道、固執、淳樸性格。少年得誌的天分,在文字來文字去中就顯得輕飄,在“道”的層次上難以持久,在“術”的層次上津津樂道,很容易從大聰明裏另枝生出無數小聰明,在捉弄人上盡顯功夫。
胡林翼本來是有大智慧的人。他的智慧與實踐一結合,創出《胡氏兵法》,時代無人能及。但他的實踐能力很快被逼放棄。在貴州安順做知府那幾年,還平調到鎮遠、黎平做知府,不幸遭遇“搶桃功”事件。在官場勾鬥中磨久了,他逼得學關係、用關係,再次激活了淩空蹈虛的才華。
胡林翼不再研究兵法,轉身愛上搞惡作劇,專心研究關係學,像高射炮不打老鷹,調轉頭來打麻雀。
大聰明的本領,小聰明的潛質,胡林翼全部被開發出來,別人哪裏還是他的對手?
胡林翼這種獨門絕技,當然都上不得台麵。但在晚清那樣昏聵的朝廷裏,逼得胡林翼經常使這些小聰明。左宗棠隻知一味剛直正義、正大光明,胡林翼從反麵彌補左宗棠的缺失。
胡林翼出手了。
在顯規則上,他一本正經,通過奏摺的方式,向鹹豐皇帝申辯。因為是同鄉,不能申辯事情,他就換了個手法。一麵誇獎左宗棠的才能,叫“精熟方輿,曉暢兵略”,暗示不要殺大能人。另一方麵,他又煞有介事地幫皇帝分析原因,說左宗棠由原告變成被告,為什麽呢?是“名滿天下,謗亦隨之”。等於說,左宗棠為什麽弄得被別人舉報?因為他名氣太大了。
這自然是瞎掰。名氣大的人當時多了去,為什麽隻有左宗棠惹禍上身了?胡林翼當然知道,滿漢矛盾比梅雨季節的瘡疤還敏感,真相不能真說穿,底細更不能說破,得含蓄、繞圈子,皇帝聽得開心就行。中國古代傳統,凡事先拿道德做保護傘,充分考慮聽者的情緒,不能講事實與道理,哪怕真理全在你手裏。
胡林翼不敢和盤托出,旁敲側擊,蜻蜓點水,以圖歪打正著。
堂堂巡撫,隻要表態,就有作用。其實也就起個表態的作用。你以為皇帝會看完摺子,其實他隻看一句,知道你站的隊。
如果就會這點檯麵上的本事,他就不叫胡林翼了。他當然還要設計圈套,有這方麵的天分,不用白不用,用了不白用。
胡林翼的圈套,在官文一到任,就已經拿他當小白鼠,做過一次實驗了。
官文剛做上湖廣總督任那陣,胡林翼很看不慣他,竟然想去彈劾。
但胡林翼不像左宗棠,頂撞人一頂就頂到底。他出身書香門第,天賦聰明過人,碰到困難腦子就閃,靈活性大於原則性。
正當他想去衝撞官文,手下幕僚及時進言:即便把官文趕走,朝廷也不會任用一個漢官來坐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的武昌,再換個新滿人總督來,說不定會更差,這官文不就比楊霈差嗎?還不如將就一下算了,和他處理好關係,可以利用。胡林翼一聽,有道理,馬上改變方向,不想扳倒官文之事,反而馬上備轎去拜見,還帶上3000兩白銀做見麵禮,見麵親密得不得了,當天竟然結拜為異姓兄弟。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