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4]1853年10月,節節勝利的江忠源犯了輕敵的毛病,以為太平軍從南昌撤圍西上,趕到湖北田家鎮(今武穴西北)增防,被太平軍擊敗,退至武漢。 12月率部入守廬州(今合肥),陷入太平軍的重圍。因兵單糧乏,援兵不至, 1854年1月14日被太平軍攻破城牆,自己投水自殺。清廷追贈他為總督,諡號忠烈。
[5] 據美國學者石景遷在《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中描述:這一次落榜,洪秀全徹底絕望,他甚至失去了徒步迴家的勇氣,雇了兩個轎夫抬他迴家。等到半個月後迴到家,已經氣息奄奄。
中部 戰龍出湖
第七章 牛刀大試
第八章 刀下留人
第九章 三品京堂
第十章 一起一落
第十一章 密謀問鼎
第十二章 海塞激爭
第七章 牛刀大試
第七章
牛刀大試
再顧左廬
1853年10月25日,左宗棠迴到湘陰,暫時告別幕僚生涯。
從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戰場,再次來到鳥鳴山更幽的白水洞,左宗棠的心態,經曆了一次大轉換。
總結前段經曆,他發現,幕僚的事情,再做不得。
左宗棠給夫人周詒端的弟弟周詒晟寫信,說出了內心的想法:這一年我耗盡了心血,不想再出山了,不再參加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戎幕工作,從此我要藏到深山裏,銷聲匿跡,隱姓埋名。
初出茅廬旗開得勝,仗場場打得順利,關係也處處融洽,怎麽反生撤退念頭?難道他已經改變了人生觀,放棄了“當代諸葛亮”大夢?
外人無法理解,左宗棠有苦難言。這一年拚命幹下來,離開後總結:對滿清堅固如磐石的官場,自己這個小舉人,始終是個打醬油的。人家需要你,擂鼓你衝鋒;殺得遍體是傷,人家鳴金收兵;迴去論功行賞,人家排排坐,分果果,自己成了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鐵打的官場,流水的官員;一朝諸侯,一任幕僚;巡撫不狠,幕僚不穩。
朝廷的任命與罷免工作,照舊在流水作業線上進行。
1853 年秋天,長沙城頭蕭瑟,淒冷的天空,瀰漫著悲涼的肅殺之氣。雲貴總督吳文鎔坐著一頂轎子,在同樣蕭瑟淒冷的武昌城,匆忙坐上湖廣總督的猩紅交椅,接過了張亮基經手的事務。[1]
吳文鎔是江蘇儀征人, 1819年中的進士,隨後做上翰林院侍讀學士。這個職位,相當於皇帝顧問兼秘書官。[2]
跟皇帝呆在一起,關係親,提拔機會多。 1839年,吳文鎔順利升上福建巡撫。第二年通過幹部交流,又到湖北做巡撫,這次不巧,趕上第一次鴉片戰爭,沒去成。隨後10年,仕途依然通暢。 1852年,朝廷提拔他做閩浙總督,他沒去;又改做雲貴總督,這次去了。
吳文鎔是漢人,學問做得尤其好,用今天話說,是“學究型官員”。他跟湘官集團關係其實不錯,是曾國藩的老師,跟胡林翼也有私交。這次到湖廣地區來,不知是出於學院派的高傲,還是對自己能力自信,或者別的什麽原因,他沒有想起左宗棠,連個邀請函都沒發。
左宗棠選擇再次迴湘陰隱居。這固然有張亮基人走茶涼的傷感,內心其實對吳文鎔抱有期待。
他在等待一個“請”的儀式。
左宗棠號稱隱居,功名心沒死。他更加看清了,要做成當代諸葛亮,得站到時代的風口浪尖,做影響天下的大事。湖廣地區是太平軍西征的必經之路,是太平天國的主戰場,北門鎖鑰,舉足輕重,是中國的風口浪尖。
如果離開湖南,做得再好,也隻能當一輩子幕僚。他拒絕入林則徐幕府,也放棄跟張亮基去山東,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左宗棠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天下第一幕僚。“謄錄、縣令、同知銜”,他都根本沒放在眼裏,何況職業幕僚。再次隱居白水洞的時候,他想,新到的吳文鎔會不會找上門來?
吳文鎔老學究一個,當然猜不到深山老林裏左宗棠的心思。
科考出身,多年京都體製內生活,奉旨填詞,讓吳總督擅長詩文,但缺乏底層生活經驗,接不上地氣。他既看不到這個朝廷體製的弊端,也不明白“人才失而求諸野”,當然更不會想到主動去尋野訪賢。
但吳文鎔的學究式自信,第一下撞到了一個武舉人。
崇綸,武舉人出身,一身江湖氣。他是滿洲正黃旗人,根正苗紅有背景,1852年12月被提升做了湖北巡撫,其後清廷改命崇綸“留湖北協防”。
總督吳文鎔才進武昌落座,巡撫崇綸明白了,此人從此是直接上級。
學究碰上武舉人,真秀才遇到兵,氣味嚴重不投。吳文鎔一上任,就與崇綸發生摩擦。等太平軍殺進湖北後,矛盾激化了,兩人開始扯皮。
崇綸算老二,有吳文鎔在前麵頂著,膽氣壯,裝英雄,跟鹹豐皇帝打報告說:“武漢民遷市絕,餉乏兵單,請移內就外,以剿為先。”臣子主動請纓,鹹豐皇帝當即批準。崇綸拿著聖旨當令箭,逼吳文鎔說:你的本職工作是負責湖北全省防守,但你得帶兵出去進攻,天天待在武昌城裏守,這像什麽話?
吳文鎔看似自信,內心其實惶恐。老學究不通權術,也不知小人,被崇綸一逼,竟然慌亂。他想,自己毫無作戰經驗,帶兵上前線,豈不等於直接去送死?內心十分緊張,隻好裝聾作啞,死守城內。但心裏不無憋屈,心想真是反了,這年頭巡撫可以命令總督了。
</br>
[5] 據美國學者石景遷在《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中描述:這一次落榜,洪秀全徹底絕望,他甚至失去了徒步迴家的勇氣,雇了兩個轎夫抬他迴家。等到半個月後迴到家,已經氣息奄奄。
中部 戰龍出湖
第七章 牛刀大試
第八章 刀下留人
第九章 三品京堂
第十章 一起一落
第十一章 密謀問鼎
第十二章 海塞激爭
第七章 牛刀大試
第七章
牛刀大試
再顧左廬
1853年10月25日,左宗棠迴到湘陰,暫時告別幕僚生涯。
從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戰場,再次來到鳥鳴山更幽的白水洞,左宗棠的心態,經曆了一次大轉換。
總結前段經曆,他發現,幕僚的事情,再做不得。
左宗棠給夫人周詒端的弟弟周詒晟寫信,說出了內心的想法:這一年我耗盡了心血,不想再出山了,不再參加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戎幕工作,從此我要藏到深山裏,銷聲匿跡,隱姓埋名。
初出茅廬旗開得勝,仗場場打得順利,關係也處處融洽,怎麽反生撤退念頭?難道他已經改變了人生觀,放棄了“當代諸葛亮”大夢?
外人無法理解,左宗棠有苦難言。這一年拚命幹下來,離開後總結:對滿清堅固如磐石的官場,自己這個小舉人,始終是個打醬油的。人家需要你,擂鼓你衝鋒;殺得遍體是傷,人家鳴金收兵;迴去論功行賞,人家排排坐,分果果,自己成了身無分文、心憂天下、任勞任怨的老黃牛。
鐵打的官場,流水的官員;一朝諸侯,一任幕僚;巡撫不狠,幕僚不穩。
朝廷的任命與罷免工作,照舊在流水作業線上進行。
1853 年秋天,長沙城頭蕭瑟,淒冷的天空,瀰漫著悲涼的肅殺之氣。雲貴總督吳文鎔坐著一頂轎子,在同樣蕭瑟淒冷的武昌城,匆忙坐上湖廣總督的猩紅交椅,接過了張亮基經手的事務。[1]
吳文鎔是江蘇儀征人, 1819年中的進士,隨後做上翰林院侍讀學士。這個職位,相當於皇帝顧問兼秘書官。[2]
跟皇帝呆在一起,關係親,提拔機會多。 1839年,吳文鎔順利升上福建巡撫。第二年通過幹部交流,又到湖北做巡撫,這次不巧,趕上第一次鴉片戰爭,沒去成。隨後10年,仕途依然通暢。 1852年,朝廷提拔他做閩浙總督,他沒去;又改做雲貴總督,這次去了。
吳文鎔是漢人,學問做得尤其好,用今天話說,是“學究型官員”。他跟湘官集團關係其實不錯,是曾國藩的老師,跟胡林翼也有私交。這次到湖廣地區來,不知是出於學院派的高傲,還是對自己能力自信,或者別的什麽原因,他沒有想起左宗棠,連個邀請函都沒發。
左宗棠選擇再次迴湘陰隱居。這固然有張亮基人走茶涼的傷感,內心其實對吳文鎔抱有期待。
他在等待一個“請”的儀式。
左宗棠號稱隱居,功名心沒死。他更加看清了,要做成當代諸葛亮,得站到時代的風口浪尖,做影響天下的大事。湖廣地區是太平軍西征的必經之路,是太平天國的主戰場,北門鎖鑰,舉足輕重,是中國的風口浪尖。
如果離開湖南,做得再好,也隻能當一輩子幕僚。他拒絕入林則徐幕府,也放棄跟張亮基去山東,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左宗棠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天下第一幕僚。“謄錄、縣令、同知銜”,他都根本沒放在眼裏,何況職業幕僚。再次隱居白水洞的時候,他想,新到的吳文鎔會不會找上門來?
吳文鎔老學究一個,當然猜不到深山老林裏左宗棠的心思。
科考出身,多年京都體製內生活,奉旨填詞,讓吳總督擅長詩文,但缺乏底層生活經驗,接不上地氣。他既看不到這個朝廷體製的弊端,也不明白“人才失而求諸野”,當然更不會想到主動去尋野訪賢。
但吳文鎔的學究式自信,第一下撞到了一個武舉人。
崇綸,武舉人出身,一身江湖氣。他是滿洲正黃旗人,根正苗紅有背景,1852年12月被提升做了湖北巡撫,其後清廷改命崇綸“留湖北協防”。
總督吳文鎔才進武昌落座,巡撫崇綸明白了,此人從此是直接上級。
學究碰上武舉人,真秀才遇到兵,氣味嚴重不投。吳文鎔一上任,就與崇綸發生摩擦。等太平軍殺進湖北後,矛盾激化了,兩人開始扯皮。
崇綸算老二,有吳文鎔在前麵頂著,膽氣壯,裝英雄,跟鹹豐皇帝打報告說:“武漢民遷市絕,餉乏兵單,請移內就外,以剿為先。”臣子主動請纓,鹹豐皇帝當即批準。崇綸拿著聖旨當令箭,逼吳文鎔說:你的本職工作是負責湖北全省防守,但你得帶兵出去進攻,天天待在武昌城裏守,這像什麽話?
吳文鎔看似自信,內心其實惶恐。老學究不通權術,也不知小人,被崇綸一逼,竟然慌亂。他想,自己毫無作戰經驗,帶兵上前線,豈不等於直接去送死?內心十分緊張,隻好裝聾作啞,死守城內。但心裏不無憋屈,心想真是反了,這年頭巡撫可以命令總督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