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左宗棠:帝國最後的「鷹派」 作者:徐誌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年自己在地攤上買的“輿地學”,是啟蒙,在陶家讀的,就是理論,今天從林公這裏學到的,全是實踐。他經過這三大步,完成了一個質的飛躍。今天的左宗棠,已不是昨天的左宗棠。
但這次見麵後發生的變故,與當年陶澍見麵後完全一樣:時隔一年,即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驟然死亡。
一代民族英雄,走完了65年生命曆程,神秘去世。
今天流傳兩大死因:一種說法,林則徐忙於實際事務,操心太重,“力疾在任”,勞累而死;但另一種說法流傳更廣,林則徐是被人用一種類似巴豆的瀉藥故意慢慢毒死的。
當時的經過是:1850年11月1日,鹹豐皇帝命令林則徐從福州出發,去廣西鎮壓“天地會”的反清活動(“天地會”即太平天國運動的前身),這時林則徐病體已衰危。 11月5日,他帶病攜帶三兒子林聰彝和幕僚劉存仁,奔赴廣西。不料走到廣東普寧縣,病體難支,於11月22日辰時在洪陽鎮洪新書院病逝。
去世當天,林則徐給鹹豐皇帝的《遺折》中描述自己,“吐泄交作,積欠虛勞,心脈已散,百藥罔效。”這些症狀是什麽原因引起的?他沒說。
今天對真相深入考證,林則徐完全有可能是被廣東普寧新豆欄或別的什麽商行毒死,而臨死前他已有察覺,三唿“星鬥南”去世。福州方言裏,“星鬥南”與“新豆欄”諧音。“新鬥欄”即普寧商行的新豆欄街,這裏是洋人走私、販毒的聚居地。
林則徐從虎門銷煙時起,多年來在廣東得罪有權有勢的中外小人、腐官、奸商,實在太多。
左宗棠得到林則徐逝世的噩耗,仿佛被人悶頭敲了一棍。他沉痛地寫下一副輓聯:“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兩百餘年遺直在;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裏中大星沉。”
這次與林則徐見麵後,給左宗棠帶來改變,他從書齋理論研究中逐漸走出來,對新疆有了更多感性與實踐的認知。而林則徐利用自己的聲望與影響,用贈送字畫題詞的方式,為左宗棠在中國官場裏再拓開一條渠道,埋下伏筆。
左宗棠這時還未走進官場,但已經曆了又一次心理體驗。從林則徐的死亡謎語中,左宗棠已經覺察出,官場險惡,做一個為國為民爭利的好人,風險性很大。做壞事固然很難,社會人人喊打;做好人比做壞人其實更難,壞人會隨時算計陷害你。
真正的好人,不會麵難而退,會迎難而上。正義是靠人努力爭取出來的,不是靠躲閃怕事、自掃門前雪得來的。左宗棠要爭取不負“天人”重望。在隨後20多年,他要用行動與事實證明,林則徐選他做“事業託孤”的傳人,不會錯。
眼下,林則徐與左宗棠此次夜謀的故事,很快在官場江湖上傳開。左宗棠的名氣已經大到一發不可收拾。想請他出山,委以重任的人,陸續找上門來。
經過這些年連續的曲折碰撞與偶遇,左宗棠得到了一次接一次機會。
他現在能夠馬上出山,盡平生之誌,轟轟烈烈,大幹一場了嗎?
萬事俱備,隻欠機會。
當代臥龍怎麽尋找到一個最合適機會,出山入湖,一展身手?
[1] 天下首先是個社會概念,是獨立於政權的社會。比方說,滿清的朝廷,這叫政府,他們治下的範圍,叫國家。中華則是文化概念,是超越了朝廷、政府、國家,在它們之上。中華民族的老百姓,他們屬於天下。朝廷、政府、國家在不斷地滅亡、更替、新生,天下還從來沒有聽說亡過。左宗棠憂的天下,不隻是朝廷、國家,準確說是中華民族、社會老百姓、天下蒼生。顧炎武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真理。
[2]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名言”。路易十五執政後期奢華暴虐,我們從這句話中可以體味到他的極其冷漠、暴戾、刻毒、殘酷與無情。如果說話者是一介草民,可以理解是在心灰意冷、絕望無助的境遇下發出的悲鳴,至多自暴自棄,放浪形骸,了此殘生,對國家、民族乃至其他人並無大礙;但此話出自掌握國家命運、權傾一時的一國之君路易十五之口,則永遠難逃顢頇無能、專橫跋扈、禍國殃民的罪名,遭到世人的唾棄。
[3] 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琦善奉旨接替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原先主剿的他在白河口見英軍“船堅炮利”,下令撤退炮台守軍,並派廣東人鮑鵬去廣州虎門口向英軍求和。 1月25日與義律私下約訂《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元。道光皇帝以琦善擅自割讓香港為奇恥大辱,令鎖拿解京問罪,“革職鎖拿,查抄家產”,發軍台,後獲赦免。
1842年6月,英軍集中兵力進犯長江。 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麵,揚言即刻進攻。 29日,清政府派耆英、伊裏布和牛鑒為代表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接受了侵略者開列的議和條款。此條約訂立,中國開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奴役,獨立主權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南京條約》及其附約,被後來史學家看作開啟中國近代屈辱命運的“城下之盟”。
[4] 三墳五典,指中國最古老的書籍。最早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尚書序》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八索》與《九丘》有兩說:一說指“八卦”與“九州之誌”;一說是《河圖》、《洛書》。
</br>
但這次見麵後發生的變故,與當年陶澍見麵後完全一樣:時隔一年,即1850年11月22日,林則徐驟然死亡。
一代民族英雄,走完了65年生命曆程,神秘去世。
今天流傳兩大死因:一種說法,林則徐忙於實際事務,操心太重,“力疾在任”,勞累而死;但另一種說法流傳更廣,林則徐是被人用一種類似巴豆的瀉藥故意慢慢毒死的。
當時的經過是:1850年11月1日,鹹豐皇帝命令林則徐從福州出發,去廣西鎮壓“天地會”的反清活動(“天地會”即太平天國運動的前身),這時林則徐病體已衰危。 11月5日,他帶病攜帶三兒子林聰彝和幕僚劉存仁,奔赴廣西。不料走到廣東普寧縣,病體難支,於11月22日辰時在洪陽鎮洪新書院病逝。
去世當天,林則徐給鹹豐皇帝的《遺折》中描述自己,“吐泄交作,積欠虛勞,心脈已散,百藥罔效。”這些症狀是什麽原因引起的?他沒說。
今天對真相深入考證,林則徐完全有可能是被廣東普寧新豆欄或別的什麽商行毒死,而臨死前他已有察覺,三唿“星鬥南”去世。福州方言裏,“星鬥南”與“新豆欄”諧音。“新鬥欄”即普寧商行的新豆欄街,這裏是洋人走私、販毒的聚居地。
林則徐從虎門銷煙時起,多年來在廣東得罪有權有勢的中外小人、腐官、奸商,實在太多。
左宗棠得到林則徐逝世的噩耗,仿佛被人悶頭敲了一棍。他沉痛地寫下一副輓聯:“附公者不皆君子,間公者必是小人,憂國如家,兩百餘年遺直在;廟堂倚之為長城,草野望之若時雨,出師未捷,八千裏中大星沉。”
這次與林則徐見麵後,給左宗棠帶來改變,他從書齋理論研究中逐漸走出來,對新疆有了更多感性與實踐的認知。而林則徐利用自己的聲望與影響,用贈送字畫題詞的方式,為左宗棠在中國官場裏再拓開一條渠道,埋下伏筆。
左宗棠這時還未走進官場,但已經曆了又一次心理體驗。從林則徐的死亡謎語中,左宗棠已經覺察出,官場險惡,做一個為國為民爭利的好人,風險性很大。做壞事固然很難,社會人人喊打;做好人比做壞人其實更難,壞人會隨時算計陷害你。
真正的好人,不會麵難而退,會迎難而上。正義是靠人努力爭取出來的,不是靠躲閃怕事、自掃門前雪得來的。左宗棠要爭取不負“天人”重望。在隨後20多年,他要用行動與事實證明,林則徐選他做“事業託孤”的傳人,不會錯。
眼下,林則徐與左宗棠此次夜謀的故事,很快在官場江湖上傳開。左宗棠的名氣已經大到一發不可收拾。想請他出山,委以重任的人,陸續找上門來。
經過這些年連續的曲折碰撞與偶遇,左宗棠得到了一次接一次機會。
他現在能夠馬上出山,盡平生之誌,轟轟烈烈,大幹一場了嗎?
萬事俱備,隻欠機會。
當代臥龍怎麽尋找到一個最合適機會,出山入湖,一展身手?
[1] 天下首先是個社會概念,是獨立於政權的社會。比方說,滿清的朝廷,這叫政府,他們治下的範圍,叫國家。中華則是文化概念,是超越了朝廷、政府、國家,在它們之上。中華民族的老百姓,他們屬於天下。朝廷、政府、國家在不斷地滅亡、更替、新生,天下還從來沒有聽說亡過。左宗棠憂的天下,不隻是朝廷、國家,準確說是中華民族、社會老百姓、天下蒼生。顧炎武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真理。
[2] 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名言”。路易十五執政後期奢華暴虐,我們從這句話中可以體味到他的極其冷漠、暴戾、刻毒、殘酷與無情。如果說話者是一介草民,可以理解是在心灰意冷、絕望無助的境遇下發出的悲鳴,至多自暴自棄,放浪形骸,了此殘生,對國家、民族乃至其他人並無大礙;但此話出自掌握國家命運、權傾一時的一國之君路易十五之口,則永遠難逃顢頇無能、專橫跋扈、禍國殃民的罪名,遭到世人的唾棄。
[3] 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琦善奉旨接替林則徐擔任兩廣總督。原先主剿的他在白河口見英軍“船堅炮利”,下令撤退炮台守軍,並派廣東人鮑鵬去廣州虎門口向英軍求和。 1月25日與義律私下約訂《穿鼻草約》,割讓香港,賠款六百萬元。道光皇帝以琦善擅自割讓香港為奇恥大辱,令鎖拿解京問罪,“革職鎖拿,查抄家產”,發軍台,後獲赦免。
1842年6月,英軍集中兵力進犯長江。 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麵,揚言即刻進攻。 29日,清政府派耆英、伊裏布和牛鑒為代表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南京條約》,接受了侵略者開列的議和條款。此條約訂立,中國開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奴役,獨立主權遭到嚴重破壞,中國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南京條約》及其附約,被後來史學家看作開啟中國近代屈辱命運的“城下之盟”。
[4] 三墳五典,指中國最古老的書籍。最早見於《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稱讚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尚書序》稱:“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八索》與《九丘》有兩說:一說指“八卦”與“九州之誌”;一說是《河圖》、《洛書》。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