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雙重人格
四合院:吃虧是福,導致兒孫滿堂 作者:捉筆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家灣,是一處官設的渡口。
在被兩條“母親河”夾在中間的豫省之地。
這種被稱為“官渡”的地方,簡直不要太多。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豫省中牟東北角的一處官渡。
正是在此處,發生了曹操和袁紹為爭奪“母親河”中下遊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這場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的戰爭,史稱“官渡之戰”。
當然咯!
此官渡非彼官渡。
楊家灣是一處洄水灣。
這樣天然的避風港,通常水流比較緩,是作為渡口埠頭的好地方。
楊朝升初次來到原身的家鄉。
他很用心地將沿途的景象,同原身殘留在腦海中的記憶,進行一一對照。
現而今的楊家灣,已經完全跟他腦海中的記憶對不上號了。
正如“豫東大俠”李不識所說的那樣......楊家灣已然化作了一片白地。
經過戰火荼毒,留給楊家灣是無盡的殺戮與死亡,是毀滅性的破壞。
殘存記憶中的那些個鄉裏鄉親,楊朝升是一個都沒見著。
他們就好像被強行抹去了一般,成為了豫省眾多死難者中的一串數字。
從殘垣斷壁的楊家祠堂離開......
小板兒爺的內心深處,有一股來自原身的情緒油然在心頭升起。
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楊朝升悶悶不樂的心情溢於言表,讓小虱子和丫丫都感同身受。
兩個小豆丁耷拉著腦袋,默默地跟在自個兒師父身邊。
他們沒有了平日裏看啥都新鮮,都要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活潑勁。
楊朝升在前世聽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
“壞情緒就像是病毒一樣,有很強的傳染性,把壞的情緒帶給別人,自己並不會得到解脫,也影響了別人的心情,不把情緒帶給別人,才是一種真正的修養。”
當發現徒弟們的情緒不對後。
小板兒爺恍然醒悟。
自個兒居然會時常出現雙重人格,如此下去如何了得。
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才是這具身體的唯一主宰。
以後絕不能被原身殘留的記憶,所影響了。
這種雙重人格的精神症狀,雖然不是精神疾病,卻是誘發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
小板兒爺知道,人首先得為自個兒活著。
生活,就是這麽的簡單。
看來,該跟原身來一次永久的告別了。
小板兒爺決定,打今兒起再也不去觸碰原身殘留的記憶。
將這段已然不該存在的記憶,徹底的塵封起來。
這個決定一作出,小板兒爺就感到念頭變的通達,思想更加的通透。
從今往後,世界上就隻有穿越而來的楊朝升。
至於,尋找原身家人的計劃......小板兒爺也不打算再繼續了。
至於以後碰不碰得到,那就得看老天爺給不給留這一份緣分了。
......
哈哈哈~
萌童天真無邪的笑聲,是衝散心中霧霾的利器。
小板兒爺為了讓兩個徒弟,從被他影響的壞心情中走出來。
特意帶著兩個小豆丁來到了渡口的水邊。
他們玩起了“打水漂”遊戲。
“打水漂”別名輕功水上漂、七點漂、漂瓦。
是用扁型瓦片或石片,在手上呈水平放置後,用力飛出,石片擦水麵飛行,石片碰水麵後因慣力原理遇水麵再彈起再飛,石片不斷在水麵上向前彈跳,直至慣力用盡後沉水。
這遊戲的規則:一是比漂飛出去的距離,二是比點擊水麵的次數。
師徒三人,各自在河灘上找到了一些趁手的卵石片。
他們開始了師徒之間的比賽。
這儼然是一場一邊倒的比賽,成為了小板兒爺個人表演的獨角戲。
“打水漂”是楊朝升前世在小夥伴們麵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本事。
正因為有個“漂王”的稱號。
才讓前世外貌奇醜的他,沒有被小夥伴們太過於孤立。
由此可見,楊朝升“打水漂”的水平,應該是有兩把刷子。
“你們用拇指和中指捏住,食指在後,扔出去的時候用食指拔下,讓其旋轉著扔出。角度應為20度。”
小板兒爺此刻正在給兩個徒弟講述著“打水漂”的技巧。
他一邊講解,一邊示範。
他教的認真,兩個小豆丁也學的認真。
“你們倆學會了嗎?”
“學會了,師父。”+2
“好,你們倆看師父打一次。”
小板兒爺身體向後傾斜,手臂與身體大約呈45°。
他下了個“一字馬”,身體半蹲,瞄準後用臂膀力量,把一枚扁扁的石塊發射了出去。
彈彈彈~
扁扁的小石塊在渡口的水麵上,一連接一連的彈出了老遠,估摸著彈了有七八十下之多。
“好~”
渡口的碼頭上,此刻響起了一片喝彩聲。
“打水漂”在這個年代,幾乎是一項全球性的遊戲。
不說全部吧!
起碼也有一大半人,在小時候的都玩過。
至於,毀於戰火的楊家灣渡口碼頭上,為啥子此時會這麽多人駐足停留。
那就不得不,說道說道了......
進入乙酉年。
倭國侵略者在各個戰場,都相繼失利。
他們的兵源出現了嚴重枯竭,戰場上麵的表現越發的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倭國人隻能不斷地收縮兵力,放棄一些戰略價值相對不高的地方。
楊家灣這樣便利的交通樞紐,似乎從來都不缺少人氣。
原來的老人兒和坐地戶們,死的死,逃的逃......自有後來者填補進來。
來到楊家灣的這些人,很多都是南下躲避戰爭的難民。
俗話說“驊騮向北,越鳥朝南。”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
北方人到了南方,在生活飲食上,有著諸多的不便不說。
刮民膽當焗的不作為,亂作為,讓這些流落在外的難民們無不雪上加霜。
再兒個,南方的“小咬”可是比北方的“大咬”還厲害。
一咬一個包,咬起來沒完,讓很多北方去的難民感染了瘧疾之類的傳染病。
這才是讓他們最受不了的。
於是,北返的人一日多過一日。
小小的楊家灣渡口,也再一次的熱鬧了起來。
北返的難民,遇到了這麽一塊無主之地,
他們開始動手清理戰爭留下來的創傷。
不得不說,華夏民族的行動能力,絕對吊打全世界。
眨巴眼的功夫,留下來的難民們就在楊家灣這片廢墟上,重新建起了一排排的住宅房屋。
這樣的變化......
讓人不由得產生一種“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錯覺。
在被兩條“母親河”夾在中間的豫省之地。
這種被稱為“官渡”的地方,簡直不要太多。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豫省中牟東北角的一處官渡。
正是在此處,發生了曹操和袁紹為爭奪“母親河”中下遊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
這場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的戰爭,史稱“官渡之戰”。
當然咯!
此官渡非彼官渡。
楊家灣是一處洄水灣。
這樣天然的避風港,通常水流比較緩,是作為渡口埠頭的好地方。
楊朝升初次來到原身的家鄉。
他很用心地將沿途的景象,同原身殘留在腦海中的記憶,進行一一對照。
現而今的楊家灣,已經完全跟他腦海中的記憶對不上號了。
正如“豫東大俠”李不識所說的那樣......楊家灣已然化作了一片白地。
經過戰火荼毒,留給楊家灣是無盡的殺戮與死亡,是毀滅性的破壞。
殘存記憶中的那些個鄉裏鄉親,楊朝升是一個都沒見著。
他們就好像被強行抹去了一般,成為了豫省眾多死難者中的一串數字。
從殘垣斷壁的楊家祠堂離開......
小板兒爺的內心深處,有一股來自原身的情緒油然在心頭升起。
在這種情緒的支配下,楊朝升悶悶不樂的心情溢於言表,讓小虱子和丫丫都感同身受。
兩個小豆丁耷拉著腦袋,默默地跟在自個兒師父身邊。
他們沒有了平日裏看啥都新鮮,都要嘰嘰喳喳說個不停的活潑勁。
楊朝升在前世聽過一句很有哲理的話。
“壞情緒就像是病毒一樣,有很強的傳染性,把壞的情緒帶給別人,自己並不會得到解脫,也影響了別人的心情,不把情緒帶給別人,才是一種真正的修養。”
當發現徒弟們的情緒不對後。
小板兒爺恍然醒悟。
自個兒居然會時常出現雙重人格,如此下去如何了得。
作為一個穿越者,他才是這具身體的唯一主宰。
以後絕不能被原身殘留的記憶,所影響了。
這種雙重人格的精神症狀,雖然不是精神疾病,卻是誘發精神疾病的主要因素。
小板兒爺知道,人首先得為自個兒活著。
生活,就是這麽的簡單。
看來,該跟原身來一次永久的告別了。
小板兒爺決定,打今兒起再也不去觸碰原身殘留的記憶。
將這段已然不該存在的記憶,徹底的塵封起來。
這個決定一作出,小板兒爺就感到念頭變的通達,思想更加的通透。
從今往後,世界上就隻有穿越而來的楊朝升。
至於,尋找原身家人的計劃......小板兒爺也不打算再繼續了。
至於以後碰不碰得到,那就得看老天爺給不給留這一份緣分了。
......
哈哈哈~
萌童天真無邪的笑聲,是衝散心中霧霾的利器。
小板兒爺為了讓兩個徒弟,從被他影響的壞心情中走出來。
特意帶著兩個小豆丁來到了渡口的水邊。
他們玩起了“打水漂”遊戲。
“打水漂”別名輕功水上漂、七點漂、漂瓦。
是用扁型瓦片或石片,在手上呈水平放置後,用力飛出,石片擦水麵飛行,石片碰水麵後因慣力原理遇水麵再彈起再飛,石片不斷在水麵上向前彈跳,直至慣力用盡後沉水。
這遊戲的規則:一是比漂飛出去的距離,二是比點擊水麵的次數。
師徒三人,各自在河灘上找到了一些趁手的卵石片。
他們開始了師徒之間的比賽。
這儼然是一場一邊倒的比賽,成為了小板兒爺個人表演的獨角戲。
“打水漂”是楊朝升前世在小夥伴們麵前,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本事。
正因為有個“漂王”的稱號。
才讓前世外貌奇醜的他,沒有被小夥伴們太過於孤立。
由此可見,楊朝升“打水漂”的水平,應該是有兩把刷子。
“你們用拇指和中指捏住,食指在後,扔出去的時候用食指拔下,讓其旋轉著扔出。角度應為20度。”
小板兒爺此刻正在給兩個徒弟講述著“打水漂”的技巧。
他一邊講解,一邊示範。
他教的認真,兩個小豆丁也學的認真。
“你們倆學會了嗎?”
“學會了,師父。”+2
“好,你們倆看師父打一次。”
小板兒爺身體向後傾斜,手臂與身體大約呈45°。
他下了個“一字馬”,身體半蹲,瞄準後用臂膀力量,把一枚扁扁的石塊發射了出去。
彈彈彈~
扁扁的小石塊在渡口的水麵上,一連接一連的彈出了老遠,估摸著彈了有七八十下之多。
“好~”
渡口的碼頭上,此刻響起了一片喝彩聲。
“打水漂”在這個年代,幾乎是一項全球性的遊戲。
不說全部吧!
起碼也有一大半人,在小時候的都玩過。
至於,毀於戰火的楊家灣渡口碼頭上,為啥子此時會這麽多人駐足停留。
那就不得不,說道說道了......
進入乙酉年。
倭國侵略者在各個戰場,都相繼失利。
他們的兵源出現了嚴重枯竭,戰場上麵的表現越發的捉襟見肘,力不從心。
倭國人隻能不斷地收縮兵力,放棄一些戰略價值相對不高的地方。
楊家灣這樣便利的交通樞紐,似乎從來都不缺少人氣。
原來的老人兒和坐地戶們,死的死,逃的逃......自有後來者填補進來。
來到楊家灣的這些人,很多都是南下躲避戰爭的難民。
俗話說“驊騮向北,越鳥朝南。”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
北方人到了南方,在生活飲食上,有著諸多的不便不說。
刮民膽當焗的不作為,亂作為,讓這些流落在外的難民們無不雪上加霜。
再兒個,南方的“小咬”可是比北方的“大咬”還厲害。
一咬一個包,咬起來沒完,讓很多北方去的難民感染了瘧疾之類的傳染病。
這才是讓他們最受不了的。
於是,北返的人一日多過一日。
小小的楊家灣渡口,也再一次的熱鬧了起來。
北返的難民,遇到了這麽一塊無主之地,
他們開始動手清理戰爭留下來的創傷。
不得不說,華夏民族的行動能力,絕對吊打全世界。
眨巴眼的功夫,留下來的難民們就在楊家灣這片廢墟上,重新建起了一排排的住宅房屋。
這樣的變化......
讓人不由得產生一種“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