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6章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也就是說,兩條路,都走不通唄?”李複笑了笑。
“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想要坐地起價的可能。”老周思索著說道:“其實,也有兩家人,漫天要價,隻是,咱們沒有滿足罷了,若是滿足了他們獅子大開口,對原先簽訂契書的人,可就不公平了,王府麾下,在長安城還有很多土地宅邸,將來,勢必也是要進行一番開發售賣的。”
“這個口子不能開,一旦開了,後患無窮。”
“所以,也就沒答應他們。”
李複點頭。
“做的不錯。”
“這個口子的確是不能開,置換房屋的六戶人家,出售房屋地皮的兩戶人家,這八戶人家,談事,辦事,幹脆利落,沒給咱們添什麽麻煩,咱們也不能辜負人家。”
“想要坐地起價,想要撒潑打滾的要錢?”
“要是人人都用這種手段來威脅。”
“那將來做起事來,成什麽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給他們提個醒,還有三天時間,三天時間一過,他們願意守著他們的宅子住在那裏,那就讓他們住在那裏吧,地皮丈量劃分好,咱們不占便宜,但是將來在土地的實用上麵,也不能讓他們占了咱們的便宜。”
“是誰的就是誰的,劃出道道來,井水不犯河水就是了。”
“人家住在那裏,時間也不短了,那是人家的宅子土地,咱們不能勉強人家。”
李複是不會拱起什麽釘子戶之類的概念的。
房子是人家的,地是人家的,人家就是想要住在那裏,守著自己的老屋,守著自己的土地,不想給別人,怎麽就釘子戶了?
買賣交易,談的成就談,談不成,避開就是了。
反正現在圖紙還沒出來呢。
而且,如今也沒有什麽高樓大廈。
普通的民房,居住用的,能蓋個兩層,就已經很不錯了,鮮少有三層的。
幾處老房子在那邊,根本沒有什麽影響。
“對了,賣房子賣地的那兩戶人家,是要在長安城另外的地方購置房子還是怎麽著?”李複問道:“錢方麵,一定不能短了他們,他們若是在長安城其他地方購置房屋,後續花銷不夠的話,咱們該出錢的也給出點錢,他們給咱們省去了麻煩,那咱們也要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咱們涇陽王府麾下,做人做事,都要講究個誠信。”
“名聲,要顧著點。”
好歹也是皇室宗親,為了點錢,把名聲弄壞了,一點都不值當。
再者說,涇陽王府並不缺錢。
這年頭,名聲可太重要了。
涇陽王李複的名頭將來拿出去,不求能抵多少錢,可是也不能被人扔爛菜葉子啊。
“誰給咱們方便了,咱們,也要讓人家方便,這都是相互的,懂吧?”
“是。”老周恭敬應聲,心中對自家郎君又是敬佩了幾分。
“行了,你和馬周,把這事兒處理明白,讓馬周多往薑少匠那裏走動走動。”李複說道:“辦這事兒,大家就得有商有量的來。”
“那邊的情況,也跟薑少匠多說說,等到將來出圖紙的時候,該避開的避開就是了。”
“是。”老周應下了。
中午吃完飯,李複剛想著迴去陪著媳婦兒睡午覺呢,宮裏就來人了。
兩儀殿的內侍帶著李二鳳的口諭來的。
“殿下,陛下請您進宮一趟,說是有要緊事,百騎司的人,從涼州迴長安了。”內侍低眉順眼的說著:“陛下說,隻要跟您說起涼州,您就知道是什麽事兒了。”
李複一聽這個,恍然大悟。
懂了!
涼州嘛!
前兩天說過,百騎司的人從高昌迴來,入關,那會兒就在涼州呢,這會兒是迴到長安城了,那麽他跟李二鳳心心念念的東西,也一定給帶迴來了。
另外,還有高昌送到長安城的大批棉花。
今年這個冬天,長安城的金吾衛,算是好過一些了。
“走,進宮。”李複大手一揮。
這事兒還不得抓緊一些?
這是要緊事。
“來人,去跟夫人說一聲,說我有要緊事進宮,陛下找我說棉花的事情。”
這樣一傳話,自家夫人也就明白了。
當初最會彈棉花的,還是自家夫人。
後來這活兒........給伍良業了。
反正他們這些人在莊子上閑著也是閑著。
這種重活兒,怎麽舍得自家夫人去做呢?
再後來,莊子上有專門彈棉花的人家了,伍良業他們這才解脫出來。
今年莊子上地裏的棉花收成了之後,也全都交給那戶人家,如今他們在莊子上經營著一家彈棉花的作坊。
他們出工出力,宅子裏出棉花出錢。
今年冬天,讓王府兩衛,和長安城的金吾衛一樣,全都穿上棉衣。
“是。”丫鬟應聲,往後宅去了。
李複和內侍一起,帶上護衛,騎馬進宮。
甘露殿中。
李五和另外幾名百騎司站在殿中,中間擺放著一台織布機。
“陛下,這就是高昌人用的紡織棉花的機器。”李五解釋著,並且讓人上手演示。
李世民在一邊認真的看著。
“另外,這個小一點的機器,是用來去棉花籽的。”
李世民一邊看一邊認真點頭。
當真是方便不少。
大唐的工匠也能做。
原先之所以做不出來,也不過是工匠們對棉花,並不了解而已。
大唐的能工巧匠何其多,這簡單的構造,可難不住他們。
去年,在涇陽縣莊子上,棉花也是頭一迴在關中大規模的種植。
以往,都是在宮中禦花園,或者是長安城其他高門大戶家的後院裏,種個三五株,用作觀賞,僅此而已。
尋常工匠也接觸不到棉花,而且去年莊子上種完了之後,采完了,也是宅子裏的人處理的,拿著棉花給工匠,工匠也是一臉懵不知道該怎麽做。
不過現在好了,有現成的了。
能用就用,覺得不好用,那就改嘛。
“今年從高昌運到長安的棉花有多少?”李世民問道。
“僅此次一同到長安的,有三十車,後續還會有隊伍運送棉花入關。”李五解釋。
“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想要坐地起價的可能。”老周思索著說道:“其實,也有兩家人,漫天要價,隻是,咱們沒有滿足罷了,若是滿足了他們獅子大開口,對原先簽訂契書的人,可就不公平了,王府麾下,在長安城還有很多土地宅邸,將來,勢必也是要進行一番開發售賣的。”
“這個口子不能開,一旦開了,後患無窮。”
“所以,也就沒答應他們。”
李複點頭。
“做的不錯。”
“這個口子的確是不能開,置換房屋的六戶人家,出售房屋地皮的兩戶人家,這八戶人家,談事,辦事,幹脆利落,沒給咱們添什麽麻煩,咱們也不能辜負人家。”
“想要坐地起價,想要撒潑打滾的要錢?”
“要是人人都用這種手段來威脅。”
“那將來做起事來,成什麽了?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給他們提個醒,還有三天時間,三天時間一過,他們願意守著他們的宅子住在那裏,那就讓他們住在那裏吧,地皮丈量劃分好,咱們不占便宜,但是將來在土地的實用上麵,也不能讓他們占了咱們的便宜。”
“是誰的就是誰的,劃出道道來,井水不犯河水就是了。”
“人家住在那裏,時間也不短了,那是人家的宅子土地,咱們不能勉強人家。”
李複是不會拱起什麽釘子戶之類的概念的。
房子是人家的,地是人家的,人家就是想要住在那裏,守著自己的老屋,守著自己的土地,不想給別人,怎麽就釘子戶了?
買賣交易,談的成就談,談不成,避開就是了。
反正現在圖紙還沒出來呢。
而且,如今也沒有什麽高樓大廈。
普通的民房,居住用的,能蓋個兩層,就已經很不錯了,鮮少有三層的。
幾處老房子在那邊,根本沒有什麽影響。
“對了,賣房子賣地的那兩戶人家,是要在長安城另外的地方購置房子還是怎麽著?”李複問道:“錢方麵,一定不能短了他們,他們若是在長安城其他地方購置房屋,後續花銷不夠的話,咱們該出錢的也給出點錢,他們給咱們省去了麻煩,那咱們也要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咱們涇陽王府麾下,做人做事,都要講究個誠信。”
“名聲,要顧著點。”
好歹也是皇室宗親,為了點錢,把名聲弄壞了,一點都不值當。
再者說,涇陽王府並不缺錢。
這年頭,名聲可太重要了。
涇陽王李複的名頭將來拿出去,不求能抵多少錢,可是也不能被人扔爛菜葉子啊。
“誰給咱們方便了,咱們,也要讓人家方便,這都是相互的,懂吧?”
“是。”老周恭敬應聲,心中對自家郎君又是敬佩了幾分。
“行了,你和馬周,把這事兒處理明白,讓馬周多往薑少匠那裏走動走動。”李複說道:“辦這事兒,大家就得有商有量的來。”
“那邊的情況,也跟薑少匠多說說,等到將來出圖紙的時候,該避開的避開就是了。”
“是。”老周應下了。
中午吃完飯,李複剛想著迴去陪著媳婦兒睡午覺呢,宮裏就來人了。
兩儀殿的內侍帶著李二鳳的口諭來的。
“殿下,陛下請您進宮一趟,說是有要緊事,百騎司的人,從涼州迴長安了。”內侍低眉順眼的說著:“陛下說,隻要跟您說起涼州,您就知道是什麽事兒了。”
李複一聽這個,恍然大悟。
懂了!
涼州嘛!
前兩天說過,百騎司的人從高昌迴來,入關,那會兒就在涼州呢,這會兒是迴到長安城了,那麽他跟李二鳳心心念念的東西,也一定給帶迴來了。
另外,還有高昌送到長安城的大批棉花。
今年這個冬天,長安城的金吾衛,算是好過一些了。
“走,進宮。”李複大手一揮。
這事兒還不得抓緊一些?
這是要緊事。
“來人,去跟夫人說一聲,說我有要緊事進宮,陛下找我說棉花的事情。”
這樣一傳話,自家夫人也就明白了。
當初最會彈棉花的,還是自家夫人。
後來這活兒........給伍良業了。
反正他們這些人在莊子上閑著也是閑著。
這種重活兒,怎麽舍得自家夫人去做呢?
再後來,莊子上有專門彈棉花的人家了,伍良業他們這才解脫出來。
今年莊子上地裏的棉花收成了之後,也全都交給那戶人家,如今他們在莊子上經營著一家彈棉花的作坊。
他們出工出力,宅子裏出棉花出錢。
今年冬天,讓王府兩衛,和長安城的金吾衛一樣,全都穿上棉衣。
“是。”丫鬟應聲,往後宅去了。
李複和內侍一起,帶上護衛,騎馬進宮。
甘露殿中。
李五和另外幾名百騎司站在殿中,中間擺放著一台織布機。
“陛下,這就是高昌人用的紡織棉花的機器。”李五解釋著,並且讓人上手演示。
李世民在一邊認真的看著。
“另外,這個小一點的機器,是用來去棉花籽的。”
李世民一邊看一邊認真點頭。
當真是方便不少。
大唐的工匠也能做。
原先之所以做不出來,也不過是工匠們對棉花,並不了解而已。
大唐的能工巧匠何其多,這簡單的構造,可難不住他們。
去年,在涇陽縣莊子上,棉花也是頭一迴在關中大規模的種植。
以往,都是在宮中禦花園,或者是長安城其他高門大戶家的後院裏,種個三五株,用作觀賞,僅此而已。
尋常工匠也接觸不到棉花,而且去年莊子上種完了之後,采完了,也是宅子裏的人處理的,拿著棉花給工匠,工匠也是一臉懵不知道該怎麽做。
不過現在好了,有現成的了。
能用就用,覺得不好用,那就改嘛。
“今年從高昌運到長安的棉花有多少?”李世民問道。
“僅此次一同到長安的,有三十車,後續還會有隊伍運送棉花入關。”李五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