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4章 首選登州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像是李複所猜想的那樣,今天在這邊議事的,還是當初在這裏熬夜的那些人。
蘇定方趕忙起身行禮。
李複也站起身來,對著李世民拱手行禮。
李世民身後的三人,對著李複拱手。
見禮過後,李世民走到主位上,目光掃視過眾人。
“都坐下吧,坐下說。”李世民說道,隨後又吩咐殿內的內侍,給眾人上茶。
他看向李複。
“在這裏久等了吧?”
“知道二哥有要緊事要忙,等一等也沒什麽,況且這裏有吃有喝的。”
“早知道,就不在家吃這麽多了,直接來宮裏蹭飯就好。”
李複目光示意他麵前擺放著的許多糕點,水果什麽的。
李世民無語,氣笑了。
“看你那沒出息的樣子!”
“行了,談正事。”
李世民的神色嚴肅了起來。
“說說你這趟去登州的事情吧,還有你之前提過的,水師的事。”
“隻是去了登州,沒去海州嗎?”
李複點頭。
“去了登州看過之後,也就沒有再去海州的必要了,至少目前沒有。”
“水師基地的話,海州的確也要設立,可是那也是之後的事情了,登州,眼下是最合適的。”
李複解釋著。
李世民讓內侍將掛著輿圖的木架推了過來,放在了一邊。
看著輿圖來解釋,就方便多了。
未來,高句麗依舊是潛在的威脅,是一定要解決的。
這兩年主要也是沒有這個條件,也騰不出手來。
眼下,草原解決掉了,西域的一幫人,服服帖帖的,屁顛屁顛的就來長安城,給皇帝上尊號了。
不管他們心裏怎麽想的,知道害怕就行,不要在西邊做什麽小動作就行。
至於高句麗。
倒是也有使臣來長安,送禮物,說好話。
可李世民不相信他們。
知道這一切,雙方不過都是在做表麵功夫而已。
大唐與高句麗之間,必定有一場戰爭。
高溝的使者還在長安城呢,但是他們擴張的手段和行為,也是一點都沒停下。
他們無非是見到大唐勢大,中原緩過勁兒來了,派人過來穩住大唐而已。
在登州這個地方籌備水師,目標直指半島地區。
倭國四島,礦不礦的,倒是不差這一時半會兒。
可是高句麗的威脅,那是板上釘釘的。
所以,大唐建設水師,首選地,必須是登州。
“蘇將軍。”
李複示意蘇定方。
蘇定方點點頭。
從盒子裏拿出了他整理好的資料。
“陛下,這是臣去登州之後,整理好的一些資料,包括前隋水師的一些參考,不過,前隋的水師,大多都是在大江大河內,與大海的環境不同,所以,戰船的建造方麵,為了適應海上的環境,需要做出一些改進,詳細的,臣都寫下來了,都在這裏。”
內侍上前,將蘇定方整理好的東西,送到了李世民的手裏。
李世民拿過去。
接下來,甘露殿的長桌上,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他們開始傳閱蘇定方整理出來的資料。
這份資料當中,方方麵麵的,都有涉及,夠全麵,也有一定的深度。
足以做參考。
李世民麵無表情的看完,坐在那裏沉思。
李世民本就是帶兵打仗出身的皇帝,不管從現實來說,還是這份資料提到的,他都覺得,沒有什麽毛病。
這件事,要做,而且是很有意義的。
就算是眼下沒有什麽用,可是用到了,不能沒有。
而且,一支軍隊的建設,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戰船的打造,到水師的訓練。
最少需要三五年的時間。
總不能到用的時候,才剛開始組建吧?
那中間這三五年的時間,就等著?
若是用到了,才開始,那等一切都成熟了,三五年過去了,特娘的黃花菜都涼了。
資料中也提出,登州水師建設成功之後,可以以此為基礎,用現有的經驗,去支援其他沿海地區的水師建設。
把登州作為一個培養水師的搖籃,到時候培養出諸多人才,可以分派到其他各個地方去,他們,都是水師的中流砥柱。
有了事兒,能抵住。
合則一團火,散則滿天星。
這也是李複所想的,跟蘇定方一提,蘇定方覺得,可行。
“你們怎麽看?”李世民看向長孫無忌等人。
長孫無忌想了想,點頭。
“可行。”
房玄齡也認同。
隻是.......
“陛下,如果現在就開始在登州籌備水師的話,可能還不是時機。”
杜如晦認同房玄齡的話。
“眼下,還真是不妥,朝廷支撐不了。”
“組建水師,需要人力物力,年初打草原,國庫能調用的糧草,都已經消耗殆盡,今年秋天收上來的稅,還在陸陸續續的進入國庫當中,還沒有完成統計,即便是完成了,國庫中的這些糧食,也暫且不能擅動。”
“好在今年是個豐年,國庫得到了補充,否則的話,朝廷的日子,還是很難過,至於說,國庫目前不能動,也是居安思危啊。”
杜如晦一點一點的分析著。
倒不是摳門,隻是,以往實在是窮怕了啊。
“糧食是一方麵,錢財,也是一方麵。”房玄齡接過了話茬:“要組建水師,就要打造戰船,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國庫每年的錢,是定數,即便是年初的時候定下了茶稅,又多了一筆進項,可是麵對這件事,杯水車薪。”
“除卻錢糧,還有人。”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人!”
“水師的話,人多,還是人少?人少了,很多事情做起來,覺得不值當的,人多了,可是,上哪兒征調這麽多人呢?征調從軍,作為水師,每年的軍餉撥調,又是一大筆支出。”
“總而言之,眼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或許,緩一緩,是最好的。”
說白了,錢糧,國力。
太重要了。
貞觀朝才四年,做的事情已經足夠多了,哪一樣都離不開這些東西。
國力雖然在恢複,可是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年就能緩的過來的。
因此很多事情,明知道要做,還是要等。
蘇定方趕忙起身行禮。
李複也站起身來,對著李世民拱手行禮。
李世民身後的三人,對著李複拱手。
見禮過後,李世民走到主位上,目光掃視過眾人。
“都坐下吧,坐下說。”李世民說道,隨後又吩咐殿內的內侍,給眾人上茶。
他看向李複。
“在這裏久等了吧?”
“知道二哥有要緊事要忙,等一等也沒什麽,況且這裏有吃有喝的。”
“早知道,就不在家吃這麽多了,直接來宮裏蹭飯就好。”
李複目光示意他麵前擺放著的許多糕點,水果什麽的。
李世民無語,氣笑了。
“看你那沒出息的樣子!”
“行了,談正事。”
李世民的神色嚴肅了起來。
“說說你這趟去登州的事情吧,還有你之前提過的,水師的事。”
“隻是去了登州,沒去海州嗎?”
李複點頭。
“去了登州看過之後,也就沒有再去海州的必要了,至少目前沒有。”
“水師基地的話,海州的確也要設立,可是那也是之後的事情了,登州,眼下是最合適的。”
李複解釋著。
李世民讓內侍將掛著輿圖的木架推了過來,放在了一邊。
看著輿圖來解釋,就方便多了。
未來,高句麗依舊是潛在的威脅,是一定要解決的。
這兩年主要也是沒有這個條件,也騰不出手來。
眼下,草原解決掉了,西域的一幫人,服服帖帖的,屁顛屁顛的就來長安城,給皇帝上尊號了。
不管他們心裏怎麽想的,知道害怕就行,不要在西邊做什麽小動作就行。
至於高句麗。
倒是也有使臣來長安,送禮物,說好話。
可李世民不相信他們。
知道這一切,雙方不過都是在做表麵功夫而已。
大唐與高句麗之間,必定有一場戰爭。
高溝的使者還在長安城呢,但是他們擴張的手段和行為,也是一點都沒停下。
他們無非是見到大唐勢大,中原緩過勁兒來了,派人過來穩住大唐而已。
在登州這個地方籌備水師,目標直指半島地區。
倭國四島,礦不礦的,倒是不差這一時半會兒。
可是高句麗的威脅,那是板上釘釘的。
所以,大唐建設水師,首選地,必須是登州。
“蘇將軍。”
李複示意蘇定方。
蘇定方點點頭。
從盒子裏拿出了他整理好的資料。
“陛下,這是臣去登州之後,整理好的一些資料,包括前隋水師的一些參考,不過,前隋的水師,大多都是在大江大河內,與大海的環境不同,所以,戰船的建造方麵,為了適應海上的環境,需要做出一些改進,詳細的,臣都寫下來了,都在這裏。”
內侍上前,將蘇定方整理好的東西,送到了李世民的手裏。
李世民拿過去。
接下來,甘露殿的長桌上,李世民和長孫無忌他們開始傳閱蘇定方整理出來的資料。
這份資料當中,方方麵麵的,都有涉及,夠全麵,也有一定的深度。
足以做參考。
李世民麵無表情的看完,坐在那裏沉思。
李世民本就是帶兵打仗出身的皇帝,不管從現實來說,還是這份資料提到的,他都覺得,沒有什麽毛病。
這件事,要做,而且是很有意義的。
就算是眼下沒有什麽用,可是用到了,不能沒有。
而且,一支軍隊的建設,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戰船的打造,到水師的訓練。
最少需要三五年的時間。
總不能到用的時候,才剛開始組建吧?
那中間這三五年的時間,就等著?
若是用到了,才開始,那等一切都成熟了,三五年過去了,特娘的黃花菜都涼了。
資料中也提出,登州水師建設成功之後,可以以此為基礎,用現有的經驗,去支援其他沿海地區的水師建設。
把登州作為一個培養水師的搖籃,到時候培養出諸多人才,可以分派到其他各個地方去,他們,都是水師的中流砥柱。
有了事兒,能抵住。
合則一團火,散則滿天星。
這也是李複所想的,跟蘇定方一提,蘇定方覺得,可行。
“你們怎麽看?”李世民看向長孫無忌等人。
長孫無忌想了想,點頭。
“可行。”
房玄齡也認同。
隻是.......
“陛下,如果現在就開始在登州籌備水師的話,可能還不是時機。”
杜如晦認同房玄齡的話。
“眼下,還真是不妥,朝廷支撐不了。”
“組建水師,需要人力物力,年初打草原,國庫能調用的糧草,都已經消耗殆盡,今年秋天收上來的稅,還在陸陸續續的進入國庫當中,還沒有完成統計,即便是完成了,國庫中的這些糧食,也暫且不能擅動。”
“好在今年是個豐年,國庫得到了補充,否則的話,朝廷的日子,還是很難過,至於說,國庫目前不能動,也是居安思危啊。”
杜如晦一點一點的分析著。
倒不是摳門,隻是,以往實在是窮怕了啊。
“糧食是一方麵,錢財,也是一方麵。”房玄齡接過了話茬:“要組建水師,就要打造戰船,這是一筆不小的花銷,國庫每年的錢,是定數,即便是年初的時候定下了茶稅,又多了一筆進項,可是麵對這件事,杯水車薪。”
“除卻錢糧,還有人。”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人!”
“水師的話,人多,還是人少?人少了,很多事情做起來,覺得不值當的,人多了,可是,上哪兒征調這麽多人呢?征調從軍,作為水師,每年的軍餉撥調,又是一大筆支出。”
“總而言之,眼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或許,緩一緩,是最好的。”
說白了,錢糧,國力。
太重要了。
貞觀朝才四年,做的事情已經足夠多了,哪一樣都離不開這些東西。
國力雖然在恢複,可是不是一朝一夕,三年五年就能緩的過來的。
因此很多事情,明知道要做,還是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