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嚴格來說這件事情父子倆都有責任,蕭賾沒有與蕭子響很好地溝通,又沒挑好合適的辦事人員,把本來可以和平解決的問題給捅大了。蕭賾聽說派去調查的人竟然被兒子砍了,當即大怒,任命九子、隨王蕭子隆為荊州刺史,又要派淮南太守戴僧靜領兵討伐蕭子響。
戴僧靜提醒說:“巴東王年少,劉寅這幫人逼得太急,導致他做事不考慮後果。何況是陛下的親兒子,算不得大過!要是忽然興師動眾去攻打,反倒會搞得人心惶惶,那就麻煩了。我戴僧靜不敢領命。”
蕭賾心說有理,就轉移目標,派衛尉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和中書舍人茹法亮率領幾百台軍前往江陵,隻搜捕蕭子響左右那些小人,並吩咐說:“蕭子響若是束手迴京請罪,可以保全他的性命。”
不曾想這迴又是所任非人。胡諧之的副手、平南內史張欣泰勸胡諧之以利害關係對蕭子響的左右做好思想工作,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胡諧之偏偏不聽。一到江津,胡諧之的大軍就修築了一座城壘,擺出一副兵戎相見的樣子。
蕭子響害怕,多次派使者向胡諧之解釋:“天下哪有兒子反叛老子的呢?我也不是想造反,隻不過是行事粗心魯莽罷了。我願意乘單舟到朝廷中麵見父皇,講明情況,接受處罰。你們何必築城捉我呢?”
胡諧之和茹法亮都不理不睬,唯獨尹略說了一句話:“誰跟你這種叛父的逆子講話!”
蕭子響鬱悶地拚命哭泣,他又殺牛備酒,派人送到胡諧之的軍中,沒想到尹略收了這些吃的,全都倒到了江裏。蕭子響又想與茹法亮通話,要求會見傳達詔令的官差。茹法亮並不派人前去見麵,反而將蕭子響的使者關押了起來。(從這一段看得出蕭子響本質完全不壞,這事壞就壞在某些急於揚名立萬的小人手裏了。)
蕭子響被惹毛了,組織了自己所養的勇士以及府上兵士兩千多人,親自到長江堤上駐防,兩軍一交戰,台軍大敗,“目中無人”的尹略戰死,胡諧之等人都乘了單艇逃走。
蕭子響無心與父皇對抗,就帶了三十名左右親信,乘坐小船,順江而下,準備到建康向蕭賾講述詳情。
半道上遇到的人卻要了他的命,此人便是蕭道成的族弟,後來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的父親——丹楊尹蕭順之。蕭順之帶的軍隊本來是胡諧之的後繼,胡諧之打了敗仗後,蕭順之也不可能孤兵深入,進攻蕭子響。哪料到蕭子響卻自己送上門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想向蕭順之申訴明白。蕭順之根本不聽他那一套,他在離開建康時已經接受了太子蕭長懋的密令:盡早送蕭子響上西天(蕭長懋對這個弟弟是最為忌憚的,這次自然要假公濟私一把)。蕭順之就看準機會,在演武的射堂中用一根繩索將蕭子響縊死。
齊武帝蕭賾的很多做法本意不壞,卻接連不斷地下出昏著。齊國在他死後才真正衰亡,可衰亡的種子在表麵歌舞昇平的永明末年就已暗暗埋下了。
十三 遷都洛陽
蕭賾在位期間,除了永明五年至六年(公元487年-488年)桓天生在南陽舊城起兵交結北魏,邊境上鬧過衝突外,一直維持“北方無戰事”的狀況。到了統治的最後一年,即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蕭賾忽然下令在石頭城修造三千輛戰車,準備攻打丟失多年的淮北重鎮彭城。
消息傳到平城,宋國宗室劉昶幾次麵見孝文帝,向他哭訴,要求出兵南征,以雪前恥。孝文帝便在經武殿大會公卿,議論討伐南齊的大計,並於淮、泗一帶招兵買馬,廣積糧草。蕭賾這邊則以右衛將軍崔慧景為豫州刺史,隨時準備抵禦魏軍入侵。雙方劍拔弩張,一場大戰似乎在所難免。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衝突卻引發了北魏自上而下的“大革命”——遷都洛陽。
其實在遷都前一年的太和十六年,有一項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就很值得玩味:孝文帝召集群臣,討論北魏政權的德運行次問題。
德運行次,或稱五德終始說,是發端於戰國陰陽家的學說,到了漢代以後成了封建帝王控製統治合法性的得力工具。簡而言之,這套學說是指,每個朝代都有它所對應的德運,用五行之一來表示。改朝換代,說到底就是德運之間的相生相剋。比如說兩漢就是火德,魏、晉分別是土德和金德,對應的正是五行中火生土、土生金的原理,後來南朝接承東晉,以正統自居,當然也就自覺繼承,宋是水德,齊是木德,等等。
問題出在北朝,西晉滅亡後,北方大亂,十六國中勉強像樣點的政權,大概也就前後趙、前後燕、前後秦這幾個。而這幾個朝代的君主為了維護統治,也早給自己的德運對號入了座。石勒的後趙認為自己繼承的是西晉政權,所以德運就是水德,慕容氏的燕國認為自己滅了後趙而稱霸北方,所以遵從木德,苻堅滅前燕統一北方後,也把德運承接了過來,為火德。北魏前期的君主們認為拓跋氏起家靠的是前秦的大分裂,以前秦的當然繼承者自居,德運應該算土德。中書監高閭就是這麽認為的,他說:“帝王都是以中原為正統,統治的善惡、長短是不計較的。所以就算桀、紂無道,周厲王、晉惠帝昏庸,也不能改變夏、商、周、晉等朝的正統地位。占據中原的皇朝自晉以後,就是趙、燕、秦這幾朝,我們魏國繼承秦國的火德,當然就是土德了。而且我們的國姓拓跋出於黃帝軒轅,黃帝也是土德,微臣以為我朝德運應為土德。”說的正是北魏建國以來的傳統觀點。
</br>
戴僧靜提醒說:“巴東王年少,劉寅這幫人逼得太急,導致他做事不考慮後果。何況是陛下的親兒子,算不得大過!要是忽然興師動眾去攻打,反倒會搞得人心惶惶,那就麻煩了。我戴僧靜不敢領命。”
蕭賾心說有理,就轉移目標,派衛尉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和中書舍人茹法亮率領幾百台軍前往江陵,隻搜捕蕭子響左右那些小人,並吩咐說:“蕭子響若是束手迴京請罪,可以保全他的性命。”
不曾想這迴又是所任非人。胡諧之的副手、平南內史張欣泰勸胡諧之以利害關係對蕭子響的左右做好思想工作,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胡諧之偏偏不聽。一到江津,胡諧之的大軍就修築了一座城壘,擺出一副兵戎相見的樣子。
蕭子響害怕,多次派使者向胡諧之解釋:“天下哪有兒子反叛老子的呢?我也不是想造反,隻不過是行事粗心魯莽罷了。我願意乘單舟到朝廷中麵見父皇,講明情況,接受處罰。你們何必築城捉我呢?”
胡諧之和茹法亮都不理不睬,唯獨尹略說了一句話:“誰跟你這種叛父的逆子講話!”
蕭子響鬱悶地拚命哭泣,他又殺牛備酒,派人送到胡諧之的軍中,沒想到尹略收了這些吃的,全都倒到了江裏。蕭子響又想與茹法亮通話,要求會見傳達詔令的官差。茹法亮並不派人前去見麵,反而將蕭子響的使者關押了起來。(從這一段看得出蕭子響本質完全不壞,這事壞就壞在某些急於揚名立萬的小人手裏了。)
蕭子響被惹毛了,組織了自己所養的勇士以及府上兵士兩千多人,親自到長江堤上駐防,兩軍一交戰,台軍大敗,“目中無人”的尹略戰死,胡諧之等人都乘了單艇逃走。
蕭子響無心與父皇對抗,就帶了三十名左右親信,乘坐小船,順江而下,準備到建康向蕭賾講述詳情。
半道上遇到的人卻要了他的命,此人便是蕭道成的族弟,後來梁朝的開國皇帝蕭衍的父親——丹楊尹蕭順之。蕭順之帶的軍隊本來是胡諧之的後繼,胡諧之打了敗仗後,蕭順之也不可能孤兵深入,進攻蕭子響。哪料到蕭子響卻自己送上門來,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想向蕭順之申訴明白。蕭順之根本不聽他那一套,他在離開建康時已經接受了太子蕭長懋的密令:盡早送蕭子響上西天(蕭長懋對這個弟弟是最為忌憚的,這次自然要假公濟私一把)。蕭順之就看準機會,在演武的射堂中用一根繩索將蕭子響縊死。
齊武帝蕭賾的很多做法本意不壞,卻接連不斷地下出昏著。齊國在他死後才真正衰亡,可衰亡的種子在表麵歌舞昇平的永明末年就已暗暗埋下了。
十三 遷都洛陽
蕭賾在位期間,除了永明五年至六年(公元487年-488年)桓天生在南陽舊城起兵交結北魏,邊境上鬧過衝突外,一直維持“北方無戰事”的狀況。到了統治的最後一年,即永明十一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蕭賾忽然下令在石頭城修造三千輛戰車,準備攻打丟失多年的淮北重鎮彭城。
消息傳到平城,宋國宗室劉昶幾次麵見孝文帝,向他哭訴,要求出兵南征,以雪前恥。孝文帝便在經武殿大會公卿,議論討伐南齊的大計,並於淮、泗一帶招兵買馬,廣積糧草。蕭賾這邊則以右衛將軍崔慧景為豫州刺史,隨時準備抵禦魏軍入侵。雙方劍拔弩張,一場大戰似乎在所難免。可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衝突卻引發了北魏自上而下的“大革命”——遷都洛陽。
其實在遷都前一年的太和十六年,有一項容易被人忽視的細節就很值得玩味:孝文帝召集群臣,討論北魏政權的德運行次問題。
德運行次,或稱五德終始說,是發端於戰國陰陽家的學說,到了漢代以後成了封建帝王控製統治合法性的得力工具。簡而言之,這套學說是指,每個朝代都有它所對應的德運,用五行之一來表示。改朝換代,說到底就是德運之間的相生相剋。比如說兩漢就是火德,魏、晉分別是土德和金德,對應的正是五行中火生土、土生金的原理,後來南朝接承東晉,以正統自居,當然也就自覺繼承,宋是水德,齊是木德,等等。
問題出在北朝,西晉滅亡後,北方大亂,十六國中勉強像樣點的政權,大概也就前後趙、前後燕、前後秦這幾個。而這幾個朝代的君主為了維護統治,也早給自己的德運對號入了座。石勒的後趙認為自己繼承的是西晉政權,所以德運就是水德,慕容氏的燕國認為自己滅了後趙而稱霸北方,所以遵從木德,苻堅滅前燕統一北方後,也把德運承接了過來,為火德。北魏前期的君主們認為拓跋氏起家靠的是前秦的大分裂,以前秦的當然繼承者自居,德運應該算土德。中書監高閭就是這麽認為的,他說:“帝王都是以中原為正統,統治的善惡、長短是不計較的。所以就算桀、紂無道,周厲王、晉惠帝昏庸,也不能改變夏、商、周、晉等朝的正統地位。占據中原的皇朝自晉以後,就是趙、燕、秦這幾朝,我們魏國繼承秦國的火德,當然就是土德了。而且我們的國姓拓跋出於黃帝軒轅,黃帝也是土德,微臣以為我朝德運應為土德。”說的正是北魏建國以來的傳統觀點。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