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這一點,便可看出這位所謂眾望所歸的王爺其實政治素質並不高,戰略思想混亂。他先前猶豫再三都沒有行動,這次卻隻因被人鼓動一下就跳起來了。原來京城中的羽林監(掌管羽林軍騎兵的要職)坦祗祖與劉景素早有密謀,久居建康,生怕有變故,就帶著幾百名手下兵士從建康潛逃到京口,對劉景素說:“現在京城內外已經潰亂,希望王爺以平亂為名,早入京師!”劉景素馬上信以為真,也不派幾名探馬去偵察一下真實情況,就認定“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動員了一支數千人的軍隊,準備向建康城進發。


    情報不明,缺乏後繼,等待劉景素的隻能是滅亡。建康城裏的楊運長等人早就注意到坦祗祖圖謀不軌,他一叛逃,就料定劉景素一定會造反,立即宣布內外戒嚴。蕭道成統領台城大軍出屯玄武湖,以冠軍將軍黃迴、任農夫、左軍將軍李安民率領步軍,右軍將軍張保率領水軍,水陸兩路同時向京口方向撲去。


    劉景素雖說集結了不少爪牙為他賣力,卻多半是些毫無將略的無能之輩。他們聽說建康方麵早有準備,竟不知該如何應對。劉景素的意思是據守在竹裏(今江蘇句容北),阻斷台城軍隊進軍的路線。垣慶延、垣祗祖、沈顒等人都說:“如今時值盛夏,敵軍遠來疲憊,我軍正好以逸待勞,誘敵深入,一戰可攻克。”另一部分將領則認為這樣打肯定吃不消,主張固守。兩派的意見不統一,戰機也被延誤,最後劉景素的軍隊不得不駐留在京口,與台城軍對峙。


    劉景素的水軍中招攬了不少荊湘一帶的好手,訓練有素,戰鬥力優勢明顯,出戰便擊敗了張保的水軍,陣斬了張保。可是其他各部軍隊卻都不能給予有利的支援,結果台城軍隊逼近京口,將劉景素的軍隊各個擊破,沈顒、垣祗祖兩軍先後潰散叛逃,其他各部也沒了鬥誌。剩下一批劉景素培養多年的死士,作戰無比勇猛,可惜兵力太弱,最終力戰不敵。京口失守,劉景素也掉了腦袋。


    劉景素的失敗,宣告劉氏內部的兄弟鬩牆全部結束。宋文帝以來,劉氏後代們為了自己的權欲和利益,彼此廝殺爭鬥,將所有的力量消耗於無謂的內訌之中。劉宋的江山,隻落得一個被他人指手畫腳的下場。


    有這樣心思的人不少,自然,成功者隻會有一個。


    阮佃夫欺負皇帝年幼,首先就想發難。他與同夥商量好,乘劉昱外出打獵的機會,關閉城門,把劉昱抓起來廢掉,另立劉昱的三弟、安成王劉準為新君。事情敗露,劉昱捕殺了阮佃夫等人,並擴大打擊麵,對於曾經與阮佃夫有過密謀的散騎常侍杜幼文、司徒左長史沈勃、遊擊將軍孫超之等人,不論是否參與了本次謀逆行動,通通族誅。杜、沈、孫三家的男女老少,無一幸免。沈勃當時正在居喪,按理說不能立即收捕。劉昱可不管這一套,帶著左右士兵就沖入沈勃宅中,見人就砍。沈勃知道難逃一死,一把衝上前,扯住劉昱的耳朵,邊打邊罵:“你這個桀紂暴君,死期就快到了!”左右圍上來,才將他亂刀砍死。劉昱氣得不行,下令對這些人不僅要滅族,而且得對他們剖腹肢解,才算罷休。


    此事之後,劉昱感到身邊的人也不可靠,尤其是大權獨攬的重臣。懷疑的目光很快轉到了“四貴”之首的蕭道成身上。


    有一次盛夏時節,劉昱闖入蕭道成的領軍府,正好碰上蕭道成光著膀子、露著肚子在家裏午睡。他命令蕭道成在室內站好,在肚皮上畫一個靶心,拉弓搭箭,就要開射。蕭道成嚇壞了,一個勁叫著:“老臣無罪,老臣無罪!”劉昱的親信王天恩,大約與蕭道成有些關聯,趕緊勸說:“蕭領軍的肚腹大過常人,是個好靶子,一箭射死了,以後就沒得射了,多可惜啊!不如把箭頭去掉,再射。”劉昱同意,就取了一支沒有箭頭的箭,一箭射去,正中蕭道成的肚臍。他把弓一扔,笑著對左右說:“這箭法怎麽樣啊,哈哈!”


    劉昱想殺蕭道成,並非全是因為貪玩。他確實是忌憚蕭道成的威名,屢次三番叫嚷著要誅殺他,隻不過左右總有人出來為蕭道成說話,包括他的母親陳太妃都勸他:“蕭道成消滅劉休範的叛軍,對我母子有再造之恩;如果連他都要殺的話,還有誰能為我們國家效力?”


    劉昱暫時打消了殺蕭道成的念頭,心懷畏懼且早有異誌的蕭道成則已不願安分了。他與袁粲、褚淵(沒錯,就是那位曾被山陰公主看中、死裏逃生的美男子)等人暗中商議,打算換掉這個殺人成性的小皇帝。


    七 易代之間


    蕭道成的提議遭到了四貴之中的重量級人物袁粲的反對,他說:“皇上年紀還小,小錯誤還是容易改正。廢立大事乃是伊尹、霍光那樣的強勢大臣才能做的,當今亂世,恐怕難以實行。即便真的成功了,我們這些人恐怕也無安身之地。”顯然袁粲是害怕自己步當年徐羨之、謝晦等人的後塵,同時在政見上他也並不完全贊同蕭道成,不願讓他藉此機會獨大。


    一旁的褚淵則與袁粲的想法不同。這位堂堂駙馬兼顧命大臣的人生奮鬥標準就是四個字,“趨炎附勢”。他明白劉宋政權氣數已盡,隨時都可能有人取而代之,環顧朝野,此人非蕭道成莫數。所以為了自己將來的仕途一帆風順,他已經打定主意要提前攀附這個新主子。在此密談的場合,他最佳的反應就是什麽都不說,以示對於蕭道成不臣之想的默認,同時也與袁粲等人“劃清界限”。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羨並收藏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