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樣的猜想相對更符合邏輯,拓跋晃的提前去世,可以視為自滅佛令頒布以來所積下的帝黨與太子黨矛盾的一次總爆發。這裏頭很可能還曾有過相當血腥的宮廷鬥爭,可惜流傳到今天的史料中難以找到更多清晰的線索了。
拓跋晃的真正死因隻能留待後人的繼續研究了。事實上,即使是拓跋燾的死因,兩本正史的敘述也是矛盾的。《宋書》在這個問題上反倒沒有什麽猛料,隻說拓跋燾是病死的。《魏書》則把皇帝的死全部歸咎到太監宗愛身上。
整件事情也是疑雲重重。拓跋燾的父親拓跋嗣就是在南征不久後病死的,北方人尤其是遊牧民族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染疾而死的並不少見,拓跋燾年近五十,雖然身體強健,但畢竟是皇帝,養尊處優,偶染微恙而導致隱疾發作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隻不過如此一來,宗愛在拓跋燾死後的一連串行為就很難解釋得通了。
所以我們還是遵照北魏方麵的官方說法,將這位強悍的馬上皇帝的結局交代一下。拓跋燾在拓跋晃死後,大概又有些後悔,一直也沒有重立太子,卻很有意立拓跋晃的長子、年僅十三歲的拓跋濬為皇太孫,讓他繼承自己的皇位。宗愛害怕皇帝將來翻案,把帳一股腦兒全算到自己頭上,便潛入寢宮,把拓跋燾殺死,並對外宣稱皇帝急病發作駕崩(太監日夜守侍在皇帝身邊,要想殺皇帝,倒真是能省很多事)。
皇帝既死,接下來的難題是立誰為君。拓跋燾共有十一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六個,除太子拓跋晃外,以下依次是晉王拓跋伏羅、秦王(後改封東平王)拓跋翰、燕王(後改封臨淮王)拓跋譚、吳王(後改封南安王)拓跋餘、楚王拓跋建,其中次子晉王已經去世,年齡最長的就數秦王了。但是按照拓跋燾的意思,大約是要跳過兒子這一代而立長孫拓跋濬的。尚書蘭延以及侍中和疋、薛提三人認為應當擁立年紀大的國君,便秘不發喪,召拓跋翰入宮,準備登基。
思前想後的薛提又覺不妥,提出還是立嫡長孫為宜。這幾個人就在一廂猶豫不決,內宮裏負罪心虛的宗愛卻打定了另一個主意。他與吳王的關係不錯,便私下把拓跋餘迎到宮內,假傳皇後密詔,命蘭延等三人入內宮議事。
尚書和侍中們從來就沒把太監放在眼裏,也就乖乖地來了。剛一進宮,隻聽身後唿啦擁上一堆人,將他們按倒在地,捆綁結實,在殿堂上給做了——原來宗愛手下的太監早已手持棍棒在後頭等候多時了。一不做,二不休,宗愛又命太監們搜出躲藏在宮中的拓跋翰,殺掉了事。
拓跋餘被立為皇帝,他封宗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還給封為馮翊王。因為得位不正,他便從國庫中拿錢財來賞賜群臣,以為這樣就能坐穩皇位,卻反而引起了大家的猜疑(與以前弒父的拓跋紹的舉措如出一轍)。宗愛在拓跋燾在位時就敢仗勢欺人,哪裏真把拓跋餘放在眼裏。過了半年,拓跋餘顧忌宗愛專橫跋扈,謀劃削奪他的權力。宗愛有所覺察,乘拓跋餘到城東祭祖廟的時機,吩咐他身邊的小太監賈周連夜將他殺死。(一人連殺兩個皇帝,宗愛以太監的身份打平了劉裕創下的紀錄,這個紀錄直到北朝末年才被北周宇文護打破,此為後話。)
弒君事件非常秘密,唯有羽林郎中劉尼知曉。劉尼勸宗愛還是立拓跋濬為帝,宗愛驚道:“你發傻啊,要是立了拓跋濬,我們這些與拓跋晃有仇的人不全倒黴了!還是看看諸位王爺中哪位比較賢能的立一個吧。”
劉尼擔心不已,便找到殿中尚書源賀與南部尚書陸麗(就是單騎赴長安的陸俟之子),決定發動政變。這三人有了前車之鑑,行事謹慎,他們先派重兵把守皇宮,再暗中將拓跋濬接入平城。一切停當,劉尼快馬沖迴城東祖廟前,對著還守候在那裏的衛兵們大喊:“宗愛弒殺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孫已登大位,下詔衛士們全部迴宮擒逆。”士兵們沖入皇宮,捉拿與弒君有關的太監,將宗愛、賈周等人滅族。宗愛機關算盡,把自己的性命也一同搭了進去。
拓跋濬順利成為北魏第五任皇帝,這就是北魏文成帝。這一年是公元452年,劉宋元嘉二十九年。
十四 元兇逞惡
元嘉二十九年,劉宋政權同樣危機暗伏,一場內亂正在醞釀之中。而在此之前,我們得先說說宋文帝發動的第三次北伐戰爭。
慘遭鮮卑鐵騎蹂躪的淮、泗地區尚未從戰爭中恢複,北方宮廷內訌、拓跋燾身死的消息就傳到了江南建康的君臣耳中。前一年的失敗令宋文帝深感恥辱,他認定這是拓跋燾得到的報應,天賜良機讓他報仇雪恨。在上一次北伐中棄城逃跑的北魏荊州刺史魯爽害怕獲罪,與弟弟魯秀等人一起拖家帶口南奔劉宋,向劉鑠投降。宋文帝大喜,封他做司州刺史,鎮守義陽,又封魯秀為潁川太守。魯爽時常上書鼓動宋文帝伐魏,宋文帝好了傷疤,忘了疼,迫不及待地再度規劃北伐大計。
太子中庶子何偃、沈慶之等人認為淮水南北諸州瘡痍未複,不宜輕舉妄動用兵,文帝不聽。青州刺史劉興祖則建議:“河南一帶饑民遍野,軍無可掠;不妨幹脆長驅河北,進入中山,據守關隘、險要,直搗魏國心腹地帶,冀州以北的老百姓必然帶著糧草財物前來勞軍。到時我們再以河南諸軍北渡黃河,西拒太行,北守軍都(即今居庸關),若能成功,則統一指日可待,即使不成,也不傷大體,希望陛下早作決斷。”宋文帝猛地瞧見這麽大膽的構想,倒吃了一驚。他雖想恢複北方,眼下的膽量也不過收複河南而已,不敢再有奢想。劉興祖頗有創見的建議,也被否決。
</br>
拓跋晃的真正死因隻能留待後人的繼續研究了。事實上,即使是拓跋燾的死因,兩本正史的敘述也是矛盾的。《宋書》在這個問題上反倒沒有什麽猛料,隻說拓跋燾是病死的。《魏書》則把皇帝的死全部歸咎到太監宗愛身上。
整件事情也是疑雲重重。拓跋燾的父親拓跋嗣就是在南征不久後病死的,北方人尤其是遊牧民族不適應南方的氣候,染疾而死的並不少見,拓跋燾年近五十,雖然身體強健,但畢竟是皇帝,養尊處優,偶染微恙而導致隱疾發作而死也不是沒有可能。隻不過如此一來,宗愛在拓跋燾死後的一連串行為就很難解釋得通了。
所以我們還是遵照北魏方麵的官方說法,將這位強悍的馬上皇帝的結局交代一下。拓跋燾在拓跋晃死後,大概又有些後悔,一直也沒有重立太子,卻很有意立拓跋晃的長子、年僅十三歲的拓跋濬為皇太孫,讓他繼承自己的皇位。宗愛害怕皇帝將來翻案,把帳一股腦兒全算到自己頭上,便潛入寢宮,把拓跋燾殺死,並對外宣稱皇帝急病發作駕崩(太監日夜守侍在皇帝身邊,要想殺皇帝,倒真是能省很多事)。
皇帝既死,接下來的難題是立誰為君。拓跋燾共有十一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六個,除太子拓跋晃外,以下依次是晉王拓跋伏羅、秦王(後改封東平王)拓跋翰、燕王(後改封臨淮王)拓跋譚、吳王(後改封南安王)拓跋餘、楚王拓跋建,其中次子晉王已經去世,年齡最長的就數秦王了。但是按照拓跋燾的意思,大約是要跳過兒子這一代而立長孫拓跋濬的。尚書蘭延以及侍中和疋、薛提三人認為應當擁立年紀大的國君,便秘不發喪,召拓跋翰入宮,準備登基。
思前想後的薛提又覺不妥,提出還是立嫡長孫為宜。這幾個人就在一廂猶豫不決,內宮裏負罪心虛的宗愛卻打定了另一個主意。他與吳王的關係不錯,便私下把拓跋餘迎到宮內,假傳皇後密詔,命蘭延等三人入內宮議事。
尚書和侍中們從來就沒把太監放在眼裏,也就乖乖地來了。剛一進宮,隻聽身後唿啦擁上一堆人,將他們按倒在地,捆綁結實,在殿堂上給做了——原來宗愛手下的太監早已手持棍棒在後頭等候多時了。一不做,二不休,宗愛又命太監們搜出躲藏在宮中的拓跋翰,殺掉了事。
拓跋餘被立為皇帝,他封宗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還給封為馮翊王。因為得位不正,他便從國庫中拿錢財來賞賜群臣,以為這樣就能坐穩皇位,卻反而引起了大家的猜疑(與以前弒父的拓跋紹的舉措如出一轍)。宗愛在拓跋燾在位時就敢仗勢欺人,哪裏真把拓跋餘放在眼裏。過了半年,拓跋餘顧忌宗愛專橫跋扈,謀劃削奪他的權力。宗愛有所覺察,乘拓跋餘到城東祭祖廟的時機,吩咐他身邊的小太監賈周連夜將他殺死。(一人連殺兩個皇帝,宗愛以太監的身份打平了劉裕創下的紀錄,這個紀錄直到北朝末年才被北周宇文護打破,此為後話。)
弒君事件非常秘密,唯有羽林郎中劉尼知曉。劉尼勸宗愛還是立拓跋濬為帝,宗愛驚道:“你發傻啊,要是立了拓跋濬,我們這些與拓跋晃有仇的人不全倒黴了!還是看看諸位王爺中哪位比較賢能的立一個吧。”
劉尼擔心不已,便找到殿中尚書源賀與南部尚書陸麗(就是單騎赴長安的陸俟之子),決定發動政變。這三人有了前車之鑑,行事謹慎,他們先派重兵把守皇宮,再暗中將拓跋濬接入平城。一切停當,劉尼快馬沖迴城東祖廟前,對著還守候在那裏的衛兵們大喊:“宗愛弒殺南安王,大逆不道,皇孫已登大位,下詔衛士們全部迴宮擒逆。”士兵們沖入皇宮,捉拿與弒君有關的太監,將宗愛、賈周等人滅族。宗愛機關算盡,把自己的性命也一同搭了進去。
拓跋濬順利成為北魏第五任皇帝,這就是北魏文成帝。這一年是公元452年,劉宋元嘉二十九年。
十四 元兇逞惡
元嘉二十九年,劉宋政權同樣危機暗伏,一場內亂正在醞釀之中。而在此之前,我們得先說說宋文帝發動的第三次北伐戰爭。
慘遭鮮卑鐵騎蹂躪的淮、泗地區尚未從戰爭中恢複,北方宮廷內訌、拓跋燾身死的消息就傳到了江南建康的君臣耳中。前一年的失敗令宋文帝深感恥辱,他認定這是拓跋燾得到的報應,天賜良機讓他報仇雪恨。在上一次北伐中棄城逃跑的北魏荊州刺史魯爽害怕獲罪,與弟弟魯秀等人一起拖家帶口南奔劉宋,向劉鑠投降。宋文帝大喜,封他做司州刺史,鎮守義陽,又封魯秀為潁川太守。魯爽時常上書鼓動宋文帝伐魏,宋文帝好了傷疤,忘了疼,迫不及待地再度規劃北伐大計。
太子中庶子何偃、沈慶之等人認為淮水南北諸州瘡痍未複,不宜輕舉妄動用兵,文帝不聽。青州刺史劉興祖則建議:“河南一帶饑民遍野,軍無可掠;不妨幹脆長驅河北,進入中山,據守關隘、險要,直搗魏國心腹地帶,冀州以北的老百姓必然帶著糧草財物前來勞軍。到時我們再以河南諸軍北渡黃河,西拒太行,北守軍都(即今居庸關),若能成功,則統一指日可待,即使不成,也不傷大體,希望陛下早作決斷。”宋文帝猛地瞧見這麽大膽的構想,倒吃了一驚。他雖想恢複北方,眼下的膽量也不過收複河南而已,不敢再有奢想。劉興祖頗有創見的建議,也被否決。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