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覆確實是個人才,他在沒有發兵之前,就在積極為打仗做準備,收集了大量造船的材料,戰事一起,十幾天就造出了許多大船,十分管用。何無忌與徐道覆對陣,卻隻有小船,完全不是大船的對手,所率的士卒很快四散潰逃,何無忌雖然勇武,但卻寡不敵眾,當場戰死。


    何無忌的死訊傳來,東晉防線一瀉千裏,朝廷大為震驚,甚至打算放棄京城,向北投奔劉裕。幸好劉裕已經得到詔書,留下南燕降將韓範、封融等人,自己率大軍南歸。(久而久之,他的得力助手劉穆之還是給韓範、封融安了個謀反的罪名,把他們都給除掉了。)


    劉裕迴到山陽(今江蘇淮安),聽說了何無忌戰死的消息,擔心京城失守,便以精銳騎兵晝夜兼行,並帶著幾十個人微服來到淮上,向南來的行人打聽京城的最新情況。行人說:“賊人還沒到京城,假如劉裕現在迴來,那就沒什麽可擔憂的了!”(可見劉裕在當時已經很被普通老百姓信任和看重了)劉裕這才放下心來,一路南行,渡過長江,進駐京口。東晉朝廷吃了定心丸,稍稍安定了一點。


    然而隻過了一個月,倒桓的另一名功臣劉毅就在與盧循的對陣中打了敗仗,形勢再度吃緊。原來盧循、徐道覆連克數郡,劉毅一直在生重病,沒能及時出兵,他的病一好,就決定南下征討盧循。劉裕生怕劉毅輕舉妄動,親自修書一封,勸他說:“賊人新近獲勝,鋒芒正勁。我現在就要造好船隻了,待我完工,便與你一同發兵。”劉裕並許諾克敵製勝時,將長江上遊的委任大權都交給劉毅,還怕他不聽,派了劉毅的從弟劉藩前往送信。劉毅呢,決然不從,怒道:“當年我不過是將功勞讓給了劉裕而已,你還真以為我比不上劉裕麽?”說罷,把書信扔在地上,親自率領兩萬水軍,從駐地姑孰溯江而上,進兵尋陽。


    這時盧循的西路軍已經攻下巴陵,正要攻打江陵,徐道覆的東路軍則已逼近尋陽,聽說劉毅來了,立即派快馬通報盧循說:“劉毅兵眾很多,成敗之事在此一舉,你我應該合力對抗。此戰若捷,則天下可定,江陵更不足憂了。”盧循十分高興,便從巴陵順江而下,與徐道覆聯兵一處,共同進軍,與劉毅的軍隊在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大戰。盧循的兩路水軍有十萬之多,劉毅完全不是對手,一敗塗地,丟了船隻,帶了幾百個隨從步行逃走,其餘部眾、船隻、武器都被盧循繳獲。


    (由何無忌與劉毅的失敗也可看出,他們兩人與劉裕雖然同為起兵消滅桓玄的頭號功臣,但在能力上是有高低的。何無忌、劉毅在心裏都不服劉裕,可戰績畢竟是擺在那裏無法抵賴的,劉裕的的確確配得上晉末第一人的稱號。)


    盧循與徐道覆乘勝殺到江寧,前方已近建康,將士人數達到十幾萬,船隻前後綿延數百裏,聲勢無比浩大。建康城內能抵抗的士兵隻有數千,眼看京城不保,要求朝廷過江北遷的唿聲越來越高,孟昶更是認定劉裕不是盧循的對手,劉裕則認為:“朝廷一旦遷動,全局就會土崩瓦解,江北又哪裏保得住?如今雖然兵士不多,但還可以打一仗。如果打贏了,則上下都安全,若是真的打不贏,我自會承擔責任,以身殉國,又怎能苟求寸日存活?我計已定,你不用再說了!”孟昶仍舊無比悲觀,便向朝廷上了一份表,說自己贊同劉裕北伐不對,以致現在社稷危殆,寫完後便服毒自殺。


    事實上,孟昶算對一半,而劉裕則算對了另一半,以賭徒的性格,有一半的把握,就至少要博他一博。最後的結果證明,劉裕的眼光準,運氣好,博贏了。先說孟昶的一半,盧循身邊的將才徐道覆,不但有識,而且有膽。他知道己方已處絕對優勢,而劉裕的軍隊為傷病困擾,還在休整之中,正是畢其功於一役的時機,便向盧循請求,從新亭、白石燒船上岸,分幾路進攻建康,與劉裕決戰。而劉裕的那一半則押在盧循身上,盧循此人多疑少斷,因為聽到劉裕迴師的情報,心生恐懼,裹足不前,隻與劉裕對峙,延誤了最佳的戰機。盧循的如意算盤是退守尋陽,攻取江陵,以兩州的地盤與朝廷對抗(戰略家的眼光往往就從與普通人思想觀點的對比中得到反襯)。徐道覆長嘆一聲,說出了那句哀嘆與豪言:“我終為盧公所誤,事必無成;使我得為英雄驅馳,天下不足定也。”


    對峙期間,劉裕在京城一帶招募了不少新兵,壯大自己的兵力,聚集大軍專守石頭城。劉裕又採納部下虞丘進(注意這個人是複姓虞丘,單名進,而不是姓虞)的計策,在城外圍好防禦的柵欄,修築查浦、藥園、廷尉三左堡壘,派兵防守。


    工事完成,盧循再來打時,就不再有好運了,連續兩月不能打下柵欄,船隻還碰上了夏季的暴風,翻船淹死了不少人。盧循搖頭對徐道覆道:“哎,軍隊疲乏了,難振作咯,咱們還是據守尋陽,西取荊州,再整天下吧。”隻好下令退守尋陽。(估計徐道覆這個時候恨得牙癢癢,心裏想:“活該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可憐我徐道覆到頭來要陪著你倒黴!”)


    然而勝敗之勢逆轉,便再也難以恢複,劉裕得到了最重要的財富——時間,便開始造大船,訓練水軍,組建起一支強大的軍隊。同時他派孫處與沈田子率領三千士兵從海路偷襲盧循的後方老巢番禺。盧循的軍隊北上,幾乎是傾巢出動,番禺的防守早被忽略,孫處等人來到番禺,碰上大霧天,便猛攻人數極少的守軍,一舉成功。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羨並收藏悠悠南北朝:宋齊北魏的紛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