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求等等再說,你不責備我嗎?”羅貝爾問。
“我?一點兒也不。”
“到底怎麽了?要是你認為那些集中營與我無關,那你就錯了。”
“恰恰相反。”我說,“我今天才意識到一遇到什麽事情就憂慮不安,這真不該。事情也沒有那麽重要,它們都在變化,都會有個頭,說到底誰都會死的:一了百了。”
“啊,這隻不過是逃避問題的一種方法。”羅貝爾說。
我打斷了他的話:“除非問題本身就是逃避事實的一種方法。顯而易見,”我補充道,“當人們認定生命才是真實的,那死亡的念頭便似乎是一種逃避。但是,反言之……”
羅貝爾搖搖頭:“兩者有差別。人們是用活著來證明他所選擇的是相信生命;如果人們真心相信惟有死亡是真實的,那他就應該自殺。實際上,自殺也決不擁有這種意義。”
“人們繼續活下去也有可能是因為糊塗和怯懦。”我說,“這樣活著最容易不過了。但是這絕對證明不了任何東西。”
“首先,自殺很難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羅貝爾說,“再者,繼續活著,決不僅僅是繼續唿吸。誰也不可能永遠無動於衷。你有你之愛,你也有你所恨,你憤慨,你讚美,這就要求你承認生命的價值。”他輕輕一笑,“我是安寧的。我們就集中營,就其他的一切都還沒有結束爭論。麵對令你痛苦的某些事實,你和我,和所有人一樣都感到無能為力,於是你便逃避到一種普遍的懷疑主義之中去,但是這不是心甘情願的。”
我沒有作答。顯然,我明天又會討論許多東西,但是,這就證明了他們在我眼裏已經不再顯得無關緊要了嗎?倘若如此,我也許會又重新開始自己欺騙自己。
第二個周六,納迪娜和朗貝爾來到了聖馬丁。他們倆似乎不再那麽和睦,吃晚飯時,納迪娜沒有開口說話。朗貝爾兩天後就要去德國調查蘇聯管轄區內的集中營的事情。羅貝爾和他一致避免談及問題的實質,但卻熱烈地商談著調查的具體方法。
喝咖啡時,納迪娜發作開了:
“這件事情純屬荒誕!那些集中營當然存在。這可恥,但也必不可少:社會就是如此嘛,誰也無能為力!”
“你總是輕易表態!”朗貝爾責備地瞪了她一眼,“擺脫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你可真有本事!”
“可是你,你總不表態!”納迪娜挑釁地說,“算了吧!你是巴不得對蘇聯有壞的看法!這樣你就可以去遊、去逛、去顯示你自己多了不起:這多好。”
他一聳肩膀,當時沒有答腔,可夜裏他們倆準在小屋裏吵過了。第二天,納迪娜帶著一本書在起居室裏呆了一天,可書卻一頁也沒有讀。找她說話也是白搭:她對我愛搭不理。晚上,朗貝爾在花園裏叫她,她動也沒有動一下,朗貝爾便進了屋:
“納迪娜,該走了。”
“我不走了。”她說,“我隻要明天上午10時到《警覺》雜誌社就行了。”
“可我告訴過你我今晚得迴巴黎去,我要去見一些人。”
“那就去見唄。這你又用不著我。”
“納迪娜,別發蠢了!”他不耐煩地說,“我隻跟他們在一起呆一個小時。我們說定一起去中國餐館的。”
“我改變主意了,你也有過吧。”納迪娜說,“我呆在這兒。”
“這是我行前我們最後一個夜晚了。”朗貝爾說。
“這是你自找的!”她說。
“那好,明天見。”他粗聲粗氣地說。
“明天我忙著呢。等你迴來見。”
“噢!要是你願意,就永遠別見。”他氣唿唿地嚷叫道。
他關門而去。納迪娜看了我一眼,也開始嚷叫了起來:“千萬別罵我錯了,什麽也別對我說,我知道你會對我說些啥,那跟我無關。”
“我還沒有張嘴呢。”
“讓他去遊逛吧,我才不在乎!”她說道,“但是在決定之前,他也該聽聽我的意見呀,我恨別人撒謊。這次調查沒那麽急,他還不如當麵對我說:我想一個人呆著。因為問題的實質就在於,他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為他那親愛的爸爸哭泣。”
“這很正常。”我說。
“正常?他父親是個老混帳。首先,他本來就不該與他重歸於好;如今又像個小孩似地為他哭泣。他哭時真流著淚,我看見了!”她以得意的口吻說道。
“那又怎麽了?這並不羞恥。”
“我認識的男子中沒有一個會這樣落淚。最糟糕的是他悲中加悲,硬說他家老頭兒是被別人故意害死的。”
“這也不是不可能。”我說。
她臉霍地發紅:
“不可能害朗貝爾父親!真荒唐!”她說。
吃罷晚飯,她到野外遊逛去了,直到第二天早飯時才又照麵。她一副責備而又貪婪的神態,把劉易斯的第一封信遞給了我。
“有一封美利堅的來信。”她又添了一句:“從芝加哥來的。”她邊說邊用兩隻眼睛緊緊地打量著我。
“謝謝。”
“你不拆開?”
“沒什麽急事。”
我把信放在身邊,喝茶時盡量不讓自己的手顫抖。我就像劉易斯第一次把我緊緊地摟在他懷裏時,難以支撐這具散架的軀體。羅貝爾前來救助,他給納迪娜提出許多有關《警覺》雜誌的問題,直到我找到了藉口,迴到了自己的房間。我的手指是多麽的笨拙,拆信時,把裏邊的那頁黃顏色的信紙也撕破了。劉易斯就要神奇地從這頁信紙中出現,令人消魂。信是用打字機打的,寫得歡快、客氣但空洞,我一時驚愕地凝望著信末的簽名,它就像一塊墓石般殘酷無情,即使讀上百遍,把它讀爛了,我也無法從中擠出一句新的話語,擠出一個微笑、一個親吻,我盡可以重新等待,但是,等到最後,得到的仍然是一頁空紙。劉易斯呆在芝加哥,他在繼續生活,沒有我他也仍然在繼續生活。我走到窗台旁,凝望著夏日的天空、幸福的樹木,終於明白了我的痛苦隻不過剛剛開始。仍舊那般沉寂,但是,已經沒有任何希望,這種沉寂將永遠持續下去。一旦我們的軀體不再接觸,我們的目光不再匯合,我們倆還有什麽共同的東西?我們的過去已經忘卻,我們的未來已經消失,周圍的人們講的已經不是共同的語言,連鍾聲也在譏笑我們:這兒是陽光閃耀的清晨,那芝加哥的房間裏是沉寂的黑夜,我們再也不能相約,哪怕相見在蒼天。不,他和我之間不存在任何通道:除了我喉間的這陣陣嗚咽。可連這嗚咽聲我也在盡力抑製。
幸虧波爾來電話,讓我這天去看她。也許在分擔她的憂傷的同時,我最終能忘卻自己的悲傷?我坐在公共汽車裏,身邊挨著納迪娜,她正在用心不良地算計著什麽。我暗暗地自問:最終會習慣嗎?我會適應吧?我在巴黎的街頭可以遇到成千上萬的男人,他們都和劉易斯一樣長著兩隻胳膊、兩條大腿,可絕沒有他那樣的臉龐。天底下的男人那麽多,可卻沒有一個與他那麽相似;天底下的道路一條條,可卻沒有一條通向他的懷抱;愛情的話語何其豐富,可卻沒有一句向我傾吐,這真不可思議。溫馨與幸福的希望隨處都從我身邊輕輕掠過,但那春日的溫柔卻從未潛入我的軀體。我慢慢地沿著河畔走去。我迴家不久,波爾曾作了巨大努力來到我家中,快樂地收下了我從美利堅帶迴來的禮物,可是她在聽我的所見所聞,迴答我的提問時卻仍舊是一副心不在焉的神情。我迴來後尚未去過她家,可我驚詫地發現這大街小巷就像波爾一樣,仍舊是那麽熟悉。我不在家的這段時間裏,一切都沒有變化!什麽事情都未曾發生過,仍舊是以前的那些招牌:“專營撒克遜珍奇鳥類”,拴在窗台欄杆上的那隻小猴子也仍舊在剝花生吃。一個流浪漢坐在石階上,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身邊的一捆破衣爛裳。當我推開大門時,門仍舊撞在一隻垃圾桶上,連地毯上的每一個窟窿也原封不動。耳邊響起一陣久久不斷的電話鈴聲,波爾裹著一件有些褶皺的絲質晨衣。
</br>
“我?一點兒也不。”
“到底怎麽了?要是你認為那些集中營與我無關,那你就錯了。”
“恰恰相反。”我說,“我今天才意識到一遇到什麽事情就憂慮不安,這真不該。事情也沒有那麽重要,它們都在變化,都會有個頭,說到底誰都會死的:一了百了。”
“啊,這隻不過是逃避問題的一種方法。”羅貝爾說。
我打斷了他的話:“除非問題本身就是逃避事實的一種方法。顯而易見,”我補充道,“當人們認定生命才是真實的,那死亡的念頭便似乎是一種逃避。但是,反言之……”
羅貝爾搖搖頭:“兩者有差別。人們是用活著來證明他所選擇的是相信生命;如果人們真心相信惟有死亡是真實的,那他就應該自殺。實際上,自殺也決不擁有這種意義。”
“人們繼續活下去也有可能是因為糊塗和怯懦。”我說,“這樣活著最容易不過了。但是這絕對證明不了任何東西。”
“首先,自殺很難做到,這一點很重要。”羅貝爾說,“再者,繼續活著,決不僅僅是繼續唿吸。誰也不可能永遠無動於衷。你有你之愛,你也有你所恨,你憤慨,你讚美,這就要求你承認生命的價值。”他輕輕一笑,“我是安寧的。我們就集中營,就其他的一切都還沒有結束爭論。麵對令你痛苦的某些事實,你和我,和所有人一樣都感到無能為力,於是你便逃避到一種普遍的懷疑主義之中去,但是這不是心甘情願的。”
我沒有作答。顯然,我明天又會討論許多東西,但是,這就證明了他們在我眼裏已經不再顯得無關緊要了嗎?倘若如此,我也許會又重新開始自己欺騙自己。
第二個周六,納迪娜和朗貝爾來到了聖馬丁。他們倆似乎不再那麽和睦,吃晚飯時,納迪娜沒有開口說話。朗貝爾兩天後就要去德國調查蘇聯管轄區內的集中營的事情。羅貝爾和他一致避免談及問題的實質,但卻熱烈地商談著調查的具體方法。
喝咖啡時,納迪娜發作開了:
“這件事情純屬荒誕!那些集中營當然存在。這可恥,但也必不可少:社會就是如此嘛,誰也無能為力!”
“你總是輕易表態!”朗貝爾責備地瞪了她一眼,“擺脫那些讓你痛苦的事情,你可真有本事!”
“可是你,你總不表態!”納迪娜挑釁地說,“算了吧!你是巴不得對蘇聯有壞的看法!這樣你就可以去遊、去逛、去顯示你自己多了不起:這多好。”
他一聳肩膀,當時沒有答腔,可夜裏他們倆準在小屋裏吵過了。第二天,納迪娜帶著一本書在起居室裏呆了一天,可書卻一頁也沒有讀。找她說話也是白搭:她對我愛搭不理。晚上,朗貝爾在花園裏叫她,她動也沒有動一下,朗貝爾便進了屋:
“納迪娜,該走了。”
“我不走了。”她說,“我隻要明天上午10時到《警覺》雜誌社就行了。”
“可我告訴過你我今晚得迴巴黎去,我要去見一些人。”
“那就去見唄。這你又用不著我。”
“納迪娜,別發蠢了!”他不耐煩地說,“我隻跟他們在一起呆一個小時。我們說定一起去中國餐館的。”
“我改變主意了,你也有過吧。”納迪娜說,“我呆在這兒。”
“這是我行前我們最後一個夜晚了。”朗貝爾說。
“這是你自找的!”她說。
“那好,明天見。”他粗聲粗氣地說。
“明天我忙著呢。等你迴來見。”
“噢!要是你願意,就永遠別見。”他氣唿唿地嚷叫道。
他關門而去。納迪娜看了我一眼,也開始嚷叫了起來:“千萬別罵我錯了,什麽也別對我說,我知道你會對我說些啥,那跟我無關。”
“我還沒有張嘴呢。”
“讓他去遊逛吧,我才不在乎!”她說道,“但是在決定之前,他也該聽聽我的意見呀,我恨別人撒謊。這次調查沒那麽急,他還不如當麵對我說:我想一個人呆著。因為問題的實質就在於,他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為他那親愛的爸爸哭泣。”
“這很正常。”我說。
“正常?他父親是個老混帳。首先,他本來就不該與他重歸於好;如今又像個小孩似地為他哭泣。他哭時真流著淚,我看見了!”她以得意的口吻說道。
“那又怎麽了?這並不羞恥。”
“我認識的男子中沒有一個會這樣落淚。最糟糕的是他悲中加悲,硬說他家老頭兒是被別人故意害死的。”
“這也不是不可能。”我說。
她臉霍地發紅:
“不可能害朗貝爾父親!真荒唐!”她說。
吃罷晚飯,她到野外遊逛去了,直到第二天早飯時才又照麵。她一副責備而又貪婪的神態,把劉易斯的第一封信遞給了我。
“有一封美利堅的來信。”她又添了一句:“從芝加哥來的。”她邊說邊用兩隻眼睛緊緊地打量著我。
“謝謝。”
“你不拆開?”
“沒什麽急事。”
我把信放在身邊,喝茶時盡量不讓自己的手顫抖。我就像劉易斯第一次把我緊緊地摟在他懷裏時,難以支撐這具散架的軀體。羅貝爾前來救助,他給納迪娜提出許多有關《警覺》雜誌的問題,直到我找到了藉口,迴到了自己的房間。我的手指是多麽的笨拙,拆信時,把裏邊的那頁黃顏色的信紙也撕破了。劉易斯就要神奇地從這頁信紙中出現,令人消魂。信是用打字機打的,寫得歡快、客氣但空洞,我一時驚愕地凝望著信末的簽名,它就像一塊墓石般殘酷無情,即使讀上百遍,把它讀爛了,我也無法從中擠出一句新的話語,擠出一個微笑、一個親吻,我盡可以重新等待,但是,等到最後,得到的仍然是一頁空紙。劉易斯呆在芝加哥,他在繼續生活,沒有我他也仍然在繼續生活。我走到窗台旁,凝望著夏日的天空、幸福的樹木,終於明白了我的痛苦隻不過剛剛開始。仍舊那般沉寂,但是,已經沒有任何希望,這種沉寂將永遠持續下去。一旦我們的軀體不再接觸,我們的目光不再匯合,我們倆還有什麽共同的東西?我們的過去已經忘卻,我們的未來已經消失,周圍的人們講的已經不是共同的語言,連鍾聲也在譏笑我們:這兒是陽光閃耀的清晨,那芝加哥的房間裏是沉寂的黑夜,我們再也不能相約,哪怕相見在蒼天。不,他和我之間不存在任何通道:除了我喉間的這陣陣嗚咽。可連這嗚咽聲我也在盡力抑製。
幸虧波爾來電話,讓我這天去看她。也許在分擔她的憂傷的同時,我最終能忘卻自己的悲傷?我坐在公共汽車裏,身邊挨著納迪娜,她正在用心不良地算計著什麽。我暗暗地自問:最終會習慣嗎?我會適應吧?我在巴黎的街頭可以遇到成千上萬的男人,他們都和劉易斯一樣長著兩隻胳膊、兩條大腿,可絕沒有他那樣的臉龐。天底下的男人那麽多,可卻沒有一個與他那麽相似;天底下的道路一條條,可卻沒有一條通向他的懷抱;愛情的話語何其豐富,可卻沒有一句向我傾吐,這真不可思議。溫馨與幸福的希望隨處都從我身邊輕輕掠過,但那春日的溫柔卻從未潛入我的軀體。我慢慢地沿著河畔走去。我迴家不久,波爾曾作了巨大努力來到我家中,快樂地收下了我從美利堅帶迴來的禮物,可是她在聽我的所見所聞,迴答我的提問時卻仍舊是一副心不在焉的神情。我迴來後尚未去過她家,可我驚詫地發現這大街小巷就像波爾一樣,仍舊是那麽熟悉。我不在家的這段時間裏,一切都沒有變化!什麽事情都未曾發生過,仍舊是以前的那些招牌:“專營撒克遜珍奇鳥類”,拴在窗台欄杆上的那隻小猴子也仍舊在剝花生吃。一個流浪漢坐在石階上,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身邊的一捆破衣爛裳。當我推開大門時,門仍舊撞在一隻垃圾桶上,連地毯上的每一個窟窿也原封不動。耳邊響起一陣久久不斷的電話鈴聲,波爾裹著一件有些褶皺的絲質晨衣。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