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柴可夫斯基的病因、死因問題上,的確拿不出確鑿的證明來說明事實真相,但生活中事物是有合理的邏輯可循的。


    《第六交響曲》似乎起了助長謠傳泛濫的作用。但很少有人想到,《第六交響曲》是柴可夫斯基1893年2月到3月間即在惡性事件發生半年前寫的,而《第六交響曲》的創意則是在更早的1891年5月。柴可夫斯基原來準備要寫的《生活交響曲》的絕大部分構思都反映在他後來寫的《第六交響曲》中:“末樂章,死——毀滅的結果”,“第四樂章以死結束”。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說法,把《第六交響曲》看作事先想好的與生命告別,那就是說,早在實施這一計劃的兩年前就預謀好了,這實在是過於大膽的設想,那麽與此相聯繫的所謂“公意法庭的審判”也就不攻自破了。


    卡什金在迴憶和柴可夫斯基的最後一次談話時說:“我還要提起一點,依我看,認為《第六交響曲》與作者的死有什麽聯繫,想在其中找到死的預感或是給活著的人留下什麽遺囑,這是沒有根據的。我和柴可夫斯基最後的見麵,沒有給我留下這種印象。”卡什金還迴憶說,柴可夫斯基在去彼得堡指揮自己的最後一個音樂會之前對他的《第六交響曲》的末樂章曾表示過懷疑,他說,他覺得最後一個樂章還有問題,可能在彼得堡演出後,要把這部分去掉,換新的。


    如果柴可夫斯基在《第六交響曲》演出的兩年前就已想好交響曲以“死”結尾,那就不會有他對卡什金說的那些對末樂章表示懷疑的話。由此看來,把《第六交響曲》與柴可夫斯基的死相聯繫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奧爾洛娃提出的關於柴可夫斯基自殺而死的說法的擁護者們現在又會迴到關於柴可夫斯基的病情和死亡報告,以及死後的衛生預防措施的問題上來。在柴可夫斯基病逝的當時,關於他的病情和去世的報導,醫生的說法和莫傑斯特的說法在細節上是有不同。比如,那杯致命的生水究竟是什麽時候飲用的?是20日,是21日?還是那幾天他曾多次喝了生水?對於這些細節的研究,人們無法找到確鑿證明。但這裏重要的是,烏·勃·別爾金森醫生已堅決批駁了柴可夫斯基是死於自殺的說法,這是有文字記載的,尤·裏·達維多夫也有過與他相同的表態,說明柴可夫斯基確實死於霍亂,這同樣有據可查。柴可夫斯基的突然逝世,使當時在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們陷入了極度的悲痛之中,他們對柴可夫斯基從發病到死亡的整個過程的迴憶和敘述,在細節上不完全一致,是可以理解的,抓住那些細節上的不一致大作文章,而避開那麽多有理有據對問題的實質性分析是不對的。至於說到在柴可夫斯基死後所採取的衛生預防措施,其實也是無可挑剔的,當時採取了一切必要的手段,對柴可夫斯基的遺體和周圍環境都做了消毒處理。奧爾洛娃所謂“預防措施不規範”是沒有根據的,這更不能成為她所說的柴可夫斯基死於自殺的依據。


    柴科夫斯基生平和創作年表


    1840年4月25日(舊曆)誕生於沃特金斯克市的一位官辦冶金廠廠長兼採礦礦山工程師伊裏亞·彼得洛


    1848年柴可夫斯基的家庭在莫斯科、彼得堡、阿拉帕耶夫斯克等地生活。


    1850年柴可夫斯基入彼得堡法律學校學習。1854年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去世。


    1855年—1858年從師p·b·裘爾金格學彈鋼琴。


    1859年自法律學校畢業,入司法部任職。


    1861年首次出國旅行(赴德國、比利時、英國、法國)。秋天入俄羅斯音樂協會舉辦的學習班。


    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1863年辭去司法部職務。


    1862年—1865年在音樂學院從師安東·魯賓斯坦學習管弦樂,從師劄連姆巴學習音樂理論。寫作早期重要作品: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劇作《大雷雨》寫序曲(1864)、f大調和c小調序曲(1866)、降c大調弦樂四重奏(1865)、大合唱《歡樂頌》(1865)。


    1865年自彼得堡音樂學院畢業,獲銀質獎章(12月)。畢業典禮上演出大合唱《歡樂頌》。


    1866年—1877年由尼·魯賓斯坦介紹去莫斯科開始教學工作。在莫斯科生活,間或出國旅行(去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在莫斯科進行大量的作曲和教學工作,並從事音樂評論工作。這期間結識了大量友人,與他們進行交往和通訊(a·h·奧斯特洛夫斯基、b·Ф·奧道耶夫斯基、П·m·薩道夫斯基、r·П·布羅茨基、h·Д·卡什金、k·k·阿爾布萊赫特、П·n·尤爾根鬆、黛西莉·阿爾托、m·a·巴拉基列夫、b·b·斯塔索夫、h·a·裏姆斯基—科薩柯夫、h·柏遼茲)。


    1876年與列夫·托爾斯泰相識。因歌劇《鐵匠瓦庫拉》參加俄羅斯音樂協會舉行的競賽而獲獎。這些年中寫有以下作品:歌劇:《市長》(1868)、《妖女》(1869)、《禁衛軍》(1872)、《鐵匠瓦庫拉》(1874年)、舞劇《天鵝湖》(1875—1876)。為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童話《雪娘》配樂(1873)。管弦樂交響樂:《命運》(1868)、《羅米歐與朱麗葉》(1869)、《暴風雨》(1873)、《裏米尼的弗蘭切斯卡》(1876)、《第一交響曲——冬日的幻想》(1866)、《第二交響曲》(1872)、《第三交響曲》(1875)。協奏曲:《第一鋼琴協奏曲》(1875)、大提琴協奏曲《羅可可主題變奏》(1876)。室內樂:三首四重奏(1871、1874、1876)、浪漫曲、鋼琴曲(其中有套曲《四季》,1876)。為工藝展覽會開幕寫的大合唱(1872)。為鋼琴四手聯彈改編俄羅斯民歌50首(1869)。寫教科書《和聲學教程》(1871)。


    1877年—1878年結婚。因病出國。寫《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1877—1878)。開始寫歌劇《奧爾良的少女》。寫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奏鳴曲、《兒童畫冊》(1878)。


    1879年在國外生活(克拉朗、巴黎)以及在俄羅斯生活(彼得堡、莫斯科、卡明卡)。在莫斯科上演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由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生擔任演員。歌劇《奧爾良的少女》完成。寫《第一管弦樂組曲》。修改《第二交響曲》。


    1880年—1889年不斷地進行創作活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在俄國和國外廣泛演出。從事社會各種音樂活動,擔任音樂社會工作,擔任指揮。赴國外旅行演出(1888,1889)。獲得世界性聲譽,當選為俄羅斯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1885)。1885年開始在克林城郊的梅達諾沃村生活。這些年裏的作品有:歌劇:《馬捷帕》(1883)、《女靴》(1885)、《女巫》(1887)。舞劇:《睡美人》(1889)。管弦樂、交響樂:《義大利隨想曲》(1880)、《曼弗雷德交響曲》(1885)、《第五交響曲》(1888)、幻想序曲《哈姆雷特》(1888)、《1812年序曲》(1880)、《弦樂小夜曲》(1880)、三首組曲《第二組曲》—1883,《第三組曲》—1884,《莫紮特風格》—1887、《第二鋼琴協奏曲》(1880)。


    室內樂:三重奏《紀念偉大的藝術家》(1882)、鋼琴作品和浪漫曲。大合唱:《莫斯科》(1883)。決定寫歌劇《黑桃皇後》(1889)。1890年舞劇《睡美人》初次上演。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柴可夫斯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懷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懷東並收藏柴可夫斯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