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儒家》作者:閻韜【完結】


    編者獻辭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世界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國家,多數沒有能夠繼續維持下去,有的中斷了,有的隨著文化重心的轉移而轉移到另外的地區。唯有中國這個國家,既古老又年輕。從原始社會到形成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國和中國文化屹立於世界之林,一脈相承,曆久而彌新。


    中國文化是個發展的、曆史的範疇,具有包容性與持久性:除了時代差異外,尚有著地域與民族的差異性。它是在連綿幾千年中,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中原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閩台文化等)和各民族文化(包括壯、滿、蒙、迴、藏等中國56個民族的文化)長期地、不斷地交流、滲透、競爭和融合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具體的、曆史的,又是多地域、多民族、多層次的立體網絡。中國文化是起源於上古貫穿到現在,在黃河、長江及其周圍地域形成並延續至今的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社會心理與習俗的結晶。


    繼承中國文化遺產,並不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毫無選擇地一概接受,而是要繼承其優良傳統,摒棄其封建糟粕。


    今天中國正處在向現代化邁進的新時期。了解過去的優秀文化,正是為創造未來的新文化。這對於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既是當務之急,又是長遠的目標。要讓中學生和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掌握中國文化史的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文化輝煌的曆史,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打下基礎,這是一件宏偉的事業,也是我們編輯這部叢書的宗旨。


    對文化層次較高的成年讀者以至專家來說,個人的專業知識總歸有限,本叢書對於成年人也不失為一種高品位的、可信賴的文化知識讀物。


    本叢書的前身有110個專題,涉及曆史文化的各個方麵,由商務印書館、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東教育出版社聯合出版。現由編委會對類目重新加以調整,確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軍事、經濟、文藝、體育十個門類,共100個專題,由商務印書館獨家出版。每個專題也由原先的五萬多字擴大為八萬字左右,內容更為豐富,敘述較前詳備。希望這套叢書能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中國文化的主流與特點,讀者能夠從中認識中國文化的基本麵貌、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所係,這就是編者的最大願望。


    對於本叢書的批評及建議,我們將十分歡迎,力求使之趨於完善。


    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編輯委員會


    一九九六年四月


    出版說明


    百冊本《中國文化史知識叢書》,是由著名學者任繼愈教授主編,國內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由我國著名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麵向青少年和一般讀者的大型文化普及叢書。被共青團中央啟動的“新世紀讀書計劃”列為第一批推薦書目。這套叢書,是在1991年版的基礎上修訂完成的。


    1991版曾榮獲當年中國圖書獎一等獎。台灣、香港商務印書館和日本、韓國的出版機構相繼選譯和出版了這套叢書,叢書的英文選譯本也隨後麵市。


    新版由原先每本5萬字增加為8萬字。合併了一些內容近似的圖書,同時增加了一些選題,對古代難辨字還注了音,並補充了有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成為一套內容豐富、文字規範、裝幀精美、可讀性強的真正的圖書精品。


    叢書編委會及作者隊伍強大,名家雲集,他們中有著名學者,有北京大學的校長,有商務印書館的老總,幾乎都是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可以說,這套叢書,是名附其實的大專家給普讀者寫小書。他們認真嚴謹的寫作態度,保證了叢書的科學性,文字表述方麵做到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叢書是一個較為完備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體係。可大致分為10個專題,分別是思想、文化、教育、科技、考古、史地、軍事、經濟、文藝、體育。從多角度、多層麵勾勒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曆史文化發展的軌跡,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麵貌和中華民族精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叢書加強了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說的介紹,文理兼備,顯示出編者整體上把握傳統曆史文化的獨特視角,是一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百科叢書。同時也是一套增長知識、陶冶情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書。


    內容簡介: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兩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行為和社會生活。儒家思想在當今更具有世界意義。我們相信,與基督教、佛教同在軸心時期出現,影響人類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以其對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註定會在21世紀綻放新的光彩。


    作者簡介:


    閻韜,遼寧風城人,1937年生。北京大學畢業,南京大學教授,多年從事中困哲學史、中國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工作。曾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學報編輯部主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孔子研究》副主編、東方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國際易聯理事。參與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發展史》、《中華大典·哲學典》等書的編寫工作;主編《諸子群書》;整理古籍《困知記》、《傳習錄》、《禪源諸詮集都序》等;發表論文多篇。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如侵權,請郵件聯繫。


    第一章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國首都魯城位於現在山東省曲阜市城區,但麵積要大得多。魯國東部是低山丘陵,西部是平原,洙、泗兩河縱貫其中,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雄踞於魯國北部的泰山,挺拔高峻,氣象萬千。登臨其上,觀日出,覽群山,自然生出豪邁之感。孔子登過泰山,放眼天際,有天下變小的感覺1。山上留有“孔子登臨處”的牌坊,“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碑文。多姿多彩的山川對孔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對他影響最大的應該說是魯國的文化。魯城本是少皞氏的舊都,孔子時代還能聽到關於這個氏族的許多傳說。魯國又是周朝鼎鼎大名的政治家周公的封地,因為他要在京城洛邑輔佐周成王,便派兒子伯禽代表他來統治魯國。由於周公對奠定周王朝的特殊功勳,魯國得到與周天子同等規格和數量的禮器、樂器和其他文物,使魯城成為洛邑以東的唯一的人文薈萃之地。當時的魯城處處都顯示著“鬱鬱乎文哉”的周文化的風采。這一切都強烈地吸引、影響著青少年時代的孔子,使他樂於含英咀華,並陶醉於其中。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孔子與儒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閻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閻韜並收藏孔子與儒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