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又命大順軍軍攻打山海關北翼城,此處防守較為薄弱,但守將卻極為兇悍,大順軍幾番強攻,死傷慘重,但敵人居高臨下,不能攻破。李自成知道此關一破,山海關就開了一個口子,於是下令猛攻,至次日晨,大順軍憑著一股狠勁,竟然直撲城下,雲梯駕上,已經有人開始強行登城,在這危急關頭,吳三桂拔兵支援,又將爬上城的大批農民軍擊落至城下。


    在這次戰鬥中,山海關當地的鄉紳發揮了極大的作用,鄉紳馬維熙、劉克禮、呂鳴章等十人率鄉勇“總理”和“協理”東、西羅城,東羅城敵軍攻勢極猛,但這些鄉紳居然頂住了這巨大的攻擊,激戰一天直至夜晚,東西羅城,竟然全都保住了。


    夜晚,大順軍攻勢未減,吳三桂不得不將所有兵力撤迴關城。城裏城外,兩軍以炮相攻,隆隆炮聲,久久不絕,而地上屍骨累積,雙方損失,都非常的大。


    李自成這時也知道遇上了平生的勁敵,一個月前他由大同出發,攻下北京,一路勢如破攻,但如今遭遇關寧鐵騎,才發現明軍這最後一支殘存的力量確實非同小可。


    山海關城內,吳三桂比李自成還要著急,今天的戰鬥,大順軍士氣高漲,勇不可當,說明李自成統軍治人果然深有一套,此人之能力也確實是自己生平罕見。關鍵的是,今天這一仗之後,吳軍元氣大傷,如此打下去,還能挺得幾天實在是難說之極。


    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得到的消息是,清軍已經在距山海關幾十裏處紮營,但是卻沒有派兵前來支援的消息傳來。他命人去清軍營中請命,敦請多爾袞早日入關,多爾袞對來使頗有禮遇之態,但是並未有準確答覆。吳三桂無奈,一晚上,竟然派去了八批人馬前去遊說。就在十幾天前,吳三桂還把山海關視為命根子,但不過數天時間,他盼清軍進關已經盼得眼睛都藍了。


    多爾袞原本對吳三桂借兵之事尚有幾分疑惑,不過,到了今天傍晚,他的防備之心已經全部沒有了。因為今天早上,他與大順軍已經有了一次小小的交鋒,這次戰鬥是在一片石發生的。


    與石河一樣,一片石也是攻打山海關外城的咽喉要道。一片石又叫九門口關,位於今天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的九門口村,它坐落在兩山對峙的九江河床上,河床上上麵築有九門長城,由鑄鐵榫鉚連接巨石而成,在城關之上,還有一座很罕見的子母台造型的點將台。此地是長城重要關口之一,同樣也是通往山海關的一道天然屏障。所以李自成才命唐通帶人去那裏,目的是為了截斷吳三桂的後路。


    在一片石,遭遇上多爾袞的是那個倒黴的唐通,他的軍隊與多爾袞手下大將圖賴相遇,被殺得大敗,唐通本人都被擒獲了。這次戰鬥,與關內石河那一戰比起來,打得無聲無息,贏得無驚無險,可能李自成都不知道呢。不過,多爾袞也知道,清軍既然已經開始動手了,當然不能再像以前那樣靜觀其變了,他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大亂的情勢,大亂,才可以亂中取勝,一戰而得天下。


    至下半夜,多爾袞突然命所有兵士全線挺進,黎明時,軍隊到達到離山海關隻有四五裏的歡喜嶺。


    歡喜嶺,又叫悽惶嶺,位於山海關以東四、五裏之地。據《臨榆縣誌》記載,此地以往是出征或戍人離關必經之地,因離家鄉而至塞外,故而心情“悽惶”,但到達此地的人還會有另一種與之皆然相反的情緒,那就是當地的戍人由塞外返歸故鄉時,同樣會經過此處,登上此嶺,眼望山海關近在眼前,又會有舉足到家的“歡喜”。此嶺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和含義,但內在的東西是一樣的,都反映戍人痛苦而又複雜的情緒。


    多爾袞來到歡喜嶺上,此時他的情緒也同樣複雜兩極的,一麵是勝利在望的歡喜,另一麵,則是對未來難以把握的迷惘。不過他明白,無論是什麽樣的結局,天平都會傾斜在他這一麵的。


    在這個已經將要大獲全勝的時刻,多爾袞依然保持了一貫的冷靜,臨決戰的時刻在空間和時間上都已經近在咫尺,但他仍然表示出一種年輕人極難出現的沉穩。他並不相信任何人,無論是吳三桂還是李自成,他命令部隊駐紮歡喜嶺,依然屯兵不進。在歡喜嶺上,有一座威遠台,原是山海關前的瞭望哨所,相傳是吳三桂父子所鑄,多爾袞此時登上此台,向遠處望去,但見炮火隆隆,殺聲震天,雖然相隔有一段距離,但仍然可預知此戰的慘烈。多爾袞下令:“高張旗幟,休息士卒。”(《明季北略》)。“讓他們自相殘殺,我穩住不動,漁利所獲最多。”這是多爾袞在此時的想法。


    這時是一六四四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早晨,這個早晨,多爾袞的繼續按兵不動,終於讓吳三桂輸掉了最後一張底牌。沒等到中午,吳三桂的使者到了。


    在很多年以後,當年的使者之一餘一元寫下如此的詩句:


    〖清晨王師至,駐旌威遠台。平西(三桂)召我輩,出見勿遲迴。馮呂暨曹程,偕餘五騎來。相隨謁攝政,部伍無喧豗。範(文程)公致來意,萬姓莫疑猜。煌煌十數語,王言實大哉。語畢複賜茶,還轡向城隈。(《臨榆縣誌》)〗


    今人看來,此詩文法欠通,辭采欠缺,也沒有什麽藝術感染力,但是卻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的情況。由此詩中我們可以得知,吳三桂已經急得火燒了眉毛,而他派去的餘一元、馮祥聘、呂鳴章、曹時敏、程邱古等五位山海關士紳代表此去得到了多爾袞的隆重接待,並由軍中諸葛範文程先後向他們講明了清軍的意圖,要吳三桂盡可將心放在肚子裏,隻要投降,馬上出兵。因為時間緊迫,所以大家言語不多,但就這十數語中,雙方最重要的一次會晤取得了決定性的成效,雙方的合作,或者說招降,已成定局,不會更改。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劍並收藏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