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帝國雄關:1644年風雲局勢中的山海關 作者:劉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外患未平,內亂又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李自成帶著所有的兵力,離開了好不容易的拿下的北京城,前往山海關。除了劉宗敏、李過、郝搖旗等大將外,李自成還帶來了崇禎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以及三桂的父親吳襄,這幾個人是李自成手上最有價值的王牌。特別是吳襄,李自成要用他警告吳三桂,如若不降,屠刀就會落在父親頭上,而另外三王,則是要徹底斷絕吳三桂之念,如若不行,一併殺之,讓他的複辟計劃不能實施。
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前往山海關,此時他誌在必得,但是卻沒想到,他一走,其實是主動把軍事實力暴露給了對手,北京城內一片空虛,後防幾乎虛設。他也不知道,吳三桂此時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孝子,在他準備對抗自己的那一天,他就變成了世界上最無情的人,甚至連父親的生命也不放在心上。
李自成應戰而來,對吳三桂來說,其實是一件很撓頭的事。吳三桂當然知道,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雙方兵力相差太懸殊了,他手底下有三萬關寧鐵騎,還有兩萬各鎮的降兵,總共五萬人,如何抵擋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
再者,關外還有滿清,此戰很可能要腹背受敵,如果李自成夠狠,他給滿清皇帝修書一封,聯合作戰,自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畢竟,李自成對抗明室,可沒對抗過滿清,而自己,手上卻沾滿了清軍的鮮血。
想通了這一點,吳三桂心中一涼,他甚至開始後悔自己為何如此急躁的向李自成宣戰,畢竟自己的父親和家人還在他的手上,這個時候,要是有一支盟軍就好了。聯手作戰,隻要有人,他相信以自己之才,一定會戰勝草民李自成的。
誰能聯盟?滿清政權!吳三桂腦子裏靈光一閃,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如今形勢,誰的實力最強誰才能取勝,我實力最弱,何不強強聯合!
但借清兵,意味著什麽他也知道。滿清不會白白幫他,此後,他就要受滿清挾製,那就會有人說他是投降了滿清。這些年來,他們家族的飛黃騰達與對抗清軍有關,要是沒有滿清這個敵人,他哪能有如此成就!此次投清,不但是做了漢奸,更會令以往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
但是即使投了降又如何?洪承疇鬆山大戰,殺掉滿清很多將領,可是如今他投降了,成了人人敬仰的洪先生,他的家人安然無恙;還有舅父祖大壽,當年寧遠之戰,他與袁大帥一道,用紅衣大炮炸死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那可是皇太極、多爾袞的父親,此仇不共戴天,但滿清是如何做的?他們招降了祖大壽,錦衣玉食,封妻蔭子,清室對待降將,竟優待如此!吳三桂不禁想起了皇太極,此人生前極愛我之才,我若投降,後人想起前大汗之言,誰能動我?
這些念頭,在吳三桂的腦海中一掠而過,幾乎是一閃念之間,他已經下了一下決定,借清兵報仇,即使最後被清軍擊敗,有過聯盟之約,諒清軍不會動我!不過,借兵可以,降則不行,至少在道義上不行,我吳三桂乃亂世英雄,但並非賣國漢奸,打敗李闖,我依然是明室的救國英雄,到時與多爾袞共商劃分天下,此後盤踞一方勢力,來日再圖東山再起。明室亡,我也可稱王,明室複甦,我之功勳,又有誰能比!
機會主義者吳三桂,就在這一轉念間想好了進退之策,隻是他完全想的是個人如何擺脫困境再圖發展,父親的死活竟不放在心上。
吳三桂寫了一封信,交由使者送往多爾袞,就是這兩個使者,被範文程的部下發現,帶入營中。
這是一封寫得很長的信,中心議題有幾個事,一是借兵,但是以“亡國孤臣”的名義,以圖明朝“中興”為大帽子,請多爾袞出兵共剿李闖;二是提出劃疆而製的方針,提倡成立南北政權,清朝為“北朝”,與“我國”獨立,我方不隻給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三是規定了清兵的進兵路線,共有兩外,一處是從喜峰口、龍井口等處進入,一外是從牆子嶺、密雲等處入口,伏擊李自成。但山海關仍由自己占領。
吳三桂的這封信頗費苦心,他在信中一再申明,此次是借兵不是投降,他自作主張劃疆而製,但仍然把住山海關不放,其意圖還是為著北京的,他對清軍仍有忌憚之意。
吳三桂雖然在信中給自己留了後路,但多爾袞卻是何等之人!吳三桂的這個決定,對他來講當然是個好消息,但中外的政治家都明白一個道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對多爾袞來講,行進路程隻有一條,那就是攻下山海關,直搗北京。
自明與清交戰以來,多爾袞深知,因為山海關的存在,自己的先祖們數次進犯北京不得不要繞道費很多周折,也因此數次無功而返,這一切實在是因為山海關的位置太重要了。此次,洪先生、範先生的計策,也是繞道而行,說明了在這兩位智囊的心中,同樣認為山海關天險不可輕犯,難得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有投誠之意,此刻奪取山海關就是進攻北京的最佳捷徑,不趁機下手,還待何時?
在範文程的指導下,多爾袞早已經把這場原本的複仇之戰變成了意圖雄霸中原的決戰,所以他很穩定。他先是安撫來使,然後派其妻弟拜然與來使郭雲龍一起迴山海關探視真實情況。接著,又調來了截掠來的紅衣大炮,這一切準備就緒後,他集結大軍,不理睬吳三桂的意見,直接向山海關進發。
</br>
李自成大軍浩浩蕩蕩前往山海關,此時他誌在必得,但是卻沒想到,他一走,其實是主動把軍事實力暴露給了對手,北京城內一片空虛,後防幾乎虛設。他也不知道,吳三桂此時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孝子,在他準備對抗自己的那一天,他就變成了世界上最無情的人,甚至連父親的生命也不放在心上。
李自成應戰而來,對吳三桂來說,其實是一件很撓頭的事。吳三桂當然知道,如果硬打,他肯定不是李自成的對手,雙方兵力相差太懸殊了,他手底下有三萬關寧鐵騎,還有兩萬各鎮的降兵,總共五萬人,如何抵擋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
再者,關外還有滿清,此戰很可能要腹背受敵,如果李自成夠狠,他給滿清皇帝修書一封,聯合作戰,自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畢竟,李自成對抗明室,可沒對抗過滿清,而自己,手上卻沾滿了清軍的鮮血。
想通了這一點,吳三桂心中一涼,他甚至開始後悔自己為何如此急躁的向李自成宣戰,畢竟自己的父親和家人還在他的手上,這個時候,要是有一支盟軍就好了。聯手作戰,隻要有人,他相信以自己之才,一定會戰勝草民李自成的。
誰能聯盟?滿清政權!吳三桂腦子裏靈光一閃,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如今形勢,誰的實力最強誰才能取勝,我實力最弱,何不強強聯合!
但借清兵,意味著什麽他也知道。滿清不會白白幫他,此後,他就要受滿清挾製,那就會有人說他是投降了滿清。這些年來,他們家族的飛黃騰達與對抗清軍有關,要是沒有滿清這個敵人,他哪能有如此成就!此次投清,不但是做了漢奸,更會令以往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
但是即使投了降又如何?洪承疇鬆山大戰,殺掉滿清很多將領,可是如今他投降了,成了人人敬仰的洪先生,他的家人安然無恙;還有舅父祖大壽,當年寧遠之戰,他與袁大帥一道,用紅衣大炮炸死了後金大汗努爾哈赤,那可是皇太極、多爾袞的父親,此仇不共戴天,但滿清是如何做的?他們招降了祖大壽,錦衣玉食,封妻蔭子,清室對待降將,竟優待如此!吳三桂不禁想起了皇太極,此人生前極愛我之才,我若投降,後人想起前大汗之言,誰能動我?
這些念頭,在吳三桂的腦海中一掠而過,幾乎是一閃念之間,他已經下了一下決定,借清兵報仇,即使最後被清軍擊敗,有過聯盟之約,諒清軍不會動我!不過,借兵可以,降則不行,至少在道義上不行,我吳三桂乃亂世英雄,但並非賣國漢奸,打敗李闖,我依然是明室的救國英雄,到時與多爾袞共商劃分天下,此後盤踞一方勢力,來日再圖東山再起。明室亡,我也可稱王,明室複甦,我之功勳,又有誰能比!
機會主義者吳三桂,就在這一轉念間想好了進退之策,隻是他完全想的是個人如何擺脫困境再圖發展,父親的死活竟不放在心上。
吳三桂寫了一封信,交由使者送往多爾袞,就是這兩個使者,被範文程的部下發現,帶入營中。
這是一封寫得很長的信,中心議題有幾個事,一是借兵,但是以“亡國孤臣”的名義,以圖明朝“中興”為大帽子,請多爾袞出兵共剿李闖;二是提出劃疆而製的方針,提倡成立南北政權,清朝為“北朝”,與“我國”獨立,我方不隻給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三是規定了清兵的進兵路線,共有兩外,一處是從喜峰口、龍井口等處進入,一外是從牆子嶺、密雲等處入口,伏擊李自成。但山海關仍由自己占領。
吳三桂的這封信頗費苦心,他在信中一再申明,此次是借兵不是投降,他自作主張劃疆而製,但仍然把住山海關不放,其意圖還是為著北京的,他對清軍仍有忌憚之意。
吳三桂雖然在信中給自己留了後路,但多爾袞卻是何等之人!吳三桂的這個決定,對他來講當然是個好消息,但中外的政治家都明白一個道理——“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對多爾袞來講,行進路程隻有一條,那就是攻下山海關,直搗北京。
自明與清交戰以來,多爾袞深知,因為山海關的存在,自己的先祖們數次進犯北京不得不要繞道費很多周折,也因此數次無功而返,這一切實在是因為山海關的位置太重要了。此次,洪先生、範先生的計策,也是繞道而行,說明了在這兩位智囊的心中,同樣認為山海關天險不可輕犯,難得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有投誠之意,此刻奪取山海關就是進攻北京的最佳捷徑,不趁機下手,還待何時?
在範文程的指導下,多爾袞早已經把這場原本的複仇之戰變成了意圖雄霸中原的決戰,所以他很穩定。他先是安撫來使,然後派其妻弟拜然與來使郭雲龍一起迴山海關探視真實情況。接著,又調來了截掠來的紅衣大炮,這一切準備就緒後,他集結大軍,不理睬吳三桂的意見,直接向山海關進發。
</br>